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别以高抗细菌性条斑病的品种Acc8558和高感的品种H359为供体和受体亲本,通过回交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成了只渗入5号染色体短臂上单个供体亲本细条病抗性QTL(qBlsr5a)的近等基因系H359-BLSR5a。将该近等基因系与H359杂交,建立了一个大的F2群体。采用选择极端表型个体并验证其后代(F2:3)株系的方法,在F2群体中鉴定出目标QTL为抗病纯合基因型的个体。通过对这些个体进行分子标记基因型检测和连锁分析,将qBlsr5a定位在SSR标记RM153和RM159之间,大约2.4cM或290kb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2.
分别以高抗细菌性条斑病的品种Acc8558和高感的品种H359为供体和受体亲本, 通过回交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育成了只渗入5号染色体短臂上单个供体亲本细条病抗性QTL(qBlsr5a)的近等基因系H359-BLSR5a。将该近等基因系与H359杂交, 建立了一个大的F2群体。采用选择极端表型个体并验证其后代(F2:3)株系的方法, 在F2群体中鉴定出目标QTL为抗病纯合基因型的个体。通过对这些个体进行分子标记基因型检测和连锁分析, 将qBlsr5a定位在SSR标记RM153和RM159之间, 大约2.4 cM或290 kb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3.
利用基因芯片检测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抗性相关基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细菌性条斑病(简称细条病)是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为了鉴定细条病的抗性基因,我们利用Affymetrix的基因芯片对抗病品种Acc8558和感病品种H359中受细条病菌侵染调控的基因进行高通量的检测.在两品种中共检测到956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2个基因在两品种中一致上调,54个基因在两品种中一致下调,20个基因在两品种中表达变化方向相反.对差异表达基因的基因本性、代谢路径和启动子进行了分析.比较发现有30个差异表达基因的位置与已报道的控制水稻细条病的QTL吻合.本研究为水稻细条病抗性基因的克隆提供了线索,为揭示水稻细条病抗性的分子遗传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为克隆烟草赤星病主效抗性QTL,在本实验室对抗性基因初步定位的基础上,以净叶黄与NC82组合产生的回交导入系群体BC3F2为材料,在目标区间内加密26个SNP分子标记,利用Mass ARRAY飞行质谱技术检测基因型,进一步缩小目标区间。进而利用生物信息学、RT-PCR等方法在DNA水平和RNA水平对候选基因进行了初步筛选。分析表明,主效抗病QTL所在区间被进一步定位在1.6 c M范围内,对抗感品种主效区间内基因进行DNA序列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最终将53M-1和54M-3基因确定为候选基因。两个候选基因在抗感品种中表达差异明显,分别为O-甲基转移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类基因,与植物抗逆性相关,与烟草抗病性过程关系紧密。相关结果为进一步挖掘抗赤星病主效基因提供帮助,同时也对烟草赤星病抗性分子辅助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水稻抗纹枯病QTL表达的遗传背景及环境效应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利用水稻纹枯病菌强致病菌系RH-9人工接种Lemont导入到特青背景的213个近等基因导入系(TQ-ILs)群体和特青导入到Lemont背景的195个近等基因导入系(LT-ILs)群体,定位和分析了水稻抗纹枯病数量性状座位(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及其表达的环境与遗传背景效应。亲本Lemont对RH-9表现为高度感病,特青表现为中等抗病。人工接种后TQ-ILs群体的相对病斑高度(病斑高度与株高比)呈连续正态分布,LT-IL群体则明显偏向感病亲本Lemont。在不同年份和遗传背景下检测到影响纹枯病相对病斑高度的主效QTL 10个和互作QTL 13个,其中2006年在TQ-IL群体定位到的6个主效QTL在2007年均得到验证,表明这些QTL具有较好年度间的重复性。QSh4是唯一在双向导入系背景下表达的QTL,该位点特青等位基因降低相对病斑高度,提高抗性水平。在TQ-ILs群体中定位到位于第10染色体RM216~RM311区间的QSb10a与在LT-IL群体中定位到的位于相邻区间RM222~RM216的QSb10b的基因作用方向不同,推断这两个QTL存在紧密连锁关系。绝大多数在TQ-IL群体中表达的主效及互作QTL在LT-ILs群体中不表达,表明水稻抗纹枯病QTL具有明显的遗传背景效应。通过比较作图,本研究定位到的其中8个QTL在以往不同群体中同样被检测到,这些主效QTL对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MAS)培育水稻抗纹枯病育种可能具有应用价值。研究指出,标记辅助选择在不同遗传背景中能稳定表达的QTL或通过聚合不同抗病QTL是进一步提高水稻纹枯病抗性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黄瓜花叶病毒(CMV)为辣椒的主要病害,鉴定辣椒抗CMV基因并研究其抗性机理是辣椒抗CMV育种的理论基础。前期研究发现,CA02g19570和CA02g19600为辣椒抗CMV主效QTL (qCmr2.1)的候选基因,其中CA02g19570可能性更高。本研究以辣椒抗CMV材料PBC688和易感CMV材料G29为试验材料,采用qRT-PCR和VIGS技术验证候选基因CA02g19570和CA02g19600在辣椒抗CMV中的功能。结果表明,接种CMV后0~28 d的发病过程中,抗病材料PBC688和感病材料G29中的CA02g19570基因表达量均显著上调,且抗病材料中基因上调水平显著高于感病材料;而CA02g19600在抗、感材料中的基因表达模式无显著规律。在PBC688中沉默CA02g19570后,有6个(60%)植株在接种CMV后出现严重的系统花叶症状,CA02g19570的相对表达量显著下调;而沉默CA02g19600后,仅有2个(20%)植株出现轻微的花叶症状。本研究认为CA02g19570是辣椒2号染色体上的抗CMV主效QTL (qCmr2.1)的抗性基因。  相似文献   

7.
枯萎病是危害海岛棉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枯萎病抗性分子机制是培育抗病海岛棉品种的分子基础。基于对前期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本研究对参与海岛棉抗枯萎病调控的糖基转移酶基因进行了初步研究,以8个不同抗病性的海岛棉品种为材料,在枯萎病菌处理后,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9个棉花抗枯萎病相关基因进行表达量分析,结果表明,GB_A03G0575在海岛棉枯萎病侵染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表达量会先减少再增加,推断其可能在受到病菌胁迫时植物生长会受到影响。GB_A13G1825和GB_A11G1787基因在抗病材料中的表达量会比感病材料的多,最大表达量出现的时间,感、抗材料基本一致,推测这些基因对抗病有一定影响,表明在抗病过程中三个基因可能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结果为海岛棉抗枯萎病育种及抗病机理提供候选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甜瓜蔓枯病(GSB)抗病基因在甜瓜染色体上的定位情况,对甜瓜蔓枯病抗病亲本P181、感病亲本P01及其F_2遗传分离群体进行蔓枯病抗性鉴定,根据F_2蔓枯病发病情况,选择2个亲本及F_2中极端抗病和极端感病的子代各30个,提取DNA并分别构建抗病和感病基因混池,利用SLAF-seq和BSA技术进行蔓枯病抗病基因QTL定位分析。测序共开发得到188 022个SLAF标签,分析过滤掉低质量的SNP位点后,获得5 676个高质量的SNP标记。采用SNP-index关联分析方法,在甜瓜染色体上获得2个与GSB抗性紧密关联的候选区域,一个定位于Chr01上的9 837 447~11 028 838 bp区间,区间大小为1.19 Mb;另一个定位于Chr04上的33 135 224~33 993 540 bp区间,区间大小为0.86 Mb。共有218个基因定位在关联区域内,依据基因功能注释分析,推测可能与甜瓜蔓枯病抗病相关的候选基因有15个,包括NBS-LRR基因1个,E3泛素蛋白连接酶合成基因5个,RPM1相关蛋白基因1个,锌指蛋白相关基因1个,NAC结构域蛋白基因1个,钙依赖蛋白激酶2个,凝集素相关受体蛋白基因3个,RING-H2 finger蛋白基因1个。研究结果将为甜瓜蔓枯病的抗性基因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稻瘟病是一种对全球水稻生产威胁极大的真菌性病害,鉴定抗稻瘟病基因并将其导入到现有感病品种改良品种的抗性是控制这种病害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利用5个稻瘟病菌株鉴定了212份籼稻和235份粳稻种质资源的苗瘟抗性,分别筛选到8个和12个抗全部5个菌株的籼稻和粳稻种质材料。采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籼粳混合群体、籼稻和粳稻种质资源中共定位到43个影响水稻苗瘟抗性的QTL,抗GD00-193、GD08-T19、GD17-CQ16、HB1708和HLJ13-856菌株的QTL分别为9、4、14、14和2个。其中, 12个抗病QTL仅在籼稻亚群中检测到, 7个仅粳稻亚群中检测到,1个为籼粳2个亚群共同检测到,说明籼稻抗稻瘟病总体好于粳稻,而且稻瘟病抗性存在明显的籼粳分化。同时影响水稻对2个及2个以上菌株的抗性或在2个及2个以上群体中同时被定位到的QTL共计11个,利用候选区间关联分析和单倍型分析鉴定到23个抗病候选基因,不同抗病候选基因在籼、粳群体中的分布频率不同。研究结果为水稻品种稻瘟病抗性分子改良提供种质资源和有利基因信息及不同抗病基因的育种利用策略。  相似文献   

10.
为了筛选获得稳定抗细菌性斑点病种质和挖掘有效抗病基因,本研究以野生型大豆ZYD00006与‘绥农14’构建的全基因组回交导入系群体为试验材料,利用高压喷雾法接种丁香假单胞杆菌Psgneau001进行细菌性斑点病抗病性鉴定。运用复合区间作图法(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CIM)进行细菌性斑点病QTL定位,并针对定位区间进行基因功能注释和相关抗病基因的筛选和预测。结果表明:QTL分析共检测到6个位点与抗病相关(qbsd-D1a-1,qbsd-A1-1,qbsd-C2-1,qbsd-A2-1,qbsd-D2-1,qbsd-D2-2);分别位于1号(LG D1a)、5号(LG A1)、6号(LG C2)、8号(LG A2)、17号(LG D2)染色体上。经基因注释和筛选共获得41个候选基因,它们多与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受体蛋白(LRR protein)相关。本研究通过QTL初定位明确了大豆细菌性斑点病相关区间,为进一步精细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