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0 毫秒
1.
为了探索不同施肥方式对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棉花生长的影响,在该区域内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3种施肥方式(常规施肥、常规施肥+棉秆还田、有机无机复混型肥+棉秆还田)和3种棉秆还田量(10 t/hm2、15 t/hm2、20 t/hm2)对蕾期棉花农学性状、干物质积累、叶片SPAD值和氮肥利用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棉秆还田和有机无机复混型肥+棉秆还田的相关处理对蕾期棉花的农学性状有改善效果,两类处理均增加了棉花株高、分枝数和茎干重,但对棉花根长的影响不明显,除了低量棉秆还田(10 t/hm2)处理外,其他处理均增加了棉花蕾数;棉秆还田和有机无机复混型肥+棉秆还田施肥类型的中、高棉秆还田量(15 t/hm2和20 t/hm2)处理促进了棉株叶片和整株的干物质累积,同时促进了氮素向棉花叶片和蕾的转移;有机无机复混型肥+棉秆还田处理提高棉株的氮肥利用率达16.77%~23.39%,与常规施肥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蕾期棉花叶片的SPAD值与叶片的含氮量、棉花的氮肥利用率均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6088和0.5879。  相似文献   

2.
新疆南疆盐渍化棉田FA旱地龙施用效果及推荐施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是中国重要的棉粮基地之一,但长期以来土壤盐碱化与次生盐碱化一直是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如何改良盐碱地一直是研究热点。腐植酸型土壤改良剂FA旱地龙施入低肥力重盐渍化棉田,以改良土壤盐碱以及棉花长势及产量为评价指标,研究其对盐渍化土壤的改良效果,并探讨其合适的施用量。结果表明:(1)FA旱地龙起到蓄水保墒的作用,对FA旱地龙施用量和土壤保水性能做相关性分析表明,二者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能够有效降低盐碱,将0~60 cm深度土壤盐分控制在0.5 ms/cm左右;(3)随着改良剂施用量的增加,棉花株高、茎粗、棉花叶面积和产量均增加。最终从产量、脱盐效果、FA旱地龙投入成本及所获得的经济效益等方面综合分析,确定新疆南疆盐渍化棉田施用FA旱地龙改良剂1500~2950.5 kg/hm2之间,均能达到较为理想的保水抑盐以及增产增收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秸秆还田对滨海盐碱地棉苗光合特性及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秸秆还田对滨海重度盐碱地棉苗光合特性及生长的影响,设置增施有机肥、播前秸秆还田、冬前秸秆还田3个处理,测定了棉花苗期3个层次土壤含盐量、水分和容重,棉花叶片光合参数、叶片SPAD值以及干物质积累和棉花产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增施有机肥和秸秆还田的处理各个土层含盐量和容重明显降低,棉苗叶片LAI和SPAD明显增大,光合能力提高,干物质积累量、根冠比以及棉花产量明显增加。其中,冬前秸秆还田各土层含盐量低于2.00 g·kg-1,容重保持在1.15~1.40 g·cm-3,叶片SPAD值高于40.0,LAI提高65.5%,光合性能系数增高23.4%~92.8%,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降低12.2%,干物质积累总量增大46.3%,根冠比提高56.5%,产量提高36.2%。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冬前秸秆还田更有利于滨海盐碱地改良及棉苗的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4.
赵玉清 《耕作与栽培》1994,(1):14-18,20
本研究在土壤有机质2%左右地力水平进行。六年定位试验(1987-1992)分别种植小麦,玉米(一年两熟),棉花(一年一熟),棉粮倒茬(棉花→小麦,玉米)。粮棉倒茬(小麦,玉米→棉花)四个处理。重点分析了土壤理化性状的消长特点。结果表明:耕层土壤容重棉田小干粮田,棉田倒茬粮田或粮田倒茬棉田,容重变小;表层0-10cm土壤有机质:粮田高于棉田,耦层土壤氮素供应强度,土壤有效磷,有效钾含量棉花高于粮田。  相似文献   

5.
燃煤烟气脱硫废弃物改良土壤种植沙枣效果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有效利用燃煤烟气脱硫废弃物(简称脱硫废弃物),探究沙枣作为改良盐碱地先锋树种的可行性。笔者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从土壤pH值、全盐含量、碱化度(ESP)和常见离子相对含量的变化等方面,研究了脱硫废弃物改良后龟裂碱土种植沙枣的效果。结果表明:随着林木生长时间的延长,脱硫废弃物改良后的土壤pH值、可溶性盐和碱化度(ESP)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H值、可溶性盐和碱化度(ESP)分别由初始的9.50、46 g/kg和5.3%下降到8.31、11.4 g/kg和3.1%;脱硫废弃物改良土壤种植沙枣,且达到3年,土壤的改良效果最为明显。以上结果表明,脱硫废弃物可有效降低土壤中交换性钠、交换性镁的相对含量,降低其对植物的毒害作用,改善土壤化学性质,从而有利于林木的生长和发育。  相似文献   

6.
土壤盐碱重棉籽吸水困难 ,发芽缓慢 ,破土出苗能力差 ,使棉苗生长缓慢 ,易死苗。因此如何提高棉花出苗率 ,保全苗是盐碱地棉花夺高产的首要问题。生产中我们总结多年实践经验 ,就盐碱地如何提高棉花出苗率提出以下技术要点 ,供大家参考。1 改良土壤 ,降低盐碱1 .1 培肥地力 ,重施有机肥盐碱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低 ,土壤理化性状差。增施有机肥不仅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和物理性状 ,减少地表水分蒸发 ,抑制返盐 ,还可以中和碱性 ,减轻盐碱危害 ;增加土壤微生物活性 ,促进养分转化。因此 ,盐碱地应重施有机肥。每公顷施有机肥应不少于30 t,并做到秸…  相似文献   

7.
研究长期连作棉田土壤中氨基糖的含量和组成变化,旨在评价棉花长期连作及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质转化积累的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采用棉花长期连作定位试验,通过气相色谱法测定了棉花连作9、14、19、24、29年棉田土壤不同土层中氨基葡萄糖、胞壁酸和氨基半乳糖的含量。结果表明:随棉花连作年限的逐年增加,棉田土壤中总氨基糖、氨基葡萄糖和氨基半乳糖含量均逐渐增加,而胞壁酸含量为先降低后增加,以氨基葡萄糖的转化积累具有明显优势,占土壤氨基糖总量的70.4%~71.1%;在土层0~30 cm范围内,总氨基糖及3种氨基单糖的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土壤中GluN/MurA值随着棉田连作年限的增加呈增大趋势,对0~20 cm土层影响较大。棉花长期连作及秸秆还田可促进土壤中总氨基糖及3种氨基单糖的积累,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逐渐以真菌占主导作用,长期连作棉田土壤向着真菌为优势群体的环境转变。  相似文献   

8.
山东棉花覆盖栽培的节水增产效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普通地膜覆盖、小麦秸秆覆盖、地膜+秸秆覆盖及露地对照4种处理对山东棉区棉田土壤物理性状、棉花产量影响的分析。结果表明:覆盖栽培能改善土壤物理性状;表现在降低土壤容重、调节土壤温、湿度、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秸秆覆盖处理较对照增加18.1%~21.4%);秸秆覆盖能增加土壤养分含量,特别是速效钾含量;在棉花生长后期,提高叶面积指数,延长叶片功能期,保持棉株的光合能力从而防止棉花早衰,增加铃重,提高棉花产量(覆盖处理较对照增产7.6%~20.9%)。  相似文献   

9.
为了掌握土壤微生物特征及牧草生长对宁夏盐碱地不同改良措施的响应,采用田间实验,研究了秸秆、有机肥、烟气脱硫废弃物、盐碱地改良剂4个改良措施对宁夏盐碱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苜蓿生物量的影响及其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各改良措施对苜蓿的株高和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改良后苜蓿株高增加了13.8%~33.3%,苜蓿干重增加了21.9%~125.0%,依次表现为有机肥>秸秆>改良剂>脱硫废弃物>对照。各改良措施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碳源的利用能力、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主成分分析表明对土壤微生物影响较大的主要碳源有2-羟基苯甲酸,α-环糊精,D-木糖,苯基乙胺,糖原等;脱硫废弃物、改良剂、有机肥处理增加了土壤微生物总数中细菌的比例,降低了放线菌和真菌的比例;各处理土壤细菌数量、放线菌数量、微生物多样性与苜蓿株高、产量之间成显著(P<0.01)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说明盐碱地土壤细菌数量、放线菌数量、微生物多样性微生物可以作为盐碱地改良效果评价的生物指标。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菌渣还田对土壤质量改善的效果和机制,为菌渣还田在农业生产上推广利用提供依据。本研究采用双孢蘑菇采收后菌渣直接还田,设计还田量为0(对照)、TMR(1/3还田)、SMR(1/2还田)和AMR(全部还田)4个处理,菌渣还田并种植2季茄子后测定土壤理化性状、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菌渣还田对土壤各个指标影响都较为明显,(1)菌渣还田改善土壤容重,提高土壤pH,减轻土壤连作障碍;(2)与对照相比,菌渣还田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含量,但是对土壤铵态氮含量则有显著降低作用;(3)菌渣还田能够增加土壤微生物群落的规模及土壤酶活性,有利于土壤质量的改善,同时还增强了土壤潜在的抑病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盐碱地改良技术集成示范区水土环境变化研究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脱硫废弃物施用+平整土地+深松耕+水盐调控+平衡施肥+耐盐作物种植”的盐碱地改良技术集成模式在惠农核心试验示范区开展盐碱地改良技术集成示范,经过两年的改良,示范区地下水位下降了50 cm左右,土壤总盐及有害盐分离子含量也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油葵出苗率和产量显著提高,出苗率为70%以上,平均产量为1534.3 kg/hm2,示范区水土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表明以脱硫废弃物施用为切入点的盐碱地改良技术集成模式对轻度碱化盐荒地具有良好的改良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棉田化学钾肥的秸秆替代施入对棉仁含油量的影响及其生理生化基础,2012—2013年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试验站进行麦棉两熟周年秸秆还田定位试验,在棉花季设置小麦秸秆不还田(0,W0)、半量还田(4500 kg hm–2,W1)和全量还田(9000 kg hm–2,W2),在小麦季设置棉花秸秆不还田(0,C0)、半量还田(3750 kg hm–2,C1)和全量还田(7500 kg hm–2,C2),两种作物秸秆不同还田量组合后共9个秸秆还田处理,另根据秸秆折合钾肥量,于2012年棉花季开始增设2个钾肥用量处理,即150 kg K2O hm–2和300 kg K2O hm–2(K1和K2)。研究显示,在适宜氮肥(300 kg N hm–2)、磷肥(150 kg P2O5 hm–2)水平下,随着逐年秸秆还田与施钾,土壤速效氮、有效磷年际间差异均不显著,但土壤速效钾含量年际间存在显著差异;花后17 d、24 d是不同处理条件下棉仁含油量差异形成的关键时期;相较于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H)、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花后17 d、24 d的磷脂酸磷酸酯酶(PPase)的活性对棉仁油分的通径系数更大。结果表明,短期秸秆还田与单施化学钾肥均主要影响棉田土壤速效钾含量;从棉仁油分累积角度来看,秸秆还田可在很大程度上替代化学钾的施入;花后17 d、24 d棉仁钾含量是影响棉仁含油量的关键因子;秸秆还田替代化学钾肥条件下,PPase较G6PDH、PEPC对棉仁油分的影响更为关键。  相似文献   

13.
秸秆还田量对土壤理化性状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6,他引:18  
为了确定适宜的小麦秸秆还田量,通过设置不同的秸秆还田量处理,研究其对后茬麦田的土壤理化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能增加土壤湿度,对表层(60 cm)以上湿度的影响最大。同时秸秆覆盖能使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增加,随覆盖量的增加其增加幅度加大,秸秆覆盖使土壤容重降低,孔隙度加大,更好地保护了土壤的物理结构。秸秆还田量7500 kg/hm2处理与秸秆(麦秸)还田量6000 kg/hm2的处理对土壤的增效作用差别不大。秸秆覆盖处理提高了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随秸秆还田用量增加产量有不同幅度的增加,以6000 kg/hm2处理产量最高。综合研究结果在本试验条件下,以小麦秸秆覆盖6000 kg/hm2为比较适宜的秸秆覆盖还田量。  相似文献   

14.
秸秆还田对滨海粘质盐土物理性状和棉花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研究秸秆还田对滨海粘质盐土物理性状的改良效果,在黄河三角洲滨海粘质盐化潮土区进行田间试验,设置了秸秆用量为0、1.5、3.0、4.5 t/hm24个不同处理,探讨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土壤容重、孔隙状况、饱和导水率、土壤盐分含量和分布以及棉花产量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0~20 cm的秸秆耕翻层,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土壤容重降低,土壤总孔隙度增加;与对照处理相比,3个秸秆处理的土壤通气孔隙比例分别增加2.70%、9.52%和12.16%(P0.05),土壤饱和导水率提高56.28%、100.93%和161.4%(P0.01),0~20 cm表层土壤含盐量分别下降了28.08%、50.75%和40.71%(P0.01)。秸秆粉碎还田会明显改善土壤通气状况和土壤水分入渗性能,有效抑制表层土壤盐分积累,对滨海粘质盐土改良具有重要作用,是盐碱土改良的重要途径。但是,要注意控制秸秆还田量,以3.0 t/hm2的秸秆还田量为宜。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棉花种植对滨海粘质盐土物理性状及水盐动态的影响,笔者在黄河三角洲滨海粘质盐化潮土区进行田间试验,设置了连续种棉改良3年和盐碱荒地2种不同处理,探讨种棉改良对土壤容重、饱和导水率和不同条件下土壤水盐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盐碱荒地相比,种棉改良后0~2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降低了15%(P0.01),土壤饱和导水率增加了89.23%(P0.05)。在春季蒸发条件下,0~20、20~40、40~60、60~80、80~100 cm 5个土层中,种棉改良的土壤含盐量比盐碱荒地分别降低了52.07%、55.17%、55.23%、53.78%和47.43%。种棉改良还增加了少量降雨对土壤盐分的淋溶,有效抑制表层土壤盐分积累,使棉花生育期内的土壤耕作层含盐量低于3 g/kg,保证了棉花不同时期的正常生长,是盐碱荒地改良和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6.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biochar addition on the soil N balance and cotton yield in a drip-irrigated cotton field. The experiment included four soil amendments: control, cotton straw biochar, corn cob biochar, and poultry manure biochar. The biochar was applied at a rate of 4.5 t·hm-2 except contro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ll three types of biochar significantly reduced both the apparent soil N loss and the N surplus. The effect of cotton straw biochar treatment was most significant, relative to the control. Plant nitrogen uptake differed significantly between the different treatments, decreasing in the order cotton straw biochar > poultry manure biochar > corn cob biochar. Cotton yield also differed significantly between the different treatments, decreasing in the order poultry manure biochar > corn cob biochar, and cotton straw biochar.  相似文献   

17.
BGA土壤调理剂在盐碱障碍型土壤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解决宁夏引黄灌区土壤盐碱障碍问题,提高盐碱障碍型土壤质量,增强土地生产力,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BGA土壤调理剂对盐碱障碍型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评价了BGA土壤调理剂的施用效果。结果表明:与不施肥相比,施用BGA土壤调理剂改善了盐碱障碍型土壤理化性质,促进了油葵、水稻及枸杞的生长发育,显著提高了3种作物产量,改善了油葵、水稻的品质;与配方施肥相比,施用BGA土壤调理剂改善了盐碱障碍型土壤理化性质,促进了油葵、水稻的生长发育,显著提高了3种作物产量,改善了油葵的品质。如果能够有效降低BGA土壤调理剂生产成本并配合化肥合理施用,BGA土壤调理剂改良盐碱障碍型土壤是可行的,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