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自2002年5月第4届国际杂交水稻学术研讨会在越南召开以来,杂交水稻技术已在全球范围内广泛用于水稻生产。2006年全世界杂交水稻种植总面积已超过1800万公顷,其中在中国之外的国家达200多万公顷。然而,如何进一步发展杂交水稻,目前仍然面临诸多挑战,特别是在诸如提高育种效率、增加杂种产量、改善稻米品质、提高制种产量、降低种子成本、改进大田管理和加强国家科研机构与民营种子企业合作等方面。为进一步加快杂交水稻的发展,国际水稻研究所、中国湖南省人民政府、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中国水稻研究所将共同主办第5届国际杂交水稻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2.
从在三亚召开的“2004年全国杂交水稻新品种展示会”上获悉,仅2003年,杂交水稻在孟加拉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菲律宾和越南等亚洲国家的种植面积就接近100万hm2。来自中国的杂交水稻目前已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1974年,中国科学家袁隆平选育出世界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杂交水稻的产量通常比改良的常规高产纯系品种高15%~20%。经过大规模的推广,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目前已经占我国水稻面积的一半,全国水稻单位面积产量从每公顷3.5t提高到6.2t。在过去的10多年中,中国、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水稻研究所、联合国发展计划署和亚洲开发银行…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杂交水稻正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目前已推广至6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种植面积约700万公顷。2021年4月28日,记者从湖南省与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共同举办的"马达加斯加执政党高级干部网络研讨班"获悉上述信息。杂交水稻作为农业科技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开辟了粮食大幅度增产的新途径,大面积生产比常规水稻增产20%左右,为促进全球粮食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杂交水稻在中国大面积推广应用以来,累计种植面积已超过6亿公顷。早在1980年,  相似文献   

4.
农业是中非合作的重点领域。中国一直致力于推广杂交水稻技术,帮助非洲国家解决粮食安全问题。马达加斯加水稻种植历史悠久,对稻米需求量大,且存在较大的粮食缺口,这在非洲国家粮食需求案例中很典型。中马杂交水稻合作起源于20世纪末,经历了近30 a的发展,以袁氏种业高科技有限公司为主的农业援非机构、企业深耕马国市场,形成了全产业链的商业模式,实现了中非农业合作声誉与效益的双赢。中国杂交水稻种植技术帮助马达加斯加解决粮食产量不足的问题,有利于其早日实现粮食自给自足的目标,同时对其他非洲国家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也具有借鉴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整理相关数据,归纳、总结中马杂交水稻合作的发展模式,探究其可借鉴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中马杂交水稻合作的前景与潜力。  相似文献   

5.
20 0 2年 5月 14日 ,第 4届国际杂交水稻学术研讨会在越南首都河内隆重开幕。会议由国际水稻研究所 (IRRI)、越南农业和农村发展部、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和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同主办。参加此次会议的有来自 2 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 180余名代表。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任该会议国际组委会副主席 ,并全程参加了会议。目前 ,越南已成为除中国之外在生产上应用杂交水稻面积最大的国家。 2 0 0 1年 ,越南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已达 4 8万hm2 ,杂交水稻的产量比常规稻增产 2…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杂交水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引言 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是水稻育种上的一项重大突破,也是水稻生产上的一项技术革新,它为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提供了有效的新途径。1981年,这项科研成果获得了中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1964年开始杂交水稻研究,1973年实现了“三系”配套,1974年选育出强优组合,1975年研制出一整套制种技术,1976年开始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从那以后,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逐年迅速扩大。目前,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约为4.95亿亩,而杂交水稻将近占四分之一(表1)。 多年来的生产实践证明:只要栽培措施得当,杂交水…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世界上栽培水稻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也是公认的拥有世界最先进水稻育种技术的国家。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杂交水稻技术的主要研发国和输出国,拥有一大批世界级的水稻育种专家。在过去的10年中,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水稻研究所、联合国发展计划署和亚洲开发银行和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在世界各国和地区传播中国杂交稻技术,统计显示,目前中国杂交水稻在孟加拉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菲律宾和越南等亚洲国家的种植面积已接近100万hm2,中国杂交稻良种在这些国家被称为神稻,广受欢迎。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主持的超级稻育种项目,至…  相似文献   

8.
杂交水稻于 2 0世纪 70年代初在中国研究成功并于 1976年大面积应用于生产以来 ,2 5a的时间过去了。截止目前 ,全球已有 2 0多个国家开展了杂交水稻研究 ,有少数国家已将杂交水稻成功应用于商业化生产。目前 ,在越南、印度、菲律宾、孟加拉、缅甸和美国 ,共种植杂交水稻约 70万hm2 。为促进杂交水稻技术的全球性应用与发展 ,自 1986年首届国际杂交水稻学术研讨会在中国长沙成功举办以来 ,每隔约 5a时间 ,都要举办一届。第 2届于 1992年在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召开 ,第 3届于 1996年在印度的海德拉巴举行 ,第 4届即本届国际研讨会原计划 …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杂交水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1984年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达820万公顷,占全国水稻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杂交水稻一般比普通水稻增产20%左右。利用水稻的杂种优势,从技术上看,有三个难题。第一,要培育出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和恢复系;第二,要选出优势强的杂交组合;第三,要有能获得大量第一代杂交种子的制种技术。中国在1964年开始杂交水稻的研究,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获得强优势杂交组合,1975年建立较完整的制种技术,1976年开始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目前,已有早、中、迟,籼、粳等多种类型,适合在不同地区种植的杂交组合二十多个。杂交水稻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较好的农艺性状,较高的生理机能,较强的抗性和较广的话应性。杂交水稻的生产程序较复杂,特别是在繁殖和制种过程中容易串粉而引起混杂。为了保证杂交水稻种子的纯度和质量并做到有计划地供种,在中国建立了一套较完整的良种繁育体系,由各级种子公司分工负责。除育种工作外,不少高等院校和研究单位在进行遗传、生理生化和形态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一定成绩,化学杀雄配制的杂交水稻也初步成功,并在生产上有一定的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10.
孟加拉国杂交水稻研究应用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孝高 《杂交水稻》2003,18(1):49-51
孟加拉国是世界上种植水稻的主要国家之一,年种植面积1000多hm^2,但单产较低。1993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96年杂交水稻被正式列入国家研究和开发项目。经过多年的努力,杂交水稻研究与应用取得较大进展。介绍了孟加拉国水稻生产的情况,杂交稻育种,制种和推广现状以及发展杂交稻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为了帮助解决孟加拉和印度尼西亚的粮食短缺问题,提高巴基斯坦的稻谷产量和米质,湖南省农科院筛选了10个中国杂交水稻组合分别参加上述3国2001和2002年的全国水稻区试,其中GNY50和GNY53表现突出,GNY50通过了孟加拉旱季品种审定,GNY50和GNY53同时通过了印度尼西亚旱季品种审定和巴基斯坦品种审定。介绍了中国杂交水稻在上述3国的栽培技术要点及中国杂交水稻种子出口的相关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2.
我国杂交水稻的形势与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杂交水稻从开始研究至今已有30年历史,已为我国粮食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要进一步发展杂交水稻,必须通过育种方法和材料的改进来提高组合的多样化、产量潜力、品质、抗性和制种产量。两系杂交稻正在走向成功,三系杂交稻在本世纪仍将是主力。杂交水稻国际开发前景可观。  相似文献   

13.
《Plant Production Science》2013,16(3):157-164
Abstract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IRRI) in 1960, IRRI’s breeding effort in varietal improvement for irrigated lowland has passed four decades. Breeding of semi-dwarf rice varieties such as IR8 at IRRI during first decade from 1960 to 1969 resulted in quantum leaps in yield potential, which marked the green revolution in Asia. During the second decade from 1970 to 1979, the primary emphasis of rice improvement has been directed towards incorporation of multiple disease and insect resistance and shortening of growth duration. Grain quality was the main target of crop improvement at IRRI during the third decade from 1980 to 1989. The fourth decade from 1990 to 1999 and beyond was focused again on the improvement of yield potential by developing hybrid rice and new plant type. Up to 1999, 46 indica inbred varieties and 2 indica/indica hybrid rice varieties were developed by IRRI and released in the Philippines for the irrigated lowland rice systems. Large-scale adoption of these improved varieties under modern crop management practices has resulted in a dramatic increase in rice production in major rice-growing countries. The hybrid varieties between indicas increased yield potential by 9% under the tropical conditions. New plant type (NPT) breeding has not yet resulted in an increase in yield potential. The second generation NPT developed by crossing tropical japonica with indica has demonstrated some promising results in terms of improvements in yield potential, disease and insect resistance, and grain quality.  相似文献   

14.
亚洲杂交水稻生产概况与发展战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亚洲杂交水稻生产概况,总结了中国杂交水稻生产的成功经验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今后亚洲发展杂交水稻战略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水稻品种对白背飞虱的抗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评价了来自中国的13个粳稻品种、11个籼稻品种、13个杂交稻组合,以及11个热带粳稻品种的杀卵作用和拒食抗性.具有杀卵作用的品种仅见于粳稻品种.测试的13个粳稻品种中,4个表现出明显的杀卵作用.重新评价了来自中国不同省份的42份粳稻和43份籼稻对白背飞虱的抗性.10个粳稻(约占24%)具有杀卵抗性,卵死亡率为53%~100%;95%以上的籼稻品种中,白背飞虱的卵死亡率低于30%;来自浙江的4个粳稻品种明显地抑制白背飞虱的取食.浙江的21个粳稻地方品种对白背飞虱拒取食和杀卵作用表现出独立性和连续变化.三千黄、长红稻和矮秆稻具有杀卵抗性,鸡脚黄和麻雀青具有拒取食抗性.这些发现表明抗白背飞虱基因在中国存在于同一生态区的粳稻地方品种中.  相似文献   

16.
中国杂交稻的"超感虫性"研究概况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介绍了高度感虫的中国杂交稻推广带来水稻害虫生态地位发生的变化.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上升为杂交稻上最突出的极易爆发成灾的重要害虫.20世纪70年代以前,白背飞虱只是水稻上的次要害虫,但80年代以来其种群大大增加.由于它从中国南部杂交稻种植区大范围迁飞,白背飞虱也成为中国中部地区粳稻上的重要害虫.由于种植具有抗褐飞虱基因Bph1的杂交稻组合,褐飞虱种群曾得到暂时的控制.然而,抗虫性的杂交稻在中国中部和南部稻飞虱迁飞区推广以后,褐飞虱生物型发生了改变,对抗虫品种产生了适应性.1990年以后,以前表现抗虫的杂交稻变得高感褐飞虱.缺乏抗虫性主基因不是中国杂交稻对稻飞虱超感性的充分理由,杂交稻旺盛生长的杂种优势可能是稻飞虱生殖力提高的部分原因.中国杂交稻对稻飞虱的超感虫性是从不育系遗传而来的.因此,杂交稻抗虫性的提高有赖于不育系的改良.利用持久抗性和多抗性的IR品种如IR64作为恢复系是改善中国杂交稻的超感虫性的一种有效方法.杂交稻上二化螟和三化螟为害也有所增加.与常规稻相比,杂交稻是一种更有利的食料植物且耐虫性更强.进行水稻产量损失的估计,尤其是水稻本身对螟虫为害的补偿能力,以及螟虫和杂交稻之间的生态学关系的研究有助于评价杂交稻对螟虫田间抗性的实际影响.  相似文献   

17.
胡兴明  钱前 《中国稻米》2021,27(4):9-11
杂交水稻研究与应用是中国科学家对全世界粮食安全保障做出的一项重要历史贡献。我国对杂交粳稻的研究虽迟于日本,但却后来居上,并领先于其他国家。更重要的是,中国杂交粳稻研究还推动了籼粳亚种间杂交亲和性的研究,选育了大量以“甬优”系列为代表的、利用亚种间优势的超高产籼粳杂交稻组合,为中国粮食安全提供了足够的种子“芯片”。本文回顾了中国杂交粳稻研究历程,重点分析了杂交粳稻研究中的每个创新思维,希望引起对杂交粳稻研究的讨论,“抛砖引玉”,寻找杂交粳稻实际育种规律,使大田真正育种效率得到更大地提高。  相似文献   

18.
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出口战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世界粮食生产现状及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出口的背景和前景,提出了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出口战略,并针对杂交水稻技术出口面临的具体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我国杂交水稻种子出口贸易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在国际上居领先地位。中国年生产与应用的杂交水稻种子高达20万t,占世界市场的95%以上,但杂交水稻种子出口发展迟缓,出口国家与地区狭窄,种子出口量少,贸易额低,创汇能力不足。分析了我国杂交水稻种子出口贸易发展的制约因素,并就如何发挥我国在杂交水稻领域的生产与技术优势,开拓杂交水稻国际市场,推动与扩大杂交水稻种子出口贸易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20.
Progress in ideotype breeding to increase rice yield potential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The ideotype approach has been used in breeding programs at the 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 (IRRI) and in China to improve rice yield potential. First-generation new plant type (NPT) lines developed from tropical japonica at IRRI did not yield well because of limited biomass production and poor grain filling.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second-generation NPT lines developed by crossing elite indica with improved tropical japonica. Several second-generation NPT lines outyielded the first-generation NPT lines and indica check varieties. China's “super” rice breeding project has developed many F1 hybrid varietie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the ideotype approach and intersubspecific heterosis. These hybrid varieties produced grain yield of 12 t ha−1 in on-farm demonstration fields, 8–15% higher than the hybrid check varieties. The success of China's “super” hybrid rice was partially the result of assembling the good components of IRRI's NPT design in addition to the use of intersubspecific heterosis. For example, both designs focused on large panicle size, reduced tillering capacity, and improved lodging resistance. More importantly, improvement in plant type design was achieved in China's “super” hybrid rice by emphasizing the top three leaves and panicle position within a canopy in order to meet the demand of heavy panicles for a large source supply. The success of “super” hybrid rice breeding in China and progress in NPT breeding at IRRI suggest that the ideotype approach is effective for breaking the yield ceiling of an irrigated rice cro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