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2004年草地螟将在北方农牧区大发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草地螟是我国北方地区间歇性发生的重要害虫,具有突发性和迁移性的特点,自1996年开始,进入了新中国成立后第3个频繁发生期,已连续9a发生。2004年5月份以来,据各省(自治区)植保站监测,草地螟成虫已在我国北方地区大暴发,暴发程度与面积均为多年来罕见。目前,发生面积约800万hm2,  相似文献   

2.
江西省棉铃虫发生程度分级标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棉铃虫是我省棉花害虫测报的重要监测对象。确定全省统一的棉铃虫发生程度分级标准,是提高测报水平和搞好棉铃虫综合治理的重要基础。屈西峰等在九十年代初研究并首次提出棉铃虫发生程度分级标准的划分原则,即按历年棉铃虫平均累计百株卵量等资料划分为轻发、中偏轻、中发、中偏重和重发五级。参照这一办法,江苏、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及辽宁等省,也于同期对本省棉铃虫发生程度分级标准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当地的分级标准。但是,棉铃虫在江西不是常发性害虫,多为间歇性重发或局部暴发,年度之间、代别之间的平均百株果计印量…  相似文献   

3.
草地螟越冬调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测报技术人员调查草地螟越冬虫量的技术水平,从而进一步做好草地螟长期趋势预测,2002年9月中旬,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和内蒙古自治区海拉尔市,组织7省(自治区)部分测报技术人员,进行草地螟越冬调查技术现场培训。会后,作者依据多年从事实际调查的经验和室内观察研究的结果,总结出草地螟越冬调查技术要点,以供参考。1前期踏查在草地螟末代幼虫可能发生的区域,进行有计划的粗略式步行目测,以明确是否有幼虫发生,以及发生程度和分布范围,同时作好标记,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草地螟越冬调查。…  相似文献   

4.
我国2008年草地螟大发生种群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进一步认识草地螟大发生规律,更好地开展大尺度草地螟发生预测预报,本文对2008年草地螟大发生种群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方法] 对2008年我国草地螟1代成虫和2代幼虫发生数量与当地温湿度条件进行回归分析,找出影响草地螟种群空间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结果] 草地螟成虫发生期的环境温湿度对随后幼虫发生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影响。草地螟成虫集中分布在湿度60%~80%的区域内,而在相对湿度为60%~80%的区域内,温度是草地螟成虫和幼虫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成虫主要分布在温度高于21 ℃的区域内,而温度高于27 ℃的区域内草地螟成虫量较少。在成虫盛期温度为19~27 ℃的区域内易形成草地螟幼虫大发生,特别是在温度为21~25 ℃区域内发生程度更重,该温度范围与草地螟成虫产卵适温范围相符。[结论] 成虫发生期的环境温湿度指标应是开展大尺度空间草地螟大发生分布预测预报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是我国北方的主要农牧业害虫之一。兼具有迁飞、滞育的生物学特性,表现着长期间歇猖獗发生的特点。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猖獗期的研究,已明确我国草地螟主要越冬区与发生范围,并提出监测主要越冬区的越冬虫源及雌蛾解剖分级的预测办法(全国草地螟科研协作组,  相似文献   

6.
草地螟(Lo Xostege S ticticalis L.)系鳞翅目螟蛾科。因具大周期暴发性危害的特点,往往给测报和防治带来被动的局面。为明确草地螟的发生规律和危害时期,对各虫态的发育起点和有效积温加以测定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它是发生时期的予测予报和进行及时防治的理论依据。根据“昆虫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须从外界摄取一定热量”这一积温法则,84年在室外自然变温的条件下测定了草地螟各虫态的发育起点和有效积温。测定方法与结果:  相似文献   

7.
温湿度是影响草地螟发生为害规律的关键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鳞翅目:草螟科)是一种世界性害虫,主要在36~55°N的广阔地区为害。在我国,草地螟主要在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为害,并经常暴发成灾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为了更好地阐明草地螟的种群动态规律、揭示影响其暴发成灾的关键因子,减少其灾害损失,本文通过历史文献分析,结合所在实验室多年从事草地螟研究所获的证据,得出了温湿度是影响草地螟发生为害规律的关键因子的结论。主要依据是:温湿度限定了草地螟的发生为害区域;左右着草地螟存活率的高低、个体及生殖能力的大小以及种群增长的快慢;控制着草地螟滞育和迁飞行为的发生并影响着种群动态;决定着田间发生为害场所、时间和暴发成灾程度。最适合草地螟种群增长的条件是21~22℃和RH 60%~80%。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草地螟存活率高、生殖能力强、种群增长快,发生为害或成灾的可能性增加。超出这个温湿度范围,各项参数下降,幼虫滞育和成虫迁飞的可能性增加,大发生的可能性下降。因此,根据幼虫发生期的温湿度条件变化就可以确定幼虫滞育的比例以及下代幼虫的发生为害情况。而根据成虫盛发期温湿度条件的变化以及成虫发生量的大小,就可以预测草地螟的发生为害场所、时间及暴发成灾程度。  相似文献   

8.
草地螟寄生蝇寄生规律及控害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间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表明,康保县草地螟的寄生蝇主要有伞裙追寄蝇、双斑截尾寄蝇等5种。草地螟寄生蝇一般只寄生幼虫,未见寄生其他虫态。寄生率随草地螟幼虫密度增大、虫龄增长而迅速升高。多年发生资料分析,寄生蝇寄生率高的年份,下年草地螟的发生为害程度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9.
张蕾  江幸福 《植物保护》2022,48(4):68-72
防控新发突发植物疫情是保障农业领域国家生物安全的重要内容。草地螟是我国“三北”地区农牧业重大迁飞性害虫,具有暴发性、多食性和周期性发生特点,严重威胁国家粮食、油料和牧草等作物生产安全,已列入2020年农业农村部公布的《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当前我国草地螟已进入建国后第4个发生周期。根据全球气候变化、农作物结构调整,结合草地螟生物学习性以及当前发生现状,研判本轮周期草地螟发生区域可能更广,为害作物可能更多,持续时间可能更长,发生程度可能更重。为控制草地螟发生为害,提出加强草地螟境内跨区域及跨境迁飞、滞育越冬和周期性发生等成灾规律研究;建立自动化、智能化早期监测预警体系,完善异地测报技术;集成区域化防治技术模式并推广应用卵、幼虫和成虫一体化绿色可持续治理技术,从而为遏制草地螟新发生周期暴发势头,保障国家粮油生产安全和生物安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北方近几年草地螟越冬虫源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1998 年和1999 年草地螟越冬代成虫和一代幼虫,在北方农牧区的发生与分布进行对比分析,说明一、二、三代幼虫,都有可能形成滞育越冬幼虫,成为第二年发生的虫源。据此提出今后要搞好草地螟长期预报,必须跟踪观察各代幼虫越冬的比率和面积大小。  相似文献   

11.
2014年我国草地螟发生情况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娟  姜玉英 《植物保护》2016,42(4):194-199
2014年我国草地螟继续维持2010年以来的轻发态势,发生面积小、发生区域缩减、种群密度低,是第三个暴发周期以来发生最轻的年份。造成轻发的原因主要是越冬虫源基数小、春季死亡率高、关键发生期气象条件不利。在轻发年份进行系统调查和持续监测,对掌握草地螟种群动态、揭示年度变化规律、进行长周期预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草地螟幼虫过冷却点和冰点测定的结果表明,光照、温度、幼虫滞育的深度以及虫体含水量均可以影响草地螟幼虫的抗寒能力。长光照(16 h)条件下发育成的非滞育幼虫过冷却点、冰点均显著低于短光照(10 h)发育而成的滞育幼虫;无论是非滞育幼虫还是滞育幼虫,经低温处理后抗寒能力都会上升。经4℃处理1 d的非滞育幼虫冰点为-2.28℃,而处理25 d的则降低到-4.76℃,过冷却点可从-13.97℃降低到-21.47℃;经4℃处理25、35 d的滞育幼虫,其过冷却点分别为-25.82、-26.79℃,冰点分别为-5.59-、9.13℃。滞育幼虫的过冷却点、冰点与其体重不相关,但与其体内的含水量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3.
2004-2006年连续3年应用佳多自动虫情测报灯和传统普通黑光灯对草地螟种群监测和诱杀结果表明,两种诱虫灯均可有效监测草地螟种群动态,自动虫情测报灯对高密度草地螟种群诱杀效果显著,诱蛾量明显高于普通黑光灯的,而普通黑光灯对低密度种群诱杀较为有效。两种灯光诱捕器监测的草地螟种群动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每天诱蛾数呈极显著相关(r2004=0.973、r2005=0.990和r2006=0.981,p<0.01),但黑光灯下草地螟种群始见期较早而终见期较晚。两种灯下诱捕的草地螟雌蛾数均大于雄蛾数,但灯光诱捕器之间诱捕的草地螟雌雄性比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14.
寄主植物对草地螟中肠解毒酶及保护性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寄主植物对草地螟中肠解毒酶及保护性酶活性的影响,为研究草地螟对不同寄主植物的生理适应机制奠定基础。[方法]测定草地螟幼虫取食藜、大豆、向日葵、玉米和马铃薯等5种不同寄主植物后中肠解毒酶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乙酰胆碱酯酶和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活力的时序变化。[结果]取食不同寄主植物会显著影响幼虫中肠解毒酶活性。取食适宜寄主植物时幼虫中肠解毒酶活力在初期明显高于取食非适宜寄主植物的,但随着取食时间的延长,取食非适宜寄主植物的酶活力快速增长。取食初期,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对于中肠保护酶活性也有一定影响,但随着取食时间的延长,保护酶活力基本趋于一致。[结论]试验结果表明,草地螟老龄幼虫中肠解毒酶和保护酶对不同寄主的适应性反应是其取食非适宜寄主能够存活的生理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伞裙追寄蝇是草地螟的优势寄生天敌,是对草地螟进行防控的有效手段之一。为了提高天敌防控效果,本试验在室内条件下通过温度和光周期的设定,研究了伞裙追寄蝇的外源滞育诱导条件和低温储藏。结果表明,17℃下光照时间小于12 h,伞裙追寄蝇滞育率为100%,随着温度的升高,滞育率逐渐下降,29℃时,伞裙追寄蝇不发生滞育;不同温度(4~25℃)储藏后伞裙追寄蝇羽化性比为1.38~1.63(P>0.05);16℃时伞裙追寄蝇滞育诱导临界光周期为12.53 h,18℃时临界光周期为11.12 h;越冬虫茧低温储藏后羽化率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而下降。结果说明,温度对伞裙追寄蝇滞育起主导作用,在伞裙追寄蝇幼虫期施以低温处理,可以有效的诱导滞育,4℃低温贮藏最佳时间为50 d。  相似文献   

16.
寄主植物对草地螟种群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根据草地螟对寄主植物的选择性和转主取食的特性,研究了寄主植物对草地螟种群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寄主植物不仅影响草地螟的生长发育,而且也影响其产卵量和交配率.如幼虫取食灰菜和大豆苗时发育历期较短(约17天),存活率高,蛹重较大;雌蛾产卵量分别达到238、222 粒/头,交配率分别为75%、67%,其种群增长指数较高.而取食玉米和马铃薯苗时发育历期则延长到24天,存活率不足40%,蛹重较轻;其雌蛾产卵量分别为93、50粒/头,交配率均为40%,种群增长指数较低.转主取食有利于草地螟的生长和繁殖,而且提高其种群增长指数.如低龄幼虫取食灰菜至3龄再转食玉米或马铃薯苗,其发育历期、蛹重、产卵量和交配率均比仅取食玉米或马铃薯苗的有明显改善.寄主植物对成虫干重及甘油酯含量的影响亦表现出类似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2019年草地贪夜蛾灯诱监测应用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9年草地贪夜蛾灯诱结果,广西、湖南、湖北、河南、陕西、山西、宁夏、天津8省(区、市)14个高空测报灯观测点,6月始灯下陆续见蛾,8月-10月多数观测点出现明显蛾峰; 湖北、河南、天津3省(市)8个常规测报灯观测点7月-10月灯下见蛾,9月下旬和10月上旬出现蛾峰。因此,高空测报灯可用于草地贪夜蛾区域性种群动态监测,种群超过一定数量条件下常规测报灯有效,灯具需选择合适地点设置。多数高空测报灯下雄蛾量明显高于雌蛾量,常规测报灯雌雄比差异不大,其原因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不同地区小菜蛾种群的抗药性及酯酶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用淀粉凝胶电泳对中国 3个不同地理区域的小菜蛾种群和台湾敏感品系的抗性水平及酯酶同工酶进行了研究 ,结果发现 :生物测定显示 3个小菜蛾种群对杀虫双均没有明显的抗性 ;对阿维菌素的抗性分别为 1.2 1倍、4 .51倍和 1.2 5倍。在 Estα和 Estβ基因位点 ,北京种群中存在 11种同工酶 ,其中 4种为 α同工酶 ,7种 β/i>同工酶 ;河北种群中存在 3种 α同工酶 ,5种 β同工酶 ;云南种群中存在 3种 α同工酶 ,3种 β同工酶。 3个种群酯酶基因多态性的产生可能是携带不同抗性酯酶基因的小菜蛾被动运输的结果 ;杀虫双对于能引起酯酶活性升高的杀虫药剂可能无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19.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PM) has been widely implemented in apple orchards in various regions of Turkey. Between 1995 and 1999, in Central Anatolia and the Aegean Region, apple scab (Venturia inequalis) and codling moth (Cydia pomonella) were key pests, and implementation of pest control was based on forecasting and warning systems. During the project, orchards in which IPM was implemented and in which farmers applied conventional practices were compared. In nine provinces in which IPM projects were carried out in 1999, the damage due to codling moth was 0–1.3% in IPM orchards while it was 0.4–21.8% in nearby non‐IPM orchards. It is clear that damage did not reach the acceptable threshold level of 2% in any of the IPM orchards, while damage was much higher than the threshold in conventionally‐farmed orchards. The number of fungicide applications against apple scab decreased to 5–6 applications from 10–15 applications in the Eğirdir district of the Isparta Province in 1996 as a result of IPM implementation. No insecticides were applied against codling moth in IPM orchards in the Nigde Province in 1998 and 1999 because population levels of the pest were low and under the economic threshold. Apple producers received training and 1200 producers from Central Anatolia became experts in IPM for their own orchards, learning to make appropriate decisions about pest control. The Apple IPM Guideline was prepared and disseminated. In Turkey modern equipment for forecasting and warning systems was employed and, in the last decade, forecasting and warning networks have been improved. Computer‐based systems have increased the speed and accuracy of forecasting as well as decreasing its costs. A computerized national forecasting network in apple orchards now transmits data from the field to system headquarters automatically. The national forecasting network has been expanded and covered 12 208 800 apple trees in 34 provinces in 2006, using 115 electronic forecasting and warning st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