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新疆塔里木盆地的现代气候状况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半封闭型内陆盆地。其气候特征为典型的暖温带大陆性极端干旱气候。本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海洋气流不易到达,即使来自太平洋与印度洋的最强盛的海洋气团抵达本区已成强弩之末,从而决定了本区降水稀少,变率大;气温变化剧烈;大风沙尘暴活动频繁。研究它的现代气候状况,以及未来变化规律,对当地工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对区内30年来的观测资料进行三年滑动平均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主要气候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特征是:温度高、降水少;温度低、降水多;大风多、沙尘暴少;大风少、沙尘暴多。但由于各地所处地貌单元存在差异,所以气候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略有不同。依据资料并经距平等方法分析,认为极端干旱的塔里木盆地的现代气候变化状况,总的为干冷、暖湿相交替的波动式发展趋势,而不是直线式的干旱发展趋势,就是到本世纪末、下世纪初,区内温度、降水的自然变化趋势也不会出现大的波动,即便降水有所增加,也不会超过极端干旱的指标。随着本区油气井的大规模开发引起的地表植被不断破坏,以及CO_2温室增温效应导致的全球气温增加,使全区气候可能更为干旱,大风、沙尘暴日出现的频次将增多。  相似文献   

2.
甘肃临夏高寒区油菜种植气候区划与产量预测气候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临夏地区油菜气候生态条件以及气候条件对油菜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该地区油菜生长发育的主要气候要素为降水、气温和日照;根据高寒地区油菜生长季节对不同气候要素的依赖程度,对高寒地区油菜种植进行气候区划,并根据气候区划分析了双低油菜不同生长阶段所需气候条件;把双低油菜从播种到成熟划分为五个生育期,建立各生育期动态气候预测模式,实现了双低油菜产量气象预测.  相似文献   

3.
从分析区域气候条件、地貌基础、成土母质、植被和人类活动等成土因素入手,探讨了海原试区土壤形成的基本过程、类型划分和分布规律,论述了主要土壤的性态特征,提出区域土壤培肥改良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4.
阿拉尔垦区红富士苹果栽培气候生态条件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选取阿拉尔市气象局1961~2003年的有关气象资料,分析年平均气温、生长季(4~10月)平均气温和苹果生长温量指数,与红富士苹果原产地日本主要苹果产区及国内红富士苹果主产区进行比较;对照相关资料,系统地评价了垦区红富士苹果各生育阶段的气象条件。结果表明:垦区与中国最著名的苹果产区烟台的气候条件一致,光、热等自然气候生态条件适合晚熟品种红富士苹果生长。由研究结果可得出:垦区适宜红富士苹果栽培,是发展红富士苹果产业的优势区域。  相似文献   

5.
陕北风沙区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陕北风沙区地处农牧交错带,气候干旱,是一个从沙区向黄土区的过渡区,自然环境复杂、恶劣。区内景观类型简单,半流动沙地、流动沙地占据了主体,是一种典型的沙地景观格局。水是区域景观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绿色景观滩地、草地、林地仅有14.7%,显示出区内生产力低,生态环境脆弱。人为景观成为区域内仅次于沙地的景观大类,区内自然的景观格局正受到人类的强烈干扰。这种区域环境的过渡性及脆弱性,导致了区域景观结构的不稳定性与敏感性。  相似文献   

6.
苹果人工增红措施王玉沈阳市辽中化工总厂110200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国内外市场对苹果色泽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对红星、红冠、超红、艳红等,要求着色面积在90%以上,而且越红售价越高。为生产出色泽鲜红的苹果,除引栽红色优良品种,改善树体通风透光条件、增...  相似文献   

7.
采用数理统计和多元回归方法,主要分析了临夏地区油菜气候生态条件以及气候条件对油菜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发现影响该地区油菜生长发育的主要气候要素为降水、气温和日照;根据临夏地区双低油菜不同生长阶段所需气候条件,把双低油菜从春播到成熟,划分为五个生育期,建立了气候生态适生种植区划综合指标体系和各生育期时空动态气候预测模式,实现双低油菜产量气象预测。  相似文献   

8.
张东良 《干旱区研究》2022,39(3):667-675
气候变暖对中亚干旱区植物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因观测时间受限,我们无法更好地理解长时间尺度干旱区植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但地质记录中的孢粉给我们提供了机会来理解过去植物存在、分布和多样性特征。以阿尔泰山为例,选择不同海拔的3个孢粉序列(高海拔-哈拉萨孜泥炭、中海拔-娜仁夏泥炭和低海拔-喀纳斯湖)来研究孢粉类型多样性变化特征及其对全新世气候变化的响应模式。结果显示:(1)阿尔泰山全新世孢粉类型多样性变化呈现出独特的格局。详细来说,全新世早期随着气候的变暖,森林上限开始向上迁移,使得高海拔孢粉类型多样性增加。(2)全新世中期气候暖湿,森林上限和下限的向上和向下迁移使得高低海拔孢粉类型多样性较高,但以泰加林主导的森林带孢粉类型多样性偏低,主要归咎于物种均匀度的下降。(3)全新世晚期气候变冷且更湿润,森林带上限向下移动,使得中海拔孢粉类型多样性显著提高。全新世阶段森林带内孢粉类型多样性变化幅度最大,该区域是气候响应最敏感区和最脆弱区。本研究有助于我们掌握山地植被带对全新世气候变化的响应模式,为探索山地植被迁移历史提供关键证据。  相似文献   

9.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性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77,自引:8,他引:77  
脆弱生态环境单元的两个特征是:环境敏感性和退化趋势。脆弱生态环境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有相当重要的实践价值。北方农牧交错带北起大兴安岭两麓向西南延伸,经内蒙古东南、冀北、晋北、直至陕北、鄂尔多斯高原、该地带的地质地貌、气候、生物、土壤等自然条件和人文要素,尤其是土地利用方面,都表现出过渡性和波动性特点。这种过渡性和波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类活动方式的不稳定性,进而导致该区域生态环境经常受到冲击和破坏,而将潜在的自然环境脆弱性转化为现实的破坏。因而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表现出敏感性强、退化趋势明显等脆弱特征。本文在综合分析农牧交错带自然条件的基础上,概括出导致该地带生态环境脆弱的四大因素:一、脆弱的地表物质基础和土体构型;二、降水时间分配不均,多暴雨,利用率不高,且为害严重;三、干旱多风,侵蚀强烈,恶化了生态条件;四、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干扰和破坏。  相似文献   

10.
近50年石羊河出山口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石羊河支流杂木河为代表,采用Spearman秩次相关检验法、Mann-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法,对杂木河出山口近50年(1956-2007)的径流以及石羊河流域乌鞘岭、永昌、武威、古浪、民勤5个气象站近50年的气候要素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径流和气候因子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进一步计算了气候要素和径流之间的关联程度。结果表明:杂木河出山口径流呈下降趋势,与气候要素的相关性明显,受降水影响最大,蒸发的影响次之,受气温的影响较小,关联度分别为0.728,0.667,0.573。  相似文献   

11.
渭北旱原红富士苹果园不同降水年型水分管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于1995年~1997年对渭北旱原红富士苹果园不同降水年型水分管理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干旱年份,红富士果园水分管理模式以秸秆覆盖方式最佳,在多雨年份,红富士苹果园水分管理模式以果园种植白三叶草方式最佳;并综合分析了不同降水年型不同水分管理模式对红富士苹果产量的影响,不同水分管理模式对果园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有机质的影响及不同水分管理模式对红富士苹果生长状况、外观品质、内在品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渭北旱地果园各种年型下“果树行间生草 树盘秸秆覆盖”的水分管理新模式。  相似文献   

12.
干旱季节渭北果园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渭北旱塬干旱季节主要发生在春季到夏初,制约苹果早期生长发育的客观实际,对渭北旱塬苹果园和农田从3月初到5月底,0~100 cm土壤含水量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冬春季渭北果园土壤含水量明显高于农田,进入春季随着果树萌发并进入生长旺盛季节,果园土壤水分消耗较小麦农田更为明显,在0~100cm果园土壤耗水量显著,其中5月份0~60 cm土壤水分消耗更加明显。而农田土壤水分消耗层主要在0~30 cm。相对于农田而言,冬春季渭北果园土壤表现出极为明显的保墒性,有助于缓解春旱的威胁;而春季到夏初则表现为极为显著的土壤耗水性,土壤干燥化趋势明显,5月初为果园土壤水分管理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3.
依据ET思想建立渭北高原苹果害物专家系统。本.NET构架开发的主要工具平台有VisualStudio.NET与MicrosoftSQLSERVER2000/2003,同时也兼顾MicrosoftAccess等数据库格式。通过网络平台向苹果种植农户传播果园植物保护技术,解决了渭北高原地区无公害优质苹果生产中技术推广应用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4.
喷施锌肥对渭北旱塬苹果生长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陕西渭北旱塬果园,于苹果膨大期喷施不同浓度的锌肥,观测分析锌对果树生长和苹果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锌可以抑制新梢生长速率,对果实直径生长速率、百叶干重、叶面积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喷施0.5%浓度的锌肥,株产量比对照增加24.7%,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增加10.5%,还原糖增加27.5%,硬度提高了23.6%;喷施1%浓度的锌肥,株产量比对照增加40.2%,Vc含量提高了20.4%,可溶性糖增加了26.7%,花青苷含量提高了75%.综合考虑苹果生长与品质因素,该地区果园以喷施0.5%~1%浓度的锌为宜.  相似文献   

15.
渭北旱地苹果园生草小气候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定位观测的方法,对渭北旱地苹果园生草气温、相对湿度等小气候因子进行了测定,同时以清耕果园为对照进行同步观测。结果表明,生草调节了苹果园近地层的大气温度、增加相对湿度,调节土壤温度;在牧草的不同发育阶段上述调节作用不同,且调节程度与草种的种类关系密切,旱地苹果园种植白三叶调节小气候效果优于种植黑麦草。  相似文献   

16.
渭北旱塬苹果黑星病的初侵染来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苹果黑星病是世界各苹果产区的重要病害之一,也是我国渭北旱塬苹果产区的新病害。近5年调查研究证明,渭北旱塬苹果落叶上分生孢子数量随时间推移呈急剧下降趋势,在春季苹果芽鳞萌动之前,分生孢子呈无色透明薄片状,均已失去存活力,芽鳞内外检测到分生孢子的数量很少,且均已丧失萌发力。果园中孢子捕捉结果表明,子囊孢子出现在先,分生孢子在后,两者出现时间相差15d以上,且捕捉到分生孢子的日期是在黑星病发病以后。对洛川县、白水县、长武县、永寿县、泾川县和平凉市等地苹果黑星病普查中未发现发病枝条,以菌丝体在枝条上越冬的可能性极小。综合以上试验结果,初步确定子囊孢子是渭北旱塬苹果黑星病的初侵来染,分生孢子不能越冬。  相似文献   

17.
PAM与尿素混施对渭北旱塬苹果生长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了解保水剂聚丙烯酰胺(PAM)在旱地果园中的作用和效果,确定田间应用技术参数,以生长17 a的富士苹果树为试材,采用二因素四水平完全随机设计,研究了PAM与尿素混施对渭北旱塬土壤及苹果树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结果表明:新梢生长量、单果重和果实横径随着尿素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大,百叶重和产量随着尿素施用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新梢生长量、单果重、果实横径和产量随着PAM用量的增加总体上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并在PAM为0.25 kg·株-1水平表现出最大值;果实中含酸量在PAM为0.15 kg·株-1水平下相对较低。综上,在渭北旱塬苹果园推广PAM与尿素混施时,推荐PAM与尿素最佳配比为尿素1.36 kg·株 -1、PAM 0.25 kg·株-1  相似文献   

18.
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渭北旱塬5市19个代表性气象站点1970—2010年的气温及降水量气象要素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了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渭北旱塬气候变化及气候生产力对其响应。结果表明:渭北旱塬年、季平均气温均呈明显上升趋势,春季和冬季的升温幅度较大;年、季降水总量呈下降趋势,其中春季及秋季的降水量呈下降趋势,而夏季及冬季的降水量呈上升趋势;气候生产力呈增加趋势,未来暖湿型气候对作物生产最为有利,气候生产力平均增加12.1%,"冷干型"气候对作物生产最为不利,气候生产力平均减少18.3%。  相似文献   

19.
渭北果园土壤有机质及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渭北果园土壤生物质量演化趋势,分析制约地区苹果可持续发展的土壤因素,在渭北旱塬果区选择了<10 a、10~20 a、>20 a园龄段苹果园各3个,选用农田土壤作为对照,研究0~100 cm范围内土壤有机质、过氧化氢酶、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随着果树种植年限的增加,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仅在表层0~20 cm有不同程度地累积趋势,且在>20 a果园累积较为明显;20~40 cm土层处有机质呈现在植果初期递减,20 a后逐渐增加的趋势;果园土壤3种酶活性变化差异主要体现在0~40 cm土层范围,过氧化氢酶活性在0~40 cm呈现递减趋势,且在0~100 cm土层显著高于农田土壤;脲酶活性在0~40 cm有不同程度递增过程,碱性磷酸酶活性在0~40 cm也呈现出相对增高的态势。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与3种酶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相关。由此得出,渭北地区果树对土壤生物质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0~40 cm范围,果园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递减和表层土壤脲酶活性增加可能会对苹果树生长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0.
通过研究苹果园生态条件下减施化学氮肥与有机无机配施N_2O排放规律,为准确估算渭北旱塬区域N_2O排放提供数据支撑。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渭北旱塬苹果园不同施肥制度下(2017年10月—2018年10月)N_2O排放通量进行田间监测。结果表明:苹果膨大期是渭北旱塬苹果园N_2O排放的主要时期;各施肥处理N_2O年累积排放总量在1.14~4.46 kg·hm~(-2)之间,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优化减氮和有机无机配施处理N_2O排放总量分别降低了43.3%、42.6%;常规高氮、优化减氮与有机无机配施处理年排放系数分别为0.27%、0.22%、0.22%;温度是限制苹果成熟期和膨大期土壤N_2O排放的决定因子;施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底物浓度不足将逐渐成为限制N_2O排放的重要因子。因此,有机无机配施作为苹果园推荐施肥模式的同时能够显著降低N_2O排放,并且降雨前施肥可以降低N_2O排放峰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