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试验设秸秆全层深翻、常规旋耕混拌、免耕(对照)3个不同耕作处理,研究不同耕作和秸秆还田方式对机械化精量直播条件下玉米植株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免耕相比,深翻处理开花期叶面积和叶干重均增加,整株干重在开花期和成熟期均明显高于免耕;不同耕作和秸秆处理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进程、株高、穗位高和茎粗影响较小。深翻处理在开花期后能明显增加5~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同时增加不同土层的土壤温度。深翻处理收获期穗长、穗粒数和百粒重均明显高于免耕和常规旋耕,产量分别增加10.6%和4.3%。因此,秸秆全层深翻可作为本区域提升玉米机械化密植精播高产高效绿色关键推广技术。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东北玉米集约化生产区秸秆资源利用和培肥土壤,采用大区对比试验,设置常规栽培(对照)、秸秆覆盖还田、秸秆粉碎旋耕还田和秸秆翻埋还田,采用常规方法探索半干旱地区玉米秸秆对土壤物理性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常规栽培方式(对照)土壤容重最大,为1.38g·cm~(-3),其次为覆盖还田、翻埋还田和旋耕还田,与对照相比分别降低了3.00%、8.06%和7.46%。0~20cm土层,吐丝期翻埋还田处理土壤含水量分别比常规栽培、覆盖还田、旋耕还田高12.20%、7.35%和16.30%;成熟期翻埋还田土壤含水量分别比常规栽培、覆盖还田和旋耕还田高18.52%、17.64%和22.63%。20~40cm土层,吐丝期翻埋还田土壤含水量分别比常规栽培、覆盖还田和旋耕还田高14.90%、13.73%和15.82%;成熟期翻埋还田土壤含水量分别比常规栽培、覆盖还田和旋耕还田高14.98%、14.66%和17.82%。覆盖还田处理的行粒数最大,其它还田方式略低。不同方式秸秆还田各处理间玉米产量存在一定差异,其年平均产量最高为秸秆翻埋还田,较对照提高9.6%。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研究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土壤养分和经济效益的影响。【方法】以常规施肥无秸秆还田为对照,设置秸秆还田+常规施肥,秸秆还田+优化施肥,秸秆促腐还田+常规施肥,秸秆促腐还田+优化施肥4种秸秆还田方式,研究了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土壤物理性状和养分含量、经济效益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秸秆还田能够显著提高水稻有效穗数、穗粒数和产量,其中秸秆促腐还田+优化施肥处理的效果最好,产量最高,比对照高出19.20%。秸秆还田能够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和速效含量,秸秆促腐还田+优化施肥处理的土壤容重最低、孔隙度最高、养分含量最高,经济效益最好,【结论】因此,秸秆促腐还田+优化施肥处理能够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是适合当地的秸秆还田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深耕对夏玉米产量构成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方法]利用耕作定位第7年的试验(2009-2015年),设常规耕作+秸秆还田(CT)、深耕+秸秆还田(DT)、深耕+秸秆不还田(NDT)、隔年深耕+秸秆还田(ADT)4种耕作方式进行田间试验。[结果]深耕能显著提高夏玉米产量,平均比CT增产17.6%,增产的原因是穗数、行粒数和百粒重穗行数的显著提高增加12.5%,行粒数多7.4%,百粒重提高5.6%;DT和ADT处理比NDT处理平均增产7.9%,DT与ADT间差异不显著。从增产机理上分析,深耕能显著提高夏玉米LAI(叶面积指数),灌浆期平均提高了11.0%;深耕打破犁底层,耕层厚度增加了58.9%,有效耕层土壤量增加59.2%,容重下降了10%以上,显著提高根系活力。同时深耕+秸秆还田即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又增加了土壤酶活性。10~40cm土层有机质含量提高了10%以上,0~20cm土层土壤酶活性增加了5%以上。[结论]隔年深耕是豫西地区一种节本增效的耕作模式。  相似文献   

5.
该文针对川北丘区土壤耕层"浅实少"和质量下降等问题,采用裂区设计研究秸秆还田对川北丘区对玉米产量、病虫害发生及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为川北丘区玉米改土、高产增效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秸秆还田特别是免耕处理能获得较高的产量;采用秸秆还田,穗粗与产量的相关性最大,行粒数、穗粗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为正值,穗粗对产量直接作用最大,秸秆还田处理可能通过增加穗粗来提高产量;(2)采用秸秆还田处理,4个副处理的茎腐病平均发病率、螟虫平均受害率比秸秆不还田处理要高,但纹枯病平均病情指数比秸秆不还田处理低,秸秆还田可能增加了玉米的病虫害发生风险;(3)在0~20cm土层,秸秆还田垄作轮耕的处理紧实度小,孔隙度最大,田间持水量最大,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的容重最小.20~40cm土层,秸秆不还田增施有机肥的紧实度最小、孔隙度最大,秸秆不还田免耕处理的田间持水量最大,秸秆还田垄作轮耕处理的容重最小.秸秆还田可能对0~20cm土层的作用较明显,土壤紧实度变小,孔隙度增大,容重降低以及田间持水量增大,而对20~40cm土层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为评价两熟制条件下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可行性,探明鲁西南潮褐土合理耕层构建的最佳耕作方式,提高玉米产量,设置田间定位试验,研究免耕、常规旋耕、深松三种耕翻及不同秸秆处理方式组合对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秸秆还田"耕作模式的松土保墒和玉米增产效果最好。与秸秆不还田处理下免耕和常规旋耕相比,秸秆还田条件下深松处理在20~30、30~40 cm土壤容重平均下降11.3%、10.6%和7.6%、8.0%,玉米全生育期的土壤含水量提高8.1%~10.3%,土壤田间持水量增加3.6%~6.1%。秸秆还田配合深松处理下玉米穗长、穗粒数、千粒重等产量构成因素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产量较秸秆不还田下免耕处理增产13.6%。因此,"秸秆还田+深松"耕作模式可作为本地区构建合理耕层结构、充分挖掘耕层潜力、提高玉米产量的推广技术。  相似文献   

7.
秸秆腐熟剂在河南粘质潮土麦田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吉林农业科学》2015,(3):33-36
采用田间调查和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秸秆腐熟剂对粘质潮土土壤理化性质、玉米秸秆腐熟程度、小麦成产因素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常规施肥+秸秆还田+施用秸秆腐熟剂,与常规施肥、常规施肥+秸秆还田相比,能够降低土壤容重和p H值,增加土壤养分含量,增加小麦分蘖数、群体数和穗粒数,从而显著提高小麦产量,增产幅度分别为5.38%和3.56%。  相似文献   

8.
通过3 a定位试验,采用实地测产、水分平衡等方法,研究了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和夏玉米产量与产量性状,以及土壤储水量、作物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降低小麦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以及玉米单位面积穗数,增加小麦千粒重以及玉米穗粒数和千粒重;秸秆还田处理的小麦-玉米周年产量较秸秆不还田处理增加1.1%,其中,小麦季减产3.3%,玉米季增产4.8%;秸秆还田处理的小麦季和玉米季各时期0~200 cm土体储水量均跃秸秆不还田处理,其中,小麦收获期至玉米播种期土壤储水量增加明显,增幅为4.6%;秸秆还田处理有利于减少小麦季和玉米季的作物耗水量,提高周年水分利用效率,但不利于小麦季作物水分利用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秸秆覆盖还田对农田土壤蓄水能力及粮食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进一步阐明秸秆覆盖还田的重要性,并为石家庄地区推广小麦和玉米秸秆覆盖还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2011年10月~2013年6月(2个小麦-玉米轮作周期),以不秸秆覆盖还田为对照(CK),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秸秆覆盖还田(小麦秸秆还田量为4 500 kg/hm^2左右,玉米秸秆还田量为7 500 kg/hm^2左右)对农田土壤蓄水能力以及玉米和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还田处理的玉米和小麦农田2 m土体储水量均〉其CK,其中,玉米生长期储水量增幅为2.16%~13.62%,小麦生长期储水量增幅为0.95%~4.50%;单位面积穗数、穗粒重、千粒重和产量均≥其CK,其中,玉米增产9.39%,小麦增产11.70%。秸秆覆盖还田能够提高农田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改善玉米和小麦的产量构成因素,提高粮食产量。  相似文献   

10.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土壤呼吸及其影响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常规翻耕、深翻、深松)和秸秆还田(秸秆还田、秸秆不还田)对夏玉米农田土壤呼吸速率及其相关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深耕(深翻和深松)显著增加了夏玉米农田的土壤呼吸速率,而秸秆还田显著降低了夏玉米农田的土壤呼吸速率;深耕(深翻和深松)和秸秆还田均显著提高了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有机质,降低了土壤紧实度;深耕(深翻和深松)显著提高了土壤温度,而秸秆还田显著降低了土壤温度。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在大田条件下研究普通掺混肥(CK)、等养分含量玉米专用控释肥(CRF)和减量20%玉米专用控释肥(CRF80%)对夏玉米农艺性状、产量、经济效益及土壤性状的影响,以期为控释肥在玉米上大面积推广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等养分含量施用控释肥(CRF)能显著提高玉米的株高、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和百粒重等农艺性状指标,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增产15.53%,且产量与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呈显著正相关,与秃尖长呈显著负相关,农民收益增加2 371.43元/hm2,显著提高氮肥偏生产力及土壤速效氮、速效钾含量。控释肥在玉米上应用效果显著,值得在玉米生产中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秸秆还田后接种蚯蚓对夏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消除小麦秸秆还田对夏玉米生长的不利影响,设置秸秆还田后接种蚯蚓、秸秆还田、无秸秆还田且不接种蚯蚓(对照)3种处理,探讨了秸秆还田后接种蚯蚓对夏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和秸秆还田相比,秸秆还田后接种蚯蚓加快了秸秆腐熟速度,提高了土壤肥力,促进了夏玉米的营养生长,显著增加了玉米株高、基部第1、2节间直径和叶面积指数,极显著增加了棒三叶叶面积;秸秆还田后接种蚯蚓处理玉米穗粒数和百粒重分别比对照提高6.1%、7.8%,其产量分别比对照和秸秆还田提高14.5%、5.2%。说明秸秆还田后接种蚯蚓具有更好的增产效果,建议引导农民秸秆还田后接种蚯蚓,以提高夏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3.
研究不同量玉米秸秆深还田对辽西半干旱区农田土壤含水量、容重、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秸秆相比,6000,12000,18000,24000kg· hm-2秸秆深还田处理玉米产量分别增产7.60%,9.40%,7.80%和4.51%;秸秆深还田各处理土壤含水量、容重均优于对照,800kg·hm-2处理的土壤墒情优于其他各处理,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秸秆深还田对提高耕层土壤含水量,改善土壤结构,降低土壤容重,促进玉米生长发育及提高玉米产量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针对东北地区玉米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作为重要有机物料的玉米秸秆还田存在困难,为了探索适合黑土最佳还田方式以及还田量,开展秸秆还田对土壤结构及肥力影响的研究,明确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提高土壤肥力和改善土壤结构的效果,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秸秆耕层混拌1/2还田和1/3还田较其它处理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总孔隙和田间持水量明显,较对照差异显著;秸秆全量还田和秸秆全量还田添加腐解剂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秸秆1/2还田和1/3还田较对照增加2.000mm土壤粒级团聚体,说明有机物料最佳还田方式有助于土壤大团聚体(0.250mm)的形成,形成良好土壤结构。秸秆还田各处理均可以增加土壤速效养分,对土壤pH进行调节,并且秸秆还田后大量有机碳源的投入给土壤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碳和能源,秸秆还田不同处理微生物量C和微生物量N都相应增加。秸秆耕层混拌1/2还田和1/3还田玉米的生育指标和产量好于其它处理,表明秸秆耕层混拌1/2还田和1/3还田较其它处理方式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微生物活性及土壤养分,增加作物产量方面表现出优势。  相似文献   

15.
通过田间试验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分析,探讨秸秆机械还田和土壤耕作方式对麦田土壤理化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深翻+玉米秸秆整株粉碎还田能够显著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总孔隙度,提高耕层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的含量。深翻+整株还田折合产量最高,达581.8 kg/亩,比对照增产11.7%。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麦秸秆不同还田量对后茬水稻生产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遴选了嘉定区沟干泥、潮沟干、青黄土3种土壤类型田块,研究分析了麦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结构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麦秸秆全量还田能有效降低土壤容重,土种间容重降幅最明显的是沟干泥,其次为潮沟干和青黄土;麦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变化有一定促进作用;麦秸秆还田对后茬水稻总苗数有一定影响,前期全量还田、半量还田苗数增长缓慢,且苗数低于不还田,中后期全量还田、半量还田总苗数则略高于不还田;麦秸秆还田对水稻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麦秸秆还田对提高水稻产量也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鲜食玉米不同秸秆还田量(50%还田、75%还田、100%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以及鲜食玉米产量、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秸秆未还田)相比,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中全氮、速效钾、有效磷、有机质含量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盐分、EC值等显著下降。不同秸秆还田量处理改良土壤效果具有差异,其中75%秸秆还田处理效果最明显。与对照相比,75%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阳离子交换率分别增加17.70%、3.26%、14.85%、37.23%、27.65%;土壤p H、盐分、EC值分别下降8.02%、37.70%、37.79%;南方锈病、茎腐病病株率分别减少75.08%、67.00%,蚜虫、玉米螟百株虫量减少14.29%、10.04%;细菌数量下降16.88%,放线菌、真菌数量明显增加;玉米的株高、穗长、穗粗、穗粒数、单穗重和商品率均有所增加,产量增加43.15%。可见,合理的秸秆还田量不仅能使放线菌、真菌数量和土壤养分增加,还可以培肥地力,促进鲜食玉米生长并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8.
对宁夏引黄灌溉平原地区秸秆还田项目区内土壤物理性状进行监测,研究秸秆还田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能改善土壤物理环境,提高土壤孔隙度和含水量,降低土壤容重.秸秆还田后,土壤容重较还田前显著降低(P0.05),降低比例达到18.6%,较上年同期减少10.9%;土壤孔隙度显著提高(P0.05),较秸秆还田前增加12.99%,较上年同期提高7.29%;土壤含水量也有显著提高(P0.05),较还田前提高16.2%,较上年同期提高4.95%.  相似文献   

19.
为探明深耕与秸秆还田对不同质地土壤物理性状和作物产量的影响,设置常规耕作+秸秆还田、深耕+秸秆还田、深耕+秸秆不还田3个处理,研究深耕与秸秆还田对土壤容重、孔隙度、水分含量、三相比R值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耕作相比,深耕处理的土壤容重和三相比R值分别降低0.7%和19.0%,土壤孔隙度和水分含量分别增加1.3%和3.8%,作物产量增加1.9%.秸秆还田对土壤容重和孔隙度的影响不显著,但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三相比R值比秸秆不还田处理降低9.3%,土壤水分含量和作物产量分别增加3.2%和4.3%.深耕和秸秆还田对不同质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不同.深耕主要降低了壤土20~40 cm、黏土20~3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但增加了黏土0~2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秸秆还田降低了壤土10~20 cm土层的三相比R值,但对黏土三相比R值影响不显著.故深耕与秸秆还田对壤土物理性状的改良效果和对作物的增产效果优于黏土.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小麦玉米秸秆连续全量还田对小麦穗部不同小穗位和粒位结实粒数及粒重变化的影响。【方法】通过设置3年定位试验研究小麦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对小麦不同小穗位结实粒数、粒重的小穗位和粒位的影响效应。【结果】小麦玉米秸秆连续全量还田提高了小麦的公顷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各处理小麦不同小穗位结实粒数、小穗重、小穗平均单粒重均呈现二次曲线变化趋势,不同粒位的粒重也随小穗位的变化呈二次曲线形式。结实小穗越多、各小穗结实粒数或单粒重差异越小,空间分布模拟曲线的弧度越平缓。秸秆还田提高了小麦主茎穗和分蘖穗的结实小穗数与小穗结实粒数,降低了不孕小穗数,且下部小穗的结实粒数增加幅度较大;秸秆还田还提高了小麦不同粒位的单粒重,以第3、4粒位提高幅度较大。【结论】小麦玉米秸秆连续全量还田提高了小麦不同小穗位的结实粒数和粒重,进而提高了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