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芝麻超高产理论与栽培技术探讨张定选,丁法元(河南省芝麻研究中心郑州450002)芝麻高产是一动态概念,高产标准随时、空(地域)的不同而不同。一般把亩产75-100公斤视为当前芝麻的高产标准。超高产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一般认为它是历史高产纪录的突...  相似文献   

2.
采用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以芝麻亩产量和亩盈亏为目标函数,以种植密度,氮磷肥施用量为决策变量,建立了芝麻高产高效益栽培模型。结果表明:淮北芝麻主产区中低产土壤增施肥料,尤其是磷肥增产显著。豫芝4号耐肥性较差,其经济施肥的基本原则是增磷控氮。亩产75公斤且经济效益较高的栽培方案是:每亩10000—12000株,亩施尿素10—15公斤,过磷酸钙30—40公斤。  相似文献   

3.
1987~1990年,我团1333公顷(2万亩)棉花连续4年均在1635公斤/公顷(109公斤/亩),实现了高产条田的攻关目标。1986~1990年,5年累计有204公顷(3060.3亩),产量为2250公斤/公顷(50公斤/亩)的高产条田。1989年10月,中国农学会棉花学会和新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采用5因素5水平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选择播期、密度、基肥、苗肥、花蒴肥5个可控栽培因子,研究夏芝麻高产栽培技术的优化组合。通过各参试因子与产量关系的模型分析,在3125个组合中,693个组合亩产100~120公斤,65个组合亩产在120公斤以上,其高产栽培技术多为播期较早、密度较大的优化组合。  相似文献   

5.
夏棉中棉16的产量由以前的750公斤/公顷提高到现在的1125公斤/公顷,高产田块接近1500公斤/公顷。中棉16较中棉10号普遍增产42%,经济效益显著增加,涌现出了麦棉双丰收的高产乡、高产村、高产  相似文献   

6.
氮肥与密度互作对红壤旱地秋芝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红壤旱地秋芝麻的产量、品质和氮肥利用率,以赣芝5号为供试品种,设3个密度(D_122.5万株/hm~2、D_230.0万株/hm~2、D_337.5万株/hm~2)和4个氮肥水平(N_00、N_152.5kg/hm~2、N_2105.0kg/hm~2、N_3157.5kg/hm~2),分别于2014年在江西省东乡县和2015年在进贤县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芝麻产量、品质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年两地均表现为N_2条件下芝麻产量较N_0显著增加(分别增加49.82%和76.53%)。2014年东乡点D_3处理的芝麻产量较D_处理显著增加18.44%,但2015年进贤点较D_显著减少12.35%。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芝麻籽粒含油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蛋白质含量则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施用氮肥显著减少了17.8%~20.0%的芝麻素含量,而对芝麻林素无显著影响。随着密度的增加芝麻单株蒴果数和千粒重都随之降低,而不同密度对芝麻品质无明显影响;N_2水平时,不同密度处理的氮肥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稳定在3.29~4.84和9.89~11.17kg/kg。综上所述,红壤旱地芝麻适宜氮肥用量为105kg/hm~2,进贤县及其周边区域的单秆型品种适宜密度为22.5万株/hm~2,而东乡县及其周边区域适宜密度为37.5万株/hm~2,能够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值得在红壤旱地上大面积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7.
江汉平原秋芝麻和夏芝麻各生育阶段温光水条件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4年试验秋芝麻产量与夏芝麻高产水产基本一致的基础上,用江汉平原腹地-荆州地区的长期气象资料,对秋芝麻和夏芝麻各生育阶段的温、光、水条件进行适用性分析,结果表明,秋芝麻各生育阶段对温、光、水条件的要求与江汉平原的气候资料吻合度总体上比夏芝麻高,尤其是降水状况对秋芝麻较为有利。而温,光条件对秋芝麻稍有不利之处,可以用适当的栽培措施弥补,在夏芝麻主产区-江汉平原适度发展秋芝麻,具有可靠的气候生态基础。  相似文献   

8.
‘豫芝21号’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芝麻研究中心利用有性聚合杂交与混合系谱法选择相结合选育的芝麻新品种。2012~2014年参加河南省芝麻新品种试验,平均产量1492.35 kg/hm2,粗脂肪含量58.33%,粗蛋白质含量17.92%,具有高产、优质、抗病,抗逆性好,抗倒伏能力强等特点。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9.
1988年在省市农业部门的指导下,把“千斤麻”栽培技术和其它单项科研成果进行组装配套,综合应用于高产麻田,在长沙四联农科队进行试验,结果在2.28亩高产麻田上,经省农业厅及兄弟县专家联合测定,亩产为619.3公斤,比本队大田麻测产424.3公斤/亩,增产45.9%(详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积极开展高产试验,培创高产典型,在继1978年1.96亩地上创造出亩产482.5公斤、1983年1.3亩地上创造出亩产748.3公斤世界最高纪录后,今年又在平度市仁兆镇吕常虎的责任田上培创了1.142亩地高产试验田。此系山东省科委下达,山东省花生研究所承担的花生高产生理生态指标及集约栽培技术指标研究课题。1991年9月21日经山东科委委托省农科院组织有关专家、教授考察验收,平均亩产达785.6公斤,又创世界新纪录。这标志着我国花生栽培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显示了我国花生生产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1.
1979~1981年的试验表明,滨湖麻区高产品种为“鸡骨白”、“芦竹青”。在沙质土、肥力中等、行距80厘米,蔸距35厘米,细切种根育苗移栽条件下,三年平均亩产分别为154.35公斤、151.02公斤,比黄壳早(142.35公斤/亩)、湘苎一号(122.6公斤/亩)、黑皮蔸(96.0公斤/亩)、自里子青(59.78公斤/亩)增产。 1979~1981年的试验还表明,滨湖麻区苎麻  相似文献   

12.
丘陵红壤地区秋芝麻产量低而不稳的主要原因是土地瘠薄,耕作粗放,无灌溉条件,少施肥或不施肥,重茬,品种质量差。为探索秋芝麻的增产措施,1985年在波阳县中部的珠湖、团林、四十里街、双港四个主产乡进行试验示范。土壤以低丘岗地红壤为主,旱地面积占耕地的58.8%。秋芝麻的主要轮作方式是小麦—春大豆—秋芝麻,主要品种为波阳黑芝麻,一般年份亩产25—35公斤,半年可达40—45公斤,歉年仅10—15公厅。  相似文献   

13.
我镇陈湖村陈帝玉从1987年开始以威优64作中稻栽培蓄再生稻,通过改革传统栽培模式和管理方法,1990年在2.1亩面积上,创造了头季单产557.5公斤,再生稻单产355公斤,两季合计912.5公斤的高产典型。其高产经验是: 一、培育短秧龄壮秧 1、地膜覆盖,适时早播。头季稻提早至4月5日左右播种,为了避免烂秧,采取地膜覆盖育秧。这样既提高了秧苗素质,又使头季收割期提前,有利二季高产。播量适当放宽到20~22.5公斤/亩,以节约地膜,减少成本。 2、药剂浸种,早防病害。为防止恶苗病,须进行药剂浸种,方法是:先用清水浸种12小时,淘洗后用强氯精溶液(做到5克药…  相似文献   

14.
由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开发中心选育而成的芝麻新品种吉芝2号具有优质、高产、早熟、适应性广等突出优点,2006年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主要表现在:粗脂肪含量57.34%,粗蛋白质含量23.12%,籽粒纯白、皮薄、口味纯正;区域试验2年平均产量1167.42 kg/hm^2,较对照增产10.61%;抗枯萎病、茎点枯病、中抗叶斑病等三种主要芝麻病害;早熟性好、适应性广,适宜在旱地上播种栽培。  相似文献   

15.
芝麻微肥肥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量营养元素的研究,国内外已有不少报道。在我国,芝麻微量元素的研究甚少。黄淮平原是我国芝麻主要产区,芝麻单产徘徊在25—50公斤。为了探讨芝麻施用微肥的增产效果,1982—1985年我们在河南驻马店、周口、信阳、南阳等地区的20多个试验点试验。试验区土壤为砂姜黑土、沙土两合土、潮土、黄老土和白散土等。土壤微量元素有效含量(ppm):  相似文献   

16.
浙江省全衢盆地低丘红壤是芝麻的重要产地之一,总产占全省的42.3%。为了研究芝麻的高产优质的灌溉制度,我们在1984、1985年分别采用盆栽和田间试验方法,研究土壤水分以及灌溉对芝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林同学  胡进 《花生学报》1991,(3):17-19,31
1984年我们在全区进行夏直播高产花生栽培技术研究,获得了公顷亩产400公斤以上高产方,422公斤高产地块;1987~1989年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花生研究所等单位又在莒南、临沭两县进行夏直播高产花生栽培生育规律和小麦、花生一年两熟双高产研究,为进一步培创我区夏直播花生高产起了积极作用。1990年我区创亩产400公斤以上夏直播花生1111.4亩,其中费县郝家村1.16亩高产地块单产467.5公斤,为全区大面积发展夏直播花生,大幅度提高荚果产量提供了新的经验和配套技术,现就夏直播高产花生栽培生育规律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1985年9月2—4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主持,在安徽省临泉县召开了“江淮产区芝麻高产栽培技术”成果专家鉴定会。有关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的教授、芝麻专家和生产单位的科技工作者共34  相似文献   

19.
吉育508是高产、高油、适应性广新品种。2011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3 015.7公斤/公顷,比对照品种平均增产0.2%;2012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3 287.2公斤/公顷,比对照品种平均增产2.3%。2013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 183.4公斤/公顷,较对照品种吉育72平均增产5.5%。2015年1月通过农业部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20.
我县芝麻生产,在经历了自1963年以来连续十八年的徘徊不前以后,1981年芝麻实收总产首次接近历史最高水平,全县播种芝麻5万亩,总产达550万斤以上。比1980年增产2.14倍,比1979年增产6.2%。同时还出现了一大批大面积高产和大幅度增产的社、队,出现了1500亩单产200斤以上的试验片和试验田。总结我县芝麻大幅度增产的原因和今后发展芝麻的途径,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