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3 a定位试验,采用实地测产、水分平衡等方法,研究了秸秆还田对冬小麦和夏玉米产量与产量性状,以及土壤储水量、作物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降低小麦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以及玉米单位面积穗数,增加小麦千粒重以及玉米穗粒数和千粒重;秸秆还田处理的小麦-玉米周年产量较秸秆不还田处理增加1.1%,其中,小麦季减产3.3%,玉米季增产4.8%;秸秆还田处理的小麦季和玉米季各时期0~200 cm土体储水量均跃秸秆不还田处理,其中,小麦收获期至玉米播种期土壤储水量增加明显,增幅为4.6%;秸秆还田处理有利于减少小麦季和玉米季的作物耗水量,提高周年水分利用效率,但不利于小麦季作物水分利用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交替灌溉小麦间作玉米干物质的累积与分配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传统间作耗水量大,且灌水与间作作物干物质累积相关关系研究薄弱的问题,在河西绿洲灌区进行田间试验,探究交替灌溉模式下,不同水分处理对小麦间作玉米及其相应单作的产量及干物质分配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交替灌溉小麦间作玉米LER达到1.30~1.38;净地面积下,间作小麦经济产量较单作小麦提高了21%~33%,间作玉米经济产量较单作玉米提高了38%~42%;小麦收获后,间作玉米干物质积累量比单作玉米平均增加8%;低、中、高灌水平下间作玉米群体生长率分别为单作的49.62%~61.92%、56.04%~65.84%和55.28%~68.98%.在河西绿洲灌区,小麦间作玉米上应用交替灌溉技术与单作相比具有提高间作作物产量和增加干物质积累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基于统计数据阐述了陕西省的粮食播种面积变化及产量状况,在分析了粮食播种面积、夏秋粮播种面积及小麦和玉米播种面积变化的基础上,探讨了相应的粮食产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并利用DPS软件建立回归分析模型和GM(1,1)模型预测了未来10年粮食产量趋势,比较了2个模型预测结果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全省农作物、粮食、夏粮和秋粮播种面积均有所下降,分别减少了55.78×10~4和105.24×10~4、70.33×10~4和34.7×10~4hm~2,年均减少量分别为0.90×10~4、1.73×10~4、1.13×10~4和0.56×10~4hm~2,且夏粮比例下降,秋粮比例上升。全省粮食总产量增加了833.9×10~7kg,年均增长13.67×10~7kg,其中关中地区粮食产量占全省产量比例最高,各地市的粮食产量以渭南市最高,其次是西安市,铜川市最低。夏粮、秋粮、小麦和玉米产量分别增加了277.3×10~7、556.6×10~7、270.3×10~7和476.2×10~7kg。机耕面积、水浇地面积、化肥施用量和复种指数对粮食产量影响较大。通过对模型结果的分析,多项式回归模型的预测结果比较符合陕西省实际,全省2015和2020年粮食产量略有增加。  相似文献   

4.
<正>铃薯是世界上仅次于水稻、小麦、玉米的四大粮食作物之一,中国马铃薯种植面积以及总产量均居世界首位。2015年1月6日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表示今后要通过推进马铃薯主粮化,因地制宜扩大种植面积,为中国粮食安全提供更多保障。为马铃薯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山东邹城市作为鲁西南地区二季作的主要县级市之一,常年种植面积在3.33×10~7 m~2左右,平均单产4360 kg/hm~2。但是,近几年长期盲目大量施肥,造成马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在鸡场的污染现状,提供其在人禽间传播的基础数据,采用FA-Ⅰ撞击式采样器采集鸡舍内空气中总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MRSA,并采集同日龄鸡粪样本。分别考察空气和粪便中相应细菌浓度,分析其浓度随日龄变化趋势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空气和粪便中MRSA浓度平均值分别为(4.31×10~2±4.56×10~2)CFU·m~(-3)和(3.37×10~4±4.83×10~4)CFU·m~(-3),占金黄色葡萄球菌比例分别为41.99%±26.99%和22.11%±20.06%。随日龄增加,鸡舍内空气和粪便中总细菌浓度呈线性增加;金黄色葡萄球菌及MRSA浓度整体上随日龄增加而升高,同时受到温度和舍内颗粒物浓度变化影响。PM_(2.5)负载MRSA浓度的变化规律与空气中总MRSA相似,均值为(1.51×10~2±1.7×10~2)CFU·m~(-3),占总MRSA的38.13%±20.17%。  相似文献   

6.
一、扩种水稻是我国北方发展粮食生产的必然趋势水稻是我国人民喜爱的主要细粮作物,它首先是产量较高。1983年我国稻谷每公顷平均产量为5092公斤,而小麦和玉米分别为2800公斤和3615公斤,水稻分别高81.7%和40.8%;建国35年来,辽宁省水稻平均单产比玉米高31%,比高粱高71.4%。其次是营养价值较高。如含蛋白质为7~10%,虽稍低于小麦、玉米,但蛋白质的生物价,大米为88%,而小麦为40%,玉米为30%;其蛋白价,大米为77%,而小麦粉为48%,大豆为55%。故稻米蛋白质是植物蛋白质中最好的。稻米粉质最细,其淀粉直径为3~10微米,而小麦为30~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玉米秸秆还田量对小麦生长和砂姜黑土水分状况的影响,探讨适宜的秸秆还田量。[方法]设置0、1 500、3 000、4 500和6 000 kg/hm~2玉米干秸秆粉碎还田量,小麦主要生育期采集0~10、10~20 cm土壤样品,测定水分含量;收获期考察小麦产量结构性状。[结果]实施玉米秸秆粉碎直接还田对后季小麦生长发育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籽粒产量增长3.49%~7.09%,平均提高4.94%,3 000 kg/hm~2的中等秸秆用量处理小麦产量最高。小麦拔节期、孕穗期和开花期0~10 cm、10~20 cm以及0~20 cm土层水分含量显著提高,减轻了土壤干旱程度。[结论]当前生产水平下,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地区玉米秸秆适宜还田量为3 000 kg/hm~2。  相似文献   

8.
群体对小麦生长发育及水分腾发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以小麦666.7m2常规茎数110~120万为对照,减少常规茎数20%~25%和10%~15%的水分腾发量分别为247.10 m3、219.85 m3和223.96 m3,减少单位面积茎数可降低小麦的水分腾发量,使根系发达,单株增重加快,干物质积累量、生物产量提高,并可显著提高经济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9.
考虑土壤水平衡的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内蒙古河套灌区解放闸灌域地下水埋深较浅且矿化度高及黄河水量逐年减少等因素导致的农业用水严重短缺问题,本研究以解放闸灌域玉米为研究对象,耦合Jensen模型与土壤水平衡模型构建灌区尺度灌溉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对不同的地下水埋深及土壤含水量情景下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进行研究,并利用Lingo软件编程求解模型。结果表明:当地下水埋深为2.5m时,引黄水量为3.85×10~8 m~3,可以达到5.55×10~8元的净经济效益;而土壤水含量为0.12~0.16时,净经济效益为[5.41,5.67]×108元。优化结果验证了模型在当地可行,并针对河套灌区解放闸灌域的不同土壤含水量与地下水埋深情景分别提供14种配水方案。  相似文献   

10.
<正>本期嘉宾:安徽惠多利农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祝王春安徽省是粮食的主产区,种植结构较往年没有明显的变化,皖北区域仍以小麦、玉米、大豆为主;皖南地区以水稻为主,受棉花价格影响,安庆的宿松县、望江县以及芜湖的无为县棉花种植面积减少50%左右,改种水稻。随着土地流转的加快,安徽南部区域特别是安庆、马鞍山、芜湖等区域,种植大户明显增多,种植大户主要轮流种植水稻、小麦,冬季抛荒现象减少。安徽市场用肥季节相对集中,每年的上半年销售季节集中在4-6  相似文献   

11.
正一、玉米粗缩病(一)症状玉米粗缩病是一种病毒病,玉米出苗后即可染病,到5~6片叶时才显现症状。除为害玉米外,还可为害小麦、高粱、谷子等。该病可在冬小麦、多年生禾本科杂草等寄主及传毒介体中越冬。第1代灰飞虱自5月下旬羽化,并陆续从小麦向玉米转移,至6月中旬达到高峰。玉米在4~5叶期前易感病,10叶期后植株的抗性逐渐增强。(二)防治方法玉米播种前后和苗期对玉米田杂草每667m~2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g或48%毒死蜱乳油1 500倍液,均匀喷雾,隔7d喷1次,连  相似文献   

12.
正河北省是棉花生产大省,全省植棉面积常年在50万公顷左右,占全国棉花种植面积的10%左右,占全国总产量的9%左右。但是近年来,由于植棉劳动力成本上升、综合效益下降,河北省棉花种植面积也呈现下降趋势,许多棉农改种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也有的改种其他经济作物。通过调研新疆棉区机械化发展现状,提出河北省  相似文献   

13.
1.种子储存与种子水分、气温、相对湿度的关系种子是有生命的有机体,在储藏过程中具有新陈代谢的性质,对水分、温度和空气非常敏感,具有一定的变化规律。1.1种子储藏与种子水分关系我国制定的粮食在储藏过程中安全水分的标准为小麦13.5%、玉米13.5%、水稻13.5%、大豆13.0%。种子在储藏过程  相似文献   

14.
水氮运筹对小麦、玉米周年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采用喷灌带进行灌水,研究不同氮肥基追比(A1:70%基施、30%追施;A2:60%基施、40%追施;小麦季施纯氮240 kg/hm~2,玉米季施纯氮270 kg/hm~2)和不同灌水量(B1:0次;B2:2次;B3:3次;小麦季和玉米季每次的灌水量均为450 m~3/hm~2)对小麦、玉米生长过程中土壤储水量、光合生理特性、产量和水分利用等的影响,以期明确小麦、玉米合理的氮肥追施比例和灌水量。结果表明,随灌水量增加,小麦抽穗期、灌浆期及玉米灌浆期、收获期土壤储水量总体呈增加趋势,小麦收获期土壤储水量呈降低趋势。小麦前期氮肥供应较多更有利于光合速率的提高,而适度干旱更有利于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先增加后降低,而生物量和千粒质量均增加。不同处理中,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水利用率均以A1B2处理最高,分别为8 207.8 kg/hm~2、26.7 kg/(mm·hm~2)和1.42 kg/m~3。对玉米而言,A2B2处理产量最高,A1B3处理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水利用率最高。小麦、玉米的周年耗水量表现为A1A2;A2B2处理小麦、玉米周年产量最高,A1B3处理周年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水利用率最高。  相似文献   

15.
从全世界来看,水稻的种植面积仅次于小麦而居第二位,单产仅次于玉米,总产在小麦之后,为第二位的重要粮食作物。但小麦有1/4用于非食用目的,而水稻仅有7%。目前,水稻在亚洲20亿人口所摄取的热能中占3/4,在非洲和拉丁美洲10亿人口所摄取热能中占1/3。可以说是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相似文献   

16.
基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的CLIMWAT和CROP数据库中有关山西太谷的相关气候数据以及《山西省统计年鉴》,借助CROPWAT 8.0模型、运用虚拟水理论对2000—2015年山西太谷玉米种植水足迹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太谷县玉米生长过程水足迹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水足迹的平均值为1.04×109 m~3/a,最大值出现在2015年,为1.48×10~ m~3/a,最小值出现在2003年,为0.55×10~ m~3/a;玉米水足迹构成中以蓝水足迹为主,占总水足迹的59.54%,绿水足迹占总水足迹的25.68%,灰水足迹占总水足迹的14.78%,三者皆呈波动上升的趋势;玉米水足迹效率总体上呈现出上升—下降—上升—下降—上升的趋势,其最小值为2004年的0.41元/m~3,最大值为2014年的1.20元/m~3,2014年约为2004年的3倍。表明太谷县玉米水足迹效率在明显提高,意味着玉米对太谷县农业总产值作出的贡献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7.
垄作覆盖下小麦、玉米产量、土壤碳素转化及水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旱地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下垄作覆盖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水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在洛阳市农林科学院内防渗精确水分池内,设置垄作覆盖、秸秆覆盖、传统耕作(对照)3个处理,结果表明,(1)垄作覆盖下作物增产显著,小麦较对照增产11.05%,玉米增产32.40%;小麦水分利用效率提高0.36 kg/(mm.hm2),玉米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72kg/(mm.hm2)。(2)垄作覆盖提高了0~200cm土壤含水量,为小麦、玉米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3)垄作覆盖下0~5cm、5~10cm土层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小麦田分别较对照增加了39.7mg/kg、27.5mg/kg,玉米田分别较对照增加了52.1%、61.2%。(4)垄作覆盖下微生物量碳含量:小麦田0~5、5~10、10~20cm土层分别较对照增加了120.7mg/kg、158.6mg/kg和132.2mg/kg;耕层微生物量碳平均含量较对照高94.1%;玉米田0~5cm、5~10cm土层分别较对照高167.2mg/kg、78.2mg/kg,10~20cm与对照比差异不明显。垄作覆盖技术既可提高0~200cm土壤含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又可显著提高0~5cm溶解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利于小麦、玉米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8.
几种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影响与节水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北沿运和淮北灌区,水稻面积1260万亩。由于淮河来水渐减,全年缺水70亿米~3,常年提江水10亿米~3,尚不能满足灌溉需要,遇旱年淮北的水稻面积要减少200~300万亩,严重影响我省粮食生产。对此江苏农学院稻麦研究室自1987年起研究了水稻各生育期的土壤水分状况对不同类型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杂交稻汕优63穗大,属源限制型品种,在湿润灌溉条  相似文献   

19.
以甘肃河西灌区为试验地点,在0、300、450kg/hm^2氮水平下,探讨了小麦/玉米和蚕豆/玉米两种间作对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扬花期,与小麦和蚕豆间作的玉米在3个氮水平下都低于单作,而间作小麦和间作蚕豆在不施氮条件下,0-140cm土层土壤含水量高于单作,在300kg/hm2和450kg/hm^2氮水平下则表现不一样;玉米收获后,在3个氮水平下,小麦、蚕豆间作都低于单作,而与小麦和蚕豆间作的玉米都高于单作。小麦/玉米间作相对于单作WU在0和300kg/hm^2氮水平下减少11%,在450kg/hm^2氮水平下增加1.29%;WUE在3个氮水平下都高于单作,间作相对于单作WUE增加27.91%-39.17%。蚕豆/玉米间作相对于单作WU在0和300kg/hm^2氮水平下分别减少12.98%、2.98%,在450kg/hm^2氮水平下增加5.83%;WUE在3个氮水平下都高于单作,间作相对于单作WUE增加22.62%-62.37%。表明小麦/玉米和蚕豆/玉米间作可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20.
玉米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作物之一.从北纬58度到南纬35~40度的地区均有大量栽培。北美洲种植面积最大,占世界近一半,其次为亚洲、欧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玉米是粮食作物中发展最快的一种。三大玉米生产国玉米生产量占全球平均比重从栽培面积和总产量看,玉米仅次于小麦和水稻居第三位,产量却占世界第一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