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皖东地区无患子大苗培育试验及苗期生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皖东地区对无患子进行大苗培育试验与苗期生长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无患子种子经低温湿沙催芽后,种子发芽率可达到70%~80%,在30~36d均可形成幼苗。(2)无患子1a生苗在生长期内均表现出"慢—快—慢"的单峰型生长曲线变化趋势。7月下旬进入速生期,到9月中旬后呈现生长高峰,平均高净生长量达26.3cm。1a生苗平均高可达114.7cm,最大可达128.6cm,其平均地径11.57mm,最大14.36mm。(3)无患子大苗培育应于苗木停止生长后,在苗木原保有株行距基础上按60cm×100cm株行距确定留床与定植,次年春保留中央主干,当干高达3m时再破头定干,有利于培育优质大苗。  相似文献   

2.
利用平均壳长为24.0 mm、平均个体重为2.0 g的西施舌人工稚贝进行水泥池中间培育试验。结果显示:采用150%的日流水量并结合底质定期冲洗和更换等措施,经177 d培育,西施舌苗种平均壳长为40.0mm,平均个体重为9.8g,基本达到养成所需的规格标准。其壳长生长速度为0.09 mm/d,体重生长速度为0.04g/d。成活率为68%,高于潮间带围网培育和土池中间培育。  相似文献   

3.
西施舌苗种的中间培育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利用平均壳长为24.0 mm、平均个体重为2.0 g的西施舌人工稚贝进行水泥池中间培育试验。结果显示:采用150%的日流水量并结合底质定期冲洗和更换等措施,经177 d培育,西施舌苗种平均壳长为40.0mm,平均个体重为9.8g,基本达到养成所需的规格标准。其壳长生长速度为0.09 mm/d,体重生长速度为0.04g/d。成活率为68%,高于潮间带围网培育和土池中间培育。  相似文献   

4.
降水是影响区域自然及经济社会变化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利用花溪区1987~2016年降水量实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学方法、趋势分析等方法,对花溪区30年的降水量变化进行系统分析,找出花溪区降水变化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其可能的原因。本文通过对30年降雨量资料的分析研究,结果得出30近多年来(1987~2016年)平均降雨量为1124.3mm,汛期(4~9月)平均降雨量为146.9mm。年降雨量主要集中在8001500mm。月降雨量分析的结果显示,平均6月降雨最多,12月降雨最少。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不同碳氮比的食用菌菌渣对黄褐土团聚体组成和性状的影响,采用室内恒温培养试验分析了添加灰树花菌渣和双孢菇菌渣前后黄褐土水稳性团聚体的组成变化及性状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添加菌渣主要增加了1~5 mm的水稳性团聚体百分含量,培养后1~5 mm团聚体百分含量在≥0.25 mm团聚体百分含量中占比增加了35.74%~52.88%;两种菌渣均能显著增大土壤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和几何均重直径,培养期内,灰树花菌渣15%和30%添加量处理的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和几何均重直径始终显著大于1%和5%的处理,双孢菇菌渣培养30 d和60 d的处理中,团聚体性状指标随添加量变化规律不明显,培养90 d后,添加15%和30%的处理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和几何均重直径显著高于低添加量处理;灰树花菌渣处理的团聚体性状各项指标与3~5 mm的大团聚体含量显著相关,双孢菇菌渣处理的团聚体性状指标与2~3、3~5 mm的较大团聚体和0.25~0.5、0.5~1 mm的较小团聚体含量都显著相关。研究表明,食用菌菌渣培育黄褐土能够改善土壤团聚体状态,菌渣的碳氮比是影响改善效果的重要因素,过高的碳氮比仅对大团聚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哲罗鱼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采捕野生乌苏里江哲罗鱼(Hucho taimen Pallas)幼鱼,在流水池塘中培育至性腺成熟,进行人工繁殖和育苗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注射催产激素HCG、S-GnRH-A和DOM的混合制剂可促使成熟的亲鱼排卵,(9±2) ℃水温药物的效应时间在8~11 d.哲罗鱼的受精卵,为圆形、淡黄色,卵膜较软,无粘性.7 ~9 龄鱼的卵径为4.20~5.56 mm[平均(4.98±0.33) mm];吸水膨胀后的卵径为4.32~5.76 mm[平均(5.20±0.38) mm],增大约0.2 mm.6~12 kg的雌性亲鱼绝对产卵量为4 500~14 000粒/尾,相对产卵量1 000~1 200 ind/kg.哲罗鱼人工繁育的催产率、发眼率和仔鱼上浮率平均为87.5%、83.5%和86.4%.从卵受精到破膜需28~31 d[平均(29.3±1.3) d],完全出苗需38~41 d[平均(38.5±1.0) d],仔鱼上浮需56~58 d[平均(57.1±0.9) d].鱼苗驯化依次投喂水蚤→水蚤、水丝蚓→水丝蚓→水丝蚓、软颗粒饲料→软颗粒饲料→软颗粒饲料、硬颗粒饲料→硬颗粒饲料,可从动物性饵料转化为人工配合颗粒饲料喂养.人工养殖条件下,仔鱼体长与日龄的回归方程为L=1.9623e0.0219t,(R2=0.9507,n=30),稚鱼体长与日龄的回归方程为L=2.6877e0.0119t,(R2=0.9943,n=30),1龄鱼的平均体长为(16.2±0.93) cm,体重为(28.45±2.98) g.  相似文献   

7.
哲罗鱼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捕野生乌苏里江哲罗鱼(Hucho taimen Pallas)幼鱼,在流水池塘中培育至性腺成熟,进行人工繁殖和育苗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注射催产激素HCG、S-GnRH-A和DOM的混合制剂可促使成熟的亲鱼排卵,(9±2) ℃水温药物的效应时间在8~11 d.哲罗鱼的受精卵,为圆形、淡黄色,卵膜较软,无粘性.7 ~9 龄鱼的卵径为4.20~5.56 mm[平均(4.98±0.33) mm];吸水膨胀后的卵径为4.32~5.76 mm[平均(5.20±0.38) mm],增大约0.2 mm.6~12 kg的雌性亲鱼绝对产卵量为4 500~14 000粒/尾,相对产卵量1 000~1 200 ind/kg.哲罗鱼人工繁育的催产率、发眼率和仔鱼上浮率平均为87.5%、83.5%和86.4%.从卵受精到破膜需28~31 d[平均(29.3±1.3) d],完全出苗需38~41 d[平均(38.5±1.0) d],仔鱼上浮需56~58 d[平均(57.1±0.9) d].鱼苗驯化依次投喂水蚤→水蚤、水丝蚓→水丝蚓→水丝蚓、软颗粒饲料→软颗粒饲料→软颗粒饲料、硬颗粒饲料→硬颗粒饲料,可从动物性饵料转化为人工配合颗粒饲料喂养.人工养殖条件下,仔鱼体长与日龄的回归方程为L=1.9623e0.0219t,(R2=0.9507,n=30),稚鱼体长与日龄的回归方程为L=2.6877e0.0119t,(R2=0.9943,n=30),1龄鱼的平均体长为(16.2±0.93) cm,体重为(28.45±2.98) g.  相似文献   

8.
放养密度对西施舌稚贝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2年6-8月,在汕头市海水种苗培育中心,对体长11.74mm的西施舌稚贝放养密度进行研究。经50d的观察,结果表明,西施舌稚贝的生长与放养密度关系密切。最终平均体长、最终平均体重和平均体长增长率、平均体重增长率都伴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大而降低。在水温25.6~28.2℃,每平方米放养3 000粒平均体长11.7mm的西施舌稚贝,其净增重量最佳。  相似文献   

9.
根据北京1900~1958年降水资料先对承德降水资料进行订正延长,再用承德降水资料对朝阳订正延长,使朝阳具有百年降水资料。结果表明,朝阳百年降水量序列随年代变化具有减少趋势,同时存在明显的周期变化,即每隔30年将出现10年左右降水量偏多期,其降水量平均在525.0mm左右;而30年降水偏少期雨量平均为460.0mm左右,二者多年平均相差65.0mm左右。另外,还存在非常明显的每20年出现1次的2~4年的连年大旱。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蒙古红鲐亲鱼培育、繁殖、孵化和鱼苗培育技术。结果表明:2~3龄的蒙古红珀在池塘条件下经人工驯养培育可达性成熟,其雌性的成熟系数15.5%~26.2%,绝对怀卵量为23~42万粒,相对怀卵量160~243.5粒/g。人工催产繁殖时水温25.0~27.0℃,亲鱼经一次性注射混合催产剂,其效应时间为9~10h,平均催产率为81.2%,平均受精率83.0%。胚胎孵化时间22~35h,孵化积温600~900℃·h,平均孵化率为75.O%,平均出苗率为86.0%。采用“豆浆法”培育鱼苗,经30~40d培育全长达3.6~3.8cm,平均成活率69.0%。  相似文献   

11.
应用微生态制剂节水培育鲍苗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6口培育池中,投放平均壳长(16.3±0.2)mm、密度1 633粒.m-2的鲍苗,在水温19.6~26.0℃、盐度30的条件下,比较添加微生态制剂的节水模式与现有模式对鲍苗培育的影响。经过60 d的培育,试验组和对照组的鲍苗壳长、成活率、日增长分别为(21.57±0.40)mm和(23.17±0.38)mm、(93.69±0.46)%和(91.61±1.55)%、(87.77±4.21)μm.d-1和(14.42±6.76)μm.d-1。结果表明:添加微生态制剂培育鲍苗可节水75.76%,节水效果显著(P0.05),且有利于减轻水交换带来的不利影响,提高鲍苗培育成活率(P0.05)。  相似文献   

12.
2014年,在安徽省青阳县皖江特种养殖有限公司进行大口黑鲈苗种培育试验。试验中,试验组用新设计的方法培育鱼苗,对照组用传统方法培育鱼苗。结果表明:经过45 d的养殖,试验组鱼种平均全长61.38 mm,增长5.6倍,平均出塘鱼种3.255万尾/塘,成活率65.10%。对照组鱼种平均全长57.94 mm,增长5.3倍;平均出塘10.27万尾/塘,成活率25.08%;试验组苗种成活率约为对照组的2.6倍。  相似文献   

13.
田洪刚 《农技服务》2010,27(8):1037-1037
为了研究不同根茎粗的吴茱萸[Euodia rutaecarpa(Juss)Benth]母株对分蘖繁殖出苗数的影响,分别采用根茎粗<25 mm、25~30mm、30~35 mm、35~40 mm、>40 mm的母株进行根蘖繁殖试验。结果表明,在伤根后300 d,母株根茎粗与出苗数之间呈极显著相关关系,随着吴茱萸母株根茎粗的增加,出苗数相应增加,以根茎粗35~40 mm母株的出苗数最高,平均出苗数为33.2株。但当根茎粗在40mm以上时,由于根系老化,出苗数开始降低。因此,在吴茱萸分蘖繁殖时,以选择根茎粗35~40 mm的母株为最佳。  相似文献   

14.
2021年1月,在贵州省息烽县西山镇鹿窝村鼠情监测点旱地生境首次捕获到针毛鼠3只,均为雌鼠,未怀孕;体重19.43~69.41 g,平均体重48.58 g,胴体重14.22~44.57 g,平均胴体重32.37 g,体长88.00~142.00 mm,平均体长117.33 mm,尾长111.00~172.00 mm,平均尾长142.00 mm,尾长明显大于体长,平均体长为平均尾长的82.63%;后足长22.00~27.00 mm,平均后足长24.67 mm,耳长15.00~17.00 mm,平均耳长16.33 mm。该鼠种为息烽县首次发现,进一步明确了针毛鼠在贵州省的分布区域。  相似文献   

15.
1 基本概况 黄羊河灌区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东端的武威市东南面,祁连山北麓的冷龙岭,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414亿m3,距武威市区约30km,灌区为山前洪积冲积倾斜平原,海拔高程1600~1920m,自然纵坡1/70~1/200之间。多年平均降水量180mm,多年平均蒸发量2198mm。灌区耕地面积1.98万hm2,设计灌溉面积1.60万hm2,有效灌溉面积1.42万hm2。  相似文献   

16.
试验在温公水库网箱培育匙吻鲟鱼苗,从刚孵出的水花开始,经过41天的培育,育成平均全长约为110mm,95%的个体全长超过100mm,最长个体全长超过150mm,成活率超过70%,鱼苗体色黑乌发亮,体质健壮,取得较理想的育苗结果。  相似文献   

17.
采用分级饲养法,在室内利用鱼缸、水族箱、水泥池进行史氏鲟种苗人工培育,主要投喂水丝蚓.史氏鲟水花经过4个月的饲养,平均规格30~40g/尾,最终成活率70%~75%.  相似文献   

18.
叶海胜  李振业  徐树珍  叶威龙  唐燕高  洪斌  程家高 《安徽农业科学》2014,(17):5506+5575-5506,5575
[目的]为控制蛇鳄龟养殖成本,探索适合当地实际的效益型蛇鳄龟稚幼龟高密度培育技术。[方法]2012年9月~2013年4月,利用控温温室,人工控制气温31~33℃、水温30~31℃,稚龟放养密度50只/m2,采用“一次放足全程培育法”培育蛇鳄龟幼龟。[结果]经7个月的培育,稚龟成活率达91.8%,雌龟规格达500~750g,雄龟达450~550g;稚幼龟培育平均投入产出比1:1.35。[结论]该试验为蛇鳄龟在当地的养殖与技术推广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利用WRF模式,采用两重嵌套的设计方案模拟柴达木盆地地区的2007 ~2010年期间发生的3次重大降水过程,将柴达木盆地地区2007年6月17 ~20日、2008年7月29~30日、2010年5月30 ~31日3次降雨过程的模拟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地区各站24h降雨量的模拟值和观测值相比,东部降雨量模拟值偏多,西部降雨量模拟值接近或偏少,芒涯、冷湖、小灶火、格尔木四站24h降雨量平均分别略多0.5、1.7、0.7、1.2mm,大柴旦24h降雨量平均偏少1.2mm,诺木洪、德令哈、都兰、乌兰、天峻各站24h降雨量分别偏多3.0、2.5、2.7、3.0、3.5mm.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决白沙参参苗个体小、抗逆性及抵御敌害生物的能力弱、成活率低、不利于增养殖的缺陷,研究了白沙参室内水泥池中间培育过程中的关键参数,并在最优条件下进行室内水泥池和室外池塘网箱的培苗,试验结束时测量参苗的体长和体重,计算成活率.结果表明,室内水泥池培育的关键技术参数如下:水温25~30℃,盐度25‰~35‰,培育密度2000~3000头/m2,光照强度2 000 lx.在上述最佳条件下,将体长0.3~0.5 cm、体重0.004 g的参苗16万尾,置于室内水泥池培育1个月后,参苗规格平均达到0.8~1 cm,存活率达到50%以上.然后将其转到室外网箱培养,更换网箱规格并及时疏苗,培育40 d时,参苗规格平均达到3 cm左右,存活率达到6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