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8 毫秒
1.
水库网箱培育匙吻鲟鱼苗经过167天的培育,A组(纯饲料组)共收获匙吻鲟鱼种1866尾,平均体重0.72kg/尾,最大个体1.45kg;B组(饲料+灯光诱捕组)共收获匙吻鲟鱼种1945尾,平均体重0.61kg/尾,最大个体1.35kg;C组(灯光诱捕组)共收获匙吻鲟912尾,成活率91.2%,平均体重0.26kg/条,最大个体0.62kg。  相似文献   

2.
海水池塘鱼虾贝综合混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海水池塘混养青石斑鱼、南美白对虾、翡翠贻贝试验,探索海水鱼虾贝的综合混养模式。试验表明,通过10个月的养殖,收获青石斑鱼规格平均体重0.5 kg,产量12.375 t/hm2;南美白对虾平均体重43 g,产量3 750 kg/hm2;翡翠贻贝平均体重12 g,产量2 400 kg/hm2。  相似文献   

3.
李达  刘红  和民  肖秀兰  杨春 《现代农业科技》2009,(18):266-266,269
在废弃的游泳池进行泥鳅、肉鸭无土混养试验,结果表明:经过3个月混养,泥鳅平均体重由6.1g增至12.5g,平均体长由10.3cm增至11.6cm,90%体色由灰色转变为黄色,成活率达100%,养咸肉鸭388羽,平均体重1.75kg,成活率97%,泥鳅肉鸭混养比单纯养殖有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4.
金沙江鲁地拉电站建成,为渔业增殖和养殖提供129.45 hm~2水面。以短须裂腹鱼为材料,通过网箱设置、苗种投放和投饲管理,进行鱼种培育和成鱼养殖试验,总结裂腹鱼养殖模式和养殖技术,为电站库区推广养殖提供技术指导。试验结果:投放短须裂腹鱼1龄鱼种34 560尾15.62 kg,体重0.45 g,平均体长为2.77 cm,经12个月培育鱼种30 615尾685.7 kg,尾重达22.40 g,增加21.95 g,增重48.78倍,平均体长达10.06 cm,增加7.29 cm,增长2.63倍,成活率88.59%,饲料系数2.58;投放2龄鱼种16 732尾261.81 kg,体重15.65 g,平均体长为9.89 cm,经12~13个月饲养总产成鱼14 022尾2 046.10 kg,尾重达145.92 g,增加130.27 g,增重8.32倍,平均体长达17.46 cm,增长7.57cm,增长0.77倍,成活率83.80%,饲料系数2.99。结果表明,短须裂腹鱼具有生长快、病害少的特点,网箱培育鱼种和成鱼养殖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2009-2011年,进行了花的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试验。结果表明,共催产花亲鱼2 950组,雌鱼平均体质量283.7g,获受精卵约2 761万粒,受精率81.63%,获花水花2 037.66万尾,孵化率89.6%。3年共试验了花夏花培育面积约5.13hm2,收获平均体长为2.5cm的夏花634万尾。此外,开展花冬片鱼种培育试验面积8hm2,经过冬季的生长,翌年4月收获鱼种约60万尾,平均体重22.50g,养殖成活率73.5%。  相似文献   

6.
2018年6月21日,云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在试验基地云南高背鲫原种场开展金沙鲈鲤流水池养殖试验,共投放平均体重约20 g的金沙鲈鲤苗种5 000尾,合计100 kg。2019年9月26日进行测产验收,经过188 d养殖,共收获金沙鲈鲤208.32 kg,成活率93%,平均体重达44.8 g,最大体重95.0 g,平均全长17.3 cm,最大全长22.5 cm,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引进5000尾15g/尾的宝石鲈鱼种,通过强化培育至98g/尾,采用80:20池塘健康养殖技术进行商品鱼养殖。经153d的养殖,平均体重达到554g/尾,2134.4m2池塘共生产宝石鲈2478kg,平均亩产774kg,共实现毛利37175元,每亩收益上万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2020年8月3日,会泽县水产工作站与云南省技术推广总站联合在会泽娜姑乐里华良家庭农场开展滇池金线鲃-海菜花共生生态养殖试验,共投放平均全长10.3cm、平均体重11g的滇池金线鲃苗种5448尾,合计体重64.1kg。2020年12月16日,对养殖结果抽样检查估产,经过135d养殖,收获滇池金线鲃111.9kg,成活率97.7%,平均体重达20.6g,最大体重41.6g,平均全长12.4cm,最大全长15cm,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黄颡鱼网箱养殖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1年进行黄颡鱼网箱养殖试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试验放养14 000尾鱼种,共收获黄颡鱼13 681尾,平均规格243 g/尾,成活率97.7%,产量32.59 kg/m2,饵料系数1.46。净利润为36 626元,平均净利润为366.2元/m2,投入产出比1∶1.59。  相似文献   

10.
在池塘采用健康、生态、综合防控等技术集成进行主养草鱼的高产高效养殖,投放55 g/尾的草鱼免疫鱼种37 500尾/hm2,出池平均个体重755 g/尾,平均产量24 858 kg/hm2,起捕率87.8%;搭配日本白鲫(鲢)、鳙、彭泽鲫和乌鳢鱼种12 000(6 000)尾/hm2,平均产量5 719.5kg/hm 2;投入产出比1:1.42(1.40)。  相似文献   

11.
草鱼鱼种对饲料中苯丙氨酸需求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草鱼鱼种对饲料中苯丙氨酸的需求量,用7组等氮精制饲料[苯丙氨酸水平为8.2~21.2g/(kg干饲料)]饲喂初始体质量为13.21 g的草鱼鱼种56 d。结果表明,鱼体增重率、饲料效率和蛋白质积累率随饲料苯丙氨酸水平从8.2 g/kg提高到12 g/kg而显著升高,但继续升高则不再有显著变化;饲料苯丙氨酸水平对草鱼全鱼粗蛋白质影响显著(P0.05),但对草鱼鱼种成活率、脏体比、肝体比和肥满度无显著影响(P0.05)。分别以鱼体增重率、饲料效率和蛋白质积累率为指标,用折线回归模型分析,求得草鱼鱼种对饲料苯丙氨酸的需求量分别为12.73、12.20和12.55 g/(kg干饲料)。因此草鱼鱼种对饲料苯丙氨酸适宜需求量为12.20~12.73 g/(kg干饲料),饲料酪氨酸水平约5.5 g/(kg干饲料),占饲料粗蛋白的3.39%~3.54%。  相似文献   

12.
青鱼鱼种饲料中不同剂型维生素C适宜添加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研究青鱼鱼种饲料中不同剂型维生素C的适宜添加量 ,采用 6 0 0尾平均体重为 2 5 g的青鱼鱼种 ,在精制饲料 (对照组 )中添加不同水平的包膜VC(VC添加量分别为 10 0mg/kg ,2 0 0mg/kg ,40 0mg/kg ,6 0 0mg/kg ,80 0mg/kg)和VC - 2 -多聚磷酸酯 (VC添加量分别为 10 0mg/kg ,2 0 0mg/kg ,40 0mg/kg ,6 0 0mg/kg) ,饲养青鱼鱼种 5周。结果发现 ,当饲料中缺乏VC时 ,青鱼鱼种表现出生长缓慢 ,脊柱弯曲 ,体表出血等症状 ,随饲料中VC添加量的增加 ,青鱼鱼种的增重率和肝脏VC含量也增加 ,当饲料中VC添加量分别达到 2 0 0mg/kg(VC - 2 -多聚磷酸酯 )和40 0mg/kg(包膜VC)以上时 ,青鱼鱼种的增重率和肝脏VC含量基本达到稳定。表明青鱼鱼种饲料中VC的适宜添加量为 2 0 0mg/kg(VC - 2 -多聚磷酸酯 )或 40 0mg/kg(包膜VC)。  相似文献   

13.
以鱼粉和晶体氨基酸为蛋白源,制作7组缬氨酸梯度水平分别为6.3、7.2、8.9、11.0、12.6、14.1、15.8 g/(kg干饲料)的等氮等能半精制饲料,饲喂初始体质量为1.35 g的草鱼鱼种75 d,结果表明:草鱼鱼种增重率随饲料缬氨酸水平的提高而显著增加,当饲料缬氨酸水平达12.6 g/(kg干饲料)时草鱼鱼种增重率达最大值,继续增加饲料缬氨酸水平,草鱼鱼种增重率显著下降(P0.05)。草鱼鱼种蛋白质累积率表现出与增重率相同的趋势。草鱼鱼种饲料效率在饲料缬氨酸水平为12.6、14.1 g/(kg干饲料)时达最大值(P0.05)。饲料缬氨酸水平对草鱼鱼种鱼体必需氨基酸、支链氨基酸、总氨基酸含量及体组成无显著影响(P0.05)。草鱼鱼种肝脏谷丙转氨酶活性在饲料缬氨酸水平为11.0 g/(kg干饲料)时达最高值(P0.05),但各组之间并无明显规律性,饲料缬氨酸水平对草鱼鱼种肝脏谷草转氨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分别以鱼体增重率、蛋白质累积率和饲料效率为指标,以抛物线回归模型分析,求得草鱼鱼种对饲料缬氨酸的需求量为12.79~13.68 g/(kg干饲料),占饲料蛋白的3.76%~4.02%。  相似文献   

14.
黄峰  施培松  文华  魏开建  严安生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1057-1059,1125
[目的]探讨酶制剂在水产动物饲料中得到合理利用的途径。[方法]在饲料中添加木聚糖酶(01、503、00 mg/kg),N-蛋白酶(0、50、100 mg/kg)、淀粉酶(02、004、00 mg/kg)和纤维素酶(02、004、00 mg/kg)4种单体纯酶,并采用L9(34)正交设计法,将4种单体酶配制成复合酶制剂,研究外源酶制剂对草鱼鱼种的生长及饲料表观消化率的影响。[结果]4种单体酶对草鱼鱼种生长影响的主次顺序为木聚糖酶>淀粉酶>N-蛋白酶>纤维素酶;外源复合酶对饲料干物质和粗蛋白表观消化率有一定的影响,且影响力大小依次为木聚糖酶>纤维素酶>淀粉酶>N-蛋白酶。外源复合酶的适宜配方为:木聚糖酶300 mg/kg、淀粉酶200~400 mg/kg、N-蛋白酶0~50 mg/kg和纤维素酶0~200 mg/kg。[结论]饲料中添加外源复合酶可提高草鱼的特定生长率和增重率,提高草鱼对饲料的消化率。  相似文献   

15.
在养殖管理相同的条件下,将赣昌鲫与湘云鲫夏花鱼种分别混养在草鱼+鳙鱼鱼种培育池中。试验结果显示:赣昌鲫与湘云鲫的平均存活率分别为88.75%、92.92%,赣昌鲫的群体生长速度较湘云鲫的群体生长速度快10.37%,个体增长速度快14.28%。  相似文献   

16.
以异育银鲫中科3号作母本,建鲤作父本,在室内人工催产,人工授精,孵化出异育银鲫中科3号子代.经过人工繁殖及养殖研究,结果表明,水温18.2℃,亲鱼催产率74.2%,受精率63.5%,孵化率83.6%;水温21.5℃,亲鱼催产率95.8%,受精率86.2%,孵化率85.2%。鱼种阶段主养,产量16020.8kg,hm2,其中异育银鲫中科3号产量12309.6kg/hm2,占总产量的76.8%,平均规格89.2g。  相似文献   

17.
参照国内现有翘嘴红鲌营养需求及饲料原料消化率的研究成果,设计了翘嘴红鲌水花、夏花鱼种配合饲料的主要营养素指标;应用配方软件优化,得出了水花、夏花鱼种的配合饲料配方并用于试产。产品经检测,主要营养素指标为:水花饲料粗蛋白44.3%,粗脂肪8.4%,粗纤维4.6%,总磷1.43%,赖氨酸2.55%,蛋氨酸0.71%,苏氨酸1.67%;夏花饲料粗蛋白40.8%,粗脂肪6.7%,粗纤维6.6%,总磷1.21%,赖氨酸2.42%,蛋氨酸0.62%,苏氨酸1.52%。苗种培育试验证明:用自行研制的水花饲料培育成夏花的成活率平均为83.0%;鱼种饲料培育成冬片鱼种,成活率平均为93.45%,出塘规格平均全长为14.2 cm,体重15.4 g,饵料系数平均为1.21,显著好于从市场购进的水花、鱼种饲料。  相似文献   

18.
在面积为0.67 hm2的稻田中,2014年4月投放外购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odatus)苗种176 kg,至2014年8月起捕商品泥鳅547 kg,平均利润22 618元/hm2;2014年8月从原稻田养殖的商品泥鳅中选留18 kg,进行稻田原位秋季繁殖鳅苗,共获鳅苗2.9万尾,总重58 kg,越冬后继续养殖至2015年8月,起捕商品泥鳅554 kg,平均利润32 767元/hm2。结果表明,稻田原位秋季繁殖鳅苗模式优于泥鳅购苗养殖模式,操作简便,省去了苗种购买费用,仅增加了催产药品费和孵化用具费用计860元,养殖商品泥鳅经济效益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9.
采用注射催产药物的方法进行长尾彩鲫人工繁殖及其体色变化观察试验,结果表明:人工催产亲鱼50组,雌雄比为1∶1,雌鱼重7.5kg,平均尾重150.0g,产卵21.00万粒,平均每1kg雌鱼产卵2.80万粒,平均每尾雌鱼产卵4 200粒;孵化鱼苗17.00万尾,孵化率为80.95%。此外,鱼苗入池后经过20d培育,平均尾重0.61g,显现彩红色的比例占3.52%。培育154d后规格达10.10g/尾,显现彩红色的比例占85.80%。总之,采用注射催产药物的方法进行长尾彩鲫人工繁殖,比自然产卵繁殖率提高30.23%;在鱼苗孵化后20d是对鱼类进行体色增色转化的最佳时机;彩鲫规格达10.0g/尾前为淘汰低品位鱼类的理想时间。  相似文献   

20.
使用分区围隔,梯度养殖鲢、鳙鱼的研究方法,验证阅海湖鲢、鳙鱼的实际生产潜力,结果表明:阅海湖鲢、鳙鱼产量潜力理论估算为363.83 kg/hm2。围隔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在投放140 kg/hm2密度下鲢、鳙鱼生长良好,试验生产力236.5kg/hm2;综合考虑阅海湖实际水环境状况和试验局限,阅海湖平均鲢、鳙鱼产力定为280~300 kg/hm2较合适,低于理论估算量;全湖鲢、鳙最大生潜力为336~360 t;共需投放13 cm以上的鲢、鳙鱼种110万尾,投放比例鲢:鳙=1.4: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