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沙区农田防护林蒸散效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分析农田防护林网内作物蒸散作用,阐述了农田防护林的蒸散效益。研究表明,林网内作物蒸散比对照地平均提高12?1%,有效改善了作物的生理作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观测黄淮海平原黑龙港流域12 a和24 a林龄、长500 m、宽250 m的杨树防护林网内农田及旷野(CK)农田土壤水分和蒸散量,分析了防护林水分效应的年代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小麦拔节-乳熟期间,对比CK,12 a和24 a林龄防护林可使0~ 2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分别提高7.8%,1.9%,可使小麦蒸散量分...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黄淮海平原不同地学条件下两个农林复合系统试验区(简称系统)的土壤水分平衡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了<系统>内农田蒸散的若干规律及对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林—果—农复合系统中植物蒸腾及系统蒸散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讨论了林(带)、果(梨)、农(冬小麦)复合系统中植物蒸腾、耗水特征及耗水关系。结果表明冬小麦是系统中蒸腾耗水的主要部分(占系统耗水量的69.3%),梨树居中(占23.6%)。系统中蒸散耗水关系也表现出类似的规律。进一步分析指出,从合理利用水资源角度考虑,适当发展具有三层结构的林-果-农复合系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参考作物蒸散计算方法及其评价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介绍了符合Penman-Monteith公式要求的参考作物蒸散的新定义,对比了该公式和FAO-17Penman修正式的基本方程和主要参数的异同。应用辽宁33个气象站30a的平均气象资料,分别计算了作物生育期内(月)平均参考作物蒸散量,结果表明,两者既具有一定的差异,又呈显著的线性相关,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幅射项引起,建议国内推广应用标准化的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参考作物蒸散量,并以此作为确定新的作物系数和校准其它经验公式的标准。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晚稻蒸散量日变化、日平均蒸散量、累积蒸散量和典型天气条件下蒸散量的特征, 探讨新型稻田蒸散仪的实际可应性。【方法】采用新型超声波蒸散仪,基于水量平衡法,以双季晚稻为研究对象, 测定 2017—2019 年的晚稻蒸散量。【结果】新型超声波蒸散仪仪数据实采率、有效数据获取率均在 93% 以上, 测定精度可达 0.2 mm,数据稳定性方面可以保证大田观测数据的可用性;分析双季晚稻不同时间尺度的蒸散量 发现,晚稻全生育期内的蒸散量约 466 mm,其中分蘖期的累积蒸散量最大、约 135 mm,拔节 - 抽穗期的平均 蒸散量最大、为 5.4 mm/d,表明晚稻在分蘖期和拔节 - 抽穗期需水量最大;典型天气(雨天除外)晚稻蒸散量 日变化均表现为“Ω”型,以晴天的蒸散曲线峰值最大、为 1.3 mm/h,通过拟合的 R2 和 P 值看,晴天、多云和 阴天蒸散量均呈六阶曲线分布。【结论】开展新型蒸散仪测定田间水稻蒸散量特征值的研究,研讨其适用性, 可以为推广使用低成本、高精度、便捷的新型稻田蒸散量测定仪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7.
论述了真菌脂肪酶在PEG/硫酸铵双水相体系中的分配行为,并研究了PEG分子量、PEG浓度、(NH4)2SO4浓度、NaCl等因素对脂肪酶和总蛋白分配系数、酶活回收率、相体积比的影响,并得到较好的分离条件.实际表明用14%~16%(W/W)PEG1000和12%~14%(W/W)(NH4)2SO4、NaCl为零所组成的双水相体系,在室温下对脂肪酶的提取率可达71%,分配系数可达1.7,提纯倍数为1.5.  相似文献   

8.
SIMETAW模型在辽西北地区的验证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验证美国加州大学开发的作物蒸散量-SIMETAW(simulation of evapotranspiration of applied water)模型在中国辽西北地区应用的有效性。【方法】利用辽西北地区的作物、土壤和气候数据运行模型,将当地主要作物蒸散量的模型模拟值与田间实测值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在模型验证的基础上模拟分析当地主要作物生育期内蒸散量和所需灌水量的多年平均情况。【结果】主要作物生育时期内模型模拟的蒸散强度曲线和实测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蒸散总量模拟值和实测值比较接近,相对误差均在10%之内。利用模型模拟当地玉米、大豆和谷子生育期内蒸散量多年平均值分别为514.15、449.64和389.12 mm,所需灌水量分别为208.4、220.93和116.17 mm。【结论】SIMETAW模型在辽西北地区对玉米、大豆和谷子蒸散量的模拟比较准确,模型有效,可以进一步应用该模型开展作物的水分管理研究和指导灌溉。  相似文献   

9.
影响玉米单叶水分利用效率内在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试验采用不同基因型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对玉米单叶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表明以下5点。(1)高水分利用效率的玉米基因型其光合速率,蒸速率(TR)也较高,而气忆阻力(RS)较低。WUE与PH,TR和RS存在显著的纯性关系,YWUE=2.3613+0.0518XPH-0.1093XTR-0.3992XRS,R=0.934。逐步回归的结果,也可用PH预测WUE,YWUE=0.7211+0.0415XPH,R=  相似文献   

10.
冬小麦—夏玉米节水高效吨粮水肥耦合及其配套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2~1996年在商丘试验区进行了“冬小麦-夏玉米节水高效吨粮水肥耦合及其配套技术”试验研究和示范应用。探讨了吨粮田建设的生态环境指标,提出了节水高效吨粮田综合技术,即以水肥耦合及其优化运筹为关键技术,通过品种搭配、灌水技术和土壤-植物系统水分调控等技术的综合集成,实现节水节肥、高产高效、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标。经1万亩示范应用,平均年亩产1041kg;水分利用效率(WUE)2.07kg/m3,比一般田高1.0kg/m3;N化肥利用率44.9%,比一般田高13个百分点;亩产值增加72.5%,亩盈利提高1134%,劳动生产率提高31.13%;综合技术在经济效果中的作用占45.36%。  相似文献   

11.
双水相体系提取脂肪酶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论述了真菌脂肪酶在PEG/硫酸铵双水相体系中的分配行为,并研究了PEG分子量、PEG浓度、(NH4)2SO4浓度、NaCl等因素对脂肪酶和总蛋白分配系数、酶活回收率、相体积比的影响,并得到较好的分离条件。实际表明用14% ̄16%(W/W)PEG1000和12% ̄14%(W/W)(NH4)2SO4、NaCl为零所组成的双水相体系,在室温下对脂肪酶的提取率可达71%,分配系数可达1.7,提纯倍数为1.  相似文献   

12.
水稻兴合—蒸散耦合模型与不同株型的水分利用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水稻光合-蒸散耦合模型(PE模型),其主要特点是:①改进了Monteith的蒸散模型,使之由“大叶”模型成为群体分层结构模型;②通过提出阻风系数概念,建立了一系列可模拟群体中各叶层风速、连界层厚度、边界层阻抗、湍流交换系数、群体手动力阻抗等要素的子模型;③应用群体光合作用模型和改进的Ball公式,将以上各要素连接起来,实现了光合模型与蒸散模型的耦合。利用PE模型,分别模拟了水稻前中期与后期不同要朱开发各体光合量、蒸散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不论在前中期或后期,都以“上挺下披”株型的水分得最高,因为这种株型不仅光合量最高,而且蒸散量较小。PE模型模拟出的水稻蒸散的作物和系数与实测值之间有良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在能定量控制水分的模拟槽中,对水稻的生理生态需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稻田的蒸散作用主要受水稻冠层的控制.同一生育阶段内,温度因子对蒸散作用有显著影响.1992年杭州市郊区早稻湿润灌溉的蒸散总量为323.2mm,日平均4.1mm,比对照减少0.27mm.晚稻本田期蒸散总量为398.8mm,日平均为4.5mm,比对照减少0.34mm.叶面蒸腾与叶面积指数呈正相关,早稻的相关系数为0.96**,晚稻为0.974**.早稻的蒸腾系数为236,晚稻的蒸腾系数为223.淹灌处理的蒸散量比湿润处理高10.3%,而节水处理的产量比淹灌高10.5%  相似文献   

14.
晋西黄土残塬沟壑区防护林热收支持性及蒸散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应用自记综合气象观测塔,对刺槐和油松林进行了以蒸散研究为目的的防护林热收支持性研究。结果表明:1994年生长季日平均实际太阳辐射量为7-24MJ.m^-2;刺槐林冠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为15%,油松林的反射率为 0%以下,反射率的差异是造成两林分净辐射收支相差1-3MJ.m^-2的主要原因。春夏两季林分获得的净辐射均由约70%_80%的太阳辐射转换而来;秋季的转换率约为60%,油松林的转换比刺槐约大  相似文献   

15.
晋西黄土残塬沟壑区防护林热收支特性及蒸散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自记综合气象观测塔,对刺槐和油松林进行了以蒸散研究为目的的防护林热收支特性研究.结果表明:1994年生长季日平均实际太阳辐射量为7~24MJ·m-2;刺槐林林冠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为15%,油松林的反射率在10%以下,反射率的差异是造成两林分净辐射收支相差1~3MJ·m-2的主要原因.春夏两季林分获取的净辐射均由约70%~80%的太阳辐射转换而来;秋季的转换率约为60%,油松林的转换比刺槐约大1%~5%;防护林地区每天获取的净辐射量中,消耗于蒸散的潜热通量部分,在春夏秋三季分别为65%,82%和85%,油松林比刺槐林偏高1%左右;用于气温变化的显热通量部分在春季约占32%,夏秋为15%左右,其中刺槐林中显热通量部分在春夏两季所占的百分比相对油松要高出4%~5%;刺槐林地用于土壤热流量部分的热量在5~9月约占净辐射的1%~3%,油松林为2%~5%;1994年生长季刺槐林蒸散量为519mm,油松林为597mm.  相似文献   

16.
红壤丘陵区作物耗水需水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水分蒸渗仪对赣东北低丘红壤区的几种主要作物(花生、水稻、荞麦)需水耗水规律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生产1kg的花生荚果需要消耗1.31m3水量用于作物腾发;生产1kg的稻谷则需要消耗0.76m3水量用于作物的腾发;而生产1kg荞麦籽实需要消耗1.23m3水量用于作物的腾发。与其对应的水分利用率(WUE)分别为7.65kg/mm·hm2、13.95kg/mm·hm2和8.10kg/mm·hm2。作为一般规律,作物的产量在一定范围内与腾发量成线性关系,因此,每公顷产3000kg花生需要3930m3(或393mm)的水量维持腾发;每公顷产7500kg水稻则需要5700m3(或570mm)的水量用于腾发;而每公顷产3750kg的荞麦籽实产量需4605m3(或461mm)的水量。在田间条件下,设计作物需水量时还应考虑地表径流和水分的渗漏与下渗的情况。试验结果还表明:水稻的水分利用率要高于花生和荞麦,在规划和配置灌溉水时,应优先考虑水稻的供水。  相似文献   

17.
在复盖度30%的梭梭林内与旷野分别设观测点,5月份1个月同时观测结果指出:①辐射强度:2m高处林内为旷野的91.1%,近地表处林内为旷野的57.4%。②地温:日较差林内低于旷野,降温天林内高于旷野。③气温:上下层平均气温林内高于旷野,地表层早晚高于旷野,中午低于旷野。④相对湿度:白天林内比旷野高3%,夜晚低于旷野。⑤水面蒸发量:林内比旷野低39%。⑥风速:1.5m高处林内比旷野低53.7%,0.1m高处林内比旷野低68.9%。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国家地面台站山丹站1955-1998年的气象观测资料为基础,用FAO推荐的FAOPenman-Monteith公式估算了山丹地区的参考作物蒸散量(ET0)。结果表明:山丹地区多年平均ET0为1184.3mm,日均3.23mmd-1。ET0全年的变化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态势。ET0在3月迅速增大,4月增大幅度最大,此后ET0进一步增大直到6月达到最大,随后ET0逐步减小。  相似文献   

19.
旱塬地膜冬小麦增产机理研究初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不同年型地膜冬小麦增产内在机制的研究表明,旱地冬小麦全生育期覆膜穴播具有:(1)明显的抗旱、保水及增效果,将旱年及旱年最大增产率分别达157.65%和62.85%,WUE提高47.5%-137.8%和36.2%-60.4%;(2)植株个体、1群体发育良好,蒸腾速率增大,光合速率显著提高,合成源扩大;(3)有利于提高地温,全生育期0-5cm土层≥0℃地温较露地(2056.1℃)提高10.4%,1m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对TD瘦肉鸭配套系的生产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TD种鸭繁殖性能,年产蛋力260枚,年供雏能力190只,利用选育的父系F4,F6与母系E3C,E3D,E3W杂交的商品代有良好的肉用性能,在相同饲养条件下,6周龄平均活重达到2264~2360g,饲料转化率(2.40~2.56):1,8周龄皮脂率19.0%~23.4%,胸肌率14.5%~16.3%,瘦肉率30.1%~32.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