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业集约化形成的农田景观格局影响鸟类和天敌昆虫多样性的形成、维持及其控害功能。为明确景观生境对玉米田鸟类和天敌昆虫及其玉米害虫种群的影响,本研究以5种不同生境比例的农田景观为对象,分析了不同生境比例下鸟类、天敌昆虫种群数量及其对主要害虫玉米蚜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龟纹瓢虫和草蛉在非玉米田生境比例20%的农田景观中种群数量最多,而异色瓢虫在生境比例30%的农田景观中种群数量最多;生境比例为15%、20%、30%和40%的农田景观分别有利于涵养白头鹎和斑鸠、麻雀、喜鹊和家燕、戴胜;且玉米蚜累计数量以生境比例30%的农田景观最低。排除鸟类与天敌的笼罩试验发现,鸟类与天敌通过直接取食或者干扰生态位生境条件,对玉米蚜的控制效果明显,以非玉米生境比例为20%的农田景观可涵养更多的天敌昆虫和减少玉米蚜发生,提高农田景观对玉米害虫的生物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棉田及其邻作田地表节肢动物天敌的季节动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陷阱法对小麦/玉米-棉花、苜蓿-棉花、棉花-棉花3种交错带的棉田及其邻作田共6种类型田块的地表节肢动物群落进行了抽样调查,研究地表天敌物种组成、数量及多样性的季节动态.结果表明:与不同作物邻作的棉田中,每个陷阱全年收集到的物种数差异显著,以与小麦/玉米邻作的棉田物种最丰富,为13.3种,与苜蓿邻作和棉棉邻作棉田的物种数分别为10.4和11.7种;每个陷阱全年收集的天敌个体数差异亦显著,以棉棉邻作棉田的最少,平均50.1头,与小麦/玉米和苜蓿邻作棉田分别为75.1和77.6头.3种邻作方式下,棉田地表天敌数量在4月中旬至8月中下旬均呈现明显的季节性波动,8月底至9月底则呈波动上升趋势.棉田及其邻作苜蓿田或小麦/玉米田天敌数量的季节性波动趋势基本一致,棉田与其邻作田之间地表节肢动物天敌存在迁移.综合6类型田块地表节肢天敌功能团的数量动态,蜘蛛类在各类型田块中长期是优势天敌功能团,尤以6、7、8月数量更大;隐翅甲是次优势天敌功能团.对6类型田块地表节肢天敌的群落特征分析表明,天敌功能团多样性指数H'与物种多样性指数H'显著相关,可用天敌功能团多样性指数H'代替物种多样性指数H'研究天敌群落特征;节肢动物天敌功能团优势度指数D、均匀度指数J与物种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并不完全显著相关.对地表节肢动物天敌群落特征的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与小麦/玉米邻作、棉棉邻作的两块棉田地表节肢动物天敌群落较为相似;与苜蓿邻作的棉田较为特殊,其多样性指数H'最低(1.425),优势度指数D最高(0.473),均匀度指数J最低(0.731).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滇东北温凉地区和滇南暖热地区夏玉米田害虫及其天敌种群的系统调查,明确了云南南北两地玉米上的害虫优势种及其天敌优势种的发生动态规律,以期为玉米害虫的预测预报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滇东北昭通地区害虫优势种是玉米蚜,发生高峰期为抽雄散粉期和蜡熟期;天敌优势种是异色瓢虫,发生高峰期滞后于玉米蚜。滇南普洱地区玉米抽雄散粉期之前害虫优势种为黄脸油葫芦,发生高峰期为小喇叭口期;抽雄散粉期之后害虫优势种是玉米蚜,发生高峰期为完熟期;天敌优势种是异色瓢虫和黑带食蚜蝇,两种天敌的发生高峰期和玉米蚜吻合。因此,昭通地区防治重点为玉米蚜,防治适期为玉米抽雄散粉期之前。普洱地区防治重点为黄脸油葫芦,可从从苗期开始采取防治措施;玉米蚜的发生时间较晚、为害较轻,可在玉米吐丝期之后对其进行防治。田间施药的时间应注意避开天敌的发生高峰期。  相似文献   

4.
1987年,蒋佩兰等曾研究不同种植方式玉米田玉米害虫及其天敌与产量关系。1998年又在江西农业大学农学试验站红壤旱地上进行了不同种植方式早玉米田害虫及天敌的种类和数量组成研究,现报告如下:1研究方法1.1材料供试品种:玉米为登海一号,大豆为余江农家品种,绿豆为南昌农家品种。1.2方法试验设4个处理:①玉米间大豆,②玉米间大豆同穴,③玉米间绿豆,④玉米清种。重复2次,随机排列。4月11日播种,7月4日成熟收获。吐丝期开始调查五米害虫及其天敌种类和数量,每小区按5点取样,每点调查5株,进行累计。2结果与分析从表1可知,玉米…  相似文献   

5.
一代玉米螟低龄幼虫盛期常与玉米喇叭口生育期相遇,为害日趋严重。通过3年对玉米栽培技术、施药方法、天敌对害虫影响及害虫对玉米产量危害损失、防治指标研究。组建了春玉米一代玉米螟综防措施,经在4万多亩玉米田示范推广,综防区较常规防治区减少用药面积41.8—49.34%;每亩减少农药费0.28元,节省施药、施肥用工2.89个,增加产量27.72公斤,折每亩净增加收入18.32元;天敌寄生率,一、二代分别提高26.04—124.33%和0.61—6.24倍。生态、社会经济效益显著,综防措施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6.
日本豆蚜茧蜂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蚜虫是大豆作物主要害虫之一,由于广泛使用化学农药防治,大豆蚜虫的抗药性倍增,为害猖獗。为了寻找豆蚜防治的新途径,在自然天敌普查中,发现一个优势豆蚜天敌种群日本豆蚜茧蜂。日本豆蚜茧蜂分布很广,遍及大豆产区。79—83年连续5年放蜂试验,在豆田的寄生率可达56%以上,最高可达76%,在豆蚜发生中等年份里能有效的控制大豆卷叶率在1%以下。  相似文献   

7.
湖南省棉田害虫捕食性天敌昆虫、蜘蛛多达24科80种以上。瓢虫和蜘蛛类占捕食性天敌总量的85%,对棉铃虫种群有重要控制作用。试验表明,棉田实行免耕栽培法,前作茎秆留存,因地制宜开展棉花与大豆、西瓜、玉米、甜叶菊、无架豆角等作物间套作,改进用药模式,选用生物农药和对害虫高效、对天敌杀伤力小的农药品种及安全的施药技术,能有效保护天敌。  相似文献   

8.
高峻峰 《植物保护》1985,11(2):15-16
大豆蚜虫是我县大豆重要害虫之一,常年发生6万亩左右,如防治不及时,可减产20万斤左右,由于广泛使用化学农药防治,大豆蚜虫的抗药性增加,为了寻找防治豆蚜新途径,在自然天敌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个遍及大豆产区的优势豆蚜天敌种群一棉平突蚜茧蜂(Lysiphlebia japonica Ashmeab)79—83年连续5年放蜂效果调查中,豆田寄生率可达56%以上,最高达76%,在豆蚜发生中等和偏重的年份里能控制大豆卷叶在1%以下。  相似文献   

9.
不同抗虫棉品系对棉田害虫与天敌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本文就不同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系对棉田害虫及其天敌群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个不同抗虫保铃棉品系自控区上发生的害虫与天敌种类,害虫总数与对照品种相比,其差异均不显著,棉铃虫发生为主的大丰棉区,抗虫棉上棉铃虫数量都较对照显著减少,其中高抗品系上减少更多,说明抗虫棉对棉铃虫有明显的抗性,以棉蚜发生为主的如皋棉区,所有抗虫棉品系上棉蚜均大量发生,而化学防治的对照区则虫口下降,鉴于棉铃虫和棉蚜均为我国棉花上的重要害虫,抗虫棉上棉蚜的危害加重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0.
利用作物间作和挥发物释放的农田害虫生态调控“推-拉”技术,可以增加田间生物多样性,提高天敌的控害效果,减少农药使用。然而,为了实现害虫防控的农药减施增效目的,不同施药器械施药结合生态调控技术对害虫和天敌种群动态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较少。本研究采用新型自走式喷雾机和传统手动背负式喷雾器两种施药器械,分别对单作小麦、小麦豌豆间作、小麦豌豆间作+蚜虫报警激素反式-β-法尼烯(EBF),以及小麦豌豆间作+水杨酸甲酯(MeSA)等处理下施用杀虫和杀螨剂,系统调查分析四种处理对小麦产量、小麦蚜虫、红蜘蛛,以及相关天敌发生量的影响。结果显示,自走式喷雾机的施药速度显著高于手动背负式喷雾机。不同施药器械防治小麦害虫可以显著影响小麦的穗粒数和产量。自走式喷雾机施药的间作+MeSA处理的小麦千粒重和产量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在单作田中,两种施药器械对荻草谷网蚜和瓢虫平均发生量无显著影响,自走式喷雾机施药处理的禾谷缢管蚜、红蜘蛛和天敌僵蚜的发生量显著降低。自走式喷雾机施药的间作+MeSA田的荻草谷网蚜、禾谷缢管蚜和红蜘蛛的发生量明显低于其他处理,而瓢虫的发生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两种药械施药情况下,间作+MeSA田小麦上僵蚜量均明显高于单作田。两种施药器械施药前,单作和间作+MeSA田红蜘蛛发生量较低;施药后间作+MeSA处理的小麦红蜘蛛密度一直维持比较低的水平;间作+EBF和间作+MeSA的两个处理在喷药后第二次调查才达到红蜘蛛数量低峰,而同期的单作处理红蜘蛛发生数量有明显回升。总之,小麦间作+MeSA处理可以显著增加小麦产量,对于麦田小麦蚜虫和红蜘蛛的防控效果和对天敌的吸引保护效果最好。对麦田喷药效率、对害虫防控效果和增加小麦产量综合评价,自走式喷雾机具有明显优势。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对比传统手动喷雾器喷药可能对天敌寄生蜂有更强的非靶标作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探讨春播玉米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和时序动态,旨在为玉米田天敌保护利用及玉米害虫的合理防控提供基础资料。采用网捕法和目测法探明春播玉米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和时序动态。调查共获节肢动物7632头,隶属3纲12目45科66属70种,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和玉米三点斑叶蝉Zygina salina Mit为本地区害虫优势种,天敌优势种则为多异瓢虫Hippodamia Variegata(Goeze)、方斑瓢虫Propiylaea quatuordecimpunctata(Linnaeus)、黄褐新园蛛Neoscone doenitzi(Boes.et Str.)、中华草蛉Chrysopa sinica Tjeder和十三星瓢虫Hippodamia tredecimpunctata(Linnaeus)。新疆北部春播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中植食性亚群落结构特征指数NH'、J'、D与总群落相近,优势种害虫亚洲玉米螟和玉米三点斑叶蝉的大量发生致使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特征指数出现显著变化,是影响群落稳定的主要因素。主成分分析表明,捕食性节肢动物物种数、个体数和植食性节肢动物物种数累计贡献率可达61.47%,是影响该地区玉米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导因子。灰色系统分析则表明,优势种天敌方斑瓢虫、草蛉、黄褐新园蛛种群数量的变化与优势种害虫玉米螟和玉米三点斑叶蝉种群数量的变化关联度最高,其关联度分别为0.7719和0.8778、0.7898和0.8309、0.9637和0.8312。天敌的发生与害虫种群数量的变化具有显著的跟随效应,这为合理保护利用天敌防控玉米害虫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大豆蚜虫Aphis glycines Matsumura是铁岭地区大豆的主要害虫之一,六十年代以来,由于田间广泛使用广谱性杀虫剂,大量天敌生物受害,致使七十年代以来蚜害日益严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978至1983年我们开展了间隔施药防治大豆蚜虫试验。几年来,示范防治面积达4234亩,结果证明,间隔施药防蚜效果好,省工、省药、减少农药杀伤天敌和污染坏境,有利于恢复与保持自然生态平衡。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3.
科学合理使用农药,保护自然天敌,促进生态平衡,是一项重要举措。据阳谷县植保站调查,麦田是多种害虫无敌栖息繁殖的杨所,具有丰富的天敌资源。棉花、玉米、花生等作物以及果林树木中的害虫无敌,也大多来自麦田。其种类多达200余种。优势种群有飘虫、食蚜蝇、蚜茧蜂、草妈  相似文献   

14.
冀南棉麦混作区棉花害虫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3—1985年在河北南部棉麦混作棉区设点,进行了以棉蚜、棉铃虫为主要对象的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从棉田生态系的整体出发,根据棉花、害虫与天敌各主要组成成份的特点及相互关系,尽可能利用自然因素,设计了以棉麦邻作布局、种子处理、棉田内分阶段衔接种植诱集植物油菜——春玉米——夏玉米来保护增殖自然天敌、制订合理防治指标、减少用药和加强棉田栽培管理、种植抗病品种等配套技术的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经3年来多点大田试验、示范、应用,结果表明在控制虫害、减少用药、保护增殖天敌、降低防治成本等方面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15.
棉田插种玉米对天敌虫口的影响及其控制害虫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陕西渭南地区棉虫的主要天敌有4大类:蜘蛛、瓢虫、食虫蝽和草蛉,以蜘蛛类为最重要。在棉田按每亩120~150株插种玉米,天敌虫口大量增加。插种玉米的棉田天敌数较对照纯棉田增加了62.8~115.7%。对棉铃虫、伏蚜、盲蝽和红铃虫均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棉田插种玉米可以诱捕棉铃虫成虫,从而减少第二代该虫产卵,减轻棉花被害。  相似文献   

16.
冬小麦品种中糖及氨基酸含量与抗麦长管蚜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近年来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 F.)在北京、河北、河南、山东等地有为害加重趋势。在小麦各个生育阶段,以扬花一灌浆期蚜量最大,约占总蚜量的84%,是造成小麦产量损失的关键时期(杨奇华等,1982)。迄今为止,化学防治仍是防治麦蚜的主要方法,这对麦田主要天敌杀伤甚大,也不利于粮棉混作区棉花害虫、粘虫等害虫的综合防治。为了减少用药,必须考虑与其他防治方法协调应用。据本室1978—1981年对3516份品种(系)材料进行抗蚜性筛选的结果,不同冬小麦品种对麦长管蚜的抗性存在  相似文献   

17.
间作对甜玉米田主要害虫与天敌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为明确甜玉米间作不同作物对害虫的控制作用,采用目测法系统调查了甜玉米单作、甜玉米与绿豆、菜豆、甘薯或花生间作生境玉米主要害虫和天敌种群发生动态,并比较了不同生境亚洲玉米螟的为害情况。间作生境中捕食性天敌蜘蛛和瓢虫类群的个体数量均明显增加,其中甜玉米间作绿豆或甘薯生境蜘蛛类群增长21%以上,瓢虫类群增长83%以上,显著高于甜玉米单作生境;不同生境间玉米螟赤眼蜂发生量差异不显著,对亚洲玉米螟卵的寄生率均达到86%以上。间作生境玉米生育期内亚洲玉米螟落卵量、斜纹夜蛾及玉米蚜发生量均与甜玉米单作无显著差异,但收获期甜玉米间作生境玉米螟为害率低于单作生境,其中以甜玉米间作绿豆生境最低,总蛀孔数和活虫数分别比单作生境下降55.72%和76.70%。表明间作不同作物对甜玉米田具有一定的控害增益作用。  相似文献   

18.
麦蚜是危害我国小麦生产的重要害虫。本试验探索了油菜小麦邻作模式以及小麦单作模式对麦蚜主要天敌发生的影响,以小麦和油菜交界处向两边各在0、2、4、6、8、16 m处设立试验小区,记录麦蚜主要天敌发生数量以及测定小麦株高、穗长、穗重、千粒重,揭示油菜小麦邻作模式对小麦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油菜的成熟,瓢虫逐渐向油菜小麦邻近处转移,且迁移的最有效距离为4 m;对邻作小麦田蚜茧蜂数量最高峰当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除最高的0 m(2009年)和4 m(2010年)处外,其他各距离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单作田各距离之间蚜茧蜂数量上的差异不明显;相比于小麦单作模式,油菜小麦邻作显著提高了小麦的株高、穗长、穗重、千粒重。总之,油菜小麦邻作模式有利于麦蚜主要天敌向小麦田转移,并能提高小麦的产量和生物量。  相似文献   

19.
麦蚜蚜茧蜂种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蚜茧蜂是麦蚜有效的天敌;麦田是烟草、水稻、高梁、玉米、棉花上天敌的来源与贮蓄处所。掌握这些情况,有利于生物防治工作。一、我国已发现的蜂种1.燕麦蚜茧蜂Aphidius picipes异名Aphidius(Aphidius)avenae Haliday 1834;Aphidius crithmi Marshall 1896;Aphidius pascuorum Marshall 1896;Aphidius granariu  相似文献   

20.
北京地区京白梨害虫与天敌种类及其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发现北京地区京白梨害虫18种,天敌17种.对不同时期、不同生长期梨园害虫、天敌的发生量及数量消长进行了调查,分析了不同类型京白梨园害虫及天敌的发生情况,为京白梨害虫的科学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