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研究了株行距和每穴芽数对'金娃娃'萱草分蘖能力的影响.对不同处理的单芽平均分蘖数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处理1(株行距为20 cm×20 cm, 1芽/穴)单芽平均分蘖数为4.07个;处理9(株行距为30 cm×30 cm,3芽/穴)单芽平均分蘖数为2.11个;处理1比处理9增加了92.89%.当栽植密度相同时,每穴芽数越多,分蘖能力越低;当每穴芽数相同时,随着栽植密度的增大单株平均分蘖数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株行距和每穴芽数对‘金娃娃’萱草分蘖能力的影响。对不同处理的单芽平均分蘖数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处理1(株行距为20 cm×20 cm,1芽/穴)单芽平均分蘖数为4.07个;处理9(株行距为30 cm×30 cm,3芽/穴)单芽平均分蘖数为2.11个;处理1比处理9增加了92.89%。当栽植密度相同时,每穴芽数越多,分蘖能力越低;当每穴芽数相同时,随着栽植密度的增大单株平均分蘖数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3.
在郁闭后的杨树林下进行麦冬不同品种、不同栽植方式试验。1年的试验结果表明:中叶麦冬分蘖株数最多,达45株/m2;栽植方式为3株/丛时,其分蘖株数最多,达62株m2;适当密植有利于分蘖,栽植密度为10 cm×10 cm时,其分蘖株数最多,达102株/m2;根系长度对分蘖株数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山杏核直播造林,成本低,成活率高,适宜在造林难度大、土层瘠薄的干旱地区进行。采用镐头反坡小坑整地栽植,密度为2 500株·hm~2,即株距2m×2m,要求行环山水平,相邻两行各穴间呈品字形排列,穴面规格为40cm×40cm×40cm。  相似文献   

5.
不同栽植密度对太子参产量及有效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几种不同密度种植方式对太子参产量及活性成分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太子参在一定程度上密度越大产量越高,但过密种植反而使产量有所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太子参的水分含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而降低;总体上,种植密度小的处理其灰分含量高,密度大的处理灰分含量低;多糖含量变化总体上种植密度越小含量越高;在株行距8 cm×15 cm和株行距12 cm×10 cm 2个栽植水平上,总皂苷含量最高,密度最大的株行距8 cm×10cm和密度较小的株行距16 cm×15 cm的栽植方式,总皂苷含量最低,株行距12 cm×10 cm栽植方式的总皂苷含量为16 cm×15 cm栽植方式的总皂苷含量的1.95倍,说明适宜的栽种密度有利于总皂苷的积累。为使太子参产量和活性成分达到最大,建议太子参的种植密度为8 cm×15 cm或12 cm×10 cm。  相似文献   

6.
以油松、侧柏为材料,在黄龙县试验研究了穴状整地、鱼鳞坑整地、带状整地等不同整地方式以及50cm×40cm×30cm、60cm×60cm×50cm、50cm×50cm×40cm等栽植穴规格对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以及幼树生长量的影响,结果为穴状整地和50cm×40cm×30cm栽植穴规格最好,建议该地工程造林选择穴状整地、栽植穴规格50cm×40cm×30cm。  相似文献   

7.
对湘林系列5、14、15、18、40、166等6个油茶优良无性系的芽苗砧嫁接苗生长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为:6个无性系平均成活率和抽梢率的变化范围分别为74.6%-96.2%和71.3%-93.6%,平均苗高和地径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3.5-19.8cm和0.303-0.356cm,平均叶片数和冠幅值变化范围分别为8.7-12.7片/株和7.3-8.6cm,平均根长和根幅变化范围分别为6.0-6.8cm和4.7-6.5cm。6个无性系平均成活率和抽梢率分别为85.O%和88.5%,分别大于对照5.0%和2.1%;平均苗高和地径分别为15.8cm和0.33cm,分别大于对照1.4cm和0.022cm;平均叶片数为10片/株,大于对照0.8片/株;平均冠幅、根长和根幅分别为8.0cm、6.5cm和5.4cm,分别大于对照0.43cm、0.25cm和0.78cm。湘林166和湘林5的芽苗砧嫁接苗生长表现较好,其平均成活率、抽梢率及苗高、地径、叶片数量、冠幅与根长等均较大;湘林15和湘林40则生长表现较差,其平均成活率、苗高、叶片数量等均略低于混合优良无性系(对照)苗。  相似文献   

8.
不同栽植模式对叶用银杏园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栽植模式的3~6a生叶用银杏园产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叶用银杏园3~6a的幼龄阶段,栽植模式对叶产量影响很大,单株叶产量受株行距影响较大,单位面积产量受栽植密度影响更大,相同密度不同栽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叶产量,株行距为30cm×40cm/80cm的栽植模式较好。  相似文献   

9.
以4种栽植密度[株行距分别为A1(5 cm*5 cm)、A2(10 cm*10 cm)、A3(15 cm*15 cm)、A4(20 cm*20cm)]下的北美红栎幼苗为材料进行容器育苗对比试验,研究不同栽植密度下北美红栎容器苗苗高、地径生长和各生物量积累规律,利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对北美红栎的栽植密度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栽植密度对北美红栎容器苗生长影响差异显著,A4(20 cm*20 cm)组栽植密度的苗高、地径生长量以及各生物量表现值最大,说明其最有利于北美红栎容器苗生长。  相似文献   

10.
通过不同翻地深度和不同栽植密度的造林试验,对河北省查字龙头山种苗场的华北落叶松早期生长性状进行了研究。栽植5a后,调查结果表明:深翻15cm可促进华北落叶松树高与胸径生长,深翻15cm比深翻40cm和对照的树高生长量分别提高5cm、16cm,胸径生长量分别提高0.12cm、0.23cm;造林密度2.0m×2.0m的比密度1.5m×1.5m的树高生长量低4cm、胸径高0.07cm;华北落叶松在一年中的7、8月份生长量最大,深翻15cm和40cm树高生长量分别达到年生长量的46.60%和43.71%、胸径生长量分别达到年生长量的38.52%和40.65%,造林密度2.0m×2.0m和密度1.5m×1.5m的树高生长量分别达到年生长量的38.23%和40.43%、胸径生长量分别达到年生长量的44.93%和40.45%。因此,通过适宜深度翻耕与合理的栽植密度造林可提高华北落叶松早期生长量。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不同栽植密度对沙棘幼苗的苗高、地径、生物量以及热值的影响。结果表明,6种栽植密度下,沙棘幼苗的的苗高、地径、生物量、热值均表现出明显的差别。在栽植密度为75 cm×100 cm及100 cm×100 cm时沙棘幼苗的苗高、地径、生物量都高于其他密度;在密度为30 cm×30 cm时的苗高生长量、地径生长量、生物量最低。苗高最高达95.8 cm,最低为61.4 cm。地径最高达13.79 mm,最低为11.63 mm。生物量最高达163.36 g,最低为105.85 g;不同密度下,各器官热值大小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其大小顺序为叶〉干〉枝。同一密度不同器官间的热值差异显著,不同密度之间相同器官热值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12.
竹柏不同播种育苗方式的生长效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鹏 《福建林业科技》2012,39(2):102-105,122
采用容器(10 cm×10 cm营养钵)和田间苗床2种播种育苗方式,进行了竹柏不同播种密度、不同遮荫处理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2种育苗方式对竹柏种子的发芽率没有显著影响,田间苗床播种苗的生长量大于容器苗;田间苗床的播种密度以株行距10 cm×20 cm最为适宜,生长量最大;生长期遮荫对竹柏播种苗有极显著影响,遮荫处理的苗木保存率达92.3%,未遮荫的苗木保存率只有37.5%。  相似文献   

13.
试验设种植株行距0.7 m×0.7 m、0.7m×1.0m、0.7 m×2.0m、1.0m×2.0m、1.5 m×2.0m、2.0×2.0 m、2.5m×2.0m的7个不同处理方法.结果 表明:株行距1.5 m×2.0 m、2.0 m×2.0 m、2.5 m×2.0 m3个处理的平均树高分别为2.24、2.33、2.3...  相似文献   

14.
为加快楚雄州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步伐,于2016年2月—2017年9月,选择楚雄州具有代表类性的郁闭度0.5~0.7的云南松林下,开展白芨和滇黄精丰产栽培试验,对栽培密度、腐殖土量、底肥量、追肥量等四因素设三个不同水平进行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栽培密度对二者保存率有极显著影响,但白芨适合密植,以15 cm×20 cm株行距为佳;滇黄精不宜密植,以25 cm×40 cm株行距为佳。腐植土对二者块茎生长量有显著影响,底肥及追肥对二者生长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鄂西北半干旱地区多季节造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鄂西北秋季造林比春季造林成活率可提高30%左右,差异显著;苗木高生长可提高1.6~6.0倍,地径生长变化不大;对于不同树种,中、晚秋造林成活率不同,针叶树种如湿地松、杉木等中、晚秋造林成活率变化不大,而阔叶树如刺槐、沙棘等晚秋造林成活率则明显高于中秋造林。因此,鄂西北地区造林应根据造林树种不同而选择相应的造林时间,尤其是阔叶树种应在10月中旬造林效果最佳,针叶树种造林时间可以提前到9月中旬。  相似文献   

16.
取红花萱草的花蕾、花茎外植体,在MS培养基上用不同浓度的细胞分裂素BA和生长素NAA进行培养。结果表明:花茎的分化率比花蕾高,而最适合的培养基配方是:MS+BA 0.5 mg/L+NAA 0.1 mg/L+蔗糖30 g/L+琼脂8 g/L。可诱导分化出愈伤组织,继代培养愈伤组织增埴的同时可获得健壮的再生植株。最适的生根培养基为:MS+NAA 0.3 mg/L+活性碳0.3 g/L+蔗糖30 g/L+琼脂8 g/L。  相似文献   

17.
2006年在普洱市林业科学研究所苗圃内进行思茅松采穗母株的定植密度、修剪高度、施肥量对产穗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穗条培养产穗量较高的模式为:株行距为40 cm×40 cm,修剪高度为10 cm,施肥量为20 g/株.  相似文献   

18.
定植密度和施肥种类对蕨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蕨菜[Pterdiumaquilinum(L.)Kuhn]是野生于天然林区的一种蕨科蕨属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因其幼嫩茎叶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维生素、胡萝卜素和铁锌等微量元素,自古以来被人们视为山珍采摘食用。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的改善和对外贸易的扩大,蕨菜又成为内销外贸的抢手货,并且需求量不断增加。由此导致了对野生蕨菜连年过量采摘,加之人畜践踏破坏,资源锐减,产量下降,再完全依赖自然生产已越来越不能满足需求。为此,国内外近年开展了有关蕨菜原生地人工驯化栽培工作(齐乐贤,1991;吴会胄等,1994),但蕨菜人工异地栽培的报…  相似文献   

19.
花椒不同造林密度成效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天水地区温暖半湿润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对花椒不同造林密度成效进行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造林密度对花椒成活率影响不明显,但对生长量和结果量影响显著。营造花椒经济林,采取3 m×4 m、3 m×3 m株行距,花椒树生长快、树形成型早,定植后第3年开始结果,第6年实现丰产,平均产花椒果皮1 350kg/hm2以上;营造花椒生态经济兼用林,株行距采取2 m×4 m、2 m×3 m,第4年按隔株挖除的方法调整栽培密度,能增加枝量,扩大树冠,第6年花椒果皮产量可达到1 200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