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新感觉派作家通过感觉化叙事将现代化大都市“上海” 作为人的现代性生存境遇和生命存在的象征来书写,而刹那主义叙述或空间化展述是其感觉化叙事的重要表现形式。在新感觉派小说中,人物不再持守乡土中国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时间性或历时性的生存方式,而是困守在狭窄的都市化空间形式,作家们以此描写现代都市的瞬息万变、紊乱不堪的生活秩序,捕捉人物刹那的生存感受去发掘生命的存在性。这种创作取向与存在主义的“此时此地此我”的生存观相通,存在主义所关注的正是存在焦虑和生存的荒谬——现代人普遍的生命感受,在这样的共时态的生命感受中时间意识被虚化和消解。刹那主义叙述或空间化展述体现出人感觉世界和体验生命的一种方式,它不仅标示出艺术存在与生命存在的同形同构,更传达出生命存在无所依持的不安定思绪。作家们所做的就是用“感觉”来把握那种不能为理性(现实主义反映论)所认知的生命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存在主义是生命理想经民族危机对国人生命意识的渗入,它是五四开启的人的文学的启蒙运动的最富有意义的成果之一。“存在”是人的内在生命要求,是生命对自身的超越性体,也是人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以“存在”为关注视域诠释中国现代小说的“死亡”主题,展现了多重维度下的存在主义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3.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世界著名文学大师米兰.昆德拉的巨著。本文从存在主义入手,主要利用海德格尔的对艺术与"真"的关系的思考和萨特的文本本质??对人的存在和自由的揭示的角度进行文本分析,进一步阐释这部小说中的存在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4.
小说《雅各的房间》以主人公雅各为中心,对十几个人物的生存状态进行了或繁或简的描写。本文从存在主义主要哲学观点关注具体的存在和本真、非本真的角度分析小说中人物的存在状态。作者伍尔夫通过描写小说中人物对生活瞬间的感触、对生命意义的思索,体现了其创作精神中与存在主义主题不谋而合之处;对几个人物的本真与非本真的生存状态也刻画得入木三分。  相似文献   

5.
梅勒的存在主义宗教观体现了他对存在主义的独特思考。梅勒将宗教思想视作自己的存在主义与法国存在主义的基本区别。梅勒的宗教观受到犹太文化的影响,高扬人的精神价值。梅勒的宗教观认为,世界呈现为由上帝—人—魔鬼三者构成的宇宙模式,其中人作为上帝的盟友与上帝一同对抗魔鬼。这种宗教观肯定了恶的绝对存在,对上帝的万能属性进行质疑,并强调人的价值和力量。梅勒的文学创作是对此种存在主义宗教观的形象化表现,呈现出神秘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6.
让-保尔·萨特基于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思想而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独树一帜。"存在先于本质"是萨特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的基本命题,也是萨特的人道主义与传统人道主义的分水岭;对个体、自由、道德责任、道德抉择等命题进行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诠释澄明,凸显出萨特存在主义人道主义伦理思想的鲜明理论品性。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剧体作品相比较其成熟期的小说和散文显得粗糙和幼稚,但是通过其原生态璞面的剖析,可以发现它们在体现“原材料”创作价值的同时,也折射出“生活体操”与“原始艺术力”的耦合,从而契合了文学创作的一定规律,彰显了作者早期创作的一些特色和其独特的原初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8.
陈染和卡夫卡的艺术世界都是关闭的,“向内性”是两人作品的共同特点,表现了现代人孤独的自我意识,显示出现代人在思想和主体意识等方面的共鸣。  相似文献   

9.
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一经问世就得到了广泛好评,随后国内的文学领域也掀起了“中国式孤独”的创作热潮,如著名的文学作品《消解孤独的两种方式》《找寻那触动心神的一颤》等等。从现实的方面来看,使用语言的方式,把知己作为具体的对象沟通,能够给予此种孤独有效的缓解。因此,通过将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试着对孤独的特征和含义以及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中国式孤独”进行深入探究,能够让其对我国民众的精神引导产生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村上春树是一位极富盛名和影响力的日本现代作家,近年来村上春树的作品备受世界人民的喜爱与追捧。由于生活环境以及社会现状的影响,村上春树的作品中大多充满矛盾孤独的情感,其中《挪威的森林》为典型作品。本文将简要分析《挪威的森林》中孤独感的表现形式以及体现途径,旨在帮助读者更加深入的感受作者以及小说中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11.
列宁在和高尔基谈到托尔斯泰的时候曾经肯定地认为:在欧洲并没有一个作家可以和托尔斯泰相提并论。这绝不是列宁的偏爱,应该说是对托尔斯泰的文学地位的一种公正评价。托尔斯泰的艺术创作在很多方面都有独特的创新:他一方面极其重视先辈们积累的宝贵文学经验,研究他们的艺术特征;另一方面尤其注重在自己的作品中进行新的开拓。他曾经明确地提出:“正确的道路就是要掌握你的先辈们已经做到的那些,然后再继续向前。”因此,在艺术表现方法方面可以说托尔斯泰是集先辈之大成,开后起之先路。托尔斯泰极其讲究作品的艺术性,但更注意作品…  相似文献   

12.
浅谈东方插花历史及其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东方式插花的历史渊源、风格特征、命名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东方式插花受中国历史的影响较大,由于中国的美学思想是崇尚自然,因此在插花艺术中表现为“自然之真”、“人文之善”、“艺术之美”、“圣洁尊崇”的意境,常以命名的方式来加强意境和主题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农村科学普及离不开农业农村题材的科普作品创作。当前农村科普作品尚存在4个方面问题:热衷单纯农技推广,疏于“四科”全面传播;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和文学艺术相分离的现象普遍存在;科普理念落后,表现手法陈旧,缺乏科普作品基本要素;多数作品内容雷同,选题水平低层次重复,同质化、低端化、教材化、丛书化严重。农村科普作品创作要突出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创新性、专业性、精准性、趣味性、可读性、通俗性、文艺性10个基本要素。可用问答法、阐述法、五步法、推理法等4种方法进行创作。以科技文化相结合、科学艺术相融合为导向,创作中要掌握好6种技巧:“3-M”是原则,故事情节不可少,幽默风趣是佐剂,数字表述有艺术,修辞手法很重要,命题写作有技巧。最后,对6个典型农村题材科普精品创作特色进行了剖析鉴赏。  相似文献   

14.
泰戈尔在年逾六旬之后开始绘画,在13年左右的时间内创作了两三千幅作品,他的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其画作神秘晦涩的风格、幽暗混沌的色调,以及其中体现出来的痛苦、嘲笑、怀疑、挣扎,引发了对作品含义的争议,以及对泰戈尔诗歌与绘画孰优孰劣的论争。根据泰戈尔对艺术的理解和论述,诗歌与绘画均是其对世界认知的一种表现手段,二者都是泰戈尔充沛的创作生命力的体现。诗歌的优美,与画作中的痛苦并不矛盾。从整体来看,二者都是符合泰戈尔“和谐”与“美”之标准的、具有韵律的作品。  相似文献   

15.
雕塑艺术在园林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园林雕塑源远流长,“石头”文化开创了园林雕塑的先河,它体现着一种文化和审美,象征着一种精神和意境。雕塑是环境艺术,它具有依附性,雕塑家的作品创作仅仅是完成了室内创作的一部分,园林雕塑重要的是要接受大环境的检验,一件优秀的作品,是艺术和环境诸方面的统一体,“神形兼备”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只有形与神、神与境的完美统一才是园林雕塑的完美体现。  相似文献   

16.
著作权客体     
著作权客体是指受著作权保护的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我国著作权法第三条规定:“本法所称的作品,包括以下列形式创作的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作品。(一)文字作品;(二)口述作品;(三)音乐、戏剧、曲艺、舞蹈作品;  相似文献   

17.
《食莲人》与《尤利西斯》虽皆取材于《荷马史诗》,但在主题思想上存在着较大差异,在学界也存有一定争议。从美学的角度来看,《食莲人》和丁尼生同期创作的其他的“论诗诗”在意象上可以找到共同的原型,美学主张上也较为一致,主要有:丁尼生早期创作继承了济慈的唯美风格,注重诗歌本身的形式之美,为艺术而艺术;美不存在于客观世界,丁尼生注重在充满幻想的艺术空间中用“内在感官”去体验真正的理念之美和神性之美;诗歌是传播上帝智慧和真理的媒介,艺术领域则是人类摆脱尘世痛苦的伊甸园。因此,《食莲人》可看作反映诗人早期唯美主张及其主观美学的重要作品。  相似文献   

18.
浅谈艺术插花立意构思的创作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习艺术插花的关键是如何进行作品的意境创作,即作品的立意构思方法.现从自然、生活、文学书画艺术三方面选取素材作主题,阐述了艺术插花立意构思创作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学对生命整体观及大宇宙生命活化的体验特点,显化了“生态文学”的古典形态。我们挖掘其“生态”内涵,既是一种现代阐释,也是一种对接;作为历史机缘,更成为现代与未来接续的必然。这种环绕“生态”体验的现代阐释,意在接通中国传统话语系统,把握中国文学体验的核心要素,将“生态”承载文学的运思与体悟,进而揭示文学价值及人的生存的“生态”标识。  相似文献   

20.
从《水浒传》上梁山入手,论述了明清几部奇书都把故事环境置于一个“诗意栖居地”中,从而使作品的主题深入到人类精神的最深处。作品运用反讽手法,通过对小说中人物行为的否定,继而否定了“诗意栖居地”的存在,使我们在阅读中迷失了回家的路,这样的寓意,正是这几部诞生于封建社会后期的伟大文学作品所揭示的深刻主题:通向天国的路已经阻断。而这些作品都运用“寓意-反讽”的表现手法,无论在艺术还是在思想方面,都为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书写了一段辉煌的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