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生化试剂对机插水稻产量及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南粳9108为材料,始穗期通过喷施劲丰(1.5 L/hm2)、碧护(60 g/hm2)、矮壮丰(675 g/hm2)、磷酸二氢钾(750 g/hm2)、赤霉酸(15 g/hm2)处理,比较研究生化试剂对毯苗机插和钵苗机插水稻产量及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矮壮丰、磷酸二氢钾、碧护处理后的水稻抽穗后叶面积大,干物质积累多,群体生长率、光合势显著高于对照。喷施矮壮丰能够显著增加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两种机插方式实产分别较对照增加12.71%和10.39%,可有效缓解水稻生育中期持续低温阴雨天气的不利影响。钵苗机插稻后期群体生长优势明显,光合物质积累多,较毯苗机插平均增产6.95%,有利于抗逆减灾和大面积平衡高产。  相似文献   

2.
对水稻喷施中科牌农用微生物菌剂与灭活基质、常规施肥、喷施清水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孕穗期喷施中科牌农用微生物菌剂,可使单位面积成穗数增加,结实率提高,千粒重增加,有明显的增产效果,产量为566 kg/667 m~2比清水对照增产74 kg/667 m~2,增产率15%,比常规区增产52 kg/667 m~2,增产率10.1%,比灭活基质区增产36 kg/667 m~2,增产率6.8%。  相似文献   

3.
以小麦宁麦13为材料,分析了喷施不同剂量的矮壮丰与多效唑对宁麦13化学调控效果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效唑主要作用于基部第1、2节间以及穗下节,导致宁麦13株高下降,且多效唑浓度越高,控高效果越好;矮壮丰主要作用于基部第1、2节间,对穗下节无影响,甚至会促进穗下节伸长,导致控高效果不明显。喷施不同剂量的矮壮丰与多效唑2种植物生长调节剂都会影响宁麦13的有效穗数,而且剂量越大,有效穗数越低,同时也会影响宁麦13的实粒数与千粒质量,其中千粒质量随着剂量的加大表现出增加的趋势,而喷施多效唑的宁麦13理论产量明显高于喷施矮壮丰的理论产量。综合小麦成穗、株高与产量3个方面性状,多效唑40 g/667 m~2(年前)+矮壮丰50 m L/667 m~2(年后)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
为了验证螯合肥料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为新型肥料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在辽宁盘锦大洼县西安镇上口子村进行田间水稻小区试验。采用田间对比试验方法,并采用方差分析方法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施用螯合肥对水稻的株高、每穴穗数、穗粒数、秕粒数、结实率、千粒重都有明显影响。其中施用螯合肥的水稻比施用复合肥和对照处理穴穗数分别增加2.67株和4株,穗粒数分别增加5.67粒和13.67粒,结实率分别增加1.10%和5.03%,千粒重分别增加3.4%和5.2%。小区平均产量分别增加23 kg/667 m~2和49 kg/667 m~2,增产率分别为3.15%和6.95%,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通过在水稻苗期、初花期、齐穗期和灌浆期喷施不同种类的硼肥与空白对照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喷施硼肥可增强植株的抗逆性,有利于减少水稻病害的发生,还可改善株型,增强抗倒伏能力;喷施硼肥可以增加水稻的株高、穗长、分蘖数、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可以提高水稻产量,各处理的产量均高于对照,增产55.2~93.4 kg/667 m2,增产率12.4%~17.6%,其中产量最高的是速乐硼30 g/667 m2,实际产量达624.1 kg/667 m2,增产率17.6%,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为了验证海王氨肽肥在水稻生产上的应用效果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稻拔节孕穗期叶面喷施海王氨肽肥30ml/667 m2,水稻的株高、平方米有效穗数、总粒数、实粒数、结实率优于对照,较对照增产23.4 kg/667 m2,增产率4.3%,增效45.1元/667 m2。  相似文献   

7.
试验通过氨基酸液态肥与当地常规施肥进行对比试验,研究其在本地区水稻生产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从抗逆性上看,水稻氨基酸液态肥的空瘪率比常规施肥低1.3%,褐变穗和纹枯病的发病率分别比常规施肥低0.8%和0.6%。水稻氨基酸液态肥在株高、穗长、有效穗、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方面都要优于常规施肥。与常规施肥相比,水稻氨基酸液态肥增产9.8 kg/667 m~2,增产值26.5元/667 m~2,去掉成本,净增收益21.5元/667 m~2。  相似文献   

8.
纽翠绿腐殖酸有机液肥在水稻生产上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水稻孕穗期和齐穗期喷施不同肥量的高氮型、高钾型纽翠绿腐殖酸有机液肥与常规施肥方法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高钾型产品可增强植株的抗逆性,有利于减少水稻病害的发生;高氮型产品却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水稻各种病害的发生。两产品相比,结实率前者好于后者,千粒重和产量前者均高于后者。高钾型产品和高氮型产品产量较对照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增产8.7~98.7 kg/667 m~2,增产率1.7%~19.6%。  相似文献   

9.
于2009年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开展水稻水气平衡栽培法不同栽植方式小区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抛栽和品字形移栽的水稻返青快、分蘖早,且在分蘖盛期和灌浆期根系发达并具有较强活力:栽植方式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依次为每667m~2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品字形移栽和抛栽分别比对照(常规手插)每667m~2增产81.22kg和41.60kg,增幅分别达15.46%和7.92%。  相似文献   

10.
以目前四川省水稻生产上推广的10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研究了冬水田机插秧适宜的品种特性与高产栽培技术。结果表明,机插秧因籽粒灌浆期比手插秧长,全生育期比手插平均长1.9 d;机插秧平均最高苗数、有效穗数、结实率均比手插秧高,但每穗粒数和千粒重要比手插秧低,最终产量比手插秧高12.3 kg/667 m~2,增产2.54%。品种的最高苗数与机插秧增产程度呈显著负相关,机插秧以选择分蘖力中上等品种为宜,辐优6688、D香707、蓉稻415、川农优498、协优027、川香317可作为机插秧的主推品种。机插秧高产栽培技术要点:播种量80 g/盘;每667 m~2施纯氮6~9 kg,采用传统的"重底早追"的施氮方式;于4.5叶期按29.7 cm×19.8 cm规格移栽。  相似文献   

11.
根据水稻的营养需求设计了A、B、C 3种水稻全营养配方肥,设30 kg/667 m~2、40 kg/667 m~2和50 kg/667m~23种施肥水平,进行田间试验,以筛选能够促进水稻生长并且提高产量的配方肥,确定其适宜施肥量及施肥方式。结果表明,与传统施肥方式相比,施用A肥能够促进水稻结实,提高实粒数,同时不增加秕谷数;施用B肥在促进株高、茎粗及有效分蘖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施用C肥无明显优势。施肥量30 kg/667 m~2明显不足,施肥量50 kg/667 m~2的处理水稻长势最佳且产量较高。综合分析,以B肥总体效果最好,且施肥量以50 kg/667 m~2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2.
对"十二五"期间四川省审定的51个高产型中籼迟熟三系杂交稻组合的经济性状和产量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经济性状与产量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这51个组合的平均有效穗数为13.89万/667 m~2、穗着粒数为176.87粒、结实率为80.99%、千粒重为29.52 g、稻谷产量为547.22 kg/667 m~2、增产率为5.36%。单产与有效穗数和增产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长、穗着粒、结实率和千粒重相关性均不显著;有效穗数与穗着粒数、千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穗长呈显著负相关;结实率与千粒重呈显著负相关。因此,在四川省这样的生态条件下,要进一步突破水稻产量水平,应在保持一定单穗质量的基础上,平衡协调穗、粒结构,适当增加有效穗数。针对不少品种结实率不高的问题,提出了提高新育杂交稻结实率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籼粳交重组自交系群体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籼粳交(Lemont×特青)构建的一套包括265个重组自交系(RIL)群体(F14)的株高、生育期、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等10个重要农艺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除株高和有效穗以外,8个农艺性状在双亲之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各性状在RIL群体中呈连续变异,分布频率大致接近正态分布,同时存在双向超亲分离现象。单株产量与结实率、粒数和株高呈极显著相关;除千粒重外,所有性状均与株高具有相关性。对单株产量作用大的性状依次为结实率、有效穗、每穗粒数和千粒重,这4个性状解释了单株产量90.7%的变异。另外还对6份优良株系进行了评价。这些结果可为水稻数量性状基因定位分析提供有用的信息,也为水稻育种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水稻高产育种目标,分析了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30个水稻品种的产量性状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对水稻产量影响较大的第一主因子为每穗粒数,第二主因子为剑叶宽,第三主因子为千粒重,第四主因子为穗长,第五主因子为结实率,第六主因子为株高。在今后高产育种工作中,应将改良水稻株型及提高每穗粒数作为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15.
对起垄覆膜、起垄无膜处理与常规进行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起垄覆膜处理水稻株高增加18.4 cm,分蘖起始时间早9 d、最高分蘖时间早7 d、最高分蘖增加47.5株/m2、穗数增加57.4穗/m2、齐穗和成熟早2 d和3 d、穗粒数增加6.15粒,而千粒重降低1 g、最终水稻理论增产102.8 kg/667 m2,实测产量增加26.6 kg/667 m2,增产达4.36%;起垄无膜处理水稻株高降低4.8 cm、收获穗数降低13.3穗/m2,理论产量减少19 kg/667 m2实测产量减少94.4 kg/667 m2,最终常规处理比起垄无膜处理增产14.65%。  相似文献   

16.
行向及插秧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空育131为试材进行不同行向及育苗插秧方式对水稻产量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行向对水稻品种的产量影响不显著,但东西行向种植较南北行向种植群体受光好且能显著地增加一次枝梗实粒数,提高结实率。并且,钵育摆栽是通过增加穗数、穗粒数、结实率3个因素来提高产量的,实践证明,钵育摆栽与普通育苗插秧方式比能极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增产幅度达到20%。  相似文献   

17.
以空育131为试验材料,对比研究不同硫肥水平对水稻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增施硫肥可增加产量,平均增幅6.8%~11.4%,其中施硫肥3 kg/667 m2水稻产量最高。同时施硫肥3 kg/667 m2也可促进水稻株高、平方米有效穗数、穗长、穗粒数、千粒重的提高。而增施硫肥4.5 kg/667 m2时,产量没有继续增加;在1.5~3 kg/667 m2时可提高水稻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而在1.5 kg/667 m2时研磨品质较好;各硫肥处理也降低稻米碎米率和垩白米率,提高了水稻的外观品质。水稻适度增施硫肥可加快水稻返青、分蘖、抽穗和成熟,比对照提前1~2 d;增加株高,提高分蘖率;同时也可增加水稻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促进干物质的积累。  相似文献   

18.
以农业生产上常用的15%多效唑为对照,选择其他2种抗倒剂(5%抗倒酯水乳剂和3%调环酸钙水乳剂),分别以3种用量喷施,来探究这2种抗倒剂在不同用量下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对照相比,经5%抗倒酯和3%调环酸钙喷施处理后,水稻的叶绿素含量都低于对照,但5%抗倒酯和3%调环酸钙的喷施用量分别为40、60 g/667 m2时,水稻的光合作用较强。喷施5%抗倒酯后,水稻的株高明显降低,且药剂对水稻的第1、2和4节间控制效果较明显,但对水稻的第3和5节间控制效果不明显。喷施5%抗倒酯后水稻的穗长变短,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质量都处于较高水平,且产量排第一;而喷施3%调环酸钙后水稻的产量及其构成指标基本处于中等水平。综上,在5%抗倒酯水乳剂喷施用量为40 g/667 m2时,能够保持水稻的光合作用,对水稻的第1、2和4节间控制效果较明显,从而以降低株高来增强抗倒性,对水稻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提升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苟当3号是从贵州省从江县谷坪乡帮土村收集的地方禾糯品种,经单株提纯定向系谱选育而成,于2013年7月通过贵州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黔审稻2013013号)。该品种属贵州省黔东南州特有"禾"类品种,全生育期160.4 d,比对照农虎禾迟熟30.8 d。株高151.8 cm,每667 m2有效穗数8.5万左右,每穗总粒数189.3粒,结实率88.8%,千粒重27.3 g。适宜在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从江县、榕江县及广西三江接壤的禾类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