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赵敏  张宏福  李长忠 《饲料工业》2007,28(12):10-12
选用木聚糖酶(x1)、β-葡聚糖酶(x2)、纤维素酶(x3)和果胶酶(x4)4种非淀粉多糖(NSP)酶制剂,利用胃蛋白酶-胰液素法分别研究其对蛋鸡玉米—杂粕型日粮能量的当量调控。结果表明,4种NSP酶对蛋鸡玉米—杂粕型日粮的离体消化能改进值分别为:木聚糖酶0.5442MJ/kg、β-葡聚糖酶0.4791MJ/kg、纤维素酶0.3345MJ/kg、果胶酶0.4457MJ/kg。4种NSP酶的添加水平与离体消化能(y)进行S曲线拟合,其回归方程分别为:y1=10.6219-0.6354/{1+exp([x1-446.6123)/146.000](}R2=0.9961);y2=10.5065-0.5687/{1+exp[(x2-282.9857)/146.599](}R2=0.9964);y3=10.3612-0.3464/{1+exp[(x3-468.4880)/93.931]}(R2=0.9939);y4=10.4684-0.4669/{1+exp[(x4-367.4321)/100.142]}(R2=0.9989)。  相似文献   

2.
旨在探讨使用体外法模拟猪饲粮胃肠道消化,优化生长猪玉米-豆粕-DDGS饲粮和小麦-豆粕饲粮的非淀粉多糖(NSP)酶谱。试验首先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在玉米-豆粕-DDGS饲粮和小麦-豆粕饲粮中分别添加不同水平的单一NSP酶:纤维素酶、木聚糖酶、β-甘露聚糖酶、α-半乳糖苷酶、β-葡聚糖酶和果胶酶,采用基于生长猪生理消化的模拟胃液-小肠液体外法对饲粮体外干物质消化率(in vitro dry matter digestibility,IVDMD)进行测定,分析各NSP酶对饲粮IVDMD的作用效果。然后采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设计,分别建立两种饲粮IVDMD与6种NSP酶的回归关系,筛选两种饲粮中6种NSP酶的最佳组合,再对优化的酶谱组合进行体外验证。结果显示:1)生长猪玉米-豆粕-DDGS饲粮和小麦-豆粕饲粮的IVDMD与6种NSP酶的添加水平之间均存在二次曲线关系;2)在本试验条件下,玉米-豆粕-DDGS饲粮的最佳酶谱:纤维素酶427.1U·kg~(-1)、木聚糖酶7 057.5U·kg~(-1)、β-甘露聚糖酶3 587.8U·kg~(-1)、α-半乳糖苷酶202.1U·kg~(-1)、β-葡聚糖酶1 543.3U·kg~(-1)和果胶酶72.7U·kg~(-1)。小麦-豆粕饲粮的最佳酶谱:纤维素酶1 117.9 U·kg~(-1)、木聚糖酶35 087.7 U·kg~(-1)、β-甘露聚糖酶1 917.1U·kg~(-1)、α-半乳糖苷酶305.0U·kg~(-1)、β-葡聚糖酶806.7U·kg~(-1)和果胶酶133.7U·kg~(-1);3)优化后的NSP酶谱组合使玉米-豆粕-DDGS饲粮的IVDMD提升了3.89%;使小麦-豆粕饲粮的IVDMD提升了3.48%。结果表明,体外法优化后的NSP酶谱组合和配伍能更大程度地提高生长猪玉米-豆粕-DDGS饲粮和小麦-豆粕饲粮的IVDMD,基于生长猪生理消化的模拟胃液-小肠液体外消化法可快速筛选出生长猪饲粮合理的NSP酶谱。  相似文献   

3.
针对饲粮非淀粉多糖(NSP)酶的海量筛选工作和动物试验间的可比性差等问题,本研究探讨使用体外模拟法优化生长猪玉米-豆粕型饲粮和玉米-杂粕型饲粮的NSP酶谱。首先采用单因素随机试验设计,研究NSP酶的添加水平与饲粮体外干物质消化率(IVDMD)的关系。在玉米-豆粕型饲粮和玉米-杂粕型饲粮中分别添加不同水平的纤维素酶、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β-甘露聚糖酶、α-半乳糖苷酶和果胶酶6种NSP酶,分析各NSP酶对饲粮IVDMD的作用效果。然后采用二次回归旋转正交组合试验设计,筛选2种饲粮中6种NSP酶的最佳酶谱。结果表明:1)6种NSP酶的添加水平与2种类型猪饲粮IVDMD之间存在二次曲线关系。2)α-半乳糖苷酶对玉米-豆粕型饲粮的IVDMD提升最高,达到了1.28%,木聚糖酶对玉米-杂粕型饲粮的IVDMD提升最高,达到了1.95%。3)玉米-豆粕型饲粮的最佳酶谱为:纤维素酶533.6 U/kg、木聚糖酶9 983.7 U/kg、β-葡聚糖酶1 014.4 U/kg、β-甘露聚糖酶4 080.6 U/kg、α-半乳糖苷酶251.6 U/kg和果胶酶107.3 U/kg。玉米-杂粕型饲粮的最佳酶谱为:纤维素酶960.0 U/kg、木聚糖酶17 177.6 U/kg、β-葡聚糖酶405.8 U/kg、β-甘露聚糖酶19 023.2U/kg、α-半乳糖苷酶307.2 U/kg和果胶酶96.9 U/kg。4)优化后的酶谱使玉米-豆粕型饲粮的IVDMD提升了3.26%,使玉米-杂粕型饲粮的IVDMD提升了3.75%。由此可见,6种NSP酶联合使用能够更大程度地提高生长猪玉米-豆粕型饲粮和玉米-杂粕型饲粮的IVDMD。  相似文献   

4.
文章旨在研究4种单体NSP酶制剂(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纤维素酶和甘露聚糖酶),经过预消化处理工艺后,对肉鸡日粮中的非淀粉多糖的酶解情况,为进一步研究NSP酶制剂在肉鸡日粮中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显示,不同的NSP酶添加量对肉鸡日粮的预消化处理效果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纤维素酶、甘露聚糖酶的最佳添加水平分别为250、350、300、200 mg/kg;初步确定的预消化处理参数是:温度45℃、时间60 min、水分35%。本试验条件下,结合相关的数据分析,试验日粮中最佳酶制剂组合是:木聚糖酶186 mg/kg、β-葡聚糖酶440 mg/kg、纤维素酶337 mg/kg、甘露聚糖酶200 mg/kg(P<0.01)。研究表明,加酶日粮经过预消化处理后,可以有效地降解其中日粮的非淀粉多糖,提高日粮的营养利用率。  相似文献   

5.
非淀粉多糖(NSP)酶包括半纤维素酶、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其中,半纤维素酶主要包括木聚糖酶、甘露聚糖酶、阿拉伯聚糖酶和半乳糖酶;纤维素酶包括C1酶、CX酶和β-葡聚糖酶.近年来,动物营养研究表明,NSP酶具有降低食糜黏度、破碎细胞壁、调节代谢激素的分泌等功能.  相似文献   

6.
根据是否在动物体内大量分泌将饲用复合酶制剂分为内源酶和外源酶。内源酶包括蛋白酶、淀粉酶、糖化酶和脂肪酶等,外源酶包括植酸酶和NSP酶,其中NSP酶包括半纤维素酶、纤维素酶(反刍动物除外)、果胶酶等,半纤维素酶又包括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甘露聚糖酶等。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旨在研究用于肉鸡小麦-豆粕型饲粮的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纤维素酶、植酸酶复配的最佳酶谱组合。试验首先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将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纤维素酶、植酸酶分别设定6个水平添加到肉鸡小麦-豆粕型饲粮中,采用模拟胃肠液体外消化试验,研究单酶的最佳剂量;然后根据各单酶最佳添加量,将4种单酶分别设定3个水平:木聚糖酶(750、800、850 U/g),β-葡聚糖酶(50、100、150 U/g),纤维素酶(700、750、800 U/g),植酸酶(1 000、1 500、2 000 U/kg),采用4因子3水平L9(34)正交设计,设置9种组合方式,以净还原糖生成量、植酸磷降解率、饲粮残渣总能为检测指标,确定4种单酶复配的最佳酶谱组合。结果表明:肉鸡小麦-豆粕型饲粮中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纤维素酶和植酸酶的最佳添加量,0~3周龄分别为800、130、770、1 360 U/kg;4~6周龄分别为800、130、790、1 470 U/kg;4种单酶组合的最佳酶谱均为木聚糖酶850 U/g、纤维素酶750 U/g、β-葡聚糖酶50 U/g、植酸酶2 000 U/kg。  相似文献   

8.
非淀粉多糖(NSP)酶主要包括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果胶、纤维素酶等,能降解饲料中NSP的多聚体,消除NSP抗营养特性[1-2]。许多研究表明,在畜禽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NSP酶,能够提高畜禽养分消化率,改善生长性能和健康状况,同时还能提高  相似文献   

9.
1酶制剂自从1975年美国饲料工业首次把酶制剂作为添加剂应用于配合饲料中并取得显著效果后,饲用酶制剂日益受到世界养殖业的重视。在中国市场上,主要有以α-淀粉酶为代表的消化性酶和以木聚糖酶、果胶酶、甘露聚糖酶、β-葡聚糖酶、纤维素酶等非淀粉多糖酶和植酸酶为代表的非消化性酶。尤其是在去年小麦型日粮的普遍使用,酶制剂更为广大用户所接受。王继强在研究NSP酶制剂在蛋鸡小麦型日粮中的应用效果时发现随着小麦基础日粮中NSP酶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旨在研究β-葡聚糖酶、木聚糖酶、纤维素酶和植酸酶用于肉鸡小麦型饲粮的最佳复合酶谱。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将不同水平的β-葡聚糖酶(30、60、90、120、150和180 U/g)、木聚糖酶(200、400、600、800、1 000和1 200 U/g)、纤维素酶(200、400、600、800、1 000和1 200 U/g)和植酸酶(500、1 000、1 500、2 000、2 500和3 000 U/kg)分别添加于肉鸡小麦型饲粮中,采用模拟胃肠液体外消化试验,研究单酶的最佳添加水平;据此,采用4因子3水平L9(34)正交设计和体外法研究4种单酶复配效应,每种酶各设计3个添加水平:β-葡聚糖酶为100、150和200 U/g,木聚糖酶为900、950和1 000 U/g,纤维素酶为900、950和1 000 U/g,植酸酶为1 500、2 000和2 500 U/kg,以还原糖生成量、植酸磷降解率、饲料残渣总能为判定指标,确定4种单酶的最佳复合酶谱。结果表明:1~3周龄肉鸡小麦型饲粮中,当β-葡聚糖酶、木聚糖酶、纤维素酶添加水平分别为150、960、950 U/g时,分别获得最大还原糖生成量0.918、1.161、0.927 mg/g,当植酸酶添加水平为2 010 U/kg时,获得最大植酸磷降解率92.35%;4~6周龄肉鸡小麦型饲粮中,当β-葡聚糖酶、木聚糖酶、纤维素酶添加水平分别为150、950、960 U/g时,分别获得最大还原糖生成量0.920、1.160、0.929 mg/g,当植酸酶添加水平为1 940 U/kg时,获得最大植酸磷降解率92.23%;当4种酶的复合酶谱为β-葡聚糖酶150 U/g、木聚糖酶950 U/g、纤维素酶900 U/g、植酸酶2 500 U/kg时,还原糖生成量、植酸磷降解率、饲料残渣总能均获得较优值。综上,肉鸡小麦型饲粮中β-葡聚糖酶、木聚糖酶、纤维素酶和植酸酶的最佳添加水平,1~3周龄分别为150、960、950 U/g和2 010 U/kg,4~6周龄分别为150、950、960 U/g和1 940 U/kg,且2个阶段肉鸡小麦型饲粮中4种酶的最佳复合酶谱为β-葡聚糖酶150 U/g、木聚糖酶950 U/g、纤维素酶900 U/g、植酸酶2 500 U/kg。  相似文献   

11.
目前饲料中常用的酶种主要有淀粉酶、果胶酶、蛋白质酶、纤维素酶、木聚糖酶、植酸酶、β-葡聚糖酶、甘露聚糖酶和糖化酶等。(一)饲料酶制剂的主要作用1.消除日粮中的抗营养因子。植物性原料存在一些非淀粉多糖、果胶、植酸纤维素聚合物,使动物消化道中内容物和黏度增加,影响动物对有效营养成分的消化和吸收,酶制剂中的多种酶特别是β-葡聚糖酶、果胶酶、植酸酶和纤维素酶,能将这些物质分解为小分子物质,而降低了消化道中物质的黏度,有效消除这些抗营养因子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过去,人们对饲用酶制剂能否提高反刍动物饲料消化率一直争论不休。然而,最近的许多研究表明,将饲用酶添加到反刍动物日粮中,可以显著提高生产性能并减少营养物质的浪费。本文主要是总结以往的观点,并讨论现阶段饲用酶在泌乳奶牛上的应用。1饲用酶的种类和重要性1.1种类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饲用酶制剂大体分为两类:复合酶制剂和植酸酶。复合酶制剂大多由非淀粉多糖酶(NSP酶)构成,部分产品还含有一些消化酶。NSP酶包括半纤维素酶、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半纤维素酶主要包括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甘露聚糖酶等。表(1)列出了主要的饲用酶、它们…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研究小麦-豆粕型日粮中添加不同组合的非淀粉多糖酶对肉鸡生产及营养物质消化代谢的影响。选用1日龄AA肉鸡360羽,随机分为6组,分别饲喂小麦型高能饲粮、小麦型低能饲粮和添加不同酶制剂组合的小麦低能饲粮,每组4个重复,每重复15只鸡。结果表明:小麦型低能日粮中添加木聚糖酶对肉鸡生产性能及表观代谢能没有显著影响;添加木聚糖酶+葡聚糖酶、木聚糖酶+葡聚糖酶+甘露聚糖酶、木聚糖酶+葡聚糖酶+甘露聚糖酶+纤维素酶组合均可显著改善低能饲养肉鸡日增重和饲料利用率、提高其表观代谢能(P0.05),其中以添加木聚糖酶+葡聚糖酶+甘露聚糖酶组合和木聚糖酶+葡聚糖酶+甘露聚糖酶+纤维素酶组合两组对肉鸡生产的效果最好,但不同酶制剂组合间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旨在探究响应面法优化筛选6种非淀粉多糖酶(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纤维素酶、β-甘露聚糖酶、α-半乳糖苷酶、果胶酶)添加于肉鸡玉米-豆粕-杂粕型饲粮中最优组合酶谱。采用第3代单胃动物仿生消化系统(SDS-Ⅲ)进行模拟胃肠液体外消化试验,首先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在肉鸡玉米-豆粕-杂粕型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5个水平的6种非淀粉多糖酶,每个水平设5个重复,以还原糖释放量(RS)和干物质消化率提高值(IDMD)为评价指标,确定单酶的最佳添加量;据此结果,进一步利用软件Design-Expert 8.06 Box-Behnken响应面法设计6因子3水平L_(54)(3~6)试验,对6种单酶进行复配组合,以RS和IDMD为响应值,确定6种单酶的最佳组合酶谱。结果表明:在1~3周龄肉鸡玉米-豆粕-杂粕型饲粮中优选出的6种非淀粉多糖酶酶谱为木聚糖酶11.40 U/g、β-葡聚糖酶3.76 U/g、纤维素酶8.52 U/g、β-甘露聚糖酶8.19 U/g、α-半乳糖苷酶6.24 U/g、果胶酶1.60 U/g,该酶谱催化反应的RS和IDMD分别为9.71 mg/g和2.86%;在此条件下进行3次重复试验,得到RS和IDMD分别为9.59 mg/g和2.81%,与理论最优值的误差分别为1.24%和1.75%,表明所得酶谱能反映出对RS和IDMD的较好结果。在4~6周龄肉鸡玉米-豆粕-杂粕型饲粮中优选出的6种非淀粉多糖酶酶谱为木聚糖酶11.90 U/g、β-葡聚糖酶5.26 U/g、纤维素酶8.32 U/g、β-甘露聚糖酶7.96 U/g、α-半乳糖苷酶6.29 U/g、果胶酶6.17 U/g,该酶谱催化反应的RS和IDMD分别为10.45 mg/g和2.95%;在此条件下进行3次重复试验,得到RS和IDMD分别为10.34 mg/g和2.92%,与理论最优值的误差分别为1.05%和1.02%,表明所得酶谱能反映出对RS和IDMD的较好结果。综上所述,1~3周龄肉鸡饲粮6种非淀粉多糖酶最佳酶谱是木聚糖酶11.40 U/g、β-葡聚糖酶3.76 U/g、纤维素酶8.52 U/g、β-甘露聚糖酶8.19 U/g、α-半乳糖苷酶6.24 U/g、果胶酶1.60 U/g;4~6周龄肉鸡饲粮6种非淀粉多糖酶最佳酶谱是木聚糖酶11.90 U/g、β-葡聚糖酶5.26 U/g、纤维素酶8.32 U/g、β-甘露聚糖酶7.96 U/g、α-半乳糖苷酶6.29 U/g、果胶酶6.17 U/g。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稻谷日粮中专用复合酶制剂的组方,试验利用均匀组合设计,将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和纤维素酶分别设定9个添加水平,应用离体消化法对3种酶的最佳酶谱组合进行了筛选。并选择56周龄、体质健壮的种公鸭30只,通过氮校正真代谢能(TMEn)法对筛选出的复合酶制剂与商业复合酶制剂进行初步评定。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最佳酶谱组合为木聚糖酶442.58μg/g、β-葡聚糖酶425.17μg/g、纤维素酶475.19μg/g;通过真代谢能(TME)法验证,筛选出的专用复合酶制剂效果优于商业稻谷型酶制剂。  相似文献   

16.
试验旨在探讨混合酶制剂对全株玉米青贮饲料的影响。本试验以蜡熟期刈割的全株玉米为材料,设7个组,其中1个对照组(CK),6个处理组分别为添加纤维素酶+木聚糖酶(XWMJ)、β-葡聚糖酶+纤维素酶(PJXW)、β-葡聚糖酶+果胶酶(PJGJ)、β-葡聚糖酶+β-甘露聚糖酶(PJGL)、β-葡聚糖酶+木聚糖酶(PJMJ)和木聚糖酶+α-半乳糖苷酶(MJBR),每组3个重复,并在56 d的青贮结束后比较不同处理玉米青贮饲料的感官评价,发酵品质和营养成分。结果表明:PJXW组、PJGJ组、PJMJ组和PJGL组的全株玉米青贮在感官的气味、结构和颜色评定中,青贮效果较好;与CK组相比,PJXW组、PJGJ组处理使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极显著提高,氨态氮/总氮显著降低;XWMJ组和PJGL组的干物质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PJXW组和PJGL组处理的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均显著低于CK组。可见,β-葡聚糖酶+纤维素酶(PJXW)和β-葡聚糖酶+果胶酶(PJGJ)更适于用作全株玉米青贮饲料的添加剂。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旨在探讨添加不同酶制剂对全株玉米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以蜡熟期刈割的全株玉米为材料,设对照组和6个处理组,处理组分别添加5 g/kg纤维素酶、木聚糖酶、果胶酶、α-半乳糖苷酶、β-甘露聚糖酶和β-葡聚糖酶,每组3个重复,青贮56 d后对全株玉米青贮饲料的感官评定、发酵品质、营养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纤维素酶组、木聚糖酶组和β-葡聚糖酶组全株玉米青贮饲料的青贮效果较好;与对照组相比,纤维素酶组、木聚糖酶组和β-葡聚糖酶组可显著提高青贮饲料碳水化合物(WSC)和乳酸的含量(P>0.05),同时使青贮氨态氮/总氮显著降低(P<0.05),青贮发酵品质较好;添加纤维素酶的全株玉米青贮中干物质(DM)含量高于对照组和其他处理组,添加纤维素酶和α-半乳糖苷酶处理的粗蛋白质(CP)含量较高;添加纤维素酶的酸性洗涤纤维(ADF)和β-葡聚糖酶组青贮中性洗涤纤维(NDF)、ADF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综上表明:纤维素酶、木聚糖酶和β-葡聚糖酶更适于用作全株玉米青贮饲料的添加剂。  相似文献   

18.
饲用复合酶固态发酵生产工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固态发酵生产饲用酶的原料一般是廉价的农副产品,如各种草粉、糠麸、豆粕、杂粕及食品工业下脚料等,这些原料中含有纤维素、木聚糖、果胶、β-1,3-1,4葡聚糖、蛋白质、淀粉等,其发酵产物是多种酶(乌敏辰,2003)。该酶系组成很适合对各种饲料的降解。当以草粉为主,其他原料为辅生产纤维素酶时,除纤维素酶外,还生产木聚糖酶、果胶酶、β-1,3-1,4葡聚糖酶、蛋白酶等;当以麸皮、豆粕为主,其他原料为辅生产蛋白酶时,除蛋白酶外还产生果胶酶、木聚糖酶、β-1,3-1,4葡聚糖酶、β-甘露聚糖酶、糖化酶、纤维素酶,且大部分酶活力都能达到饲用酶标准,只…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旨在探讨添加不同酶制剂对全株玉米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以蜡熟期刈割的全株玉米为材料,设对照组和6个处理组,处理组分别添加5 g/kg纤维素酶、木聚糖酶、果胶酶、α-半乳糖苷酶、β-甘露聚糖酶和β-葡聚糖酶,每组3个重复,青贮56 d后对全株玉米青贮饲料的感官评定、发酵品质、营养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纤维素酶组、木聚糖酶组和β-葡聚糖酶组全株玉米青贮饲料的青贮效果较好;与对照组相比,纤维素酶组、木聚糖酶组和β-葡聚糖酶组可显著提高青贮饲料碳水化合物(WSC)和乳酸的含量(P0.05),同时使青贮氨态氮/总氮显著降低(P0.05),青贮发酵品质较好;添加纤维素酶的全株玉米青贮中干物质(DM)含量高于对照组和其他处理组,添加纤维素酶和α-半乳糖苷酶处理的粗蛋白质(CP)含量较高;添加纤维素酶的酸性洗涤纤维(ADF)和β-葡聚糖酶组青贮中性洗涤纤维(NDF)、ADF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综上表明:纤维素酶、木聚糖酶和β-葡聚糖酶更适于用作全株玉米青贮饲料的添加剂。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旨在研究NSP酶对植酸酶降解植酸效率的影响。试验以肉鸡常用豆粕为研究材料,设6个处理,试验Ⅰ为对照组,不添加任何酶制剂,试验Ⅱ组添加0.5FTU/g植酸酶,试验Ⅲ、Ⅳ、Ⅴ、Ⅵ组分别在试验Ⅱ日粮基础上添加纤维素酶20U、果胶酶20U、木聚糖酶20U、复合酶(7U纤维素酶+7U果胶酶+7U木聚糖酶),比较不同处理植酸磷的释放量。结果表明:与不添加任何酶比较,添加植酸酶、植酸酶+纤维素酶、植酸酶+果胶酶、植酸酶+木聚糖酶、植酸酶+纤维素复合酶对豆粕中植酸磷的降解率分别提高了36.98%、37.06%、37.67%、38.20%和38.28%。与仅添加植酸酶比较,植酸酶+纤维素酶、植酸酶+果胶酶、植酸酶+木聚糖酶、植酸酶+纤维素复合酶对豆粕中植酸磷的降解率分别提高了0.10%、0.87%、1.55%、1.64%。此结果说明,NSP酶能够提高植酸酶降解植酸的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