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6 毫秒
1.
为考察CO_2膨胀梗丝在卷烟中的适用性,以掺配高温高湿(STS)膨胀梗丝的成品卷烟为对照,分析不同CO_2膨胀梗丝掺配比例卷烟的烟气常规成分及香味成分的释放量。结果表明,与STS梗丝掺配比例为3%的对照卷烟相比较,掺配CO_2膨胀梗丝的卷烟烟气焦油与CO的释放量略有下降,且随着掺配比例的增加,释放量的降低水平也有所增加;当CO_2膨胀梗丝掺配比例为5%时,卷烟烟气香味成分的释放情况与对照卷烟较为接近,而随着掺配比例的增加,香味成分释放量均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2.
利用膨胀烟丝、膨胀梗丝和烟草薄片进行不同类型填充料的混合添加试验,运用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数据处理方法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了填充料类型及组合方式对烟气成分的影响。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卷烟中同时添加膨胀梗丝、薄片和膨胀烟丝三种类型的填充料后,焦油、烟气烟碱、抽吸口数的变化与膨胀梗丝添加比例、填充料总添加比例呈显著负相关,与烟支重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薄片(造纸法或滚压法)和膨胀烟丝添加比例的相关性不显著。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填充料总添加比例对焦油、烟气烟碱、抽吸口数有极显著影响,而填充料组合方式对这些指标的影响不显著。根据试验结果,选择填充料总添加比例、膨胀梗丝添加比例和烟支重量等三个变量建立了各项指标的回归方程,残差分析结果表明,对焦油、烟气烟碱、一氧化碳、抽吸口数等指标进行预测的误差分别为±1.60mg/支、±0.28 mg/支、±1.66 mg/支、±0.69口/支。  相似文献   

3.
为测定卷烟中二次复切微波膨胀梗丝的掺配比例,评价其在卷烟中的掺配均匀性。以A品牌三类烟的烟丝为试材,把微波膨胀梗丝和A牌三类烟的烟丝按不同比例混合(0%~50%),采集混合后样品的近红外光谱,利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了近红外光谱预测模型。应用所建模型分别测定了待测烟支样品中以及烟支样品各段(每支烟(不含滤嘴)平均切成三段)中微波膨胀梗丝的掺配比例,计算了待测卷烟样品中及烟支各段中微波膨胀梗丝的掺配比例偏差,评价了其掺配均匀性。建立的近红外模型的相关系数R2为0.9986,该模型预测精度(RADP=1.72%)高、重现性(RSD3%)好,可用于A品牌三类烟的烟支中微波膨胀梗丝掺配比例的快速检测;微波膨胀梗丝在待测烟支中以及烟支各段的掺配均匀性偏差小于2%。近红外光谱法可以快速测定微波膨胀梗丝在卷烟中的掺配比例,评价结果表明二次复切微波膨胀梗丝在卷烟中的掺配均匀性较好。  相似文献   

4.
晒红烟香气浓、劲头大,开发一种具有晒红烟风格特征的造纸法再造烟叶的产品,通过造纸法再造烟叶实现卷烟低焦油、高香气的设计需求和卷烟产品的风格特征差异化。分析泸州白毛3种等级的晒红烟烟叶提取前后及浓缩液的常规化学成分,表现为高氮、高烟碱和低糖的特点。在涂布液中添加不同比例晒红烟烟叶的提取浓缩液,制备一系列造纸法再造烟叶成品,并进行感官质量评吸。结果表明,泸州白毛晒红烟烟叶提取浓缩液的掺配比例1∶7~1∶3为宜;高比例晒红烟涂布液制备的再造烟叶成品能凸显晒红烟风格特征,香气量和烟气浓度较高;而低比例晒红烟涂布液制备的再造烟叶成品,能够保障原烤烟风格特征的同时提高香气量和烟气浓度,改善香气质。其中,泸州白毛晒红烟末级烟叶有较好的谐调性和平衡性。对实现卷烟低焦油、高香气的设计需求和卷烟产品的风格特征差异化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纳米材料在卷烟降焦减害中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将纳米材料Al2O3,TiO2加入到卷烟烟丝中,研究了纳米材料及其加入方式对卷烟焦油和CO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材料干法加入到烟丝上,降低烟气中焦油和CO含量的效果较为明显,其中纳米材料Al2O3的作用效果更为显著,而纳米材料湿法添加到烟丝中的效果不明显,对卷烟感官质量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某烟草品牌的某卷烟配方中按不同比例添加造纸法再造烟叶,开展主流烟气指标分析,研究影响趋势;选取2种HH牌号卷烟产品,对添加造纸法再造烟叶前后的主流烟气指标开展对比分析,研究影响程度。检测结果表明,添加造纸法再造烟叶后,卷烟样品主流烟气在总粒相物中水分和一氧化碳含量等指标方面变化不明显,在烟气烟碱量、焦油量和抽吸口数的指标方面均比对照样品低,且随着添加比例的增加呈逐步降低的趋势;对比添加造纸法再造烟叶前后2种卷烟试验样品,添加后的样品烟气烟碱量分别降低了9.75%,9.77%;焦油量分别降低了8.76%,5.22%。  相似文献   

7.
烟丝的长度、宽度、结构分布、掺配物比例等结构因素对细支卷烟与常规卷烟质量的影响程度存在一定差异。综述了烟丝结构因素对细支卷烟物理指标、主流烟气、感官品质、燃烧性和卷制过程等方面的影响,以期为细支卷烟烟丝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对云南地区30种烟末和烟碎片进行感官质量评价及总糖、还原糖、烟碱、总氮、氯、钾等化学成分的测定,运用描述统计、简单相关分析及典型相关分析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烟末、碎片的化学成分与常规烟叶的化学成分含量有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烟碱、总糖、还原糖含量较低,氮碱比较高。(2)从化学成分对感官质量的影响看,简单相关、典型相关分析的结果较为一致。简单相关分析结果:还原糖、总糖、两糖差、糖碱比对感官质量有较大影响。典型相关分析结果:总糖、还原糖、两糖差、糖碱比对感官质量有较大影响。典型相关按影响载荷大小排序为:总糖、还原糖、两糖差、糖碱比、氮碱比、总氮、烟碱、氯、钾、钾氯比。(3)综合以上研究,认为总糖、还原糖的含量及两糖差糖碱比在一定程度上基本能够反映烟末和烟碎片感官质量。  相似文献   

9.
湖南烤烟化学成分与焦油的相关、通径及回归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湖南烟区主栽烤烟品种云烟87为材料,测定了3个等级(B2F、C3F和X2F),共计119份样品的焦油含量和主要化学成分,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焦油含量与化学成分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烟碱、总氮与焦油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总糖、还原糖、钾与焦油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各化学成分对焦油的直接作用按大小顺序为:烟碱总糖钾总氮氯还原糖,烟碱对焦油的影响主要取决于直接作用,还原糖和总氮对焦油的影响主要取决于间接作用,总糖和钾对焦油不但有较强的直接影响,而且还辅助其他性状对焦油产生较大的间接作用;总糖、总氮、钾、还原糖主要通过烟碱对烤烟焦油量起间接作用;烤烟化学成分与焦油的多元回归方程:y^焦油=3.240+3.674x总糖+0.173x烟碱-0.956x钾。  相似文献   

10.
根据JJF(烟草)1—2007卷烟主流烟气中烟碱、焦油和一氧化碳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指南,对卷烟主流烟气中烟碱的测量过程进行了研究,系统分析了整个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来源,表述出了合成标准不确定和扩展不确定度,为测定主流烟气中烟碱量提供了有效的、可靠的测量数据。  相似文献   

11.
喷施不同钙肥对莴笋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盆栽实验表明,在莴笋的生长前期喷施不同的钙肥,对莴笋的产量和品质具有提高作用,其中以0.5%Ca(NO3)2的效果最为明显。0.5%Ca(NO3)2在促进株高、叶面积、茎粗、茎长、单株重、单株茎重的增加以及降低硝酸盐含量、提高维生素C和可溶性糖含量等方面效果极为显著;而0.5%CaSO4在提高茎粗和单株茎重方面效果较好,而对单株全重影响不大,但能显著地促进叶片的Vc和可溶性糖含量;0.5%CaCl2对莴笋产量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促进莴笋的伸长和叶片的生长上,同时在降低莴笋茎、叶的硝酸盐含量和提高茎的Vc含量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水稻分蘖芽的环境敏感期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蒋彭炎  马跃芳 《作物学报》1994,20(3):290-296
本文以早籼稻、晚粳稻、籼型杂交稻等5个具有不同分蘖力的水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水稻分蘖芽分化发育过程中对外界环境的敏感期。结果表明:水稻分蘖芽从分蘖原基形成起,经过一幼一基、二幼一基、三幼一基、四幼一基期后、其第一叶就超过前出叶。然后伸出母茎叶鞘,长成正常分蘖。在这个过程中,三幼一基向四幼一基发展的转  相似文献   

13.
家蚕糖转运蛋曰BmST1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转运蛋白运输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木糖等透过细胞膜为机体提供能量.根据GenBank已登陆的其他物种的糖转运蛋白序列与家蚕基因组框架图和EST序列获得家蚕同源糖转运蛋白基因BmST1.基因编码区长1 392 bp(GenBank登录号:FJ373021),编码463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分子质量为51.635 kDa.序列分析显示基因有2个外显子,含有11个跨膜结构域.RT-PCR表明该基因仅在此文所检测的家蚕丝腺中表达.  相似文献   

14.
家蚕糖转运蛋白BmST1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转运蛋白运输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木糖等透过细胞膜为机体提供能量。根据GenBank已登陆的其它物种的糖转运蛋白序列与家蚕基因组框架图和EST序列获得家蚕同源糖转运蛋白基因BmST1。基因编码区长1 392 bp (GenBank登录号:FJ373021),编码463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分子质量为51.635 kDa。序列分析显示基因有2个外显子,含有11个跨膜结构域。RT-PCR表明该基因仅在本文所检测的家蚕丝腺中表达。  相似文献   

15.
玉米须是由花柱和柱头组成的玉米副产品,是中国传统中药材之一。玉米须含有多糖、黄酮等多种功能成分,具有抗氧化、免疫调节等多种功效。本文在对研究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玉米须采收、提取与加工工艺技术,并就玉米须加工产品的特点与开发前景进行了探讨,以期为玉米须高效利用和深度开发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6.
The stem solidness trait in wheat has been the most effective mechanism for management of the wheat stem sawfly (WSS) for six decades. However, recent results have shown that in certain genotypes, the degree of stem solidness is not a useful indicator of WSS resistance. A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solidness expression indicated that in the genotype ‘Conan’, very solid pith undergoes rapid retraction during stem maturation, resulting in significantly less solidness at maturity. In other solid‐stemmed genotypes, including the standard WSS‐resistant cultivar ‘Choteau’, dense pith in the stem remains nearly unchanged throughout plant development. In cage trials, ‘Conan’ plants were less preferred for oviposition by the WSS when paired with ‘Choteau’ plants. Field bioassays using near‐isogenic lines differing for alleles at Qss.msub‐3BL showed that the Conan allele provides higher levels of early stem solidness and rapid pith retraction during stem maturation.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traditional approach for increasing WSS resistance by selecting for increasing stem solidness needs to be modified to consider temporal variations in pith expression associated with alleles at Qss.msub‐3BL.  相似文献   

17.
玉米须多糖的制备方法及化学组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玉米须中水溶性多糖的制备方法和化学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玉米须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水比为1∶30,在温度90℃下提取2次,每次2h。在此条件下,100g玉米须可提取多糖4.55g,多糖的中性糖含量为41.33%。玉米须多糖主要由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半乳糖醛酸、甘露糖和木糖所组成,它们的比例为1∶0.89∶0.48∶0.39∶0.34∶0.26。其中,木糖的构型为α-D-吡喃环,阿拉伯糖的构型为α-L-呋喃环,葡萄糖的构型为α-D-吡喃环,甘露糖的构型为β-D-吡喃环。此外,玉米须多糖中还含有微量的蛋白质。  相似文献   

18.
甜高粱茎秆含糖量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采用77个粒用高粱和21个甜高粱作为研究材料,对甜高粱的含糖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甜高粱茎秆的含糖量是粒用高粱的2~5倍,而且茎秆秆芯蜡质,汁液含量高。甜高粱茎秆不同茎节的含糖量有差异,其含糖量随节位由低到高的变化趋势有4种类型,并以低-高-低的变化占多数,因此利用中间节段第4,7,9节的含糖量平均值可表示植株含糖量。收获后,随着茎秆水分的丧失,其含糖量逐渐上升,但是25 d后开始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19.
在大田条件下,试验以华南124,辐选01为材料,分别在各生育期测定块根淀粉积累量和根茎叶可溶性糖积累量,研究木薯可溶性糖运转、分配与块根淀粉积累的关系。结果表明,从块根形成初期到成熟期,块根可溶性糖呈明显下降的趋势,而茎和叶的可溶性糖先是随块根淀粉积累速率的升高而下降,后又在淀粉积累速率下降时明显升高,和淀粉积累速率趋势相反。在块根形成初期,可溶性糖的分配是块根积累量大于茎杆,茎杆大于叶片,而在成熟期,块根可溶性糖的积累量小于茎杆,茎杆小于叶片。由此可见,木薯可溶性糖的运转、分配与块根淀粉积累关系密切,限制块根淀粉积累的主因是库限制。另外,高淀粉品种有更强的合成和转化利用可溶性糖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以丝素作为辅料研发搅拌型丝素酸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丝素酸奶的优化配方为:每1L乳液含奶粉15%,丝素0.75%,白糖7%,接种量4%。制得的酸奶稠度大、光泽好、酸甜适中、细腻润滑、风味浓郁。与未添加丝素的对照酸奶相比,搅拌型丝素酸奶pH值变化不大,保水性显著增强,乳酸菌含量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