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贵州以社区为本的水资源管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贵州水资源利用效率低和水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除了特殊的自然因素外,很大程度上也归因于缺乏有效的水资源高效配置和水资源管理模式.贵州地区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必须要改革和创新,才能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社区为单元,探究出了以社区为本的水资源管理模式是贵州喀斯特地区水资源体制改...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承载力状况已经严重制约了西南喀斯特地区可持续发展,该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学者们的关注。本文对西南喀斯特地区的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探讨了研究方法的运用,以及喀斯特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机制与对策;同时,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未来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3.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层较薄、保水能力差、植被恢复不易、生态系统脆弱,六盘水市经济可持续发展一直被喀斯特地区恶劣的生态环境约束。分析了六盘水市喀斯特石漠化形成背景、过程,并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分析了六盘水市石漠化形成的原因,提出了适宜于六盘水喀斯特地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喀斯特地区地表关键带结构十分复杂,土层浅薄且持水能力弱,地下裂隙多而渗透速率快,导致地表水分亏缺频繁、生态脆弱、污染物扩散快速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喀斯特地区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对深刻理解其生态水文过程有着极大的诉求。迄今为止,喀斯特生态水文学已经获得了重要进展,极大地提升了人们对植被水分来源与耗散机理、坡面水文快速过程、环境变化的生态水文效应等方面的认识,并构建了多种模型,为喀斯特地区生态治理、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合理利用等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但受限于喀斯特地表结构的复杂性,目前所获得的结论也存在很多不足和不确定性。本文从喀斯特生态水文过程与机理、喀斯特流域生态水文和喀斯特生态水文模型研究三个方面概述了喀斯特生态水文研究进展,介绍了课题组在相关方面的主要成果,并提出了未来研究中应进一步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贵州喀斯特水资源集蓄利用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莉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1):10075-10076
水资源集蓄利用研究是当代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通过对贵州喀斯特岩溶地区的水资源开发现状的制约因素的分析,提出大力发展小型集雨工程、加快中小型水利水电项目以及促进坡耕地改造等措施。  相似文献   

6.
贵州旱坡耕地集雨节灌抗旱农业技术集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分析气候与水资源特征的基础上,阐述了贵州喀斯特地区旱坡地与水资源的配置、降水时空分配、地质结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贵州喀斯特山区旱坡耕地农业发展要围绕“集雨、抗旱”两个基本点,狠抓生物与工程措施相配套的坡土改梯土工程建设,实施水分涵养工程;因地制宜发展旱坡耕地以“小水窖”为主体内容的集雨节灌工程,增强旱地农耕系统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通过增加冬季地面覆盖、选育与选用耐旱抗逆作物品种、调整作物播种期、以肥调水和化学抗旱剂应用以及保护性覆盖耕作技术,达到农业节水、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水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的目标,促进水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中国喀斯特地区水资源研究的热点与前沿,定量分析喀斯特地区水资源研究的主要研究力量及其时空演化特征,探索其发展趋势,运用科技文本数据挖掘可视化网络分析软件CiteSpace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1991—2018年与喀斯特地区水资源研究相关的科技文献进行定量分析,从研究时间、关键词和中心度、主要研究作者和机构等方面对结果进行可视化网络表达。结果表明,中国近30年来喀斯特地区水资源研究科研论文数量随着时间变化总体上呈现曲折上升趋势,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岩溶地下水、石漠化、水资源承载力等是喀斯特地区水资源研究的热点领域;苏维词、梁虹、梁彬等研究者是中国喀斯特地区的水资源研究领域作者网络构建者与知识传递者;主要研究机构包括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研究机构间合作关系存在较强地域性。为此提出应持续拓展喀斯特地区的水资源研究的外延与内涵,顺应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寻求新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8.
毕节试验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区,是全国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通过实施喀斯特山区植被恢复与生态林业建设工程、加强水土保持与水资源高效利用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形成了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观念.对其生态建设的方法及成效进行分析,提出了欠发达地区生态建设对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9.
毕节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促进生态畜牧业发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方县羊场镇桶井村为例,分析了喀斯特地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面临的突出问题.通过对毕节喀斯特地区综合整治利用技术的研究,对解决毕节地区草食牲畜依靠天然草场放牧,天然草场严重超载,草地质量下降,生产能力降低,山区草地退化速度快等问题,提出了合理化建议.为进一步遏止石漠化蔓延状况,改善喀斯特地区农业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畜牧业和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广西喀斯特地区为研究对象,从生态环境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3个方面构建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广西喀斯特地区2015年的土地综合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其空间特征,以期为广西喀斯特地区的土地利用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广西喀斯特地区的土地综合承载力总体上呈现与喀斯特地貌类型区一致的空间分异特征。高承载区主要分布在峰林平原,中等承载区主要分布在峰林谷地,低承载区分布在峰丛洼地。  相似文献   

11.
单洋天  单海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1):5810-5812
以岩溶地区流域水资源为对象,分析了主要岩溶含水岩组,岩溶流域水资源的数量、质量等我国西南岩溶地区流域水资源概况以及与岩溶地区流域水资源有关的生态环境,岩溶地区水资源产业,岩溶分布与社会发展,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粤北岩溶山区是广东省的主要生态脆弱区之一,农地资源的优化利用对当地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农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以阳山县为例,分析了粤北岩溶山区农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农地资源优化利用的原则、方向、模式与调控对策。  相似文献   

13.
在对榆林市煤炭开采区生态环境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煤炭开采对榆林市水资源、土地资源以及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和破坏的主要原因是:煤炭开采的生态治理制度不完善、环境补偿机制缺乏和生态环境标准不统一等。鉴此,提出了申请综合配套改革、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落实大型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以及在煤矿土地利用规划调整中同时做好林业生态建设用地的规划等策略,以期有效地减小煤炭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土地整治活动是一个打破原有生态环境系统,然后重建新系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会对土地整治区域及其背景区域的水资源、水环境、土壤、植被、大气、生物等环境要素及其生态过程产生诸多直接或间接、有利或有害的影响。该研究分析了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预测各生态环境影响因子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的性质和程度,最后提出土地工程生态重建设计,重建新的生态环境系统。对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为土地整治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5.
贵州省岩溶地区水资源利用与石漠化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省是西南岩溶区的中心,岩溶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61.9%。由于岩溶山区本身的脆弱性和人为作用,导致土地贫瘠、水源缺乏,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现象日益加剧。为了尽快推进贵州岩溶区石漠化的综合治理,首先要加强岩溶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以治水为龙头,因地制宜,开展以岩溶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以促进贵州省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16.
左羽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2):5095-5097
开发岩溶地区典型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的动态监测技术是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的优先主题。以毕节地区喀斯特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关键信息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对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系统结构的分析研究,提出在喀斯特山区建设分布式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系统的完整系统架构。  相似文献   

17.
喀斯特生态治理区石漠化过程土壤抗蚀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为喀斯特山区的水土保持、石漠化生态综合治理,水土资源利用及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喀斯特山区不同治理措施下石漠化演化过程土壤样品,进行土壤理化性质分析,研究其抗蚀性。[结果]石漠化土壤抗蚀性大小顺序为原生样地、强度石漠化、轻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潜在石漠化。[结论]研究中选择的各项土壤特征性指标可较好地表征喀斯特山区石漠化土壤抗蚀性。  相似文献   

18.
为了恢复湿地生态功能,合理确定湿地水资源开发利用方案,促进湿地的生态功能持续发展.根据辽宁双台河口湿地开发利用现状及规划目标,选取湿地天然生态环境需水量、农业灌溉及养殖需水量、生活用水量为3个目标,以湿地各类面积为决策变量,并以恢复到2000年的湿地各类面积值为约束条件,以系统工程的观点为指导,运用多目标规划理论,构建了湿地水资源合理分配的多目标规划模型,建立了3种配置方案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只有优先满足湿地生态环境的需水量,使水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才能使湿地得到较好较快的恢复,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功能效果,对构建湿地系统生态恢复持续发展和水资源协调利用的框架模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万峰山自然保护区地处地貌发育典型的喀斯特地区,是我国滇东喀斯特山地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滇东地区重要的物种基因库。本文在对保护区内现有野生动植物资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典型性、稀有性、脆弱性、多样性、感染力、面积适宜性、潜在价值、科研价值等方面对保护区的保护价值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认为保护区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喀斯特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区内的森林生态系统对保护喀斯特地区极其脆弱的生态环境及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