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9 毫秒
1.
小麦产量高低,为品种基因型、自然生态因子和人工生态因子所综合制约。根据自然生态因子的组合特征,定量分析一定生态区内自然生态因子组合对产量构成因素的效应和产量潜力,阐明主导因子或限制因子,可为小麦的遗传和栽培控制提出指标和依据。本文分析了广东省三个气候带自然生态因子——主要为气候生态因子对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探讨南亚热带小麦产量潜力,建立本区不同生育期品种群的产量预测方程,为小麦产量性状生态变异的原因和本区小麦生产发展提出评价和依据。  相似文献   

2.
长春地区气象条件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中根据相关分析及关联分析原理对影响长春地区小麦栽培的18个气象因子进行了综合分析,找出了影响小麦栽培的主要气象因子和影响时期,为合理采用农业技术措施,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临麦16高产高效优化模型设计与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五因素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方法 ,对优良小麦新品种临麦 1 6的主要栽培措施与小麦产量间的量化关系进行系统研究 ,通过对建立的产量数学模型的优化与解析 ,明确了影响临麦 1 6小麦产量的关键因子及实现高产高效优化栽培的综合农艺措施 ,为良种良法配套、丰产增收及农艺措施的合理运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小麦和玉米(20+40)cm种植模式农艺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以冬小麦沈农138和玉米唐抗5为试材,采用四因子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以小麦播量、小麦施肥量、玉米密度、玉米施肥量为决策变量,研究了肥密因素对混合产量的影响;并以米麦混合产量为目标函数,建立了主要农艺栽培措施与产量关系的二次多项式回归数学模型,通过频数寻优定量化提出了(20+40)cm模式复合群体实现高产的综合农艺措施优化组合方案。结果表明,两作物产量与产量三因素偏相关系数均达极显著水平,密肥因素主要是通过穗数和穗粒数来影响玉米产量、通过千粒重来影响小麦的产量,并且混合产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玉米单产。产量关系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单因子对混合产量影响的大小顺序为:玉米密度(x3)>小麦播量(x1)>玉米施肥量(x4)>小麦施肥量(x2)。边际产量表现出报酬递减规律。  相似文献   

5.
栽培措施和生态因子对优质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栽培措施和生态因子对优质小麦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 ,综述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 :不同品种在不同生态区 ,在适宜的播期范围内采用适宜播量 ,既可提高小麦产量又能改善品质 ;氮、磷、钾配合使用对小麦产量提高和品质改善明显 ;适宜的灌溉有利于提高产量和品质 ,但小麦生育后期灌溉量大对品质不利 ;适宜的温度 ,充足的光照有利于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 ;保肥保水能力强、肥力水平高的土壤 ,有利于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面筋含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密度与氮肥运筹对小麦产量及纹枯病发病程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2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密度、氮肥运筹2个栽培因子对小麦纹枯病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和拔节期施氮比例对小麦纹枯病及产量均有一定的调节效应。降低基本苗、提高追氮比例均能降低纹枯病发病指数,降低密度减轻纹枯病发病程度的效果优于提高追氮比例。但栽培因子对纹枯病的控制和小麦高产并不是完全同步的。生产上既要通过控制基本苗和基施氮肥比例来减轻纹枯病危害,又要使栽培因子有利于小麦品种产量潜力的发挥。文中还以高产和控病并重为条件,提出了控制该病发生程度的高产栽培技术初步方案。  相似文献   

7.
选取对洛南小麦产量影响较大的品种、播量、施肥量、覆盖方式四因子,进行配套栽培因子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设计条件下,影响小麦产量的因素为播量>施肥量>覆盖方式>品种。初步确定洛南县小麦行套种植的最佳因子处理组合为A1B2C2D2,即品种陕麦150,播量240万粒/hm2,施肥量P2O5135 N180kg/hm2,种植方式为地膜覆盖。  相似文献   

8.
为了详细了解淮北地区晚播小麦产量要素,总结淮北地区小麦生产管理中的成功经验,固化小麦成熟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模式,突出模式栽培、技术创新和抗灾应变能力,客观分析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障碍因子,并制定可复制、可推广的小麦栽培技术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为了有效提高小麦对春季低温的抗冻性,笔者在山西临汾采用均匀设计、逐步回归和综合贡献值方法,开展了春季低温冻害下不同栽培因子对小麦产量贡献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受到春季低温冻害后,不同栽培因子对产量贡献的序列为:底施磷(P2O5)量>起身期追施纯氮量>底施纯氮量>播种密度或播前灌水量>起身期灌水量>底施钾(K2O)量>灌浆期灌水量或灌浆期灌水时间距成熟期天数;各耦合因素正互作效应对产量的贡献序列为:播种密度与播前灌水量>底施纯氮量与起身期追施纯氮量>起身期追施纯氮量与灌水量>灌浆期灌水量与灌浆期灌水时间距成熟期天数,各耦合因素对产量存在负互作效应的为底施纯氮量与底施钾(K2O)量;研究还明确了春季低温冻害小麦的最高产量(3692.34kg/hm2)的各栽培因子优化组合。该项研究为春季低温冻害小麦实现高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春季低温冻害下不同栽培因子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有效提高小麦对春季低温的抗冻性,在山西临汾采用均匀设计、逐步回归和综合贡献值方法,开展了春季低温冻害年型不同栽培因子对小麦产量贡献的序列研究。结果表明,春季低温冻害年型条件下不同栽培因子对产量贡献的序列为底施磷(P2O5)量>起身期追施纯氮量>底施纯氮量>播种密度或播前灌水量>起身期灌水量>底施钾(K2O)量>灌浆期灌水量或灌浆期灌水时间距成熟期天数;各耦合因素正互作效应对产量的贡献序列为播种密度与播前灌水量>底施纯氮量与起身期追施纯氮量>起身期追施纯氮量与灌水量>灌浆期灌水量与灌浆期灌水时间距成熟期天数,各耦合因素对产量存在负互作效应的为底施纯氮量与底施钾(K2O)量;研究还明确了该年型小麦的最高产量(3692.34 kg/hm2)的各栽培因子优化组合。该项研究为春季低温冻害年型小麦实现高产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杂交小麦超高产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求杂交小麦超高产栽培模式,运用农业生态学和统计学原理,采用三因子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方案,选取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大的播期x1、播量x2和施肥量x3为调控因子,以每hm2产量y为目标函数,研究小麦超高产栽培模式。结果表明:在试验设计条件下,影响小麦产量的3个生态因素权重依次为施肥量x3>播量x2>播期x1;目标产量为7 500~9 000kg/hm2时,杂交小麦高产的最佳农艺方案为:施肥量x3(纯N和P的质量,m(N)∶m(P2O5)=1∶1)为208.24~301.88kg/hm2,播量x2为218.28~301.29万粒/hm2,播期x1为10-04—10-19。  相似文献   

12.
小麦一生中经历广幅变化的环境,诸如温光等外界条件.这些环境因子必然影响干物和产量形成的基本过程——光合作用.研究环境因子和光合作用的关系,解析综合环境因子中的主导因素,将能为栽培上创造有利光合作用的条件提供依据.Stoy(1965)曾从小麦个体发育变化中研究了光合、呼吸和外界环境的关系.武田(1978)面向日本关东地区,总结了麦类的光合与物质生产的关系.我们(1982~1983)从高产栽培角度出发,分析了小麦不同生育阶段限制光合能力的主要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13.
采用五因素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方法,在高肥地对优良小麦新品种临麦2号的主要栽培措施基施纯N量、追施纯N量、P2O5、K2O及基本苗等与小麦产量间的量化关系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对建立的产量数学模型的优化与解析,明确了影响高肥地小麦产量的关键因子及实现高产高效优化栽培的综合农艺措施。结果表明,该五因素与其密切相关,增施氮磷肥是实现临麦2号优化栽培的关键,增施磷肥更益于氮肥肥效的发挥,实现优质小麦新品种临麦2号高产高效优化栽培的综合农艺措施是:每公顷基本苗181.8万 ̄229.2万,基施纯氮量121.95 ̄141.3kg,P2O5195kg,K2O33.75 ̄60.75kg,小麦起身期结合浇水追施纯氮71.7 ̄83.7kg。  相似文献   

14.
<正> 豫麦17是近年选育出来的小麦新品种。为了充分发挥该品种在生产中的作用,有必要对其增产潜力和高产综合栽培措施进行系统研究。常规栽培试验中的复因子试验虽然可提供这方面的一些信息,但只能对各种栽培措施与产量之间的关系作一般的了解,难以确定它们之间量的关系,不能建立数学模型。因此,我们采用二次通用回归旋转设计  相似文献   

15.
大力推广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要借助综合配套技术来进行种植和田间管理,提高山东地区小麦产量,促进小麦种植人员专业技术提升。该文首先分析山东地区自然环境特点,然后从小麦品种选择、整地、土壤施肥、播种过程控制、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具体研究,提高小麦栽培产量,为地区小麦栽培高产与技术推广的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6.
在小麦栽培过程中,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其中小麦病虫害是重要因素之一,因而需对小麦病虫害进行有效防控。本文主要介绍了小麦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包括加强小麦新品种培育、加强小麦种植管理、选择并应用综合防治方式等方面内容,以期为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光合产物的积累和向产量器官的运转再分配是小麦产量的最终决定因素,水肥条件是小麦栽培过程的重要环境因子。分别就水肥条件对小麦贮藏性同化物积累、转运过程的影响进行了综述,探讨了有关小麦贮藏性同化物的运转、分配问题。  相似文献   

18.
小麦生育期气候资源配置与高产栽培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濉溪多年小麦产量和相应的旬日照时数、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正常年份光温水消长与小麦各生育阶段对气候的要求基本吻合,光热资源能够满足小麦生长发育的需要,降水略显不足。小麦播种~分蘖期气象方面的限制因子是降水量;越冬期和返青~拔节期的限制因子是温度;灌浆~成熟期日照时数、温度、降水量对产量均有较大影响。气候过渡性特征十分明显,气象灾害多而频繁,从而引起小麦产量的显著波动。为此提出生产上要立足当地气候特点,趋利避害、防灾减灾,通过优化小麦种性布局、培肥土壤和规范化栽培等途径,保障小麦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9.
旱肥地小麦高产高效优化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五因素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在只浇拔节水的条件下研究了基施氮肥、磷肥、基本苗、追肥时期和追施氮肥与旱肥地小麦产量的关系,通过对试验数学模式的优化与解析,明确了影响旱肥地小麦产量的关键因子及实现高产高效优化栽培的综合农艺措施,为丰产增效及农艺措施的合理运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气象因子是影响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重要因素。南充市是四川东北部重要的小麦生产区域,小麦是南充第二大粮食作物,对成渝经济区的粮食安全至关重要。本研究采用1998—2019年气象数据和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数据,较为系统地分析日照、温度、降雨三大气象因子对小麦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日照和降雨是影响川东北冬小麦生产的重要限制因子,该结果可为使用栽培和育种手段调控川东北地区小麦的生长发育使其高产稳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