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论语》是汉代以后儒家集团的经中之经,《论语》在汉代以前并不享有权威地位,《论语》在流传中经过不断修订。  相似文献   

2.
《论语》是一部主要讲述如何做人的儒家经典语录,其根本精神是倡导做有德性的人。君子德性是《论语》中所推崇的一种重要德性。《论语》中的君子因为其自身的德性,而成为孔子仁爱精神与礼乐文明的践行者。君子经历了从在位者向有德者的转变,孔子在这一转变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于是,就很有必要从伦理学的视角分析《论语》中的君子德性观,这包括君子的"仁"、"义"、"礼"以及"行"等诸多德性内涵。  相似文献   

3.
《论语》是儒家学派早期较为著名的代表作,此书反映了孔子对人、社会、国家等诸多方面的基本思想。书中有较多的孔子关于“仁”的阐述,认为“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爱人;此外,《论语》一书中还有一些孔子对于君主的评论,体现出孔子对一国之君、对国家大事的关注,这些都与孔子倡导的“仁”有深层次的内在关系,也是孔子对“仁”如何推广于天下的设想和实施手段。但堕历史的发展、制度的完善,孔子有关“仁”的思想正逐渐地渗入制度之中,“仁”的精神正在得到充分的实施与推行。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部在儒家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典籍著作,《论语》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 言行,其中孔子凭借其言行向弟子传递出的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时至今日仍然对于教育教学领 域的德育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发挥着重要的价值,也为高校辅导员日常工作的开展与如何构建 和谐的师生关系提供了借鉴意义。本文简要阐释了高校辅导员工作开展的难点问题,分析了《论 语》中涵盖的德育价值,并围绕“仁学”、“爱教”、“德治”、“修身”等四个层面探讨《论语》中的德育 价值在高校辅导员工作开展中的具体应用,以期为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提供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论语》这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儒家经典作品的文本进行研究,可以见出,在生命、个人价值实现和情感伦理三个层面中,都蕴含着孔子哲学思想中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意识与悲剧意识的超越精神。正是这种精神的影响,使中国人的悲剧意识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自我消解,也铸就了中国人自强不息、刚柔并济的品格  相似文献   

6.
早在春秋时代,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姜的养生作用。重视食物养生的孔子就非常提倡吃姜。在孔子的餐桌上,姜作为一种调味品是伴随用餐全过程的。孔子说不撤姜食,不多食(《论语.乡党》,以下引《论语》材料皆只书篇名)可见。  相似文献   

7.
《论语》是孔子弟子对孔子生前言行的总结,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内涵,是儒家思想的智慧结晶。孔子一生备受冷遇,历经劫难,但他在当时却活了73岁,这与他正确的健康饮食观点是密切相连的。通过对《论语》中孔子饮食思想的研究,我们认识到"现代养生"不仅要注重合理膳食结构、饮食节制有律、调和五味、还要坚持身体锻炼,更重要的是要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此诸方面结合方能为真正的"现代养生"。  相似文献   

8.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德育家,他的德育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研阅《论语》,我们不难发现,孔子构建了一个既完备而又成型的德育内容体系,运用了一系列尊重主体、合乎规律而又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提出了一整套科学合理的道德修养方法,这些德育资源是当前高校做好德育工作的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9.
<正>一、主要内容1、注重孝悌。《论语·学而》集中体现在孔子对"孝"的阐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严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意思是:弟子们在家中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由孝悌之爱而泛爱众,把手足之爱从血缘领域引申到一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这句话中表达了儒家  相似文献   

10.
<论语>学是儒家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儒家经学体系中居于特殊地位.由于<论语>主要是孔子及其弟子对现实的"应世随感"式的言论,而作为"垂轨万代"的经典则须作进一步理论拓展.魏晋、两宋是<论语>学的两座高峰,玄学、理学对孔门弟子不闻的"性与天道"作出一系列创造性诠释,从而推动了<论语>学的发展与内圣之道的建构.  相似文献   

11.
诸家在《论语》“先进”章的分歧体现于字词意义、句式结构、语句内涵等方面。细致考辨之后,清人刘宝楠《论语正义》之说,在上述三个方面皆最为可信。今人杨伯峻依其所作的翻译也甚为可取。然而,刘、杨之说确实存在与史实不合之处。不过,只要将其中的“先学习礼乐而后做官”与“先有了官位而后学习礼乐” 修正为“先学习礼乐而后有资格做官”与“先有资格做官而后学习礼乐”,即可圆满融通。  相似文献   

12.
孔子《论语》中道德思想的核心是仁者爱人”,《伦语》全书四百多段文字基本上都田绕仁爱思想展开。为了实现仁者爱人”的目标,《伦语》中提出了道德建设的理想人格是君子,规定了成为君子的道德标准和要求。《伦语》中主张成为君子必须认真学习,在学习中要敢于坚持真理,改正错误,加强道德修养。《论语》中把道德建设和为政治国结合起来,提出了为政以德”的思想,主张把正直有德的人提拔到重要岗位上来。在位者要率先垂范。孔子《伦语》中的道德思想包含着合理的内容,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道教化和稳定社会的作用,有些道德内容规范己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时至今日,仍有一定的道德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近代经学史上,王闿运的经学研究自成体系,独树一帜,是晚清学术嬗变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他提出"经学以自治,史学以应世"的观点,强调通经致用,并指出诸经所言皆是礼,以礼治人必须先自治。五经之中,王闿运独崇《春秋》,认为致用之道在《春秋》,其思想的重点在于礼与乐盛,修文德,崇礼让,尚义轻利,邦国和谐,这与我们所认知的晚清公羊学家有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在李氏朝鲜一代,中国古礼之所以普及流传,与来自民间礼儒鼓吹、竞相研习不无关系。与此同时,朝鲜建国儒臣的积极推动,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考虑因素。这些儒臣熟悉儒家礼治文化,又深得朝鲜太祖李成桂深信器重,他们在国策上倡行以礼治国,对于中国古礼的推行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论文从三方面说明这个情况:一、分析太祖李成桂与建国儒臣的关系,当中以郑道传(?-1398)和赵浚(1346-1405)为主,揭示他们凭借执政大臣的职掌,把儒家礼治文化导入到治道层面上。二、指出当时推行礼治的两个依据:先礼后刑和礼入于法,由此探讨儒臣在  相似文献   

15.
祭祀是书院规制的重要内容。书院祭祀可以确立、增强士人对儒家伦常道德观念的认同感,引发士人对儒学的信仰,激发士人的道德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不仅如此,书院祭祀的影响还超出书院本身而及于整个社会,发挥着社会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16.
康熙在清初这个民族冲突、社会失序的特殊时代,从儒家文化的传统中汲取资源,进行了以程朱理学为中心、以佛道思想为支撑的文化软实力构建,将道统、学统、治统、法统联为一体,并通过书籍编刻、书院建设等手段,推动了中华民族形成前期满、汉等各民族的国家认同感,展示了基于传统文化的软实力所产生的巨大凝聚力。  相似文献   

17.
古代儒家吏治伦理与现代吏治伦理的差异主要在于:父母官与人民公仆的差异,无限权力与有限权力的差异,保障官吏廉洁品质的制度约束机制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如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使人们更加关注自身利益的追逐,利己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盛行,道德滑坡现象的出现令人堪忧。儒家道德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既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精髓,又是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宝贵的精神资源。从儒家传统道德思想入手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这不仅对培养人民群众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良好健康的引导作用,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前途和命运,与每个国民的切实利益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