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作制度(即耕作制度)是农业生产中的基本制度,是农业生产中的一项系统工程,它是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一)回顾我国解放40多年来农业生产发展,都与农作制度的发展变革相联系。从50年代起至  相似文献   

2.
农作制度的研究与发展是实现湖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技术载体,其动因是人多地少,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湖北省在农作制度研究与发展方面具有资源和地理优势,其研究发展可分为传统的以提高复种指数为主的阶段,生态经济效益型阶段和可持续的农作制度研究等三个阶段,生态经济效益型阶段和可持续的农作制度研究等三个阶段。改革开庭0年来,农作制度的研究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湖北农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目前尚  相似文献   

3.
自7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人口不断增长,人均耕地面积逐年缩小,特别是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大大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导致了我国农作制度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农作制度类型,如稻—萍—鱼、蔗—莱—菇、庭院间套作等立体农作模式,使我国农作制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  相似文献   

4.
浅议贵州多熟农作制度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苏跃  管智能 《耕作与栽培》2005,(3):14-15,61
分析了贵州农作制度状况与特点,多熟制度发展对粮食生产的贡献,指出旱地分带轮作多熟制和稻田多熟制为粮食的增产、农民的增收以及农业的持续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旱地宽厢宽带多熟制将是今后重要的旱地农作方式,稻田多熟与少免耕覆盖栽培技术的结合是稻田农作制度的又一亮点。  相似文献   

5.
根据贵州省自然和社会资源条件及种植业现状与发展前景,以不同农作制度为背景,对种植业结构与农作制度进行优化设计[1],目的在于从宏观调控上布局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使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效益协调发展,找出适合贵州省农业发展的种植业结构与农作制度类型,使贵州省种植业与农作制度不断完善,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中外农作制度研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国内外在农作制度的内涵、特征、层次结构、核心成分、分类分区及评估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简要评述,旨在为现代农作制度体系构建奠基,同时促进耕作学科的发展和为我国一些农业宏观政策的制定提供相应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浅析贵州耕作制度向现代农作制度转变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面对新的农业发展形式,结合贵州传统耕作制度现状,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农作制度,我们认为耕作制度向现代农作制度转变的途径主要有:依据优势资源选择现代农作制度;因地制宜推广少免耕制度;积极推行农牧结合的农作制度;大力推广水旱轮作制度;强化间套复种农作制度;深入研究现代立体种养农作制度。  相似文献   

8.
农作制度对江河源区域生态环境演变的作用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生产活动是人类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演变影响最为深远的人文因素之一,系统研究了农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技术措施,提出了农作制度是农业生产干扰环境演变的主要因素,系统论述撂荒制、休闲制、轮作制、集约制4种农作制度在区域生态环境演变中的作用机理,并对不同阶段农作制度对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演变作用程度进行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农作制度的层次结构探讨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国内外在涉农系统的层次结构理解上不一致,在农业系统,农作制度(系统),农场系统,耕作制度和种植制度的相互关系上不明晰。本文作者就涉农系统的相互关系提出了个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农业自然资源与农作制度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地形、土壤、气候条件均较复杂。就农业生产而言,作物种类也异常繁多,群众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间、套、轮作制度。为了科学合理地改革种植制度,发挥资源优势,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取得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本文对河南省气候资源和土壤资源作了浅析,对种植结构、种植制度及复种等作了总结。最后在挖掘河南农作制度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该省农业资源及生产条件,提出了农作  相似文献   

11.
总结经验,挖掘潜力,加快我国农作度的新发展──全国新型农作制度经验交流暨学术研讨会纪要(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为了总结交流近年来全国各地在农作制度开发方面的经验,研究探讨今后农作制度发展方向,明确开发的指导思想和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节水农作制度形成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自然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探讨节水农作制度形成的影响因素,将所涵盖的因素又分别细分为几类,从理化机制及国内外实践经验出发,科学分析了各种因素对节水农作制度形成与发展的制约形式,建立中国旱作地区节水农作制度形成机制的基本理论框架,并提出节水农作制度综合效益评价的构想.  相似文献   

13.
节水农作制度综合效益评价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不同的自然以及社会经济条件是形成各种节水农作制度的基础。文章主要从自然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探讨节水农作制度形成的影响因素,将所涵盖的因素又具体细分为几类,从理化机制方面以及国内外实践经验出发,科学地分析了各种因素对节水农作制度形成与发展的制约形式,建立我国旱作地区节水农作制度形成机制的基本理论框架,并提出节水农作制度综合效益评价的构想。  相似文献   

14.
山东现代农作制特征及其发展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山东省的农业自然资源状况入手,简要介绍了山东省60多年农作制度的演变特征。针对山东省发展现代农作制面临的资源消耗、区域经济发展、劳动力转移、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及农业基本建设等方面的问题与挑战,提出了向现代经营体制转变、全面改善和提高农业生态环境、强化投入和政策支撑及全面实现农作制度现代化技术支撑等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5.
李一平 《耕作与栽培》2000,(2):17-20,50
当 2 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际 ,调整粮食结构 ,发展高效农业已成为我国农业的热点问题。作为农业大省、鱼米之乡的湖南 ,在农业发展的重要转折关头 ,应如何抓住机遇 ,因势利导地组织好这次粮食生产结构调整 ,促进湖南粮食结构优化升级 ,提高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 ,增加农民收入 ,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长期以来 ,湖南因首先考虑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 ,千方百计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粮食单产 ,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集约高产农作制度。这种传统种植模式与技术曾受到世人称赞 ,被称为是“世界一颗瑰丽的明珠” ,在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年代 ,…  相似文献   

16.
数字农作技术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南京农业大学信息农业实验室近年来在数字农作技术方面取得的成就和最新进展,论述了未来数字农作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机械套种包衣玉米对北疆农作制度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小麦生长的拔节期应用机械将包衣的玉米种子播在小麦行中,玉米采用高分子膜包裹,可延迟玉米种子发芽,缩短玉米在小麦行中的生长时间,并充分利用了小麦收获后的光热资源,这一技术实现了小麦大种玉米的机械化,改变了传统套种的方法,通过对机械套种包衣玉米的特点及北疆的气候条件,玉米生产的分析,总结了机械套种包衣玉米对北疆的农作制度,农业生产及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提出发展套种玉米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国内外在农作制的类型划分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目前国际上尚缺乏统一的农作制分类体系。国内农作制分类主要是根据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及当地主要种植模式进行,如裸荒农作制、休闲农作制、草田农作制、常年农作制、集约农作制,1年1熟农作制、1年2熟农作制、稻一麦两熟制等;国际上主要根据农作制中的主导产业及其所处气候环境进行分类,如联合国粮农组织(2001)将东亚地区(泰国等)农作制分为稻田农作制、林作混合农作制、旱地集约混合农作制和温带混合农作制等。本文对中外农作制分类作了简要评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作制类型的逐级划分方法,旨在为农作制管理提供相应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以黄淮海农业发达区的山东省为研究区域,采用田间与野外定点试验、历年统计年鉴资料与典型农户调查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确定了山东现代农作制分区指导思想和分区原则的基础上,以县(市、区)为单元,将山东省农作制划分为7个一级农作制区,共涉及136个县(市、区),并系统分析了各分区的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20.
随着土地单位面积投入的增加,集约化程度日渐提高,在当前发展可持续农业的过程中,这种集约多熟农作制能否高产高效同步,是否能够持续发展是人们关心的问题,为此,我们以河北省景县为典例,在该县蹲点二年,做了大量的调查和试验,从宏观上进行了初步研究。景县地处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