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讨农药减量使用,结合机插秧苗床药剂处理,达到提高防治效果、降低使用成本,保护稻田生态环境的目的。田间试验结果显示,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WG和19%溴氰虫酰胺SC在机插秧苗床上减量施用防治一代二化螟与正常用量防效相当,持效期长达40d,生产上更为经济,可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2007-2008年,应用氯虫·噻虫嗪不同剂型防治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0.6%氯虫·噻虫嗪颗粒剂对二化螟的效果较好,但难以控制稻纵卷叶螟危害;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可有效防控以上2种虫害且持效期长达30 d.同一时期同等剂量下,各施用1次0.6%氯虫·噻虫嗪颗粒剂、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前者撒施处理对其药效均显著低于后者茎叶喷雾处理.  相似文献   

3.
2011~2012年,针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开展了水稻全生育期组合用药防病技术研究,得出防效较理想的湖南省中、晚稻用药方案:种子用25 g/L咯菌腈FS及350g/L噻虫嗪FS进行消毒处理;秧苗抛栽前2~3 d喷施1次40%氯虫·噻虫嗪WG;大田返青期喷施1次48%毒死蜱EC、10%吡虫啉WP;分蘖盛期施用1次300 g/L苯甲·丙环唑EC、50%吡蚜酮WG;破口前3~7 d施用1次300 g/L苯甲·丙环唑EC、40%氯虫·噻虫嗪WG、50%吡蚜酮WG;齐穗期施用1次300 g/L苯甲·丙环唑EC、50%吡蚜酮WG.节药、增效技术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效高达93.90%~98.01%.同时,可有效防控水稻其他主要病虫为害.与常规施药技术相比,其用药量减少77.87%~79.89%,稻谷产量和种稻效益分别增加18.57%~52.43%、4 960.89~6 985.89元/hm2.  相似文献   

4.
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防治甘蔗螟虫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克百威GR和5%杀单·毒死蜱GR为对照,进行40%氯虫·噻虫嗪WG防治甘蔗螟虫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0%氯虫·噻虫嗪WG0.75kg/ha、0.60kg/ha处理对甘蔗螟虫具有显著防效,能有效控制甘蔗螟虫危害。其中,40%氯虫·噻虫嗪WG0.75kg/ha防效最高,药后30d、60d、90d防效分别达84.66%、92.52%和87.51%,极显著高于3%克百威GR和5%杀单·毒死蜱GR;0.60kg/ha处理药后30d、60d、90d防效分别为80.37%、86.42%和82.83%,显著高于3%克百威GR、略优于5%杀单·毒死蜱GR。且对甘蔗安全,对天敌无危害,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不同杀虫剂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杀虫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氟虫双酰胺·阿维菌素10%悬浮剂40mL/667m2具有高效、持效的特点,药后21d防效93.83%,杀虫效果为95.35%与氯虫苯甲酰胺20%悬浮剂20mL/667m2的防效相当,没有差异性;比核型多角体病毒20亿PIB/g可湿性粉剂、三唑磷20%乳油两处理的防效高,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6.
氟虫双酰胺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10和2012年,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分别探索了氟虫双酰胺种子包衣处理、喷雾处理对水稻稻纵卷叶螟的实际防治效果.2010年试验结果表明,24%氟虫双酰胺水分散粒剂种子包衣处理对稻纵卷叶螟的控制作用较好,且持效期长.2012年试验结果表明,氟虫双酰胺不同剂型(20%悬浮剂、20%水分散粒剂)喷雾处理能有效防控该害虫危害,且持效性长达28 d,药后7~28 d卷叶防治效果分别为75.72%~97.21%、79.71%~97.43%;同时,该药剂对稻纵卷叶螟低龄及高龄幼虫的杀灭效果高,药后7~21 d防治效果大于92%.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采用药剂拌种结合喷雾处理防治草地贪夜蛾,比较不同药剂处理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整个玉米生长期,使用药剂拌种的处理玉米比未用药剂拌种的处理玉米施药次数少,且药剂拌种的各处理防效比较,52%吡虫·咯·苯甲FS拌种+喷施10%苏云·茚虫威SC 80mL/667m2+63%激健15 mL/667m2组合防控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杀虫剂在农业生产上的用药安全性,本研究以20%烯啶虫胺水剂和25%吡蚜酮悬浮剂作为对照药剂,调查了30%吡蚜·噻虫胺悬浮剂对稻飞虱的田间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30%吡蚜·噻虫胺悬浮剂对水稻安全,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高于2种对照药剂,且防治效果随着施药时间的延长而增强.施药后15 d,稻飞虱的虫口减退率达到90.3...  相似文献   

9.
以苯甲·丙环唑和氯虫·噻虫嗪为主,结合其他药剂,进行有效控制水稻重大病虫害(二化螟、稻纵卷叶螟、褐飞虱、白背飞虱、稻瘟病、纹枯病和稻曲病等)危害最佳用药组合模式试验,达到以最低用药成本有效控制水稻重大病虫害危害,同时保证对农田生态和稻米食用安全的目的,为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1983年江苏如东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沈觉康同志,用多菌灵胶悬剂进行棉花苗床钵土消毒,对控制苗床枯萎病取得好的效果(见“植物保护”1984[4])。国外有关报旨已经否定药剂土壤消毒。1984年3月,我们在长青沙乡用多菌灵胶悬剂进行棉田苗床钵土消毒和带药移栽试验示范。结果证实,40%多菌灵胶悬剂对棉花苗床钵土消毒,控制苗床枯萎病效果很差,带药移栽对控制大田枯萎病基本无效。药剂处理过的棉苗,生  相似文献   

11.
几种药剂防治水稻二化螟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40%水分散粒剂10g/667m2,杀单·苏云63.1%可湿性粉剂50g/667m2,阿维·三唑磷15%乳油100m L/667m2处理二化螟,进行药效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40%水分散粒剂10g/667m2,杀单·苏云63.1%可湿性粉剂50g/667m2对二化螟有较好的防效,两者药后14d防效分别为92.61%、90.46%,且对水稻生长安全,对其他有益生物未见药害。建议使用时,每667m2用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40%水分散粒剂10g或杀单·苏云63.1%可湿性粉剂50g于二化螟卵孵盛期至二龄幼虫高峰期兑水40kg于水稻叶面均匀喷雾。  相似文献   

12.
稻苗绿圆跳虫的发生危害与药剂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绿圆跳虫是吉林稻区的新害虫,以成虫、若虫危害稻苗心叶、叶鞘及叶片,致使苗床上出现成簇枯心苗、叶片呈黄色撕裂状横斑或横断、叶鞘上出现破损状黄斑或褐色折痕。稻苗25~3叶期枯心苗出现最多,钵育苗受害更严重。防治方法可于播种前,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处理苗床,或发生初期用90%敌百虫与80%敌敌畏1∶1混合后1000倍液喷雾,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3.
稻苗绿圆跳虫的发生危害与药剂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圆跳虫是吉林稻区的新害虫,以成虫、若虫危害稻苗心叶、叶鞘及叶片,致使苗床上出现成簇枯心苗、叶片呈黄色撕裂状横斑或横断、叶鞘上出现破损状黄斑或褐色折痕。稻苗25~3叶期枯心苗出现最多,钵育苗受害更严重。防治方法可于播种前,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处理苗床,或发生初期用90%敌百虫与80%敌敌畏1∶1混合后1000倍液喷雾,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以氟虫腈·毒死蜱18%种子处理微囊悬浮剂为对照药剂,测定了氟虫腈·毒死蜱18%种子处理微囊悬浮剂包衣花生种子后氟虫腈和毒死蜱在花生根际土壤和根系中的剂量动态及对花生蛴螬的防治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包衣种子播种后微囊化可以显著延缓毒死蜱和氟虫腈在花生根际土壤中的降解,在相同剂量下氟虫腈·毒死蜱18%种子处理微囊悬浮剂处理中在花生根际土壤和根系中氟虫腈和毒死蜱含量均显著高于非微囊化制剂。在药种比1∶100或1∶50条件下,用氟虫腈·毒死蜱种子处理微囊18%悬浮剂对花生种子包衣即可在整个花生生育期对蛴螬有效控制,防治效果在70%以上。  相似文献   

15.
试验结果表明,使用20%噻虫胺SC 40 ml/667 m~2、50%吡蚜酮WP 16g/667 m~2、80%烯啶·吡蚜酮WDG 10g/667m~2、20%呋虫胺SG 20g/667m~2、75%吡蚜·呋虫胺WG 10g/667m~2,于稻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施药1次,对稻飞虱具有较好的防效,5种药剂中防效最好的是75%吡蚜·呋虫胺WG 10g/667m~2处理,达88.0%~94.21%;其次是20%呋虫胺SG 20g/667m~2、80%烯啶·吡蚜酮WDG 10g/667m~2处理,为83.5%~94.48%;20%噻虫胺SC 40ml/667m~2处理施药后3d、7d的防效较好,分别为87.8%和92.43%,与80%烯啶·吡蚜酮WDG 10g/667 m~2处理防效相当,施药后14d的防效较差,仅为87.53%,均差于其他各处理;50%吡蚜酮WP 16g/667 m~2药后3d的防效较差,为84.84%;施药后7d、14d的防效较好,为93.07%和92.13%,与20%呋虫胺SG 20g/667m~2、80%烯啶·吡蚜酮WDG 10g/667m~2防效相当。建议在生产应用上5种药剂交替使用,避免抗性的产生,保持药剂对水稻稻飞虱的良好防效。  相似文献   

16.
作者进行了水稻用药减量控害增产技术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40%[1]防治二化螟示范试验,示范区达到减少农药用量15%,水稻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水稻产量增加5%~10%.  相似文献   

17.
水稻旱育秧是一项省水、省种、省秧田,降低劳动强度,提高水稻产量的一项新技术。抓好床土灭菌、种子清毒、化学除草、化学调控与防病治虫五项植保技术的落实,对培育壮秧、多增分有不可忽视的保证作用。1床上灭菌苗床以有机肥为主,病菌多,如在播种前不进行土壤处理,床上灭菌消毒,常易导致苗期以立枯病为主的病害发生,造成大量死苗。床上消毒在播种前浇足底水后进行,当底水达80%时,每m2用70%的敌克松600倍液1·5kg均匀喷洒在床面进行消毒。2种子消毒在浸种催芽时,用强氯精1g对水500g,泡稻种500g,浸泡…  相似文献   

18.
研究结果表明,18%噻虫胺悬浮种衣剂700mL/100kg种子处理对水稻苗期稻蓟马具有持久防效,药后20d平均防效保持在78%以上.使用200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0.5mL/盘或1%氯虫苯甲酰胺颗粒剂20g/盘均对一代二化螟有良好防效,药后20d防效可以达到75%以上,药后50d防效能保持在30%以上.第二代二化螟...  相似文献   

19.
花生播种期施用绿僵茵防治蛴螬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anisopliaeM202.1菌株对花生蛴螬的防治效果。室内生物测定表明,在含有绿僵菌5×10^6、10×10^6和20~10。孢子.g^-1土壤中,暗黑鳃金龟Holotrichiaparallela幼虫死亡率分别为22.4%、41,1%和74.4%,高浓度下LT50为11.9d。盆栽试验中,在播种花生时进行土壤施菌。施药处理,并在花生开花时进行接虫对比处理,结果显示:对照土壤中接虫处理的蛴螬为害可造成花生好果数减少29.2%,果重减轻26.1%,虫果增加率达28.1%;土壤施菌后接虫条件下虫果增加率为20.7%,比对照减少7.4%;但不论接虫与否,花生好果数及果重与对照土壤不接虫处理的差异均不显著;辛硫磷处理对蛴螬有较好的直接控制作用,但使花生结荚数减少;1/2剂量绿僵菌加1/2剂量辛硫磷混合处理不能很好控制虫害。田间试验显示,播种时绿僵菌能有效控制蛴螬为害,收获期花生的好果数和果重都提高40%左右,显著高于对照,虫果率降低10.9%;绿僵菌的防治效果显著高于辛硫磷。  相似文献   

20.
选用6种药剂对黄州区水稻稻纵卷叶螟发生较重的田块进行了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10%多杀霉素悬浮剂防治效果最好,防效为99%,4%多杀·阿维菌素水乳剂和5%虫螨腈超低容量液剂防治效果次之,防效为98.94%和98.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