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对辽宁省稻米的主栽品种进行了调查,从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蒸煮食味等方面分析了我省目前稻米品质的现状及影响我省稻米品质的关键因子,提出了提高稻米品质应该在水稻品种选育方面注意垩白度、垩白率、长宽比、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整精米率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温度对稻米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灌浆期的温度条件是影响稻米品质的主要环境因子。从稻米碾米品质、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四个方面,综述了温度对稻米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温光因子对稻米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水稻灌浆期的温度和光照条件是影响稻米品质的重要环境因素。本文从稻米碾磨品质、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四个方面,综述了温光因子对稻米品质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并以此为依据对优质稻米的生产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鉴于当前国际形势下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对我国稻米品质与安全相关标准进行了梳理。我国稻米品质安全标准的发展主要历经了三个阶段,包括初级阶段、发展阶段和整理完善阶段。对稻米品质安全标准进行多维度的分类,重点从稻米品质标准、稻米安全标准和优质农产品稻米标准三个方面展开详细论述。对我国现行稻米品质安全标准的局限性进行了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稻米品质标准及检测技术创新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米品质是决定其市场价值和商品价值的重要属性.本文简述了我国稻米品质标准的现状;探讨了稻米品质评价包括的五个方面: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蒸煮品质、食味品质及营养品质;介绍了稻米品质检测技术的创新进展.  相似文献   

6.
综合评述了稻米品质的概念、要素与优质标准,分别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栽培技术措施因素三个方面谈及它们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结合当前我国水稻品种的品质现状,提出了从品种选育、加工水平、栽培体系等方面来提高稻米品质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对辽宁省稻米的主栽品种进行了调查,从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蒸煮食味等方面分析了我省目前稻米品质的现状及影响我省稻米品质的关键因子,提出了提高稻米品质应该在水稻品种选育方面注意垩白度、垩白率、长宽比、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整精米率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稻米品质状况分析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本文从碾米、外观、食味和营养等四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稻米品质的基本情况,并对我国稻米品质的生态分布和稻米质量安全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分析,以期大家对当前我国稻米品质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垩白的产生对稻米品质的影响及改良手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垩白性状是重要的稻米外观品质指标。从品种遗传因素、温光气候因素、栽培管理水肥因素等方面分析了稻米垩白产生的原因,阐述了垩白对稻米外观品质、加工品质、蒸煮和食味品质的影响,提出了稻米垩白的改良手段,以期为水稻生产和稻米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影响稻米品质的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合评述了稻米品质的概念、要素与优质标准,分别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栽培技术措施因素三个方面谈及它们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结合当前我国水稻品种的品质现状,提出了从品种选育、加工栽培体系等方面来提高稻米品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水稻移栽密度的研究表明在密植、稀植和超稀植处理中,产量随密度减小而增加,外观品质变好,但加工品质和食味品质下降.移栽密度相同,移栽方式不同时,方形移栽方式有增产的趋势,但不利于提高米质;双行移栽方式有利于提高米质;长方形移栽方式米质趋于中间.  相似文献   

12.
稻田综合种养稻米质量特性形成及调优机理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稻田生态环境变化入手,对稻田综合种养生产模式下提高稻米品质的机理进行了分析.认为稻田种养耦合能够优化田间温、光小气候,改善田间土壤理化性状和水环境,有利于稻米品质的形成和稻米质量的改善.  相似文献   

13.
稻鱼(鳅)耦合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稻田养鱼(鳅)对水稻稻米品质的影响,本实验对水稻稻米的外观品质、营养品质、碾磨品质、蒸煮品质的相关指标进行了分析,探究稻鱼(鳅)种养耦合模式和常规种植模式下对稻米品质的影响.每一模式都种植两个水稻品种,中早39和H优518.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的水稻种植模式相比,在稻鱼生态种养模式下的稻米精米率、整精米率、糙米率都显著提高,碱消值显著提高,并且垩白度、垩白粒率都下降(其中H优518组的下降达到显著水平),蛋白质含量显著下降.相比于常规种植模式,稻鳅种养耦合模式下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都显著提升,垩白度、垩白粒率显著降低,碱消值提升不显著,蛋白质含量显著下降.从整体上看稻田生态种养组合的稻米品质相比于常规种植模式有着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14.
通过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进行不同插植密度和施肥条件的大田种植试验,对培杂双七稻米品质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华南稻区早晚季种植、珠江三角洲地区和丘陵地区种植以及不同插植密度和混施硅肥、沸石均对部分品质性状产生显著的影响,但是所有这些环境条件中没有一种能明显改善该组合的全部品质性状或稻米的综合品质.因此,杂交稻的综合品质改良,只有通过不育系和恢复系的遗传改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以南粳910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稻作方式对优质稻品种产量、品质及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稻作方式实收单产由高到低依次为钵苗机插、毯苗机插、稻鸭共作和稻虾共作;整精米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稻鸭共作、稻虾共作、钵苗机插和毯苗机插,垩白粒率及垩白度表现为钵苗机插最高、稻鸭共作最低,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稻米的外观品质表现较好。稻田综合种养模式降低了南粳9108稻米的蛋白质含量和直链淀粉含量,适当提高了稻米的胶稠度,稻米RVA特征谱表现出消减值降低和崩解值提高,改善了蒸煮食味品质。经济效益由高到低依次为稻虾共作、稻鸭共作、钵苗机插、毯苗机插,综合种养模式的效益明显高于单一种稻模式。  相似文献   

16.
 以杂交水稻组合Ⅱ优498为材料,在三角形强化栽培(TSRI)条件下,研究了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水稻群体质量及抗倒伏能力的影响,并探讨了主要群体质量指标与茎秆抗倒伏性及产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TSRI下,施氮量及栽插密度对水稻产量、群体质量以及茎秆基部各节间抗倒伏能力均存在显著的调控作用。施氮量为150 kg/hm2与栽插规格40 cm×40 cm配合可提高结实期叶面积指数(LAI)、群体透光率,协调茎秆基部各节间弯曲力矩与抗折弯矩,缓和高产栽培的穗粒矛盾,显著提高籽粒产量;而施氮量增加至225 kg/hm2,应适当降低栽插密度,来缓解群体质量指标的恶化,降低倒伏指数,栽插规格50 cm×50 cm为宜。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施氮量和栽插密度下水稻群体质量指标与茎秆基部各节间抗倒伏能力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结合产量表现,尤以齐穗期、齐穗后30 d中部的群体透光率以及齐穗后30 d的根系伤流量对水稻产量及抗倒伏性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7.
大米的品质分为外观品质和内在品质;大米的食味受品种产地、气候、栽培方法等因素影响,同时也受大米的支链淀粉、蛋白质、水分等含量的影响;生产中可利用蛋白质分析仪器进行低蛋白稻谷的生产加工,利用食味计进行大米的配米,利用颗粒评定仪调控大米加工设备。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北方寒地绿色水稻栽培生产中存在的单一绿色防控能力弱和模式组装应用效果差等问题,采用核心区、辐射区和常规区示范推广方式,探讨了不同绿色栽培模式对水稻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种植区相比,核心区与辐射区水稻产量要低,其中核心区差异达显著水平;功能性元素镁、硒、锌含量显著提高,稻米加工品质改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核心区和辐射区较常规区经济效益分别增加17 682元/hm2和5 670元/hm2,且核心区稻米符合A级绿色产品标准。可见,绿色栽培技术模式是适于寒地水稻推广的一种模式。  相似文献   

19.
受地理条件所限,武陵山区并不适宜种植常规高档优质稻,并一度被视为常规优质稻生产禁区。湖南省水稻研究所通过在湖南永顺和湖北宣恩等地连续几年的品种筛选试验和栽培技术改良,对常规优质稻在武陵山区种植单产超千斤的高产、高效的栽培技术进行了探索,总结出一套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中下游稻区籼型两系与三系杂交水稻组合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根据2001-2008年国家水稻品种区试、审定及推广情况统计资料,对长江中下游稻区籼型两系与三系杂交水稻组合的比较分析表明,两系组合总体上产量高于三系、米质略优于三系、抗病虫性与三系相当,但不同熟期类型表现不尽相同;审定组合数、推广种植面积以三系为主,但两系审定组合数、推广种植面积及所占比率呈现逐步提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