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依据稻桩带菌量、子囊壳发育进度以及抽穗扬花期天气趋势,预计2006年四川省小麦赤霉病总体中等程度发生,局部地区偏重。(1)稻桩带菌率较去年偏高。据仁寿、绵竹、渠县、威远、乐至、简阳、高县、邻水、双流、江油、安岳、巴州、雅安、宣汉、东坡、仪陇、射洪等监测点3月上中旬春季菌源调查,稻桩支带菌率0.3—14.11%,平均为4.51%,比去年高18.37%。(2)小麦抽穗扬花期与赤霉病菌子囊孢子释放高峰期较吻合。  相似文献   

2.
小麦赤霉病病穗率的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天台县1973—2018年测报历史资料与气象资料进行了小麦赤霉病发生因子分析,建立回归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小麦赤霉病病穗率与3月中旬稻桩子囊壳丛带菌率(x1)、上一年10月20日至12月10日总雨量(x2)有显著相关。小麦赤霉病病穗率逐步回归方程为y=7.648 0-0.051 2x1+0.127 7x2。回归方程可为赤霉病发生趋势中期预报应用。  相似文献   

3.
宣州区近几年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分析及防控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概述了宣州区小麦种植情况以及近几年尤其是2012年小麦赤霉病重发程度及原因,分析指出小麦赤霉病发生与田间稻桩子囊壳带菌率、子囊壳发育进度与小麦抽穗开花的吻合程度关系不明显,小麦抽穗至开花结束期的田间温度、湿度、降雨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关系明显,迟熟小麦发病重于早熟小麦,提出了5项具体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4.
由于田间稻桩子囊壳枝带菌率高、品种不抗病、小麦赤霉病对多菌灵抗性上升、阴雨天气多等原因,2014年泰州市姜堰区小麦赤霉病发生初期便呈现中等偏重发生趋势,且表现出通南地区发生趋势重于里下河地区、不同品种间发病程度不一、生育期早的显症时间早等特点。通过强化无病良种供应、监测预警和防控、惠农政策落实、统防统治等途径,最终使全区小麦赤霉病病穗率显著降低,并筛选出对赤霉毒素防控效果好的药剂。  相似文献   

5.
小麦赤霉病病菌的越冬、生长、发育阶段与冬季和早春气候关系密切。根据病菌越冬、生长、发育阶段的相关气象因子和菌量因子进行回归分析,建立预测模型。分析表明,小麦赤霉病发生级别与1月份降水量、雨日数呈显著负相关,与4月上旬稻桩子囊壳枝带菌率、3月上中旬雨日数、3月中旬降水量、1月份和2月份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该模型预测吻合度达91.49%以上。  相似文献   

6.
凤阳县小麦赤霉病流行程度中短期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凤阳县1996—2015年小麦赤霉病历史测报资料和气候条件资料为基本数据,以植保部门调查可知的稻桩子囊壳枝带菌率和气象部门可预报的未来10d及20d的降水量及雨日数为自变量,以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为因变量,组建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模型,运用DPS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筛选出小麦赤霉病流行程度中短期预测模型。并通过2016—2018年3年数据进行验证,结果显示,中短期预测基本正确率均在85%以上,可以在当地小麦赤霉病预测预报中运用。  相似文献   

7.
三麦赤霉病的发生、流行分析和预测,一般认为应从气象因素、三麦生育期、菌量三方面综合考虑。但在实际测报技术研究中,研究人员各有所侧重。有的主张以气象因素为主,考虑菌量多少,作为测报依据。有的则以菌量作为测报的主要指标。在测定菌量上,有的以稻桩带菌率或空中孢子浮游量为依据。几年来,我们测定了麦穗病菌粘附量,并与稻桩子囊壳带菌率和空中孢子捕捉器的菌量进行比较,试图探明菌量测定技术以及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稻麦轮作区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预测的准确度,以江苏洪泽、姜堰和张家港的历年赤霉病病穗率、田间初始菌源和气象因子为数据集,采用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影响小麦赤霉病发生的关键因子,进一步构建不同生态区的基于 BP 神经网络算法的小麦赤霉病发生预测模型,对江苏姜堰和张家港地区小麦赤霉病病穗率预测准确度均为 100%,对江苏洪泽地区小麦赤霉病病穗率预测准确度为 91.67%。  相似文献   

9.
以1991~2015年近25年贵池区小麦赤霉病最终发生程度为研究对象,选取3月各旬平均温度、降水量、雨日数及3月底4月初稻桩带菌率为因子,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并在逐步回归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贵池区小麦赤霉病发生级别中期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贵池区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与3月上旬降水量、3月中旬降水量、3月底至4月初稻桩枝带菌率呈显著正相关,可作为今后预测小麦赤霉病发生与流行的重要监测预警窗口,同时该中期预测模型预测基本正确率达88.00%以上,模型预报效果较好,历史平均吻合度达71.32%,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通过近几年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发生程度等进行比较得出,2015年宣州区小麦赤霉病病穗症状初见期迟,前期病情发展慢,后期病情发展迅速,发生程度较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前期小麦赤霉病病菌可能已侵入,但由于气象条件的不适宜未能及时表现,后期由于气象条件适宜,继续侵染并现症。发生程度的轻重主要是由主栽品种的开花高峰期与当时的雨日、雨量、温度等气象因素决定,而田间稻桩带菌情况仅是小麦赤霉病发生和流行的充要条件,非必要条件。为有效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发展,该文提出了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1.
小麦赤霉病是我省小麦生产上的屯要病害之一,梅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流行年份常造成严屯损失,对产最和品质都影响很大。t自1,72年以来,我们含对其发生现律进行过系统调查和观察,以便根据共发生规律制定预测预报方法,指导防治。现将儿年来调龙观察结果初步总结如下;一、关于赤霉病菌的产生(一)越冬后稻桩子班壳的形成 稻桩_卜子囊壳主要是在越冬后形成。我们于每年2月份开始,在长沙地区对小麦、油菜、绿肥田外露稻桩子囊壳进行定点观察和大田普查,侮种类型田取稻桩样本100一200丛,观察越冬后稻桩子囊壳形成的始见期。根据多年观察和调查结果…  相似文献   

12.
一、对小麦赤霉病测报的初步实践: 1974年武昌地区小麦赤霉病发生很轻。据我们5月中、下旬在华中农学院与武昌县流芳公社伟大大队两地的不同类型田块内调查,病穗率均在2%左右。结合当年的菌源数量和气象情况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菌源是本病发生的基础,气象条件是影响发病程度的重要因素。 1、菌源:稻丛上的子囊壳是导致小麦赤霉病发生的菌源,此病发生的迟早、轻重与子  相似文献   

13.
小麦赤霉病是巢湖市小麦上的最主要病害,会导致小麦产量降低、品质下降。2012年赤霉病在我市偏重流行,少数田块病穗率达95%以上,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失,主要原因是稻桩子囊壳带菌率较高、气候适宜、防治不当。防治对策首先是加强病情监测预报,其次是种植抗病良种、加强药剂防治。  相似文献   

14.
正一、发病特征及发生条件小麦赤霉病俗称烂头麦、半截穗,是由多种镰刀菌侵染引起的,属兼性寄生菌。赤霉病菌为害小麦穗部,严重影响麦粒品质(病麦籽含有致呕毒素及雌性毒素,人畜食后发生头晕、呕吐、腹泻现象,中毒严重时造成家畜死亡)。小麦赤霉病一般年份发生病穗率为5%~10%,大流行年份重病田病穗率高达30%。小麦赤霉病属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小麦抽穗扬花期遇阴雨天气极易导致病害流行。菌源量大,品种感病,4月下旬至5月上旬降雨偏多,  相似文献   

15.
小麦赤霉病大流行原因与综合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小麦赤霉病在宿迁地区大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主要包括:选用抗病品种、清除田间稻桩和化学防治等。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2021年南京市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呈总体偏重至大流行发生,发病症状多样,究其原因,除田间菌源量大、主栽品种感病外,主要是抽穗扬花期多次连续降雨,加重了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危害。根据小麦赤霉病特点,提出了在秸秆还田时,应严格按照作业标准,做到旋耕深翻深埋,并结合秸秆腐熟还田、堆沤还田等措施,降低赤霉病菌菌源基数,抓住扬花初期这个关键时期,优先选用耐雨水冲刷的剂型和高效植保机械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正> 近年来,小麦赤霉病(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在我省连续发生,流行。1985年全省大流行,损失小麦约8.9亿公斤,其它年份也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严重威胁着小麦生产。为此,我们组织全销有关单位协作,从菌源量、栽培条件、气象因素等几方面入手,对我省小麦赤霉病(穗腐)的发生特点、流行规律及田间流行动态经验模型进行研究,为有效控制危害和预测预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2018年宣州区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分析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茂 《安徽农学通报》2018,24(13):56-57,93
通过调查2018年宣州区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结果表明,2018年宣州区环境菌源总量高,气象条件相对较适宜发病,该区小麦赤霉病未防治田间自然发病程度达5级,防治后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为3级,且小麦赤霉病防治2次明显优于防治1次,早熟小麦赤霉病病穗率低于迟熟或恋青晚熟小麦.因此,应采取综合措施,加强小麦赤霉病的防控.  相似文献   

19.
由于气候条件适宜、田间子囊壳带菌率较高,病菌抗药性不断增强,近年小麦赤霉病发生加重,在扬州市邗江区大发生频次明显增加,防控难度加大,尤以2012年发生最重。本文分析了邗江区2012—2020年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及重发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防控建议,为小麦赤霉病的有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由于气候条件适宜、 田间子囊壳带菌率较高,病菌抗药性不断增强,近年小麦赤霉病发生加重,在扬州市邗江区大发生频次明显增加,防控难度加大,尤以2012年发生最重.本文分析了邗江区2012—2020年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及重发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防控建议,为小麦赤霉病的有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