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3 毫秒
1.
盐碱土裸土蒸发Ritchie模型修正及验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郑鑫  李波  衣淑娟 《农业工程学报》2016,32(23):131-136
为研究大庆盐碱土区域裸土场地的蒸发规律,并探究Ritchie模型在大庆盐碱土区域的适用性,该文采用微型蒸渗仪对大庆高新区玉米种植场地裸土的蒸发情况进行试验研究,建立相对湿度、降雨量与裸土蒸发量的关系。利用实测值对不同月份Ritchie模型参数进行反算,验证计算所得参数的正确性。结果表明,修正后Ritchie模型计算的蒸发量均方根误差由修正前的3.04 mm/d减少到1.44 mm/d,表明修正模型能够有效地提高盐碱土区域蒸发量计算精度。研究可为黑龙江盐碱土棵间蒸发估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农用GPS测试精度分析及提高精度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通过对GPS测试误差的分析,提出了GPS定点测量坐标是由位置漂移数据与正态分布数据相互叠加而成的。为了分离位置漂移与正态分布相互叠加的数据,用正态剔除法和中心点计算规则,提出了在一定阀值λ下计算定点误差半径的方法。针对单点定位误差比较大的特点,提出了用两点相对定位的测量方法来减小定位误差。试验结果表明:当阀值λ=0.7时,单点定位误差在10 m以上,而用两点相对定位来测量时,其误差为1.2 m左右,大大提高了其测量精度。应用表明,在精度要求不是很高的情况下,可采用单点定位测量,在精度要求较高的情况下,可采用两点相对定位来测量。这两种方法均可用在GPS的土地测量、定位和规划。  相似文献   

3.
3种地表随机糙率测量方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定量比较3种地表随机糙率测量方法的异同,采用砾石覆盖、枯落物覆盖及不同农事活动3种下垫面条件,分别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法、照相法和测针法测量了不同处理下的地表随机糙率,以激光扫描法测量结果为基准值,通过绝对误差、相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比较了3种测量方法的差异。结果表明:激光扫描法测量精度最高,但仪器价格昂贵,且用于野外测量时需要注意光照影响;照相法精度较高,测量快捷方便,与扫描法的平均绝对误差为0.65 mm,平均相对误差为14.0%,但需手动测量各控制点间的相对距离,也需要避免光照影响;测针法易于操作、成本最低,但费时费力、精度不高,与扫描法的平均绝对误差为1.82 mm,平均相对误差为34.1%。因此,3种方法各有利弊,需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测定地表随机糙率,当精度要求不是非常严格时,推荐优先使用照相法。研究结果对随机糙率测量方法的正确选择,提高地表糙率测量精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离心泵关死点扬程的计算及修正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离心泵关死点扬程的计算一直是一个难题。该文详细总结了目前各种离心泵关死点扬程的计算方法并给出了各种计算方法准确的数学表达式。通过对34台离心泵的实际计算与比较,分析了各种计算方法的精度和适用范围。分析结果表明,Euler方法计算的是离心泵关死点扬程的理论值,计算偏差大于60%;Throne计算方法的计算精度最高,平均偏差为4.29%;Stirling计算方法的精度最低,平均偏差为11.30%。以比转数作为自变量,采用非线性回归分析法对离心泵关死点扬程的7种计算方法分别进行了修正并给出了修正系数数学表达式和置信度。实例计算表明:修正后的各关死点扬程计算公式精度明显提高,适用范围更广,都能够为工程实际所应用。  相似文献   

5.
降雨侵蚀力(R)是测算土壤侵蚀的重要因子,该因子的准确计算对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具有重要意义。将经典算法作为基准值,通过对比章文波模型与经典算法的有效系数,分析当前江西省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中R因子计算方法的适用性。研究得出:红壤坡耕地的侵蚀性降雨量标准为14.6 mm;章文波模型的α、β参数由公式算取比用冷、暖季取值再计算降雨侵蚀力更为准确。结论可为R因子的修正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普通城门洞形隧洞正常水深的直接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通城门洞形过水断面是泄洪隧洞和灌溉引水隧洞较常采用的断面形式之一,其水力计算中的正常水深求解无显函数形式的表达公式。传统的试算法或查图法不仅计算过程繁琐,而且计算精度不高。该文通过对城门洞形断面均匀流方程进行数学变换,并对引入的无量纲参数与相对正常水深的关系进行分析及计算,应用逐步优化拟合原理进行拟合,得到了普通城门洞形断面均匀流水深的直接计算表达式。实例计算及误差分析表明:在工程实用范围内(正常水深与拱顶半径之比在0.20到1.55之间),直接计算公式最大相对误差不超过0.24%。且该式具有物理概念清晰明确、公式形式简捷等优点,可为工程设计及水工设计手册的编制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作物叶面积指数和叶倾角分布函数的一种推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计了一种由作物冠层的辐射分布推算作物叶面积指数(LAI)和叶倾角分布函数的方法。根据作物冠层中太阳光斑密度与群体结构关系的数学表达式,LAI及其在各个叶倾角区间的分布可由不同太阳高度角时冠层内的光斑密度进行估计,而后者可通过观测冠层中的太阳总辐射和散射辐射的分布进行计算。因此,由容易测得的冠层总辐射的透过率,应用与多元回归分析类似的简单方法,就可以估算出难以直接测量的LAI和叶倾角分布函数。用对玉米和油菜进行的实测检验结果表明,推算精度可以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土壤入渗是自然界水循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根据水量/物质平衡原理和水平土柱中土壤剖面含水率分布所遵循的Green—Ampt模型中的活塞假定,测量和计算土壤入渗性能。用天然容重下的风干砂壤土,通过室内水平土柱试验,说明了获取数据的实验方法、过程,并利用提出的数学模型计算得到土壤入渗性能曲线。利用测量得到的土壤入渗性能回归计算得到的入渗水量分别与实际供水量和由土壤含水率的实际分布计算得到的入渗水量进行对比,得到相对误差分别为11.5%、15.89%,而实际供水量与由土壤含水率实际分布计算得到的水量之间的相对误差只有1.02%,说明了该方法的测量精度以及方法精度有进一步提高的可能性。该方法与传统的土壤入渗率测量方法相比,可以测量出土壤初始很高的入渗率,而且试验操作简单,省水,省时,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9.
烤烟房空气相对湿度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烤烟房普遍使用干湿球测湿法测量空气相对湿度,作者在验证其测量精度后发现,当烤烟房温度高于40℃以后,采用干湿球法获得的相对湿度值与基准仪器测量得到的相对湿度值相比,有较大差异,当温度较高且相对湿度较低时差异更明显。为此,在温度、湿度控制室内,获得了干湿球系数与风速、环境温度相关的试验数据。利用函数逼近理论和最小二乘法,提出了干湿球系数A新的数据融合计算公式。得到的结论是:风速在0.2~4 m/s、温度在40~70℃和相对湿度大于40%R.H的范围内,使用此公式获得A值后再计算出的相对湿度值,其误差小于1.5%R.H。  相似文献   

10.
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建立植物电信号与环境因子关系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建立植物电信号与环境因子(光、温度、湿度)的关系,表明对植物电信号与环境因子定量研究是可能的;进而将植物电信号作为生理反馈信息,建立了植物电位与环境光、温度、湿度等因子的定量关系,建立与输出温度设置的关系,为温室环境调控提供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1.
基于气象-生理的夏玉米作物系数及蒸散估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准确估算作物系数对预测作物实际蒸散量和制定精准的灌溉计划至关重要。为反映作物逐日作物系数变化,综合考虑气象和生物因子对作物生长的共同影响,采用五道沟水文实验站大型蒸渗仪夏玉米实测蒸散及气象数据,基于地温及叶面积指数建立了气象-生理双函数乘法模型,并结合梯度下降法对模型进行了精度优化。结果表明,在整个玉米生长期中,作物系数实测值和计算值平均绝对误差为0.12,均方根误差为0.15,相关性为0.91,蒸散量实测值与计算值平均绝对误差为1.0 mm/d,均方根误差为4.5 mm/d,相关性为0.75。该模型计算的全生育期蒸散量准确率(误差在2~3 mm/d以内)相比使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荐的作物系数计算所得准确率提高了3倍以上,可更精确用于作物系数及蒸散量计算。  相似文献   

12.
南方塑料大棚冬春季温湿度的神经网络模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浙江省慈溪市草莓塑料大棚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农业气象试验站番茄塑料大棚的小气候观测数据及气象站资料,建立3个以棚外辐射、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为输入变量,棚内温度和相对湿度为输出变量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结果表明,3个模型气温训练值与实测值的均方根误差(RMSE)都在2℃以内,相对误差都在4%左右;相对湿度训练值的RMSE都在7个百分点以内,相对误差不超过7%。利用此模型得到的气温预测值与实测值的RMSE都在2℃左右,冬季气温的相对误差较大,春季通风和不通风模型气温的相对误差不超过6%;相对湿度预测值的RMSE都在7个百分点以内,相对误差不超过9%。说明所建BP神经网络模型对于不同季节、不同通风条件、不同作物的大棚温湿度模拟都有较高的精度,能够满足棚内温湿度的预测要求,且对温度的模拟精度高于对相对湿度的模拟。  相似文献   

13.
基于1981-2010年江西省市(县)级稻瘟病监测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利用符号相关法,分苗瘟、叶瘟、穗瘟分析各时期病害发生程度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并分别建立病害发生潜势气象预报模型。结果表明:与病害高峰同期的气象因子之间,早稻苗瘟与4月份的平均气温、雨量、日照时数呈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早稻叶瘟与5月中旬-6月上旬的平均气温、雨量、日照时数呈负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早稻穗瘟与6月上旬-7月上旬的平均气温、日照时数呈负相关,与雨量、相对湿度呈正相关。晚稻苗瘟偏重发生的概率随着苗期高湿天数和雨日的增加而增大;晚稻叶瘟与8月中旬-9月上旬的平均气温、日照时数呈负相关,与雨量、相对湿度呈正相关;晚稻穗瘟与9月平均气温、相对湿度呈正相关,与雨量、日照时数呈负相关。通过相关关系和符号相同、相反的概率差值确定各气象因子距平值的量化值和权重系数,计算稻瘟病发生潜势气象指数,建立稻瘟病发生潜势气象预报模型。历史回代检验表明,模型准确率为60%~75%,且对偏重级别的准确率高于偏轻级别。  相似文献   

14.
自寻优最近邻算法估算有限气象数据区潜在蒸散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FAO-56 Penman-Monteith估算ET0方法被广泛使用,但计算时需要输入多个气象数据。开发一种替代方法,在使用尽可能少的气象数据情况下,仍可以提供准确的或至少接近FAO-56 Penman-Monteith的ET0估算值是该领域研究热点之一。该文结合典型相关分析(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CCA)和k最近邻算法(k-nearest neighbor,k-NN),提出自寻优最近邻算法的潜在蒸散量计算方法(CCA-k-NN),利用较少气象数据实现潜在蒸散量的估算。核心思想是用CCA算法寻找与潜在蒸散量最相关的气象数据,实现后续估算ET0时的气象数据降维,然后利用k-NN算法估算ET0。选择西北地区为例,将该区域气象数据分别从时间和空间尺度,分为训练数据集,验证数据集和测试数据集,分别在3类数据集上用该文方法估算ET0,并以FAO-56 Penman-Monteith作为参照,评估了该文CCA-k-NN方法的估算精度和适用性。结果表明,CCA-k-NN方法与FAO-56 Penman-Monteith保持了较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大于0.9),有好的估算精度,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绝对误差均小于1 mm/d,空间尺度上算法纳什效率系数均大于0.5,时间尺度上纳什效率系数均大于0.8,在时空尺度均适用。同时,相对于其他替代方法该文算法具有低的时间复杂度,在计算大量数据时可有效降低时间成本。  相似文献   

15.
基于蔬菜种植试验温室内温度、相对湿度和光照强度的实测数据,根据ARIMA模型和RBF神经网络对线性和非线性问题的预测能力差异,构建ARIMA-RBF神经网络权重组合的温湿度预测模型,对温室内温度和湿度的动态变化进行预测,并比较各模型预测精度。结果表明:温室内温湿度分别具有更明显的线性和非线性变化特征,对应预测性能较好的单一模型分别为ARIMA模型和RBF模型。相较单一模型,ARIMA-RBF神经网络权重组合模型的预测精度更高、稳定性更好。最佳温度组合模型的MAE、MAPE和RMSE分别为1.04℃、2.95%和1.21℃;最佳湿度组合模型的MAE、MAPE和RMSE分别为0.35个百分点、0.36%和0.55个百分点。权重组合模型通过适当的加权策略充分发挥了单一模型对数据不同特征的处理能力,能较好地评估温室内温湿度状态,可为建立更具普适性的温室环境因子模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了改进和提高温室封闭式栽培精细灌溉控制方法,针对利用Penman-Monteith(P-M)公式和传感器数据信息相结合进行灌溉控制中因为涉及参数较多而使用不便、需要近似计算导致建立的作物蒸腾模型精度不够等问题,该文根据封闭式栽培可以回收并循环利用多余灌溉水的特点,利用灌溉量与排出量的差值和温室小气候环境数据建立相对精确的作物蒸腾量计算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实现了温室封闭式栽培自适应灌溉控制,结果表明,在10 d内灌溉用水量为实际蒸腾量的97.8%,基本实现了按照作物需水量进行灌溉。研究对于实现按照作物蒸腾量进行准确的水分供给、节约灌溉用水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估算必要通风量是温室通风设计确定通风机风量和数量、通风口尺寸和位置等硬件设施的前提,但实践中,通过比较满足排热、除湿和增加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CO_-2三方面需求而确定必要通风量的方法繁琐,缺少气象数据,温室受热面积修正系数、蒸腾蒸发热量损失系数、室外水平面太阳总辐射照度、室外计算温度、室内设计温度等参数难以确定。为解决这些问题和使农业行业标准《温室通风设计规范》修订版中推荐的必要通风量计算方法更具有操作性,该文分析了3种必要通风量计算方法与通风能力设计时最大必要通风量的关系;借鉴美国空气调节室外计算参数获得方法并采用中国可获得的气象数据,统计得出中国各地12个月份的室外水平面太阳总辐射照度和室外计算干球温度,解决了温室通风设计中无法针对不同使用期估算必要通风量的问题;另外通过分析中国温室主要结构形式、温室受热面积修正系数、蒸腾蒸发热量损失系数、当地气象以及作物叶面积指数等参数之间的关系,明确了温室受热面积修正系数等参数的取值方法。研究表明:通风能力设计时必要通风量应采用排除热量满足温度要求的方法计算。温室受热面积修正系数取值:连栋温室可在1.0~1.3范围内取值,夏季可取1.0~1.1,春秋季可取1.2~1.3,温室规模小、所在地纬度高的地区取较大值;日光温室可在1.0~1.5范围内取值,夏季可取1.0~1.2,春秋季可取1.3~1.5,其中所在地纬度高的地区可取较大值。蒸腾蒸发热量损失系数取值:可根据当地室外含湿量,育苗期在0.65~0.90之间选取,栽培期在0.80~1.15之间选取。  相似文献   

18.
基于双传感器数据融合的土壤湿度测量与建模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了克服TDR-3土壤湿度传感器所测量的土壤湿度数据受土壤硬度的影响,得到客观的水分/土壤的质量百分比,设计并制作基于TDR-3土壤湿度传感器和土壤硬度计的土壤湿度测量装置。装置标定时,通过逆向烘干法精确计算水分与土壤的质量百分比,进行土壤湿度(c)、土壤硬度(ψ)和TDR-3传感器输出电压(U)三因素正交试验,用Matlab软件进行二元曲线拟合,构建三者间的数学关系。试验表明,融合TDR-3传感器的输出电压和土壤硬度计的硬度数据后,装置可直接测量出土壤水分的质量百分比,与理论含水率的最大误差为4.75%。相对于单纯使用TDR-3土壤湿度传感器测量土壤湿度,装置的测量精度显著提高。对同一土样测量的最大重复性误差为0.83%,模型具有一定的可靠性与鲁棒性。该文可为开发更加精确的土壤湿度传感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长时间序列叶面积指数测定模型的模拟精度,该文设计一种可以长期在野外间接测量叶面积指数仪器,仪器由太阳能提供持久电能,利用单片机控制垂直水平舵机,带动光强传感器记录多角度光线强度,在2台仪器同时测量的情况下,获得光线透过林分冠层多角度光强衰减率,通过编写计算程序解算林分叶面积指数。使用商品化光学仪器LAI-2200验证该仪器测量精度,对24块样地叶面积指数进行测量,两仪器测量结果高度吻合R2为0.927,绝对标准误差为0.36。长时间野外叶面积指数自动测量获取数据可节省人力、减少人为误差。  相似文献   

20.
为了保证和提高电机系统能耗模型的计算精度与评估能力,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参数辨识理论的集群电机系统能耗校正方法。采用列文伯格-马夸尔特(levenberg-marquardt algorithm,LM)算法,对单台电机和集群电机系统的额定效率、额定可变损耗及不变损耗参数进行辨识,建立了电机能耗计算的校正模型。在此基础上,以典型三机集群电机系统为算例,搭建真实物理试验平台,对集群电机系统进行全域负载率能耗计算。结果表明,该文提出的能耗校正模型的计算误差远远小于能耗出厂模型(误差率不到1%),可以大幅降低集群电机系统的能耗计算误差,工程实用性较强,为电机用能系统的能耗评估和节能改造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