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从天人关系的角度看,周公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敬天保民"的德政思想;孟子的"天民合一"观是儒家仁政思想和民本论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一方面继承了先秦儒家的人文精神,是仁政思想和民本论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另一方面又带有浓厚的宗教神学色彩,不免成为专制思想工具。  相似文献   

2.
先秦儒家民本思想主要是指孔子提出的以"仁"为核心的民本思想、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思想和荀子提出的君民"舟水"关系说,它是以人民作为国家政治本体的一种思想体系。通过对先秦民本思想的阐述可知,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具有进步性的思想主题,同时也是传统社会政治合法性的基础。除此之外,民本思想还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瘐思想源泉。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之下,现代治理中府民关系的重塑可以在先秦民本思想的基础之上,在民有、民享基础上实现共治。从而推进实质民主向实质与程序民主共同发展转变,建立一种符合现代治理理念的新型府民关系。  相似文献   

3.
我国民本思想渊源久远,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孔子对民本思想进行了初步发展,主要包括重民、利民、惠民、富民、教民思想,主张德治,反对刑罚。孟子继承和进一步完善了孔子的民本思想,形成了一套治国理论和方案。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说,主张制民之产,尚贤与重教。孔孟民本思想中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表现在孔孟都主张先富民再教民,主张德治反对刑罚,没有严格的忠君意识等。而孔子的民本思想主要停留在伦理道德层面上,孟子却把它上升为一套仁政的治国理论。  相似文献   

4.
墨子很重视法在治国中的作用,他主张建立德法并治的社会,"法仪"是墨子政治制度伦理的保障。墨子的"法仪"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方孝孺政治思想的主旨是民本,他认为君主最基本的职责是养民,“诚以格君”是君职落实的主要途径,治国的根本法则是“均平”,治国路径应该是仁以施治,“视民如伤”, 推行井田制,藏富于民,重用人才、慎选治国理民之吏。为了更好地保护民众利益,方孝孺主张寓仁于法,寓礼于法,“立法利民”,强调立法的目的是卫民,倡导普法宣传,加强执法,先教后诛,“治人”与“治法”并重。方孝孺的政治主张在建文帝时期获得了很好的实践,缔造了绚烂的盛世局面,不失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落实“以人为本”要求的有益参考素材。  相似文献   

6.
汉代在整理<缁衣>时将"君以民芒"句中之"芒"字读为"亡",因为难以理解君以民灭亡的意思,故又补上了"君以民存"之句.本文发现,"芒"、"(眩)"、"望"三字都从"亡"得声,而且文献中有具体混用的例子,故"君以民芒"句中"芒"可读为"望".据此本文推论,原来<缁衣>中"君以民芒"之句并不是要说君以民灭亡,而是表达先秦儒家的"民望"观念,这从<左传>和<孟子>中亦可见到.  相似文献   

7.
比较民众观与党群关系──关于政治文化的思考吕铁民,李井学民众观即不同阶级或政党对于民众施行统治、管理或领导的理缘认知。民众观是政治文化的核心内容,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古代中国的民本思想。早在春秋时期就已萌发了朴素的民本观点。周公的“民之所欲,天必从亡”...  相似文献   

8.
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治国的基本指导思想,在民和天、民和国、民和君的关系问题上,明确提出的“民为神主”、“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对于我党坚持群众路线,加强自身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民本思想即"以民为本"的思想,它是封建统治思想中较开明的一种,在唐太宗贞观年间,民本思想的发展达到顶峰。唐太宗李世民在政治上、经济上、立法司法上、民族关系等问题上采取的治国方略无不渗透着民本思想,而唐太宗的民本思想对"贞观之治"盛世局面的出现也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权近从心性的角度处理天人关系,认为其非常现实且与生命息息相关.在对心的阐释上与朱子不同,认为心虽由气构成,但更主要的是由来自天的理构成,并且把恶与心分割开来.其天人关系的意义及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政治实践当中,提出了体用、圣学等重要思想.他用图解的形式来处理天人关系的方法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和继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