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在文成县铜铃山国家森林公园内,通过实地踏查,选择有代表性的群落,设置了13个面积为400 m2的常绿阔叶林样地,并对样地内的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进行群落学的样方调查。通过计算各个样地各层次植物的重要值,将铜铃山常绿阔叶林分为6种群落类型:栲树林、米槠林、甜槠林、木荷林、短尾柯林、短尾柯—木荷林。该森林公园常绿阔叶林群落具有以下特点:结构复杂,分层明显,乔木层高度为8~15 m,灌木层高度为1.5~2.5 m;乔木上层树冠冠幅较大,覆盖度高,灌木层密度不高,但物种丰富,草本层覆盖度高,但物种比较单一,蕨类和苔草属植物优势度明显;层间植物种类多样;显示出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在文成县铜铃山国家森林公园内,通过实地踏查,选择有代表性的群落,设置了13个面积为400 m2的常绿阔叶林样地,并对样地内的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进行群落学的样方调查。通过计算各个样地各层次植物的重要值,将铜铃山常绿阔叶林分为6种群落类型:栲树林、米槠林、甜槠林、木荷林、短尾柯林、短尾柯—木荷林。该森林公园常绿阔叶林群落具有以下特点:结构复杂,分层明显,乔木层高度为815 m,灌木层高度为1.515 m,灌木层高度为1.52.5 m;乔木上层树冠冠幅较大,覆盖度高,灌木层密度不高,但物种丰富,草本层覆盖度高,但物种比较单一,蕨类和苔草属植物优势度明显;层间植物种类多样;显示出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天目山常绿阔叶林的混交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选择典型常绿阔叶林,设置100m×100m样地,用全站仪测定每株树木坐标。选择胸径在5cm以上的乔木,用优势度分析法确定群落优势种,八邻域边缘校正法校正,并采用树种多样性混交度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天目山常绿阔叶林优势种群以细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gracilis,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和短尾柯Lithocarpus brevicaudatus为主,形成多优势种结构特征,样地平均混交度为0.5051,优势种群中常绿树种的混交度为0.4836,非常绿树种的混交度为0.5823。研宄认为,天目山常绿阔叶林保持了较高的树种多样性;细叶青冈、青冈和短尾柯等优势种群因兼有实生和萌生2种聚集繁殖方式所致,降低了常绿阔叶林的混交度;树种混交度是随着胸径的增大而增大的;常绿阔叶林总体呈中度混交状况。图5表1参12  相似文献   

4.
群落结构与植物多样性研究对于植被恢复和植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铜陵叶山天然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在其内设置1.8 hm2(150 m×120 m)的大样地,对样地所在的植物群落的结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群落有33科、43属、52种植物。乔木层优势树种为麻栎,伴生树种有青冈栎等,落叶阔叶树林木株数、断面积占大样地林木株数和断面积的比例以及重要值之和均大于常绿阔叶树,该群落具备了北亚热带低山常绿落叶阔叶林群落结构特征;乔木层林木直径(大于5 cm)分布呈偏左正态分布,表明该林分具有同龄林直径结构特点。灌木层优势植物种为溲疏,亚优势种有青冈栎等;草本层优势植物种为半岛鳞毛蕨。分层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均匀度指数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生态优势度指数草本层乔木层灌木层。灌木层有多种乔木层的幼苗和幼树,乔木层和灌木层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天目山常绿阔叶林优势种群竞争的数量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相邻网格法调查获取数据,应用优势度分析法,确定3个常绿阔叶林优势种群,占总株数的71.6%,占总胸高断面积的44.6%。利用Hegyi简单竞争指数研究优势种群竞争的方法,分析了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常绿阔叶林优势种群在群落中的竞争状况。结果表明:100m×100m样地内,胸径在5cm以上的优势种群间存在较剧烈竞争,常绿阔叶优势种群>非常绿阔叶优势种群。常绿阔叶优势种群的竞争更为显著,其种内竞争强度大小为:细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myrsinaefolia>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短尾柯Lithocarpus brevicaudatus;种间竞争强度大小为:细叶青冈>青冈>短尾柯:以任一常绿阔叶优势种群为对象木时,均有种内竞争>种间竞争。竞争指数与对象木胸径大小符合幂函数关系,并达到显著水平,优势种群种内、种间的竞争强度随着对象木胸径的增大而下降,并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当对象木胸径达到20cm后,竞争强度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6.
用等级聚合分类方法中的组平均法对浙江省九龙山以6种青冈分别组成的典型常绿阔叶林进行数值分类。结果表明,主要有7个类型(群系):青冈栎常绿阔叶林,云山青冈常绿阔叶林,褐叶青冈常绿阔叶林,小叶青冈常绿阔叶林,细叶青冈常绿阔叶林,多脉青冈常绿阔叶林及多脉青冈落叶阔叶混交林。并对其组成和分布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福建三明格氏栲群落的结构特征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本文在0.3公顷样地调查材料的基础上,分析了福建三明小湖地区格氏栲群落的植物区系成份、群落外貌、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特征.该群落共有维管束植物110种,隶属于42科68属,其中单种属占67.6%,包括藤本在内的高位芽植物占总数的87.3%.乔木种群的空间格局以聚集分布为主,在垂直空间上常可分为三个亚层.物种多样性指数介于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和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之间.  相似文献   

8.
通过样地调查,对浙江百山祖自然保护区五岭坑低山常绿阔叶林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群落内物种丰富,计33科58属124种,种类组成以冬青科、樟科、壳斗科、山茶科、蔷薇科、山矾科等为主,常绿阔叶树种104种3 040株,分别占种数和总株数的83.87%、98.51%,群落的树种组成反映了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的典型特征;2)群落幼树量大,自然更新良好。胸径与株数呈指数分布,立木径级分布连续,表明该群落处于成熟阶段。群落的平均胸径与密度之间存在负相关性;3)群落的Simpson指数、Gini均匀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均较高,说明树种丰富,分布均匀,优势种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罗浮栲群落特征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采用样方法,对分布在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罗浮栲群落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统计结果,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罗浮栲群落总计有维管植物39科61属104种,群落植物生活型以高位芽植物为优势,叶片以革质的中小型全缘单叶为主。罗浮栲是该群落的建群种和优势种,但林下幼树幼苗较少。群落物种多样性丰富,各层次物种多样性表现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具有典型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武夷山四新常绿阔叶林物种组成、生物多样性以及样方种—面积曲线进行研究,探讨以少叶黄杞为优势种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采用相邻格子样方法进行样方调查,结果表明:样方内维管植物有35科67属139种;以壳斗科、杜鹃花科、杜英科、山茶科为主,栲属、杜鹃花属、杜英属为重要属;优势树种为少叶黄杞、米槠、南岭栲、赤楠.表明四新常绿阔叶林在取样面积大于0.48 hm2时,物种数量趋于稳定,拟合曲线公式为:y=21.836lnx-87.287(R2=0.990 2);样地植物胸径小于6 cm的植株数占73.89%,落叶植物仅占12.38%.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样地内物种丰富,分布较均匀,较多的树种构成了群落的优势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天目山常绿阔叶林的空间结构与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常绿阔叶林的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浙江省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设置100 m×100 m的大型固定样地,用相邻格子调查方法将样地划分为100个10 m×10 m的调查单元,对样地内林木进行实测。用聚集指数、竞争指数和树种多样性混交度描述空间结构特征,以坡度、坡向、海拔和粗糙度作为地形因子,利用方差分析分析空间结构与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  结果  ①坡度过大或过小都会导致竞争指数显著增大(P<0.05)。半阳坡的树种多样性混交度显著高于阳坡(P<0.05),Ⅰ级粗糙度的树种多样性混交度显著低于Ⅲ级粗糙度(P<0.05)。随着样地内海拔的升高,林分的树种多样性混交度显著增大(P<0.05),但样地内海拔过高或过低,都会使聚集指数显著减小(P<0.05)。②在Ⅲ级粗糙度中,Ⅰ级坡的竞争指数显著高于Ⅱ级坡和Ⅲ级坡(P<0.05),Ⅱ级坡的树种多样性混交度显著高于Ⅰ级坡和Ⅲ级坡(P<0.05),半阳坡的聚集指数和树种多样性混交度显著高于阳坡(P<0.05)。在样地内的高海拔区域,Ⅰ级坡的竞争指数显著高于Ⅱ级坡和Ⅲ级坡(P<0.05);而在样地内的中海拔区域,Ⅲ级粗糙度的聚集指数和树种多样性混交度显著高于Ⅰ级粗糙度和Ⅱ级粗糙度(P<0.05)。  结论  在常绿阔叶林群落中,不同的地形因子对其空间结构特征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一定地形条件下,合理调控常绿阔叶林的空间结构是促进树木生长的重要经营策略。图10表2参31  相似文献   

12.
采用样地调查法,对哀牢山西坡4个垂直地带8种植被类型的土壤蚂蚁群落多样性进行调查。结果如下:共有74种土壤蚂蚁,其中42种为优势种;土壤蚂蚁群落多样性随海拔高度增加呈规律性的变化:优势种所占比例逐渐递增,优势种数目降低、物种数目递减、物种多样性指数降低;在8种植被类型中,土壤蚂蚁个体密度、优势种数量、物种数目、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在思茅松林、针阔叶混交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3种植被类型中较高,而在干性常绿阔叶林、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苔藓矮林、河谷稀树灌木草丛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4种植被类型中较低。  相似文献   

13.
江西大岗山常绿阔叶林群落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对25个样地,共计13.6 hm~2面积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对江西大岗山常绿阔叶林群落的种类组成、外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和乔木层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群落内有维管植物273种,隶属于89科178属,其中单种属占总属数的76.4%;地理成分复杂,以热带、亚热带成分占优势;包括藤本在内的高位芽植物占总种数的86.29%.构成群落乔木层的22种主要树种部属聚集分布,群落层次结构比较复杂,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乔木层可分为3个亚层.4种多样性指数在群落梯度上的分布趋势基本一致:常绿阔叶林>半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毛竹林;物种多样性随海拔高度分布规律为中海拔最高,低海拔次之,高海拔最低;物种多样性指数在纬度梯度上符合从高纬度到低纬度升高的规律.  相似文献   

14.
以江西武夷山典型中山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在30 km2固定样地设置16个样方,其中13个常绿阔叶林群落、3个落叶阔叶林群落。群落乔灌层物种丰富,占物种生活型的83%。共调查到植物58科112属186种,以壳斗科、山矾科、蔷薇科、山茶科、樟科物种数最多,建群种主要为多脉青冈、闽皖八角、白檀、枫香树等,灌木层以山矾科、山茶科、禾本科为主。物种科属分布区类型以热带性质为主,具有典型的中亚热带地区特点。常绿阔叶林群落和落叶阔叶林群落均具有较高的多样性,单因素方差结果显示这2种林型在多样性指数上不存在差异显著性,乔、草优势种重要值亦不存在差异显著性,只有灌木层重要值存在差异显著性。  相似文献   

15.
浙江天台山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优势种群动态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以大小级代替年龄结构对浙江天台山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系列群落优势种群密度动态和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从针叶林向常绿阔叶林演替的进程中,马尾松Pinus masonniana种群的密度逐渐降低,种群的年龄结构均为衰退型.木荷Schima superba种群在3个群落中密度大小顺序为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常绿阔叶林,种群的年龄结构均为增长型.甜槠Castanopsis eyrei种群仅出现在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中,在针阔混交林中甜槠种群密度较大,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在常绿阔叶林中种群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种群分布格局随演替进程而变化,衰退型种群多为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而增长型或稳定型种群多为集群分布.表2参10  相似文献   

16.
浙江现实植被多为干扰作用的梯度或者群落发展的梯度,而不是与生境梯度相联系的稳定群落的梯度。因此,本文采用与优势度类型不同的布朗—布朗喀学派分类方法,以及聚类分析和极点排序方法,对浙江典型常绿阔叶林进行分类,以鉴定其群系组的分布格局和生境类型。结论表明浙江省典型常绿阔叶林是由青冈林、润楠桢楠林、栲类木荷林和乌岗栎林等4个群系组构成的群落镶嵌体。地形、土壤母质和距离开始演替的时间这3个独立于植被的决定小分布的状态决定因子,决定着上述4个群系组的生境类型。它们分别为云雾带生境,散射光生境、直射光生境和硬叶林土壤顶极生境。根据群落的优势属来看,浙江典型常绿阔叶林与日本照叶林的基本结构相同,与由优势属构成的东亚森林带基本结构的特点一致。  相似文献   

17.
闽西常绿阔叶林群落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群落生态学的方法对闽西常绿阔叶林植被的1.6 hm2样地调查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构成闽西常绿阔叶林群落的优势科是樟科、壳斗科、木兰科、紫金牛科和山茶科等;闽西常绿阔叶林群落的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热带、亚热带地理性质;闽西常绿阔叶林群落的建群树种多,且部分不同的建群种间可组合构成不同的群丛,群落类型呈现多样化;闽西常绿阔叶林群落的外貌以单叶、革质、全缘和中小型叶为主的常绿中、小高位芽植物组成为特征;闽西常绿阔叶林群落植物在物种组成数量、科属分布区类型和生活型谱以及叶的性质特征等方面具有中亚热带南部向南亚热带过渡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