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分析了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以下简称“省创新联盟”)基本情况,总结了省创新联盟助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取得的成效,阐述了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协同攻坚的路径,从加强联盟自身建设、强化协同攻关、构建高效成果转化体系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党的政治监督作为高校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构建廉政治理体系的重要举措,在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保障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提供动力导引。政治监督的运思逻辑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政治监督的首要任务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做到“两个维护”;政治监督的宗旨目标是坚定理想信念,培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监督的实践证成是协同推进反腐败治理,构建“三不一体”常态化机制。  相似文献   

3.
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创新主体协同、创新要素协同、区际协同、创新组织协同五个方面来展开论述,试图通过全域合力、优化环境、区域联动及完善管理体制来构建株洲中国动力谷区域协同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4.
欧美高校产学研协同服务社会发展主要包括“大学知识核——科技产业园区——创新网络”、“大学作为连结点的产业带”、“大学——企业——政府三螺旋”、“大学参与体育竞技产业”、“大学内部建立新机构”和“大学孵化企业”等六类典型模式.我国高校产学研协同发展的现实路径是以分类培养行业技术人才为核心,构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链;以对接地方典型产业集群为目标,打造高校分类服务模式;以提升科研应用能力为导向,健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以完善体制机制为重点,激发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力.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球网络云平台的快速发展,智慧农业和数字农业的大数据时代应运而生。在新冠肺炎疫情时期,高校人才培养实践环节受到严重影响。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经验,开展基于大数据平台的农科教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有助于提升农科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层次。通过调研国内9个地区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现状,分析了农科教协同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国内高校农科教协同创新人才培养4种常见模式,构建了以课程体系、实践体系、管理体系、评价体系、修复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农科教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旨在为地方应用型高校提供“一站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6.
林太鹤 《乡村科技》2023,(15):61-64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是推进我国农业规模化、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基于此,总结江西省农业科技创新现状,分析发现当地存在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服务工作亟待融合、“重管理、轻协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仍有不足及农业科技金融发展存在缺陷等现实困境,并提出构建完善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建设高能级科研平台、加大平台协同力度,拓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加强成果应用,以及完善“三农”信用评价体系、创新农业科技金融产品等策略,以期促进江西省农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大别山道路”的开辟与形成,是安农人对“建设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不断探索的实践成果。“大别山道路”是一条富民兴农、育人兴校、科技创新、培养崇高和塑造灵魂之路。坚持“大别山道路”,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和知识技术创新体系,完善“大学+科技园+龙头企业+地方政府”的协同办学模式。“大别山道路”为地方农业院校的特色发展提供了典型经验和范例,孕育了具有学校特色的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8.
文章阐述了构建农产品市场协同监控体系的必要性和基本思路,指出要紧紧围绕“信息”元素,以“实现市场信息共建共享”作为协同点,以信息化作为实现协同监控的技术手段,通过组建高素质监测队伍、建立科学的监测指标、采用先进的监测方法、开发规范的服务平台以及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构建农产品市场协同监控体系。同时,文章通过构建协同机制模型,提出以建立差距评估、协同思想、沟通交流、资源整合、制度约束和财政投入等6大机制来保障农产品市场协同监控体系的运行和协同监控效果。  相似文献   

9.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协同合作是提升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近年来,辽宁省已经初步构建了具有辽宁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但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和体制变革,其在体制机制、结构和组织管理模式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文章通过分析辽宁省、市两级农业科研机构的发展现状及在协同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强化顶层设计与制度创新、着力培育重大成果、加强人才队伍和平台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探索激励机制与加强监督考核等推进辽宁省、市农业科研机构协同创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协同创新背景下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匹配分析框架,选取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地方高校图书馆作为分析样本,对其在推进协同创新中服务定位的演进、服务功能的拓展、服务模式的创新、服务平台的构建、共享机制的完善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1.
陕西省农业协同创新与推广联盟(以下简称“陕西联盟”)运行模式构建与实体化运行是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的重要探索,是完善陕西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有效途径,是落实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以陕西联盟管理体制和运行特征为依据,以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为目标,在借鉴我国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运行模式、农业科技创新标杆联盟运行模式和陕西联盟农业科技项目协同创新模式的基础上,科学凝练了陕西联盟现状运行模式。同时结合陕西联盟运行中存在问题和不稳定性,从联盟实体化运行的战略定位出发,创新构建了陕西联盟未来运行模式。为了实体化运行陕西联盟,提出了陕西联盟实体化运行的3条路径。  相似文献   

12.
以地方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为研究目标,基于协同创新理念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协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协同实践教学信息资源、协同实践教学形式的拓展、协同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等方面,实现实践教学体系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3.
黄河生态文化振兴的关键在于黄河文化引领育人。基于农职教赋能黄河生态文化振兴的困境问题,围绕构建“爱农、强农、兴农”的农职教育人体系,提出了以黄河文化为引擎,实施“校村合作、项目带动”模式,探索了农业职业教育赋能黄河生态文化振兴的有效路径:文化引领、双融驱动、协同创新。以期为山东省内外黄河流域生态文化振兴和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生产类专业从国家战略、行业需求和学校发展出发,坚持科教融合、协同创新和产学研互促共进的办学理念,将科研强势转化为人才培养的优势,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进行了动物生产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和实践:建立健全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机构;整合校内外科教资源,建设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整合课内外创新创业活动,构建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建立健全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激励与保障机制.系统构建了组织领导体系、支撑体系、科研训练体系和管理保障体系等“四系一体”的动物生产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5.
乡村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破解乡村治理困境的创新探索。M村通过挖掘村内老人资源激活乡村自治,村内外德治、法治协同联动,以机制创新实现三个维度的互动贯通,实现村庄立体式治理。M村以“三治”融合作为乡村治理抓手,“一核多元、合作共治”的治理机制为乡村治理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参考借鉴,也为进一步探索乡村治理现代化转型提供了新的样本。  相似文献   

16.
开展新时代耕读教育,是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培育堪担民族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实践。高校开展新时代耕读教育应具有新的教育内涵,应重点围绕“三观一能”的教育维度:培养“尊重劳动与崇尚劳动”的意识与价值观教育、培养“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的意识与人生观教育、培养“胸怀天下与人类情怀”的意识与世界观教育、培养“独立自立与创新创造”的意识与能力教育。开展好新时代耕读教育,构建起“自立自强,责任在肩”的内涵体系、“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思想体系、“全人发展,个性塑造”的路径体系、“提质创新、赋能创业”的实践体系、“家校社政,协同育人”的实施体系,切实全面推进新时代耕读教育。  相似文献   

17.
孙翠萍  丁莹莹 《现代农业科技》2023,(22):180-183+187
新时期,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涉农人才的支撑。这是时代交给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新命题。面临当下高校人才培养与涉农人才需求不匹配的难题,潍坊科技学院应积极依托学校“大农科”办学优势、“寿光模式”地域特色以及“产学研”办学特色,紧密结合乡村振兴对人才的需求,重构实践教学模式。结合案例院校的办学资源优势,本文提出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方案,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双基双能”实践能力体系构建、“三层三阶”实践课程体系构建、“政产学研用”五方协同育人实践平台搭建等改革措施,以期为应用型高校的实践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高等农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创新培养模式。甘肃农业大学树立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优化专业结构,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了大学生创新教育平台、协同机制和质量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9.
深入贯彻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理念,深化协同创新背景下的自主创新体制改革。文章结合江苏省特色产业技术体系类项目,以设施蔬菜(辣椒、番茄)产业技术体系为例,阐述了项目立项背景、实施管理、绩效考评、验收审查等过程管理模式构建,评估了项目管理成效,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强化协同创新意识、推进产学研政用一体化、完善体系管理机制等加强体系类项目管理的对策,以期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体系类项目的管理机制,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0.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构建京津冀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是京津冀农业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重要一环。但当前京津冀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长效联动机制尚未形成。探究了美国密苏里州和法国奥罗阿大区建设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成功经验,为京津冀区域农业创新中心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建设协同创新的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市场调节机制并加强国际合作是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因素。京津冀地区应从建立分工明确、协同创新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推动涉农企业成为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服务机制、促进国际合作方面着手,全面建设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生态系统,进而带动京津冀区域农业科技创新水平的整体进步,为京津冀区域农业协同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