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流行病学调查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性传染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近年来,本市郊区、高邮、邗江、江都等地陆续发生一种以主要侵害2-4周龄的幼鸭为主的传染病,发病率可高达90%。两年来,本院共解剖化验该类病例100余例.其中发病最早一例为6日龄,最晚一例为35日龄,2~3周龄发病率最高,约占总发病数的60%-80%。  相似文献   

2.
1 发病情况 江山市畜牧兽医站门诊部1999年6~7月共接待番鸭专业户35户,养鸭33020余只,发病10570只,发病率为32.01%,死亡5290只,死亡率为16.02%,经初步诊断疑为由鸭疫巴氏杆菌感染引起的鸭传染性浆膜炎。2 临床症状 急性病例主要表现为嗜睡、缩颈,两肢瘫软,共济失调,鼻孔有浆液性或粘液性分泌物,拉淡绿色稀粪,濒死时出现神经症状,最后全身痉挛而死。慢性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减少,头、颈歪斜,生长受阻。3 剖检变化 胸腹腔中有纤维素性渗出物,以心包膜和肝脏表面最为明显,同时可…  相似文献   

3.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俗称鸭浆膜炎,是养鸭场最常见的一种传染病,也是目前令养鸭户最头痛、给养鸭业造成经济损失较大的一种疾病。笔者在惠州市区周围15个乡镇近300个不同规模的养鸭场诊治过鸭病,发现95%的鸭场都有不同程度的鸭浆膜炎,20%左右鸭场浆膜炎发病相当严重。  相似文献   

4.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又称鸭传染性浆膜炎,其病原为鸭疫里默氏杆菌(以往曾称鸭疫巴氏杆菌),是现代养鸭业中造成严重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我国自1982年发现鸭群中存在鸭疫里默氏杆菌感染以来,现各个省市都相继分离出该菌。近年来随着养鸭业的发展,本病呈上升趋势,且本病易与鸭大肠杆菌病、沙门氏杆菌病相混淆,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一定困难,该病的发病龄期在7~80日龄,发病率为5%~95%,死亡率为5%~80%,严重时会全群覆没。我站曾诊断出多例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现将最近一例的发病和诊治情况介绍如下。一、发病情况200…  相似文献   

5.
鸭球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鸭的寄生虫病,鸭传染性浆膜炎又称鸭疫里氏杆菌病,从1998年以来,我市樱桃谷肉鸭场经常发生鸭球虫病并发传染性浆膜炎病.1998年至今3年来共诊治鸭24群,36000多只.  相似文献   

6.
鸭传染性浆膜炎(即鸭疫里默氏菌病)呈急性或慢性败血症,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为特征,临床上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及软腿等。鸭群一旦感染此病,其群体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是造成养鸭业经济损失的主要疾病之一。现将1例番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又称为鸭传染性浆膜炎,是侵害雏鸭的一种急性或慢性败血性传染病。1932年,由美国学者Herdrikson和Hiben首次在纽约长岛的鸭场中发现,1982年郭玉璞等在北京郊区鸭场分离鉴定出RA血清型为Ⅰ型,RA主要感染家鸭,1~8周龄鸭均可感染,但对2~3周龄的雏鸭最易感,发病率高,一般为60%~70%,有时高达90%。  相似文献   

8.
雏番鸭传染性浆膜炎诊治体会吴俊穗福州市畜牧兽医诊小鸭传染性浆膜炎,又称鸭疫巴氏杆菌病,是侵害小鸭的一种急性或慢性败血性传染病,以神经症状、纤维素性心包炎和肝周炎等病变为特征,此病传染性强,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严重威胁养鸭业的健康发展。1.发病情况笔...  相似文献   

9.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Ra)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病原通过饲料、饮水、垫料等经呼吸道、消化道传播。该病主要侵害10日龄一30日龄幼鸭,群体发病率达90%以上,死亡率一般在5%-75%。近年来,我县鸭传染性浆膜炎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病鸭场持续存在,难根治,已经成为制约我县养鸭业快速发展的重要疫病之一。...  相似文献   

10.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危害养鸭业最为严重的传染病之一,给养鸭业带来巨大损失,直接影响养鸭户的经济效益。现将我县蛟洋乡1例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慢性或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其特征为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成为近年来危害养鸭业的一种重要传染病。1999年9月-2000年9月,我们诊治鸭传染性浆膜炎29户,31批病鸭,累计36550羽。1发病概况浙江省金华市为红壤丘陵地区,山塘多,养鸭业较为发达。近年来鸭传染性浆膜炎的流行困扰着养鸭业的发展。本病无明显季节性,春冬季节比较多发,发病年龄在10日龄至70日龄,其中15日龄至50日龄为多见,有三户的病鸭分别为70日龄、105日龄和1…  相似文献   

12.
招租     
2006年5月下旬,如东某饲养户饲养的1000羽19日龄的雏鸭陆续发病,临床表现为眼与鼻孔有分泌物,绿色、黑色下痢,共济失调,抽搐而死亡。发病呈急性经过,发病率高,且死亡呈每日递增趋势。经诊断为雏鸭传染性浆膜炎。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一种在鸭上的烈性传染病。呼和浩特市郊区一肉鸭场2000只23日龄肉鸭普遍发病,有部分死亡,通过流行病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剖解及实验室诊断判定为鸭传染性浆膜炎。将发病的肉鸭分为A、B、C三个组治疗,A组用剂量为500μL/只鸭病毒性肝炎一传染性浆膜炎二联抗体蛋黄液注射治疗;B组用剂量为25mg/kg的氟苯尼考注射治疗;C组用4000IU/只的丁胺卡那注射治疗,同时用多维素饮水。结果A组的治愈率为95.5%,B组的治愈率为90.7%,而C组的治愈率为85.6%。结果表明注射使用抗生素在治疗浆膜炎上有很好的效果,卵黄抗体在鸭传染性浆膜炎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抗生素。  相似文献   

14.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又称鸭传染性浆膜炎.是危害最为严重的鸭病之一。该病在我国已经流行了30多年.在各级兽医部门的努力下,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有所下降.但危害仍很严重。笔者最近走访了当地的几个樱桃谷肉鸭养殖小区时发现.几乎所有的鸭群都有该病的发生.发病率高低不同,粗略估计有的达到20%左右.有些零星散发。  相似文献   

15.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一种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传染病,主要侵害1~7周龄不同品种的鸭,发病率与死亡率都很高,以肉鸭感染发病最多。近几年来,我们对上海郊区(主要在奉贤区、金山区、青浦区、南汇区和崇明岛)不同规模的肉鸭养殖场进行疾病诊治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鸭场不同程度受到传染性浆膜炎的困扰,有些鸭场几乎批批发病,养鸭户因此损失惨重。  相似文献   

16.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称鸭疫巴氏杆菌病或鸭疫里默氏菌病,由鸭疫里默氏菌引起各种雏鸭发病死亡的一种急性或慢性细菌性传染病,是目前危害养鸭业最为严重的传染病之一。现将我区水西镇白田村一例樱桃谷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名鸭疫里氏杆菌病,主要危害1~7周龄的鸭,呈急性或慢性经过,近年来在临床上相当普遍。作者结合临床实际,选择1例鸭传染性浆膜炎予以报道,为该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名鸭疫里默氏病.是侵害雏鸭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以全身浆膜面发生纤维索性炎症为特征.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已成为危害养鸭业的一种重要传染病。笔者通过对山东潍坊及周边十几个县市的养鸭户调查发现,几乎每批鸭子都会发生该病.治疗该病的药费能达到总药费的60%左右.[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黄丽红 《兽医导刊》2020,(6):179-179
鸭传染性浆膜炎也被称为鸭疫综合征、鸭白血病等,是鸭子感染鸭疫里默氏杆菌而导致的一种高致病性、传染性疾病,主要感染雏禽,具有感染率高、不宜彻底清除等特点,可导致不同批次雏禽发病。本文将通过对一例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诊治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为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称鸭疫里氏杆菌病,是危害养鸭业的主要疾病之一。主要侵害1-8周龄的鸭,2—3周龄易感,一年四季均发,尤以秋末,冬春为甚。它的危害性在于高发病率,高死亡率,此病一旦发生较难控制,死亡最高可达80%,给养鸭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笔者长期从事临床兽医工作,根据近10余年的统计,鸭传染性浆膜炎为本地区多发病、常见病,现将防治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