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茶回文赏趣     
古往今来,品茶与文人生活结下不解之缘。品茶中,文人萌发文思灵感,创作了不少胜炙人口7的回文作品。著名的工夫茶具就有一些精妙的回文佳句。常见的有“清心明目”,随便从哪字破读,皆可成句,如“心明目清”、“明目清心”、“目清心明”。有的回文写的是“可以清心也”的连环妙句,可破读为“以清心也可”、“清心也可以”、“心也可以清”,寥寥几字就把茶的舒心怡神奇效描绘出来。有的艺匠对茶产生形影不离的痴情,独运匠心创作了“不可一日无此君”的回环佳句,破读出来也很有妙趣:“一日无此君不可”、“此君不可一日无”……这…  相似文献   

2.
茶文化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而其中堪称中华文化一绝的是文人在品茗过程中创造的回文诗、句、联。它们别具心裁,独树一帜,令人回味无穷。经常品茗者不难发现,一些茶具、茶壶、陶瓷壶身上大多雕刻或题写着一些与饮茶有关的短句。这些短句顺读、反读,甚至随便由哪一个字破读,皆成句成文,这就是回文佳句。这类四言短句常有:“清心明目”,“怡神悦性”,“品一人茶”,“清心宜人”等等。以“清心明目”为例,也可读作:“。心明目清”,“明目清心”,“目明心清。”五言回文有:“可以清心也。”也可读作:“以清心也可”,“清心也…  相似文献   

3.
“烹调味尽东南美,最是工夫茶与汤”。这是女诗人冼玉清对潮州“工夫茶”的赞美。潮州“工夫茶”是对我国古代品茶习俗的继承和发展。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曾对古代“品茶”习俗作了生动的描写:“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妨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爵而体贴之,果然清香扑鼻,舌有馀甘,一杯以后,再试二杯,令人释燥平矜……”。《潮州志》引《苜蓿集》诗注说:“潮人嗜茶,器具精细,手自烹瀹,名曰功夫茶”。清代俞蛟《梦厂杂著》和今人翁辉东《潮州茶经》均对“工夫茶”作了专门论述。翁氏的论述尤为周详。潮俗中有“茶三酒四游玩二”之说,认为喝茶最好是三个挚友一起喝,所以一套工夫茶具,通常也只配三只茶杯。“工夫茶”的主要特色,在于它非常注重茶品之选择,茶具之精美,水质之品评和烹法之从容有序。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我国秘密会社源远流长,但真正具规模、有影响的要数近代的“天地会”。这是一个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的秘密结社,因为明太祖取年号“洪武”,故天地会又内称“洪门”。其活动时期自康熙年间一直延续到清灭。活动区域由福建、台湾发展到长江流域和两广地区。秘密会社通行隐语。在天地会内部,茶叫“青莲”,茶叶叫“青莲心”,饮茶叫“哈青莲”,茶杯叫“莲桻”,茶壶叫“本杖”。当天地会新会员加入“洪门”,举行入会仪式时,兄弟们先要各饮一杯漱口茶,以洗净口腔,  相似文献   

5.
沙宣  刘军芳 《农业考古》2007,(5):147-153
浅吟低唱寄茶诗“茶引文人思”。古往今来,很少有文人不喜欢茶的,从写《茶经》的陆羽,到诗仙李白,再到近代文豪鲁迅、诗画大家齐白石等等都嗜茶。他们喝茶、咏茶,与墨结缘,在品茶中生发灵感、体会情思并得到一种清雅脱俗的精神寄托,由此留下了大量诗词画作。然而,最早的古字中并无“茶”一字,而是以“荼”代作今日之“茶”字。如此一来,我们可以在大量的古代诗词中寻到“荼”的踪影。茶诗最早出现于《诗经》,“谁谓荼苦,其甘如荠”(《邶风.谷风》);“周原朊朊,堇荼如饴”(《大雅.绵》)等等,这些可谓是最早的茶诗了。从中可以看出,那时的人们…  相似文献   

6.
阳明认为未发之中既指心体纯是天理,即“有”的一面;也指心体鉴空衡平、无滞无染,即“无”的一面。心体廓然,无所偏倚,不牵于一理,不蔽于一隅,则必然发皆中节,感而遂通,妙合当时。这就是阳明“无中生有”的学问,而谨守其心即是达到无中生有境界的学问工夫。  相似文献   

7.
几十年来,从(广东)省内到省外,从国内到国外,人们一提到工夫茶,总要举潮汕工夫茶(或称潮州工夫茶)为例,对孟臣罐、若琛杯,对“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津津乐道。 潮汕工夫茶被称为广东三宝(1),潮汕地区的品茶习俗被视为工夫茶品饮艺术的代表,在中国茶艺之林一枝秀出,使后人得以了解中国茶艺的璀灿和中国茶道的精博,有人说:“中国茶道在潮汕”,这话绝非“信口开河”,而是有一定道理的。饮茶遍及潮汕城乡各个角落,潮汕人对茶具及品饮程序的讲究是全国少有的。 何谓潮汕工夫茶?我们可以从工夫茶名称的来历、工夫茶品饮程…  相似文献   

8.
侗家茶俗     
10多年前,我曾开车到侗族地区运粮救灾,时间达一年之久。在千里运输线上,所见所闻的侗家茶俗,特有风味,特有情趣,特有神韵。至今忆来,令人回味。 先说“待客茶”。在侗家地区,有“贵客进屋三杯茶”的规矩:第一杯是“香茶”,用生姜佐饮,表示“接风洗尘”;第二杯是“甜茶”,以糖果伴啜,表示“情甜意蜜”;第三杯是“清茶”,以清心爽口,并表示“亲昵”。  相似文献   

9.
品茶悟道(一)茶与儒通。通在中庸。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还说:“礼之用,和为贵。”(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如果能够“致中和”,则“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是儒家的理想境界。而在茶的理念中,“和”是一个最常见的概念。茶性柔和,茶境平和,日本茶道里千家讲究的是:“清、静、和、寂”;中国茶学大师应晚芳提出的中国茶德为:“廉、美、和、静”,都有这个“和”字。要达致“和”的境界,须经过“中”的修炼。在儒家看来,“…  相似文献   

10.
父亲与茶     
整整一年了——这把紫砂壶失去它的主人! 壶是父亲的,中等大小,样子很平常:扁圆的壶身,壶嘴、壶把和盖纽做成竹节形状,盖面上还贴着几片竹叶装饰;壶身上刻着一行字“何可一日无此君”,是套用文人写茶常用的话。父亲确是不可一日无茶的,但是平日工作繁忙,上班或晚上读书看稿,往往只在杯中泡茶。用这把壶,得在星期天的闲暇时光。每到星期天下午,父亲就把壶洗净,泡上一壶绿茶,在录音机里放上一盘我从南方带给他的评弹磁带,背对阳台坐在旧藤椅上,边品茶,边听曲,边看书。幽幽的茶香,绵绵的吴侬软音,  相似文献   

11.
邢台出了个三剑茶艺馆 ,让很多人一头雾水 ,这茶艺馆是干什么的 ?喝茶 ?喝茶还有什么“艺”吗 ?咱老百姓向来就是想喝茶就随手泡上 ,端起杯来一通牛饮倒也淋漓痛快 ,费心劳神的鼓捣什么“功夫茶” ,有那个必要吗 ?既如此 ,这茶艺馆究竟能走多远 ?说实话 ,当初很多人心里并没有看好它 ,更多的人是一种疑惑的神情 :李家生了个孩子 ,谁知他日后是哪吒还是其它什么呢 ?令人颇感惊异的是几个月过去 ,三剑茶艺馆的茶客似乎越来越多 ,品茶的、休闲的、洽谈生意的 ,就连生日聚会也涌进了茶艺馆。茶艺馆越来越红火 ,倒让很多人始料不及。毕竟在邢台这…  相似文献   

12.
苦瓜又叫凉瓜,含苦瓜甙、苦味素、谷氨酸、丙氨酸、苯丙氨酸、脯氨酸、瓜氨酸、半乳糖醛酸及果胶等.鲜果肉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用苦瓜加粳米、糖,煮成苦瓜粥,有清暑祛热、清心明目的解毒作用,可治热痛烦渴、中暑发热、流感、痢疾、目赤疼痛等症.用苦瓜加瘦肉煮成苦瓜汤有清热解暑、明目去毒的作用,适用于暑热烦渴、痱子过多、眼结膜炎等症.  相似文献   

13.
今年 4月 2 8日——— 5月 3日 ,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举办的为期 6天的“北京大观茶会” ,出席大会的有梅峰、张大为、舒玉杰、刘崇礼、滕军、吴锡瑞等茶界专家 ,特别邀请了浙江茶艺师袁勤迹一行赴京进行茶道表演。开幕式上 ,袁勤迹创意的“龙井问茶” ,清心典雅 ,结合了古代文人挂画、插花、焚香、点茶四大艺 ,挂的是清雅的文人画 ,焚的是清淡的竖线香 (点一支香是为了纪念茶圣陆羽 ,又是起到闻香入静的作用 ) ,插的是高雅的竹叶花 ,以“截青竹、汲清泉、秉清心、插清花”的茶道插花的四清精神 ,营造一种高雅和谐的人文气氛 ,使茶道的文化内…  相似文献   

14.
出席第五届国际茶会,偕陆尧君重游杭州西湖,有怀徐公小序:1998年10月11日上午,于中国茶叶博物馆举办国际茶艺会。四川徐金华先生伉俪演示“徐公茶”。张大为先生、冯法德先生偕余皆蒙邀上座品饮,并赐“徐公茶”。徐公之艺,隆化之术焉,不可无志。西湖有长贮月时,茶道入心合两仪。茗友三百八十六,最忆徐漾绿沦骑。注:世誉苏东坡为“西湖长”。苏东坡《汲江煎茶》诗:“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构分江人夜瓶”。己卯年春节,借拙荆家居品茶感悟。过年平常事,平常过年家。心静即茶圣,气和是圣茶。清心茶馆说清心小序:已卯初秋,…  相似文献   

15.
品茶诗三首     
许乐江 《农业考古》2007,(2):131-131
一、书斋诵《茶经》浮生入世心难静,幸有香茶助笔耕。一字一词入诗行,握茗倚窗诵《茶经》。二、试新茶涌溪火青似佳人,一杯春色满目新。三盏润得心无尘,文思诗情咸蓁蓁。三、品乌龙随手泡作连珠沸,纤纤高注入紫砂。故人笑语添佳话,色重香浓增声华。品茶诗三首!宁夏银川@许乐江<  相似文献   

16.
品茶,到了宋代,已日渐趋于工艺化,不仅讲究茶叶的品质、茶具,更讲究用水。“茶神”陆羽在《茶经》中提出,煎茶用水,以“山水为上,江水次之,井水为下”。他认为“江水以甘胜,井水以冽胜,山水则兼而有之”。天下第十八泉,在湖南省郴州市南面7.5公里处的“会胜寺”,该寺建于汉代,主殿早已坍塌;侧殿上有宋理学家朱熹写的“清风明月”四字,字迹已模糊不清。“圆泉”因泉水从石壁的圆孔中流出,汇为圆潭。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中说:“圆泉一边暖,一边冷,冷处极清绿……暖处水白且浊”形成非常奇妙的自然景观,人们称之为“圆…  相似文献   

17.
“大道分明绝点尘,何须枯坐始相亲,杖藜日涉溪山趣,便是烟霞物外人。”宋代省澄的这首蝉诗明示了禅宗的精髓.禅心是只能“悟得”而不是修得的。世间尘事永无穷尽,过后思量痴迷者自得其乐,惊醒者空无清心。跻身于闹市繁华中的人,把一切都看透、想清,息妄念尘心,不为尘世所累,不为名利所伤,明了一切只是弹指间的事,真是很不容易。对生命的感悟与对人生豁达的理解皆凭于心,即所谓“明心见性”。在喧嚣的红尘中,打开自己心灵天性的智慧之门.绽放清凉圣洁的莲心,望云卷云舒,听万物声息,万事随缘心无所执。以慈悲圣洁的莲池甘露善泽苍生,“种如是因,结如是果”。在坦然洒脱的心境中,保持一份晴和安泰的定性。  相似文献   

18.
品茗论     
品茗论上海湖心亭茶楼金晓岭品茗论道,现代人休闲方式之一,一杯清茗,三五知己,清风送爽,谈笑间品茗,论道。吾以为,品茶有四个条件,一曰茶;二曰水;三曰皿、四曰景,缺一不可。一曰茶茶本是品茗的主要条件,没有茶,也没有品茶之说。茶者,汤清、形美、香浓、味淳...  相似文献   

19.
赖功欧 《农业考古》2000,(2):46-56,60
“文人茶”是中国茶文化中的一个特殊范畴,也是最具文化品味与文化含量的一个范畴;说它特殊就特殊在它比其他领域的茶文化有着与“儒释道合一”的更为深刻的内在关联,而要说它的文化品味就更是自不待言的事了。 然而,最重要的是“文人茶”范畴的意义何在──尤其对整个中国文化而言它有何种程度的作用与意义,这也正是笔者深掘文人茶道的用心所在;而笔者反复运用文人茶道一词,并提出应写一部茶文学史,实乃事出有因。 作为中国的茶文化,它曾最大限度地包容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这使它比之任何一种形态的文化都毫不逊色。可以说,…  相似文献   

20.
文革前,我下乡的机会比较多。已记不清是哪一年了,也许是1966年春吧,我来到了与浙江接壤的上海郊区——枫围公社。出乎意料地在那里参加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茶会。枫围周围有个很好的传统。村村都有一套公用的茶具,有百十个茶杯,几只茶壶。大家轮流坐东。今天这一家的主妇拿出一两斤茶叶,负责烧水,邀全村的主妇来品茶;明天另一家的主妇拿出一两斤茶叶,负责烧水,把全村的主妇请来品茶。解放后,这一习惯继续保持,只是参加品茶的对象有所扩大,未成年女子也可以参加,主妇还可以把丈夫带来品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