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发展核桃产业规模化栽培过程中,云斑天牛等蛀干性害虫已严重地制约了核桃产业的健康发展。调查了遵义地区核桃产区蛀干性害虫的发生情况,发现了云斑天牛、核桃木蠹蛾、核桃小蠹3种蛀干害虫,查清了云斑天牛及核桃木蠹蛾的生活史,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拟松材线虫发生区与未发生区云南松死亡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对拟松材线虫发生区和未发生区400株死亡云南松的调查表明:松墨天牛、纵坑切梢小蠹和云南松木蠹象是云南松上的主要蛀干害虫,3种蛀干害虫的复合侵害是危害云南松林的主要方式,复合侵害时必有1种害虫为优势种,对拟松材线虫发生区与未发生区3种主要蛀干害虫进行对比后初步推断,松墨天牛可作为拟松材线虫的媒介昆虫,并针对3种蛀干害虫的复合危害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鞘翅目(天牛科、吉丁虫科、象鼻虫科、小蠹虫)、鳞翅目(螟蛾科、木蠹蛾科、透翅蛾科)以及白蚁等各类钻蛀性害虫的危害特点,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植物检疫、人工物理防治、种群控制法、生物防治、药剂防治等措施。  相似文献   

4.
赵丹 《乡村科技》2020,(5):83-84
钻蛀性害虫是园林绿化植物重要的害虫种类,严重的可引起树体死亡,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本文对辽宁省园林植物主要的钻蛀性害虫天牛类、小蠹类、吉丁虫类、钻蛀性蛾类和象甲类的发生特点和防治技术进行梳理总结,为园林绿化一线人员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要介绍了银川地区为害榆树的蛀干害虫脐腹小蠹、桑天牛、榆木蠹蛾等的发生、为害情况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蛀干害虫是危害多种木本药用植物的重要害虫,主要有天牛类和木蠹蛾类,例如星天牛危害山楂、厚朴等;褐天牛危害吴茱萸、木瓜、厚朴;桑天牛、云斑天牛危害桑树;木蠹蛾类危害杜仲、辛夷、山茱萸、大枣等.上述木本药用植物树干木质部被蛀食后,树体会逐渐衰弱而枯死,易被风折断.生产上一般采用化学农药防治,不仅成本高、费工费药、效果不好,而且污染环境,伤害益虫.  相似文献   

7.
在杨树人工林中,以杨干象甲、白杨透翅蛾、青杨天牛三种蛀干害虫发生面积大,危害严重,防治困难。由于蛀干害虫的猖獗危害,致命林木成片死亡,防护林"带断网破"。经过对蛀干害虫多年的综合治理,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积累了一些经验。对三种蛀干害虫的治理,除要加强苗木产地检疫工作外,还应抓好治理的技术措施和组织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2012—2015年,对滇东南最适宜种植咖啡的区域进行了病虫害普查,调查结果显示,滇东南热区咖啡叶锈病、褐斑病和炭疽病为绝对优势病害,灭字虎天牛、旋皮天牛和木蠹蛾是重要的钻蛀树干、枝条的害虫,根粉蚧是危害根部的主要害虫,几种蓑蛾、尺蠖、蚧类和象甲是危害叶片、嫩枝茎及果实的主要害虫。  相似文献   

9.
宝应县杨树蛀干类主要害虫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宝应地区杨树蛀枝干类害虫主要有桑天牛、光肩星天牛、白杨透翅蛾。本文针对危害杨树蛀枝类害虫的发生规律,提出有效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两种主要木蠹蛾(咖啡木蠹蛾和梨豹蠹蛾)在苏州地区对园林树木危害严重。为给相关单位开展防治提供借鉴,对这两种害虫进行了多年的田间调查和防治技术研究。结果发现,在苏州地区,咖啡木蠹蛾1年发生2代、梨豹蠹蛾1年发生1代,均以幼虫在被害枝蛀道内越冬。建议采取修剪虫枝、保护利用自然天敌、灯光诱杀成虫和树冠喷药等综合防治措施,可有效地控制咖啡木蠹蛾和梨豹蠹蛾的发生与为害。  相似文献   

11.
为了弄清蛀干类害虫引诱剂林间诱捕马尾松蛀干类昆虫的效果,于2006—2008年每年的4—11月蛀干类昆虫活动期,在浙江省仙居县官路镇大北地溪林场应用蛀干类害虫引诱剂诱捕马尾松蛀干类昆虫。结果表明:蛀干类害虫引诱剂具有较广的诱虫谱,可以诱捕到危害马尾松枝叶和树干的昆虫16科42种,包括3种具携带松材线虫能力的昆虫,即松墨天牛、短角幽天牛和马尾松角胫象;天敌资源昆虫2科2种。天牛科、小蠹科和象甲科是马尾松蛀干害虫的优势群体,天牛科种类最多,达12种;诱捕到的优势种是立毛角胫象、松梢小蠹、短角幽天牛。蛀干类害虫引诱剂可以持续监测林间松墨天牛、短角幽天牛、马尾松角胫象、立毛角胫象和松瘤象等松树主要蛀干害虫成虫的发生时间、发生量和发生规律,连续使用还能显著降低林间蛀干类害虫的虫口密度,为监测、预报和控制松树主要蛀干害虫提供直接、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云南蔗区甘蔗螟虫种群结构动态与防控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科学有效防控甘蔗螟虫,笔者在查阅历史资料和调查研究基础上,系统分析了云南蔗区甘蔗螟虫的种类、种群结构及动态,明确了云南蔗区甘蔗主要螟虫的分布区域、发生危害,揭示了影响甘蔗螟虫种群结构动态和猖獗的原因,并根据其发生危害特点,提出通过建立健全甘蔗检疫制度,切实加强甘蔗引种检疫,深入系统研究甘蔗螟虫新种群,建立甘蔗螟虫预警监测体系,积极开展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切实加强天敌资源保护利用等对策措施,可科学有效防控甘蔗螟虫,减少为害损失。  相似文献   

13.
2005年和2008年,对辽宁全省23个县(市)31个乡(镇)的玉米螟发生和为害情况进行调研。结果表明:有81%的调查点虫蛀株率达85%以上,每株玉米螟的数量为1.2-6.8头;有45%的调查点虫蛀株率达100%,每株玉米螟数量为3.2-6.8头,穗柄虫蛀株率达95%以上;在穗柄无虫害情况下,茎秆有1-3头玉米螟时减产7%-11%,达到4-5头时平均减产28%。每个穗柄有1头螟虫时平均减产21%,有2头螟虫时平均减产31%。平原地区发生严重,山区、山坡地及水田区发生较轻。据此估计,所调查田块的减产程度至少在20%以上。玉米螟严重发生的原因:玉米面积增大、长期连作、秸秆跨年存放、冬前不翻耕造成次年虫源增加,对新情况下的玉米螟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研究滞后,有关部门和农民对防治玉米螟的认识不足。施药机械是玉米螟化学防治的限制性因子。  相似文献   

14.
水稻二化螟枯鞘株田间分布格局及序贯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Lloyd(1967)、Iwao(1968) 提出的聚集强度分析方法,测定了33块稻田二化螟枯鞘株田间分布型,结果一致表明,二化螟防治适期田间枯鞘株分布型属聚集分布。根据调查结果,分别制定了二化螟枯鞘株序贯抽样公式、抽样表和图。  相似文献   

15.
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应用现状及前景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雪红  黄诚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420-14421,14430
总结了应用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的国内外现状,特点及蔗田应用技术。展望了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的应用前景和推广难的问题,为今后如何进一步推广应用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作了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6.
江西省二化螟抗药性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本试验从1985~1989年,在江西省13个县市、进行了常用药剂对二化螟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南昌、新余的二化螟对甲基1605已产生中等程度的抗药性;对甲胺磷产生中等程度抗药的地区是新余。还有八个地区的二化螟对甲基1605,五个地区对杀虫双,二个地区对甲胺磷产生了低度抗药性。此外,南昌地区的二化螟对马拉硫磷与乙酰甲胺磷产生了交互抗药性。但对乐果仍较为敏感。从抗性机制方面的研究表明,抗药性是由二个以上等位基因所控制,酯酶活性增高及乙酰胆碱酯酶抑制率降低是二个较主要的原因。解决和延缓抗药性发展的对策是禁用或限制使用已产生抗药性的药剂。通过复配农药的室内及田间筛选试验,得出甲氯菊酯或嘧啶氧磷加杀虫双是具有延缓抗药性和增效作用的复配杀虫剂。  相似文献   

17.
综述了甘蔗螟虫生物防治的主要策略及研究进展,并探讨了运用RNA干扰技术防治甘蔗螟虫的新策略,为通过转基因技术创制抗甘蔗螟虫新种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对广东稻区近年钻蛀螟虫群落组成、分布及发生为害程度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广东稻区钻蛀螟虫主要种类有三化螟、二化螟、台湾稻螟、大螟.三化螟的分布遍及广东全省且在台山、南雄及新会稻区占绝对优势.二化螟具有由北向南扩散的趋势;台湾稻螟除了在南雄稻区未发现外,其余稻区都有发生.从蛀茎稻螟在稻田的为害程度来看,蛀茎螟虫在调查区中的发生为害因为化学防治和农业栽培防治措施总体上较轻.  相似文献   

19.
陈利星  陈绘画  周钦富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281-17282
[目的]检测马尾松蛀干类害虫2006~2010年,林间种群数量是否具有混沌特性。[方法]利用前馈神经网络分析马尾松蛀干类害虫林间种群数量的复杂性动态。[结果]前馈网络模型估计的最大Lyapunov指数为0.0128,说明马尾松蛀干类害虫林间种群序列存在混沌现象。[结论]马尾松蛀干类害虫的数量与前一次或前几次观测值密切相关,可用重构相空间的方法预测下一次观测值。  相似文献   

20.
甘蔗螟虫主要优势天敌及其生物防治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甘蔗螟虫是甘蔗害虫中分布最广、发生最普通、生产上较难防治的一类害虫,发展可持续甘蔗螟虫生物防治技术意义重大。文章简述了6种甘蔗螟虫优势天敌的生物防治特点、国内外应用概况及应用优势天敌防治甘蔗螟虫的应用前景,提出借鉴国外甘蔗螟虫生物防治的成功经验,以促进发展我国的生物防治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