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了评估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建设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和水土资源破坏的程度,运用水蚀径流场法、水蚀侵蚀沟法、水蚀控制断面卡口站法和风蚀简易小区法4种不同的水土流失量监测方法,采用由水土流失危害程度指标、生态环境指标、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植物措施、综合防治措施实施效果等构成的指标体系来评价工程建设过程中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效果。通过实时监测,最终得出:项目区8年间扰动土地整治率达到98.2%,水土流失总治理度达到98%,土壤流失控制比达到1.24,植被恢复率达到93.7%,植被覆盖率达到10.7%,扰动后土壤侵蚀强度高达9600t/(km2·a),工程护坡减沙率为50%,造林减沙率为65.22%,人工种草减沙率为71.52%。本工程采用的水土保持监测方法、实测数据、应用指标等对同类开发建设项目工程在投资决策、建设实施及后期评价方面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燕儿沟生态农业建设的综合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燕沟生态农业建设示范区经过3a建设,进行了大规模、高速度、高效益的综合治理,培育了高效农副型、农果复合型和林牧复合型3种生态农业建设模式,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示范推广了基本农田稳产高产、乔灌草混交和小水源开发与高效利用等3项技术,使燕沟流域治理度达到了49.4%,监测减沙效益达到72%,粮食潜力实现率提高了16~31个百分点,人均收入增加了740元。  相似文献   

3.
将 GIS(地理信息系统 )、RS(遥感技术 )、Fox Pro数据库等技术集成 ,应用于“朝阳市国家重点治理区大凌河流域治理工程”建设实践 ,建立了“国家重点治理区大凌河流域水土保持信息系统”。该系统包括 :1属性数据信息管理子系统 ;2图件空间信息管理子系统 ;3流域规划设计与措施配置子系统 ;4效益监测、评价与预测子系统。使用该信息系统对区域的 81条小流域进行了规划设计、治理开发措施的优化调控和效益的分析评价 ,实现了大凌河流域治理工程管理决策的科学化 ,促进了大凌河流域治理工程的高质量完成 ,达到了工程的高效率管理和工程的高收益 ,对我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和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自2013年开始,松辽流域率先利用无人机遥测技术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开展了大量实践与探索。结合水土保持监测与信息化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总结了无人机遥测技术在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性监测与天地一体化监管、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图斑化管理、典型小流域水土保持信息化和水土流失突发事件监测等工作中的应用情况,并提出了充实数据库指标内容、开展实时动态监测与建立快速评价系统,以及继续深入探索无人机遥测技术等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以全国七大流域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的依托的黄河四片二期一阶阶段重点治理,成效显著,5年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935.3km^2,累计治理度达到76.7%,年均治理度10.6%,实施重点治理的463条小流域人均基本农田达到0.18hm^2,人均经济林0.07hm^2,人均粮食553kg,人均纯收入1190.7元,项目区人口脱贫率为72.6%,植被覆盖率达到58%,年减少入黄泥沙68.8%。  相似文献   

6.
何店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蓄水拦沙效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店小流域是商城水保试验站的试验监测流域 ,自 1982年起至今连续监测从未间断。对流域水保措施实施前后径流、泥沙监测的结果表明 ,流域治理后比治理前年减少径流量 3 6%~ 10 7% ,年减少输沙量 62 6%~ 72 7% ,年侵蚀率减少 5 9 7%~ 69 7% ,坡地改梯田后减少 70 %~ 80 %的水、土、肥流失 ,流域年侵蚀模数由治理前的 5 80 0t/km2 下降为 12 0 0t/km2 ,削减洪峰的效率达 5 0 %。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宁波市两大主要流域姚江、奉化江农用水质环境质量的监测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两流域上游水质较好,没有监测指标超标,达到1级水质标准;中下游水质较差,有多项指标超标,水质以3级为主,部分地段水质达到2级,其主要超标物为粪大肠菌群数、悬浮物、石油类、六价铬和化学需氧量等,其中粪大肠菌群数、悬浮物是影响两流域水体质量的主要污染因子。姚江流域水质要明显好于奉化江流域。在水质的具体农业应用上应先考虑粮油作物和其他旱作作物的灌溉,若使用在对水质要求较严的蔬菜灌溉或渔业养殖上,建议对水质进行治理后再应用,以防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8.
以燕沟流域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生态恢复重建过程中流域系统的降雨和水沙变化特征,并对高度治理流域的总体减沙水平做了分析。结果表明:治理流域增强了土壤接受降雨的人渗能力,提高了流域自身林草涵养水分以及流域地表对径流的调蓄能力,因而增加了流域生态建设可用的径流资源量。燕沟流域1997年以来的年降雨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说明燕沟流域的输沙模数逐年锐减,对近年来流域所实施生态环境建设和流域植被重建工程起到了显著的水土保持效果,与治理前相比,减沙效益约为83.7%。  相似文献   

9.
以左云县铺龙湾煤矿改扩建工程水土保持监测实践为例,详细分析论述了此类工程的监测内容、监测方法、监测频次和监测结果。监测成果表明,项目工程区的扰动土地整治率、水土流失总治理度、土壤流失控制比、拦渣率、植被恢复率和林草覆盖率等6项指标,均已达到国家规定的一级防治标准。针对工业场地、矸石场区域及水土保持工程设施管护上的缺陷,建议业主后续工程不断跟进。  相似文献   

10.
三川河流域自1983年列入全国八大重点治理区后,至1992年底止,10年新增治理面积1129km~2,流域累计治理程度达到57.6%。采用水文法与水保法分析该流域重点治理以来的减沙效益,前者的分析结果是,重点治理期间的年均输沙量较重点治理前减少59.03%,每毫米汛期降雨所产生的输沙量分别比1957~1972年、1957~1982年减少61.30%和52.23%;后者的分析结果是年均输沙量分别比1957~1972年、1957~1982年减少44.26%和55.18%。考虑到降雨变化对水文法分析产沙的影响,故10年重点治理期间较重点治理前多年平均输沙量年均减少约为50.0%。  相似文献   

11.
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评价研究现状与问题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美国等国家已将遥感、GIS技术广泛应用于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预报,并开发出基于物理过程的土壤侵蚀预报模型。中国在水土流失地面观测、遥感监测方面已取得许多成果,但在区域土壤侵蚀评价、预报模型开发方面,缺少系列化观测与统计数据,已有的坡面土壤侵蚀模型等在通用性、适用性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建立水土流失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开发评价模型系统,建立国家水土保持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12.
基于GIS和RS的土壤侵蚀监测研究——以青海省乐都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青海省乐都县为例,应用GIS、RS技术,提取监测区坡度、土地利用类型和植被覆盖度因子信息,同时对监测区域进行矢量网格化处理,生成fishnet网格,运用区域统计分析功能将坡度、土地利用类型和植被覆盖度因子信息赋到对应的空间网格上,最后结合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进行叠加分析,得到监测区域土壤侵蚀强度图。研究表明,乐都县土壤侵蚀强度,强烈以上所占比例达37.2%,中度以上所占比例达67.7%,侵蚀程度已很严重,急需加强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3.
浅谈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指标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是准确掌握建设项目水土流失动态变化和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效果的重要手段与基础性工作。在深刻认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目的与意义的基础上,结合水土保持监测实践经验,采用层次结构分析模型法构建了一套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指标体系,并对主要指标的监测方法体系进行了初步探讨,旨在为科学、有序地开展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尼尔基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中期水土流失监测与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是水土保持服务领域的新生业务,通过监测及时掌握建设生产过程中的水土流失,并通过政府监督和工程监理加以调控,使水土流失控制到最低限度。兹以黑龙江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承担的大型水利工程——尼尔基水利枢纽工程水土流失监测项目为对象,对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监测的内容、方法、技术手段及监测成果作以全面的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5.
由于土壤侵蚀使土壤退化及土地生产力下降,甚至威胁人类生产生活的生态环境.多年来土壤侵蚀规律研究一直是自然科学领域研究的关键性技术.20世纪50年代初,黄委会在黄土丘陵沟壑区第1副区设立了小流域土壤侵蚀不同类型的因子观测站网、径流小区等,采集获得60 a多的原始观测资料.长期以来一直为人工观测,成果资料多为降雨-径流-泥沙的特征点源数据,而每次降雨侵蚀是一个连续的自然过程,人工监测由于其因子对位性、监测数据的连续性和系统性较差,造成研究成果只局限于土壤侵蚀影响的单因子或部分因子研究成果,严重影响该区水土流失系统模型的开发.为了进一步提升水土流失规律研究的水平,寻找土壤侵蚀客观真实的自然数据规律,加快该区水土流失模型开发,在该区引进了现代自动化的水土流失监测系统,经过2 a的监测实践和成果数据的比测分析,不仅节约了大量的人、才物资源,而且获取得了客观真实、精度较高和连续动态的水土流失过程数据,对该区水土流失规律研究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土壤侵蚀宏观监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壤侵蚀宏观监测或区域土壤侵蚀监测,是区域水土保持战略决策和相关研究的最基本的数据基础。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监测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地位。简要回顾我国土壤侵蚀宏观监测的历史和近期进展,讨论我国土壤侵蚀宏观监测在监测尺度、监测方法和管理体系等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水蚀风蚀交错带生态环境演变监测研究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围绕神木水蚀交错带土壤侵蚀与生态环境演变关系及其整治这一课题,着重讨论系统定位监测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典型调查与定位观测相结合,分析研究该地区的气候,风蚀水蚀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8.
基于WebGIS的农田水肥盐碱监测与调控管理系统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监测水肥盐碱动态变化信息,分析诊断提出调控方案,提升盐碱农田生产管理水平。该文基于Web GIS平台、利用Silverlight与WCF技术研发盐碱农田水肥盐碱监测管理系统,基于统计学原理和作物水肥盐碱平衡与胁迫响应原理,构建了特征分析、诊断预警和调控决策3类15个模型,并进行系统集成应用。结果表明,系统融合数据采集、数据管理、统计分析、诊断预警、调控决策技术与实施管理措施形成了"六位一体"的全过程优化管理体系;模型数据处理分析结果科学有效,系统应用决策方案符合实际。在无棣县盐碱农田应用表明,管理方案有效缓解了水盐限制,促进了土壤肥力趋稳均衡,投入产出效益和生产决策效率明显提升;2014—2016年综合节水率达31.02%,氮磷钾节肥率分别达28.69%~63.14%、10.07%~67.98%、97.98%~100%,小麦玉米增产率接近预期。研究有助于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推进盐碱农田水肥盐碱动态规律的探索和田间精准管理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采用RS、GIS技术,以通用土壤流失方程为基础,对"珠治"工程广西项目区河池片区进行了土壤侵蚀遥感监测,定量研究了治理措施实施后岩溶地区的土壤侵蚀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治理后土壤侵蚀得到了遏制,土壤侵蚀总量从治理前的311 848 t减少到治理后的284 877 t,减少了8.65%,其中剧烈侵蚀的侵蚀量和侵蚀面积减少最为明显;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侵蚀影响明显,其中未利用地、耕地的土壤侵蚀最为严重,林地、草地对土壤侵蚀的发生具有减弱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在土壤侵蚀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侵蚀造成一系列的危害,己成为威胁生态安全的头号问题。采用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2星的遥感资料,选取适合的波段,结合实地考察收集的信息,采用了第二次全国土壤侵蚀遥感调查中的多因素综合法,提取了对土壤侵蚀起主导作用的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类型,借助数字高程模型提取地形坡度,依据《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建立了土壤侵蚀分析模型,将上述几个因子进行交叉分析,得到了研究区的不同土壤侵蚀强度的分布、面积情况,为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