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言     
根据国家“七五”重点科技项目“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总体目标,在不同类型区设置了11个试验示范区进行定位试验示范。这些试区将根据试验结果提出适合本区经济与自然特点的综合治理技术成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概述了黄土高原综合治理11个试验示范区的土地自然背景,它代表了黄土高原的绝大部分土地类型,对11个试区进行土地分类是综合治理黄土高原的基础工作。影响黄土高原土地分异的原因为:1.地壳的构造运动;2.自然界外营力作用;3.人类社会活动的作用。黄土高原土地分类原则:1.发生学原则;2.主导因素原则;3.面向生产和治理的原则;4.与制图比例尺相匹配的原则。基于上述自然地理环境,遵循分类原则,拟定了代表11个试区的土地类型分类系统,并简述了11个试区的土地类型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3.
黄土高原小流域治理与生态建设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特征,介绍该区小流域综合治理与生态建设成就。根据黄土高原小流域治理理论与实践,提出了黄土高原国土整治的“28字方略”及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概念;研究了小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建议退耕还林还草与沟道工程措施结合,加强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功能的系统研究;在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基础上,加强中尺度生态环境建设试验示范研究和科学评估生态恢复的环境效应等。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各典型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配置、治理措施建设成本,研究了黄土高原区和南方红壤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配置比例及其对投资的影响程度,提出了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本的合理区间,为国家科学确定小流域综合治理投资规模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发现:黄土高原区和南方红壤区现有小流域综合治理投资规模分别为43万和41万元/km~2;黄土高原区和南方红壤区小流域坡改梯投资分别为1.27万和3.31万元/hm~2,水保林投资分别为0.94万和0.33万元/hm~2,经济林投资分别为0.90万和0.77万元/hm~2,植草投资分别为0.11万和0.40万元/hm~2,封育投资分别为0.05万和0.03万元/hm2;黄土高原区和南方红壤区坡改梯、林草、封育措施面积配比分别为29∶25∶46和3∶32∶65;黄土高原区和南方红壤区坡改梯、林草、封育、其他措施投资比例分别为46∶34∶5∶15和12∶48∶5∶35。基于情景分析得出,黄土高原区和南方红壤区小流域治理投资变幅分别是原治理投资的1/6~2.8倍和1/6~8.3倍。  相似文献   

5.
为厘清黄土高原典型区域水土流失治理现状,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梳理总结了西峰站、绥德站和天水站3个试验站提出的7种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高质量综合治理的模式,其中包括:“三道防线”综合治理、“四个生态经济带”综合治理、多元小生态系统交错配置的经济生态农业、全方位综合防治体系、“四道防线”治理保护、基于径流调控利用的多元综合治理和基于水生态修复的水沙调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并提出了塬面高质量综合治理、坡面高质量综合治理和沟道高质量综合治理3种技术措施。研究结果可为水利部开展整沟治理试点项目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晋西北黄土丘陵区位于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北部的晋、陕、内蒙三角区内,为黄河的主要产沙区,以水土流失严重著称,是一个迫切需要治理的地区。“七五”期间,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在该地区的砖窑沟流域设置了综合治理试验示范区。从1986年起以田间试验与定位观测相结合,已历时6年,比较系统地研究了试验区的土壤改良措施和培肥途径。  相似文献   

7.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开发的途径与前景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在分析黄土高原资源潜力的基础上,对黄土高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基本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并指出黄土高原综合治理与开发是一项世纪性的宏伟的系统工程。国家设在黄土高原的11个试区经过10a多的科技攻关,已初步显示出可观的资源潜力和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8.
前言     
长期以来,国家一直把解决水土流失问题作为治理黄土高原的中心任务。在国家“七五”重点科技专题“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定位试验研究”中,进一步揭示水土流失规律被列为重要研究内容,综合治理的减沙效益则是衡量试验示范区治理程度的主要指标之一。土壤侵蚀是一种十分复杂的自然现象,既受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植被各种自然因素的制约,又受人类活动的深刻影响。因此,不同类型区的侵蚀产沙方式、侵蚀强度以及治理措施所产生的效益都有很大不同,只有明确土壤侵蚀基本规律,才能把治理措施置于科学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9.
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信息系统,是建立在大比例尺信息源基础上并直接为基层(面积为10km2左右的小流域)资源开发、土地利用、水土保持规划服务的。在数据采集和预处理方面,既注意到充分反映地学特征,又注意到方便计算机处理;在系统应用方面,既注意充分发挥现有的数据处理方法,又注意到总结经验建立相应的专家系统。该系统首先在黄土高原11个综合治理试验示范区上建立和应用,旨在使定位研究更加科学化、模式化,便于尽快向更大范围推广,促进整个黄土高原的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0.
略述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经济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适应今后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研究与实践的需要,必须强化经济问题研究。为此,笔者分析屯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经济问题研究所处的地位、研究方法和研究重点等。  相似文献   

11.
针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和总结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基础上,针对黄土高原丘陵区第三副区建立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采用模糊聚类定量分析方法和定性方法划分为4个亚区。并对各亚区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合理的调整,提出了水土保持措施的配置模式,对不同类型区综合治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治黄之本在于水土保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漫长的地质时期,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强度变化幅度很大,有时异常强烈,有时则很轻微。子午岭地区土壤侵蚀由强变弱的实例以及许多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先进典型说明,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完全可以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以自然侵蚀为主” 的论断并由此而得出“水土保持只能治理人为加速侵蚀部分,对自然侵蚀是无能为力的”结论是不恰当的;仅靠打坝淤地,发展坝系农业,解决不了群众的生活问题,“治黄之本在于打坝淤地”的提法是不切合实际的。只有水土保持才是根治黄河水害、促进当地农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3.
<正> 1990年7月,我参加水利部与国务院有关部委和首都新闻界联合考察组,对河曲县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进行了考察。总的认为:河曲县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建设生态农业,初步控制水土流失,逐渐实现脱贫致富,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综合治理开创了一条新路,具有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4.
采用逐步判别分析方法,探讨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综合治理与开发模式类型分区方法,其中包括基本原理和模型结构。在定量计算的基础上,结合传统经验定性分区方法,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地区划分成8个综合治理与开发模式类型区。  相似文献   

15.
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小流域综合治理评价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结构指标体系(生态结构、水土保持措施结构、经济技术结构)与效益指标体系(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提出了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小流域综合治理评价的指标体系,应用模糊聚类分析与模糊综合评判,评价综合治理的总体效益,并对典型样本进行了评价和分析,为黄土高原沟壑区大面积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模型黄土高原”的组成及建设内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型黄土高原”由原型观测系统、实体模型和比尺模型 3部分组成。通过原型观测系统、实体模型和比尺模型的建设与研究 ,可尽快摸清黄土高原各个不同类型区的水土流失规律 ,探求快速、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配置和综合治理模式 ,实现对水土保持效益进行科学、定量的分析和评价 ,从而为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及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和理论依据。介绍了近期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7.
<正>一、基本情况陕西省米脂县2744项目,是由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提供小麦、食品援助,中国政府组织实施的大规模综合治理黄土高原项目。其立项  相似文献   

18.
黄土高原沟壑治理措施及其效果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有面蚀和沟蚀两个主要方面 ,危害都十分严重 ,要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 ,必须坡沟兼治 ,综合治理。根据黄土高原的特点 ,在抓紧坡面治理的同时 ,应加大沟壑库坝建设速度。根据量入为出的原则 ,沟壑坝系工程建设事业应首先快速发展 ,以促进面上综合治理 ,使投资效果更好 ,提高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的整体效益  相似文献   

19.
黄土高原重点小流域水土流失与综合治理效益遥感监测研究技术总结李天杰(北京师范大学环保所,北京100875)郭立民(山西省农业遥感应用科学研究所)朱启疆(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编者按黄土高原重点小流域治理试验示范区水土流失及综合治理效益的遥感监测(75-...  相似文献   

20.
2005年4月18~26日,黄委主任李国英率领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野外考察队,跨越内蒙古、陕西、甘肃三省区,行程4000余km,系统考察了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的地质地貌,水土流失的成因、分布及特点,水上保持综合治理,水保世行贷款项目,小流域坝系,生态修复,“模型黄土高原”建设等。黄七旆原7.86万km^2的多沙粗沙区中有1.88万km^2为黄河的粗泥沙集中来源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