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采用水蒸气蒸馏(SDE)和固相微萃取(SPME)提取深山含笑花挥发性成分,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其组成,研究不同提取方法对深山含笑花挥发性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深山含笑花SDE法和SPME法提取物中分别鉴定出63个化合物,包括27个相同成分。其中,莰烯、石竹烯、石竹烯氧化物、α-蒎烯、斯巴醇、苧稀和芫荽醇在两种提取法的共有成分中含量较高,共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37.97%(SDE)和50.14%(SPME)。SDE和SPME所得深山含笑花挥发性提取物的主要成分没有明显差别。其中,SPME法样品用量少,提取效率高,是提取深山含笑挥发性成分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2.
赵丽娟  辛广  张捷莉 《特产研究》2006,28(4):58-59,61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产自河北卢龙地区青蒿中的挥发油,测得青蒿挥发油含量为8.8%;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分离鉴定和计算机质谱图库检索,鉴定出了23种化学组分,占总挥发性物质总含量76.56%;应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了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的挥发油中主要含有N,N'-双(2,6-二甲基-6-亚硝基)庚-2-烯-4-酮(37.16%)、桉叶油素(11.20%)、3,3,6-三甲基-1,5-庚二烯-4-醇(4.49%)、石竹烯(4.43%)、大根香叶烯D(3.35%)等。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方法提取的姜黄油的成分。[方法]采用3种提取方法,分别是水蒸气蒸馏、超临界CO2萃取和分子蒸馏,并采用GC-MS对获得的3种姜黄油进行成分分析。[结果]3种提取方法获得的姜黄油的成分及相对含量基本一致,其主成分含量为:姜黄酮(含芳香-姜黄酮)〉α-姜烯〉姜黄新酮、β-倍半水芹烯;分子蒸馏前轻组分与前面3种姜黄油的组分差异很大,分子蒸馏前轻组分主要含α-姜烯、异松油烯、β-石竹烯和β-倍半水芹烯等较早出峰的组分,在保留时间为25.28 m in以后的组分未被检出。[结论]该研究可以姜黄油的工业化生产及广泛应用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 C. DC)叶挥发油的提取工艺及化学成分,采用超声辅助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枫杨叶挥发油,利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探究了超声时间、蒸馏温度和蒸馏时间对枫杨叶挥发油提取率的影响;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提取的挥发油成分进行了分析鉴定。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枫杨叶挥发油的最优提取工艺为超声功率100 W,超声时间30 min,蒸馏温度为125℃,蒸馏时间7 h,得到枫杨挥发油的提取率为0.040 62%。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共分析鉴定出56种化学成分,主要包含烯、醇、烷、醛、酮、酯等,占挥发油总量的79.85%,其主要成分为氧化石竹烯(40.56%)、(1S-cis)-1,2,3,5,6,8a-六氢-4,7-二甲基-1-异丙烯基萘(18.29%)和石竹烯(10.22%)。该研究可为开发利用枫杨植物资源以及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艾叶的挥发性及半挥发性成分提供快速、可靠的分析方法,对艾叶挥发性成分的索氏提取法进行改良设计。结果表明:改良的索氏提取法具有集萃取、净化和浓缩为一体的优点,中途无需转移样品,大大简化了样品前处理操作,有效缩短了样品前处理周期。经鉴定,该方法提取的艾叶挥发性组分有62种,其中具有香味成分的有26 种。  相似文献   

6.
分别采用水蒸气蒸馏法(SD)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提取海艾(Artemsia argyi)挥发性成分,并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其成分类别及相对含量。结果表明,采用SD-GC-MS分离出42个组分,鉴定出22个组分,占挥发油总量的75.95%;采用HS-SPME-GC-MS分离出53个组分,鉴定出28个组分,占总挥发性成分的74.11%。SD与HS-SPME两种不同的前处理方法提取的挥发性成分有一定差异,二者联合分析海艾挥发性成分更全面。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取并分析胡椒果梗和胡椒果中的挥发性化合物成分及其抑菌效果。[方法]联合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同时蒸馏萃取(SDE)提取胡椒果梗和胡椒果中的挥发性化合物,利用气质联用对提取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和相对定量分析;采用滤纸片抑菌圈法测定胡椒梗挥发油抑菌效果。[结果]试验显示,胡椒梗共分离鉴定出α-香芹烯27.23%、β-月桂烯8.48%、α-蒎烯8.32%、莰烯7.77%、α-柠檬醛7.68%、松油醇7.52%、α-石竹烯4.99%等85种化合物,胡椒梗与胡椒中的挥发性成分无明显差异;其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制能力无明显差异。[结论]研究可为胡椒果梗的综合利用提供理论数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李学森  黄静  施红林  徐世涛  李忠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792-794,1220
[目的]分析研究荆芥挥发性成分的提取方法。[方法]采用GC-TOFMS分析同时蒸馏萃取法、回流法、程序升温微波萃取法提取的荆芥挥发性成分和顶空气体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和相对含量,并比较4种提取方法对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和相对含量的影响。[结果]从同时蒸馏萃取物、回流提取物、程序升温微波萃取物和顶空气体中分别鉴定出60、27、38和34种成分,而且,不同提取方法提取的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和相对含量明显不同。从同时蒸馏萃取物中鉴定出60种成分,主要成分及相对含量为草蒿脑(44.75%);回流提取物中鉴定出34种成分,主要成分及相对含量为草蒿脑(34.90%);程序升温微波萃取物中鉴定出38种成分,主要成分及相对含量为草蒿脑(39.90%);顶空气体中鉴定出27种成分,主要成分及相对含量为草蒿脑(84.82%)。由此可见,云南德宏产荆芥的主要成分为草蒿脑。[结论]该方法稳定、简捷、可靠,可用于荆芥挥发性成分的提取方法研究。  相似文献   

9.
危晴  王晓杰  陈亮  邱博涵  彭冲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216-5217,5393
[目的]采用GC-MS分析法测定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的霞草挥发油中化学成分含量。[方法]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霞草中的挥发油,然后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萃取物,利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挥发性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霞草的挥发油中共鉴定出61种主要挥发性成分,其中乙基异丙基醚(12.446 5%)、3-甲基-2-环氧基甲醇(11.878 5%)和2-甲基萘(9.358 6%)是构成霞草挥发性物质的主要成分。[结论]该研究为霞草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戴小阳  李霞  董新荣  周宝磊  谢勉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3):11562-11564,11597
[目的]研究云南多花蒿鲜嫩枝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抑菌活性。[方法]用水蒸气蒸馏法萃取多花蒿鲜嫩枝叶中的挥发油成分,以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分离鉴定其化学成分,并以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为供试菌,研究其化学成分的抑菌活性。[结果]测得挥发油收率为0.16%;采用GC-MS分离出42个主要成分,并鉴定了22个组分,占挥发性化学成分总含量的66.1%(面积归一化法)。挥发油主要成分有:桉叶二烯(9.5%)、(E)-2-己烯-1-醇(7.8%)、4,11,11-三甲基-8-亚甲基双环[7.2.0]十一碳-4-烯(5.7%)、石竹烯(3.8%)、α-石竹烯(3.0%)、石竹烯氧化物(2.1%)和(+)-α-松油醇(2.1%)等。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明显,对枯草芽孢杆菌有一定的抑菌效果。[结论]云南多花蒿鲜嫩枝叶挥发油含量较高,化学成分结构丰富,香气宜人,且具有明显的抑菌活性,极具研究与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为筛选适宜秦巴地区推广种植的紫苏种质,将从重庆、江苏、广西等地区引种的11批不同种质紫苏和1批本地野生紫苏同时种植于陕西商洛地区,采用同时蒸馏-萃取(SDE)法提取紫苏叶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挥发油组成成分,并比较挥发油得率,以评价不同种质来源紫苏在秦巴地区的品质表现。结果表明,从紫苏挥发油中共鉴定出180种化学成分,不同种质的共有成分有20种。主要共有成分为紫苏醛(0.48%~62.54%)、紫苏酮(0.02%~32.09%)、α-石竹烯(7.67%~22.16%)、α-香柑油烯(1.09%~15.57%)、D-柠檬烯(0.08%~14.89%)、芳樟醇(0.04%~7.99%)、大根香叶烯D(0.48%~4.15%)等。另有一些特殊成分,1个烯型(PL)种源含35.79%紫苏烯,1个醚型(PP)种源含35.76%芹菜脑,1个EK型种源含17.88%2-烯丙基-4-甲基苯酚等。12批紫苏种质可分为5种化学型,醛型(PA)、酮型(PK)、醚型(PP)、烯型(PL)及酚型(EK)。挥发油得率为0.30%~0.82%,其中以醛型的挥发油得率最高,烯型的得率最低。不同种质紫苏在相同引种栽培环境下,紫苏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组成和得率差异明显。除烯型紫苏外,其余种源紫苏的挥发油得率均可达到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标准。秦巴地区发展紫苏种植建议以江苏邳州地区的回回苏(醛型)为宜,重庆和玉林地区的白苏(酮型)次之。  相似文献   

12.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技术萃取高良姜及大良姜中的挥发性成分,并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进行分析鉴定,再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两种药材共检测出128个峰,鉴定出69种成分。从高良姜中检测到61个峰,鉴定出44种成分,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1.52%,主要成分有桉叶油醇、1,2,4a,5,6,8a-六氢-4,7-二甲基-1-(1-甲基乙基)萘、α-松油醇、塞瑟尔烯、1-石竹烯、β-蒎烯、2-茨酮等。从大良姜中检测到67个峰,鉴定出41种成分,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78.29%,主要成分有β-倍半水芹烯、正十五烷、(E)-β-金合欢烯、1-石竹烯等。高良姜和大良姜在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和含量上有很大差异,两者不能混用。  相似文献   

13.
《山西农业科学》2017,(10):1614-1616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与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方法,对艾叶燃烧前后易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并对比。结果表明,经GC/MS分析,结合质谱解析和保留指数,艾叶燃烧前共检出196种化合物,确定结构132种,占易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4.00%,其中主要易挥发性成分是3-氨基吡唑、桉油精、β-杜松烯、顺-β-松油醇;艾叶燃烧后共检出143种化合物,确定结构104种,占易挥发性成分总量的88.22%,其中主要易挥发性成分是苯酚、乙酸、吲哚、2(5H)-呋喃酮;艾叶燃烧前后共有的易挥发性成分有桉油精、石竹烯、氧化石竹烯、1,4,6-三甲基-萘,其中,氧化石竹烯、桉油精含量在二者中均较大。其结果为艾叶燃烧前后易挥发性成分及其功能性成分确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2种木香花的自然香气成分分析与香型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全自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ATD-GC-MS)联用法,首次对习见观赏芳香藤本白木香花(Rosa bankisae var.bankisae)和黄木香花(Rosa bankisae var.lutea)的鲜花自然香气成分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白木香花挥发性成分检出83种,主要包括醇类(24.23%)、脂肪烃类(17.75%)、萜烯类(17.18%)、酮类(16.76%)和酯类(16.13%),其中重要香成分为苯甲醇、β-石竹烯、β-紫罗兰酮、乙酸苄酯、乙酸己酯、香叶基丙酮、紫苏烯、β-二氢紫罗兰酮、α-紫罗兰酮和乙酸叶醇酯;黄木香花挥发性成分检出68种,与白木香花成分种类相似性为85.29%,但相对含量差异大,以萜烯类(58.65%)、脂肪烃类(17.40%)和酯类(15.44%)为主,其中重要香成分为罗勒烯、β-石竹烯、紫苏烯、α-金合欢烯、乙酸叶醇酯、乙酸己酯、(E)-2-己烯乙酸酯、γ-松油烯、乙酸戊酯和乙酸苄酯。香型评价显示,白木香花鲜花属于果香花香型,类似茉莉花头香,具有潜在的香料开发价值;而黄木香花鲜花属于辛香药草香型,适于配置芳香保健园林。  相似文献   

15.
青海云杉针叶和枝条的挥发性化合物的固相微萃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技术,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 MS)提取方法,分析了青海云杉针叶和枝条中的挥发性化合物,共鉴定了65种化学成分。其中针叶中分离鉴定出42种挥发性成分,占峰面积99.78%,主要成分为α 蒎烯、莰烯、左旋乙酸冰片酯;枝条中分离鉴定出50种挥发性成分,占峰面积的99.93%,主要成分为α 蒎烯、a 水芹烯、莰烯、1 甲基 5 (1 1 甲基乙烯基) 环己烯、石竹烯。青海云杉针叶和枝条的挥发物质中,萜烯类物质含量最多。  相似文献   

16.
GC-MS分析夏黑葡萄中挥发性香气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SPME-GC-MS)定量分析优质夏黑葡萄果皮、果肉中挥发性物质成分及含量,结果表明,夏黑葡萄果皮中挥发性物质含量多于果肉中挥发性物质含量,果皮中共检出48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醇类、烯类物质是主要的香气成分,果肉中共检出41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醛类、酚类物质是主要香气成分。夏黑葡萄的特征香气为大马酮、芳樟醇、D-柠檬烯、香叶醇、橙花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云南产紫苏茎和果实中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分析和鉴定,并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法测定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从紫苏茎和果实挥发油中分别分离并鉴定出51和42个化合物,紫苏茎的主要成分为戊基-2-呋喃酮、二异丁基邻苯二甲酸、正十六酸、2,5-二(1-甲基丙基)-苯酚等;紫苏果实的主要成分为肉豆蔻醚、戊基-2-呋喃酮、(Z)-β-金合欢烯、石竹烯、苯乙醛等。[结论]云南产紫苏茎和果实中挥发油主要成分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软枝乌榄果实的挥发性成分,并用面积归一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显示,从软枝乌榄果实中鉴定出59种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较高的主要组分有α-水芹烯(27.65%)、β-石竹烯(20.36%)、D-柠檬烯(17.97%)、α-蒎烯(11.84%)和γ-榄香烯(4.18%)等。对挥发性成分的香味进行分析可知,软枝乌榄共涵盖22种香型,其中松柏香、柑橘香和木香等载荷较大。本研究报道了软枝乌榄果实的挥发性成分及其香韵构成,可为中国乌榄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顾锡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9):4529-4531
[目的]建立CO2超临界萃取技术提取康藏荆芥(Nepeta pratti Lèvl)精油的最佳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优化CO2超临界萃取技术提取康藏荆芥精油的工艺。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康藏荆芥精油的主要成分及其含量,并与水蒸气蒸馏法、溶剂法所萃取的康藏荆芥精油的主要成分及其含量进行比较。[结果]利用CO2超临界萃取技术提取的荆芥精油的主要组分为:胡薄荷酮、薄荷酮、石竹烯、D-柠檬烯、反式-香芹醇、辣薄荷烯酮、大=牛儿烯D、2R-顺-5-甲基-2-(1-甲基乙基)环己酮、异胡薄荷酮、柠檬烯、1-辛烯-3-醇,松茸醇、2-环戊基环戊酮、石竹烯氧化物、dactylol、月桂烯,其含量分别为:45.21%、19.90%、1.89%、1.80%、1.49%、1.07%、0.81%、0.78%、0.65%、0.51%、0.51%、0.50%、0.47%、0.40%、0.21%。其中,萃取物中的萜类物质含量最高,可达76.20%。与传统提取法(水蒸气蒸馏法和溶剂浸提法)相比,应用CO2超临界萃取技术提取的康藏荆芥精油中的主要物质胡薄荷酮等含量较高,且萃取出来的物质种类相对较多。[结论]超临界萃取法简便可行,具有传质速率快、穿透能力强、选择性高、萃取效率高、操作温度低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对胡萝卜缨中挥发性成分进行富集,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其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采用面积归一法测定其相对含量。共检出挥发性成分48种,鉴定出其中的42个组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7.83%;主要成分为烯烃类29种、杂环类4种、醇类3种、芳香族类2种、酯类1种、酮类1种、有机酸类1种、醚类1种;含量较高的分别是-蒎烯(22.66%)、-蒎烯(28.98%)、石竹烯(15.63%)、柠檬烯(8.00%)、罗勒烯(6.9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