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基于最优潮流(OPF)方法.将可用输电能力的计算转化为求解多约束的非线性规划问题,建立了计及品闸管控制的移相器(TCPST)的ATC计算模型.利用功率注入法将TCPST对电网的控制作用通过对相关节点的等效注入功率来体现,从而使与TCPST关联的节电导纳矩阵南非对称阵变为对称阵.进而大大简化了潮流计算程序.在算法上采用半光滑牛顿算法,IEEE30节点系统的计算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模型及算法正确.  相似文献   

2.
基于精确分析特高压线路输电能力的系统模型,结合特高压输电系统运行时的热极限、功角极限和电压约束,给出了用功率圆分析有功功率、无功功率与给定输电系统参数三者之间关系的方法.对于给定的特高压输电系统,功率圆不仅能方便地量化其运行区域,且能快速确定其输电能力的限制因素.对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实验示范工程进行了仿真,结果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包括传统静态安全性和鞍结分岔稳定性的可用输电能力(Available Transfer Capability, ATC)的新模型.该模型将系统安全性约束的众多不等式转化为一个半光滑等式约束方程组,结合鞍结分岔稳定性的约束条件,构建了一类同时考虑安全性和稳定性的ATC模型的半光滑方程系统.基于光滑化策略和方法,建立了模型求解的Levenberg-Marquardt计算方法.9节点和30节点系统的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和计算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针对可用输电能力问题的复杂性,非线性及控制变量的多样性,使用一种改进的粒子群优化算法求解,建立了基于最优潮流的可用输电能力的求解模型.建立了自适应惯性权重策略,使用动态压缩搜索空间策略对控制变量的约束空间进行动态的调整.IEEE_30节点算例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结果表明:在保留了标准粒子群算法的固有优势的前提下,进一步增强了算法的收敛能力,提高了算法的适应性和收敛速度.  相似文献   

5.
就时变网络拓扑图下智能电网中基于优化算法的分布式调度响应问题进行了研究.利用原对偶方法将带有约束的智能电网优化问题转化为一个无约束的优化问题同时提出相应的求解算法.该算法允许不同发电机之间采用异构常数步长进行更新,同时给出了算法的收敛速度.理论推导表明文中所提出的算法能以线性收敛的速度达到该问题的最优解.  相似文献   

6.
在现有自适应约束求解方法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自适应约束传播求解算法ADAPTAC-LmaxRPC.该算法能根据约束的不同特性,在传播能力强但开销高的LmaxRPC与传播能力弱却开销低的AC之间自适应地切换进行约束传播.多个Benchmark实例类上的测试实验数据表明,ADAPTAC-LmaxRPC算法有效地平衡了求解效率和算法开销之间的矛盾,大幅度提高了约束求解的效率.  相似文献   

7.
国内高压输电线路机器人巡检存在运行环境复杂、传感器信息量大且多样和越障效率低等问题。本文以极寒条件下500 kV输电线路典型障碍物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利用图像处理技术预处理提取目标特征,机器学习SVM分类决策算法分类,再与结构约束结合从而可以高效准确地识别高压输电线路障碍物,并通过准确性和有效性验证。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准确地识别定位防震锤等障碍物,对我国高压输电线路智能机器人巡检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架空输电线路覆盖最广的国家之一,电网铁塔倒塌、输变电线路中断,就会给国家和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重大损失。如何实现对输电线路的监测,提升对电网安全运行状态的感知能力,保障电网的电力供应,本文就此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输电线路监测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针对排污口优化布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多因素的排污口优化布设模型.采用免疫克隆选择算法求解模型,以提高求解效率;同时,针对优化模型仅从理论角度出发的缺陷,开发“人机交互”的排污口布设系统,实现排污口布设系统的动态可视,并以黄河某水功能区为例,验证了模型和系统的可用性.结果表明基于多因素的排污口优化模型一种切实可用的模型.  相似文献   

10.
针对具有非线性特征的智能拖拉机运动控制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型预测控制(MPC)的横向轨迹实时跟踪控制策略.从非线性运动模型线性化和离散化入手,建立以前轮转角增量和纵向速度增量为状态量的目标函数;设计系统控制量极限约束和控制增量约束,并将MPC最优求解问题转化为二次规划问题,目标函数采用有松弛因子和无松弛因子2种形式.基于Matlab/Simulink平台设计MPC控制器,进行了2种目标函数的固定坐标系下的给定轨迹跟踪试验.结果表明:2种控制算法均可以快速跟踪期望路径,目标函数具有松弛因子的MPC控制器的拖拉机跟踪效果和平稳性更好,前轮转角始终被限定在约束范围内.  相似文献   

11.
建立了动态无功优化数学模型,提出用遗传算法对负荷曲线进行优化分段的方法。提出的地区电网无功优化控制基于现有地调自动化系统,利用遗传算法求解整个电网的无功优化问题,并根据优化结果给出控制方案,指导各个变电站VQC建立合理的限值。该方法克服了各变电站无功、电压就地最优控制的弊端,节电效益显著。在确定VQC上下限时,将每一时段的预测负荷定义为模糊数,在一定的置信水平下精确化,可计算出对应的无功调节范围。设计了无功优化控制系统的软件体系结构,编写了无功优化程序,并在某地区电网的应用中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经过优化计算,系统各母线电压满足约束条件,在满足控制设备投切次数限制的条件下,降低了电能损耗。有功损耗比优化前下降4.96%。  相似文献   

12.
针对微电网通常是接入低压配电网的情况,分析了低压微电网输电线路与传统高压输电线路阻抗比的差异,对低压微网功率传输进行了理论修正.在此基础上采用不同的控制策略对低压微电网进行综合控制,联网模式下为了执行支撑本地电压和调节馈线潮流,微电源采用PQ控制策略;孤岛模式下为确保负荷能各自快速分担负载和电压频率稳定,微电源采用电压频率V/f下垂控制.为保证逆变器输出阻抗与线路阻抗相匹配,在逆变器控制策略中引入阻性虚拟阻抗,根据低压线路参数呈阻性的特点,对传统高压大电网下垂特性进行修正,通过旋转坐标正交变换矩阵,对电压频率V/f下垂控制进行了改进,使得传统的V/f下垂控制得以扩展应用于低压微网中.仿真验证分析,证明了低压微电网系统下设计的综合控制策略能够保证系统与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针对当前温室环境监测中存在的信号遮挡物多、监测范围大、管理不便等问题,设计一种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温室环境信息远程监测系统。无线传感器网络采用433MHz射频进行信息传输,无线传感器节点和汇聚节点分别采用MSP430F149和LPC2478作为微控制器,实现温室环境信息的实时采集、信息汇聚和数据融合。系统采用星型网络拓扑结构,通过定时休眠、传感器掉电控制等方法来减少能量消耗,并通过基于CSMA/CA算法的无线传输协议,避免了节点间信息传输冲突,保证了传输成功率。无线传感器节点通信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使用10dBm射频功率时,距地表1.5m节点的有效通信距离为192m;在无太阳能充电且节点工作周期为30min18s的情况下,无线传感器节点生命周期理论值为98d。温室环境信息远程监测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低功耗、高稳定性等优点,节点平均丢包率仅为1.1%。  相似文献   

14.
为了降低输电网电能损耗,采用混和智能算法(粒子群算法与差异进化算法相结合)作为无功优化算法。该算法对不断变化的个体极值与整体极值进行研究,并且引入第三值分离相似性状,寻找最优补偿点的位置,从而有效补偿电能传输过程中的无功功率。通过IEEE系统例证分析,结果表明混合智能算法性能优于粒子群算法。说明混合智能算法对电能传输过程中所需无功功率有良好的补偿作用,对电网经济安全运行有良好的保障性。  相似文献   

15.
针对现有的分组子载波分配算法、间隔子载波分配算法以及自适应分配算法公平性差、误码率高等不足,以多载波通信方案之一WPDM-CDMA为研究系统提出一种新的基于相对比特需求和传输功率函数的子载波分配算法,由于各个用户和基站间经历的信道环境存在差异,要综合考虑各个用户分配的公平性和资源的合理利用等因素,此算法根据用户比特需求,计算出分配过程中优先考虑的用户以及传输功率低的子载波,在5径Rayleigh信道下与分组算法和间隔算法进行仿真对比,仿真结果表明此算法在误码率性能和公平性方面优于其余2种算法.  相似文献   

16.
电力系统无功电压的优化是提高电能质量.保证电压稳定的有效而重要的手段,国内外对无功优化的研究历时已久,但系统中实时的无功优化控制仍是一大难题.人工神经网络集若十新兴学科于一体,具有强大的信息分布式存储和并行处理功能,适于解决大型复杂的非线性多变量系统的相关问题.利崩人工神经网络中的BP网络.对目前愈趋复杂的电力系统的无功电压优化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避免了求解多变量非线性混合约束方程组的难题.使得问题的解决方案更简易可行.通过对IEEE-30节点系统和辽宁省某局的实际数据分析测试表明,BP神经网络应用于无功电压优化是可行的.同时,探讨了BP神经网络中的结构参数和算法参数的改进对网络泛化性能的影响,从而提出了一些提高神经网络泛化性能,减小泛化误差的有效措施,使神经网络的输出精度得到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7.
针对目前设施环境监测的需求,设计开发了一套基于物联网的设施环境综合参数测试系统,该系统对设施环境内的各种环境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并通过GPRS与Internet网络进行数据的异地观测和处理。本文给出了系统的设计方案,阐述了基于ZigBee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GPRS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等物联网技术。在介绍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的基础上,对LEACH路由协议的原理进行了简要说明。系统采用基于自适应加权的数据融合算法对采集的数据进行融合处理,获得了更合理的数据融合效果。系统实现了对设施环境的实时监测、数据的无线传输以及各种环境参数报表查询功能。试验表明,系统工作性能稳定、功耗低、数据传输速率快且传输距离远,各项指标均达到了设计要求,能较好地满足设施环境监测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针对传统油菜联合收获机运动部件多、机械传动路线长且结构复杂等问题,设计了1套应用于4LYZ-1.8型油菜联合收获机的串并联组合式双泵多马达液压驱动系统,通过液压系统测试确定了负载敏感系统节流阀开度与转速间关系;采用正交试验研究割台复合推运器转速、脱粒滚筒转速、抛扬机转速、强制喂入轮转速对负载敏感系统总功耗的影响;开展功耗分析试验对主要工作部件所在回路的功耗进行测量。正交试验方差分析表明:脱粒滚筒转速对负载敏感系统总功耗影响极显著,割台复合推运器转速、旋风分离筒入口风速对总功耗影响显著。液压回路功耗分析试验表明:油菜平均喂入量为1.5kg/s时,割台平均功耗为1.68kW,强制喂入轮平均功耗为1.00kW,脱粒滚筒平均功耗为5.11kW,抛扬机及输送装置平均功耗为2.28kW,风机平均功耗为1.80kW。田间试验表明:串并联组合式双泵多马达液压驱动系统可适应油菜联合收获机的作业要求,能根据不同作业工况实现无级调速。  相似文献   

19.
提出了一类Lipschitz非线性连续时间时滞系统基于非均匀采样测量的网络化状态估计方法.利用线性连续时间系统采样控制的方法,在考虑系统和网络传输时滞及量化等因素的条件下,通过构造新的李雅普诺夫泛函得到了保证估计误差系统全局渐近稳定的线性矩阵不等式条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状态估计器增益矩阵基于线性矩阵不等式的计算方法.最后,通过仿真例子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利用无接触感应耦合电能传输系统互感数学模型,研究了多负载时系统的功率传输问题.提出了一种解耦控制策略,在能量拾取侧中增加一个Boost电路.在负载轻载时,以较低开关频率控制Boost电路中功率开关管的通断.当功率开关管关断时,系统向负载传输功率;当功率开关管导通时,系统屏蔽副边负载,实现原边线圈与副边线圈的解耦控制.针对系统有无Boost电路分别进行了PSpice仿真分析.理论分析与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法能在多负载系统的单一负载轻载时实现副边线圈与原边线圈的电磁解耦,为多负载无接触感应耦合电能传输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