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6 毫秒
1.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和耕作方式对超级杂交稻黔南优2058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免耕移栽或翻耕移栽,黔南优2058穗前干物质生产量、穗后干物质生产量、总干物质生产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免耕移栽条件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产量、孕穗期和抽穗期的叶面积指数均有增加的趋势,而粒叶比均有下降的趋势;在翻耕移栽条件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最高分蘖期和孕穗期的叶面积指数均有增加的趋势,而粒叶比呈先降低再升高的变化规律;与翻耕移栽相比,免耕移栽处理的干物质生产量、叶面积指数、有效穗数和千粒重较低;免耕移栽处理的平均产量为9.88 t/hm2,比翻耕移栽处理低4.88%,未达显著水平,但平均净产值达4 792.7元/hm2,比翻耕移栽处理高26.03%.  相似文献   

2.
移栽密度和施氮量对天优华占干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湖南长沙和郴州,以天优华占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移栽密度(每公顷37.0万穴和22.2万穴)和不同施氮量(每公顷0,120,165和210kg)条件下.超高产水稻干物质生产积累与产量形成。结果表明:相同移栽密度下,施氮可提高超高产水稻在齐穗期和成熟期的干物积累量及产量,但各施氮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施氮还会降低收获指数。施氮对产量构成的影响存在地区间差异.在长沙增施氮肥增加了有效穗数、颖花数和千粒重,而在郴州主要是增加了有效穗数。  相似文献   

3.
分蘖期和拔节期干旱对小麦主茎和分蘖穗粒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分蘖期和拔节期干旱对小麦穗粒数形成的影响,在盆栽条件下以豫麦49(小穗型)和扬麦13(中穗型)为材料,研究了小麦分蘖期和拔节期不同程度干旱条件下主茎和分蘖的穗粒形成特征。结果表明,分蘖期和拔节期轻度干旱对小麦穗粒数的影响不显著,而分蘖期重度干旱显著降低了主茎穗粒数,拔节期重度干旱和分蘖期+拔节期重度干旱均可显著降低主茎和分蘖的穗粒数,且对主茎穗粒数的影响更大。分蘖期重度干旱处理显著降低了主茎小穗分化数与可见小花数,但对分蘖无影响。拔节期重度干旱和分蘖期+拔节期重度干旱处理可显著降低小穗结实率、可见小花数、可孕小花数及可孕花结实率,进而导致小麦穗粒数显著降低。分蘖期重度干旱处理导致小麦主茎穗粒数的降低并未影响主茎的产量,拔节期重度干旱和分蘖期+拔节期重度干旱处理导致小麦主茎穗粒数下降均造成产量显著降低。因此,小麦营养生长期适度干旱不影响小麦主茎和分蘖小穗及小花发育,从而能够维持较高的穗粒数和产量,可以适度的进行节水灌溉,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4.
移栽密度和施氮量对宁粳3号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宁粳3号为材料,设置移栽密度和施氮量试验,分析不同移栽密度和施氮量对宁粳3号单产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移栽密度和施氮量对单产有显著影响;330 kg/hm2施氮水平单产最高,300 kg/hm2施氮水平其次,360 kg/hm2的再次,270 kg/hm2的最低;移栽密度以基本苗45×104/hm2的单产最高,其次为22.5×104/hm2的。(2)增加移栽密度和氮肥用量能显著提高单位面积穗数和高峰苗数;施氮量和移栽密度过多或过少均不利于每穗颖花数、结实率、千粒重和成穗率的提高。(3)总颖花量的增加是提高超级稻产量的决定性因素;在足穗的基础上,培育大穗是提高总颖花量的主要技术手段;在适宜总颖花量的基础上提高千粒重和每穗颖花数是获得高产的保证。(4)本试验条件下,宁粳3号最适宜基本苗移栽密度是45×104/hm2,施氮量是330 kg/hm2。  相似文献   

5.
以重穗型杂交稻德优4727和轻穗型常规稻五山丝苗为材料,设置4个施氮量(0、120、165、210 kg/hm~2,分别记为N0、N120、N165、N210)和3种移栽密度(25.0、19.1、12.5丛/m~2,分别记为D1、D2、D3),于2016年在四川德阳进行大田试验,研究施氮量和移栽密度对重穗型杂交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参试水稻品种的适宜移栽密度均为25.0丛/m~2,在此移栽密度下,重穗型杂交稻德优4727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以N165处理产量最高(10.90 t/hm~2),轻穗型常规稻五山丝苗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升高趋势,以N210处理产量最高(10.21 t/hm~2);相同移栽密度下,参试水稻品种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随移栽密度的增加,参试水稻品种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呈增加趋势。可见,提高移栽密度,减少施氮量可兼顾水稻高产和氮肥高效利用,其最佳肥密组合为施氮量165 kg/hm~2、移栽密度25丛/m~2,即低氮密植可作为重穗型杂交稻高产高效栽培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6.
以常规粳稻品种云粳41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不同密度下水稻一次性施用控释肥和分次施用尿素对直播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群体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并探讨了不同施肥方式对不同密度下直播稻的产量性状和产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不同施肥方式下,密度相同时,分次施肥的处理比控释肥一次性基施的处理和不施肥对照增产,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分次施肥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控释肥一次性基施的处理;在相同氮肥条件下,直播稻产量随着直播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以基本苗2万/667 m~2的处理产量最高,6万/667 m~2的处理产量居中,10万/667 m~2的处理产量最低。(2)在施用控释肥的处理中,密度相同时,增加施氮量能够显著提高直播稻的有效穗数和每穗颖花数;施氮量相同时,单位面积有效穗数随密度的增加而提高,每穗颖花数刚好相反。单位面积颖花量和实际产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在形成适宜穗数的基础上提高每穗颖花量,从而增加单位面积的颖花量是提高直播稻产量的主要途径。(3)当密度相同时,抽穗至成熟期总干物质积累量、群体生长率、群体叶面积和总颖花数都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本试验中,以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为核心的分次施肥A1RPQ4处理的群体结构优于其他处理,群体茎蘖消长动态最为平稳,抽穗期至成熟期的总干物质积累量、颖花/叶比和粒质量/叶比最大,产量最高,达到875.14 kg/667 m~2。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氮肥用量与插秧密度对超级早稻产量的影响,2007年在长沙、常德、郴州进行了大田栽培联合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施肥量处理间产量及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收获指数等产量构成因素差异显著.中早22产量与施氮量呈单峰曲线,以150kg/hm^2施氮量处理的产量最高(长沙7.5t/hm^2,常德9.4t/hm^2).在0~150kg/hm^2的施氮范围内增产效应最明显;陆两优996产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以195kg/hm^2施氮量处理的产量最高。在30×10^4~36×10^4穴/hm^2的密度范围内,穗数与每穗粒数之间具有良好的互补性,因而密度间产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本试验条件下,氮肥和栽插密度对产量的互作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为了明确移栽密度和氮素调控对杂交中稻头季、再生季产量形成特点和稻米品质的影响,以旌优127为材料,于2016—2017年在四川泸州进行大田试验。结果表明,同一移栽密度下,杂交中稻头季、再生季和两季总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高密(D_3,24万丛/hm~2)条件下,N_2处理(测苗定氮施肥)施氮量较N_1处理(225 kg/hm~2)平均减少了7.8%,但其头季产量、再生季产量和两季总产量却较N_1处理分别增加了4.9%、15.4%和6.8%;随移栽密度的增加,杂交中稻头季、再生季有效穗数呈增加趋势,每穗粒数呈下降趋势(除2017年再生季外);头季稻N_1处理有效穗数较N_2处理平均高了5.7%,但其每穗粒数和颖花量较N_2处理分别低了9.2%和3.1%;再生季N_2处理有效穗数、每穗粒数、颖花量较N_1处理分别高了10.2%、9.0%、18.2%。与N_1处理相比,N_2处理头季稻米蛋白质含量平均增加了6.9%,但再生季平均降低了1.8%。不同密肥组合间杂交中稻头季、再生季稻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粒型差异较小,以D_3N_2组合处理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相对较高,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相对较低。因此,建议在本研究区域杂交中稻-再生稻生产体系中,头季移栽密度24万丛/hm~2与测苗定量施氮技术搭配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氮肥用量与栽插密度对超级早稻干物质生产的影响,2007年在长沙、常德、郴州进行了大田栽培联合试验。结果表明.干物质生产随施氮量和移栽密度的提高而增加,差异显著,成熟期干物质生产与产量呈高度正相关。氮肥用量对提高水稻分蘖发生率有显著效果。随着施氮水平的增加,单株茎蘖数增加。移栽密度越大,其单位面积茎蘖数总数也越多,且始终维持这个结果。群体叶面积指数随生育期的推进而增大,各施氮处理间最高叶面积指数差异显著。密度水平间的叶面积指数差异都不显著。氮肥与密度间的互作效应明显。叶面积在高氮和高密度水平下最大。降低施氮量和(或)栽插密度均能降低叶面积指数。叶片长度和披垂角都随施氮量的增加和移栽密度的降低而增加。  相似文献   

10.
不同密度下施氮对甜玉米果穗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甜玉米甜单8号为材料,在不同种植密度(45 000、60 000和75 000株/hm2)及不同供氮水平(0、120和240 kg/hm2)下对果穗产量、穗粒结构、穗部性状形成过程及子粒灌浆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氮水平、种植密度对甜玉米产量影响显著,施氮可显著提高鲜穗产量与子粒产量;穗长、穗粗的形成贯穿整个果穗发育过程,可用Logistic曲线拟合,分别在吐丝与抽雄期达到最终穗长与穗粗的50%;穗粒数在抽雄期达到最高峰,随时间推进果穗败育粒增加;施氮对单穗重的提高在高密度下最明显。施氮能够促进玉米子粒的灌浆,但不同密度下施氮对灌浆动态的影响明显不同,在4~20 DAP子粒体积、百粒鲜重、灌浆速率均明显升高,且施氮处理高于不施氮处理。  相似文献   

11.
不同生育时期干旱胁迫对水稻产量与碾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粳稻品种农大3号为材料,利用盆栽的方式人工控制土壤水分(水势),研究了不同生育时期干旱胁迫对水稻产量及碾米品质的影响。各时期干旱均导致产量下降,其敏感程度依次为:孕穗中期(抽穗前11~20 d)>孕穗后期(抽穗前1~10 d)>分蘖中期(移栽后11~20 d)>孕穗前期(抽穗前21~30 d)>分蘖初期(移栽后1~10 d)>分蘖后期(移栽后21~30 d)>乳熟期(抽穗后31~40 d)>抽穗开花期(抽穗后1~10 d)>灌浆期(抽穗后21~30 d)>蜡熟期(抽穗后41~50 d)。抽穗前干旱胁迫的敏感时期主要是孕穗中期、孕穗后期和分蘖中期。抽穗后,抽穗到乳熟期均较蜡熟期对干旱敏感,但对土壤水分变化较抽穗前迟钝。抽穗前干旱胁迫对糙米率和精米率影响最大的时期为孕穗中期,其次为孕穗后期。灌浆期到蜡熟期干旱胁迫,糙米率和精米率明显下降,抽穗后11~40 d干旱胁迫对整精米率的影响最大,其次为抽穗前1~20 d,其他时期干旱虽对整精米率有一定影响,但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精准条播育秧机插对籼粳杂交稻产量形成的影响及其在减氮条件下降低产量损失的作用。【方法】以甬优538和甬优1540为供试品种,精准条播(precision drill sowing, PS)16条机插,并以相同播种量传统撒播(broadcast sowing, BS)机插为对照,同时设置不施氮肥(0 kg/hm2, zero-nitrogen application rate, 0N)、适氮(240 kg/hm2, suitable nitrogen application rate, SN)、减氮15%(204 kg/hm2,reduced nitrogen application rate, RN)等3个氮肥施用梯度处理,分析比较产量形成、植株均匀度、干物质积累及氮利用效率。【结果】1)与撒播相比,精准条播通过提高有效穗数使籼粳杂交稻产量平均提高4.3%,减氮条件下精准条播处理的水稻产量降幅小于撒播。2) 精准条播显著降低漏秧率,提高机插苗数均匀度以及有效穗数均匀度。与撒播相比,精准条播处理提高减氮下高峰苗数,两个品种趋势一致。3)与撒播相比,精准条播增加抽穗期叶面积指数,同时增加了抽穗期和抽穗开花后的干物质积累和氮吸收总量,其中减氮处理下表现尤为明显。4) 除0N外,氮素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稻谷生产效率在不同品种方式及氮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但精准条播处理显著提高了氮肥吸收利用效率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两个品种趋势一致。【结论】精准条播机插能够提高籼粳杂交稻植株均匀度,增加高峰苗数和叶面积指数,促进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进而提高产量,有效减少氮肥减施下籼粳杂交稻的产量损失。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喷施γ-氨基丁酸(GABA)对不同程度盐分胁迫下水稻秧苗生长的影响,以天津主栽粳稻品种天隆优619为研究对象,在秧苗采用穴盘培育到3叶1心时,分别用0、25、50、75、100 mmol/L NaCl溶液水培,并设置叶面喷施4 mmol/L GABA处理,以叶面喷水作为对照组,调查水稻的生长指标和3种抗氧化酶活性。结果表明,随着盐分胁迫程度的增加,水稻的株高增量、叶面积呈下降趋势,死叶率、根系干鲜比、叶片POD和SOD酶活性呈上升趋势,根系活力和叶片APX酶活性呈先升后降趋势。在相同盐分胁迫下,与不喷施GABA对照相比,喷施GABA处理表现为:株高增量增加1.7%~32.4%,死叶率降低1.6%~23.3%,根干质量减少9.3%~22.0%,根系活力增加1.2%~94.4%,叶片POD、SOD和APX酶活性分别增加5.0%~20.8%、9.8%~17.3%和7.2~64.4%。可见,叶面喷施4 mmol/L GABA能够提高供试水稻的耐盐性,促进同化物优先向地上部分配。  相似文献   

14.
以大穗、特早熟籼粳品种甬优2640为材料,对钵苗机栽、旱育手栽和毯苗机插3种栽培方式水稻的产量、干物质积累、茎蘖动态等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3种不同栽培方式间水稻产量存在显著差异,钵苗机栽、旱育手栽产量极显著高于毯苗机插,钵苗机栽显著高于人工手栽,产量差异主要来源于每穗粒数;物质生产上,移栽至N-n叶龄期钵苗机栽和旱育手栽物质积累量多于毯苗机插,无效分蘖期毯苗机插物质积累量较多,至拔节期不同栽培方式干物质量相当,拔节至抽穗期、抽穗至成熟期钵苗机栽旱育手栽毯苗机插,三者间存在显著差异。说明与毯苗机插、旱育手栽相比,钵苗机栽水稻全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除无效分蘖期)都具有一定优势,特别是生育中、后期物质积累多,叶片不早衰,结实率和千粒重较高。  相似文献   

15.
《Plant Production Science》2013,16(2):191-198
Abstract

The impacts of the system of rice intensification (SRI) and conventional management (CM) on grain yield, yield components and tillering capacity were examined under 4 rice establishment methods transplanting (TP), seedling casting (SC), mechanical transplanting (MT) and direct seeding (DS). SRI produced significantly higher grain yield than CM under TP and MT but not under DS or SC. DS and SC produced much higher seedling quality than TP or MT, suggesting that robust seedlings with vigorous roots weaken the positive effect of SRI on rice yield. SRI produced a higher tillering rate than CM, but did not affect ear-bearing tiller rate significantly. Moreover, the net photosynthetic rate of the recent fully expanded leaf at mid-tillering stag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SRI than in CM under MT and TP. The obtained results also indicated that SRI increased biomass accumulation before heading and improved utilization of photosynthates in the grain-filling stage.  相似文献   

16.
不同时期干旱胁迫对水稻产量和生长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水稻生长过程中的水分敏感时期,探索水稻抵御干旱的栽培措施,以常规粳稻楚粳29号和云粳39号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准确控制土壤水分(水势),研究不同时期干旱胁迫对水稻产量和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楚粳29号干旱胁迫处理较对照减产10.63%~47.60%,云粳39号干旱胁迫处理较对照减产6.19%~47.27%,减产程度依次为穗分化前期干旱胁迫(T2)﹥有效分蘖期干旱胁迫(T1)﹥穗分化后期干旱胁迫(T3)﹥孕穗期干旱胁迫(T4)。与对照相比,2个品种有效分蘖期干旱胁迫降低了有效穗数,穗分化前期干旱胁迫使每穗粒数明显减少,穗分化后期干旱胁迫使每穗实粒数减少和结实率明显降低,孕穗期干旱胁迫对结实率或千粒重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早稻播谷育秧生育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针对早稻催芽育秧中存在的催芽难、成秧率低 ,遇异常天气易造成烂秧等问题 ,于 1991~ 1993年进行了播谷育秧与催芽育秧的比较研究。指出播谷育秧比催芽育秧具有许多优越性 ,并阐述了播谷育秧的生育特点。  相似文献   

18.
 以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的定义为基础,在各基因型最适氮肥水平下,研究了低、中、高3种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类型粳稻品种的产量结构及其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结果表明,随着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递增,总颖花量不断增加,而结实率和千粒重变化不明显。随着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递增,够苗期、抽穗期和成熟期的氮素积累量逐渐增加,而拔节期无显著差异。各阶段氮素积累量,除够苗至拔节阶段外,其余各阶段均随着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递增而逐渐增加。与低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类型相比,中等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类型氮素转移量和转移率显著增加,而高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类型氮素转移能力较中等类型相比无显著提高。较之中、低生产力类型,高生产力类型水稻品种具有够苗前氮素积累快,够苗至拔节积累少,拔节至抽穗积累稳,抽穗至成熟积累多,且抽穗后氮素向籽粒转移量大但不过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以水稻新品种"盐粳218"为材料,采用小区对比方法,探讨了不同栽插密度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栽插密度为31 cm×15 cm,每穴栽插4本株条件下盐粳218叶绿素含量较高、且生育后期下降幅度最小,分蘖提早、有效穗数增加,单茎茎鞘物质输出率、茎鞘物质转换率、收获指数较高,产量结构合理、产量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20.
为筛选出五丰优T025在红壤稻田上的合理氮肥用量和种植密度,本试验以天优998为对照品种,在典型的红壤性水稻土设置了氮肥用量与种植密度试验,系统研究了不同氮密互作条件下五丰优T025的茎蘖动态和产量变化。结果表明,氮密互作下五丰优T025和天优998的分蘖消长动态基本一致,在移栽后60 d(齐穗期),五丰优T025每m^2有效分蘖328个,天优998为349个;不同氮肥用量的分蘖数不存在显著差异,但不同种植密度之间的分蘖数均存在显著差异,与低密度处理(D21)相比,五丰优T025 D26和D32处理每m^2分蘖数分别增加了13.8%-33.1%、6.4%-11.1%,天优998分别增加30.1%-34.9%、5.7%-12.1%;五丰优T025和天优998均以N180D32处理产量最高,分别为10 719.0 kg/hm^2和9 682.7 kg/hm^2;与天优998相比,五丰优T025的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明显要高,由于有效穗数与产量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五丰优T025主要是通过增加有效穗数来实现水稻增产。在南方红壤稻田上,五丰优T025的合理氮密配比为N 180 kg/hm^2、栽插密度32万丛/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