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多异瓢虫对绣线菊蚜捕食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在实验室内研究测定了多异瓢虫成虫、4龄幼虫对苹果绣线菊蚜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多异瓢虫成虫及4龄幼虫对绣线菊蚜密度的功能反应能用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较好地拟合;多异瓢虫成虫及4龄幼虫自身密度的功能反应能用Hassell数学模型较好的反映.多异瓢虫成虫及4龄幼虫对苹果绣线菊蚜有较强的捕食作用,捕食作用在一定范围内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加大,随着自身密度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测试了七星瓢虫、龟纹瓢虫和异色瓢虫对麦蚜、中国槐蚜、绣线菊蚜、棉蚜及其寄主植物的嗅觉反应 .结果表明七星瓢虫对带白杨毛蚜的杨树叶片的反应比较显著 ,龟纹瓢虫对带绣线菊蚜的苹果叶片的反应比较显著 ,而异色瓢虫成虫对带有棉蚜的木槿叶片反应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3.
苹果园蚜虫防治药剂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续3a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0%好年冬乳油2500~3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刺4000~5000倍液对绣线菌蚜、棉蚜均有优异的防治效果,且有效控制时间长,对天敌较为安全,应大力推广应用.菊醋酯药剂的防治效果亦较好,但对天敌杀伤力大,有效控制时间短.应减少应用.有机磷类药剂的防治效果差,有效控制时间短,且对天敌伤害大.对幼果亦不够安全,已不宜继续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不同龄期七星瓢虫与异色瓢虫对烟蚜的控制作用。[方法]研究不同龄期七星瓢虫与异色瓢虫对烟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及寻找效应。[结果]2种瓢虫的日均实际捕食量随着蚜虫密度的增大而增大。从龄期看,在烟蚜密度相同时,七星瓢虫与异色瓢虫均为成虫对烟蚜的捕食量最大,其次依次为4龄幼虫、3龄幼虫、2龄幼虫、1龄幼虫。通过比较功能反应中的各参数可知,2种瓢虫对烟蚜的攻击率随着龄期的增加而提高,七星瓢虫对烟蚜的攻击率从1龄幼虫的0.562 0增加到成虫的1.174 1,异色瓢虫对烟蚜的攻击率从1龄幼虫的0.595 1增加到成虫的1.170 5;2种瓢虫相比,幼虫时期,七星瓢虫对烟蚜的攻击率小于异色瓢虫,而成虫则相反。七星瓢虫与异色瓢虫对烟蚜的寻找效应是随着猎物的增加而降低。[结论]试验结果为烟蚜的综合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1984~1986年的调查结果表明,为害我省柑桔的蚜虫有绣线菊蚜Aphis citricola van derGoot、棉蚜A.gossypli Glorer、豆蚜A.craccivora Koch、枯蚜Toxoptera citricidtt s(Kirkaldy)、枯二叉蚜T.aurantii(Boyer de Fonscolomhe)、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和樟修尾蚜Sinomegoura citricola(van der Goot)7个种。其中豆蚜为我国柑桔害虫新记录,绣线菊蚜是本省柑桔蚜虫的优势种,共次为棉蚜和枯蚜。柑桔新梢有蚜率可达80%以上。几种蚜虫常混合发生。夏秋梢受害比春梢重,幼年树,肥水条件好和靠近村庄的果园受害较重。文中还讨论了柑桔蚜虫优势种的演替问题。  相似文献   

6.
齐玮  魏丽萍  闫正升  杨友兰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901-11901,11934
[目的]为优势种异色瓢虫十九斑变型的保护利用和菜蚜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甘蓝田异色瓢虫十九斑变型的各龄幼虫及成虫为供试虫源,设5个菜蚜密度,研究异色瓢虫十九斑变型对菜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不同虫态的异色瓢虫十九斑变型对菜蚜的日捕食量差异较大,当菜蚜密度相同时,4龄幼虫捕食量最大,成虫和3龄幼虫次之,各龄幼虫及成虫对菜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均可以用HollingII型圆盘方程拟合。同一虫态瓢虫的捕食量随着蚜虫密度的增大而相应增大。异色瓢虫十九斑变型各龄幼虫及成虫自身密度对捕食作用的干扰效应明显,符合Hassel-Verley的干扰效应模型。[结论]不同虫态的异色瓢虫十九斑变型对菜蚜的日捕食量差异较大,且随捕食者自身密度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7.
通过室内实验初次研究了龟纹瓢虫取食5种蚜虫行为及其食蚜量;比较了取食5种蚜虫对幼虫生长发育及成虫生殖产卵的影响。结果表明:龟纹瓢虫成虫和幼虫对同种蚜虫的嗜食程度基本相同。初龄幼虫无选择适宜猎物蚜虫的能力。幼虫随龄期的增大,选择能力渐趋明显,以成虫和大龄幼虫选择力更强。该种瓢虫明显选择取食棉蚜、桃蚜和白杨毛蚜,洋槐蚜为不甚适宜的猎物,而甘蓝蚜最不适宜。因此认为,龟纹瓢虫具有一定程度的食物专化性,可作为棉蚜和桃蚜的有效天敌,应充分加以保护与利用。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大草蛉对不同蚜虫猎物的适应性,于2011-2012年,采用室内饲喂法和田间调查的方法研究桃粉蚜(Hyaloptera amygdali Blanchard)、绣线菊蚜(Aphis citricola Van der Goot)和牛蒡长管蚜[Uroleucon gobonis (Matsumura)]对大草蛉(Chrysopa septempunctata Wesmael)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桃粉蚜饲喂大草蛉时,其幼虫存死亡率最低、发育历期最短、蛹质量较高,成虫寿命最长,单雌平均产卵量最高;以绣线菊蚜饲喂大草蛉时,其幼虫死亡率较低,成虫寿命较长,单雌平均产卵量也较高,但幼虫发育历期最长,蛹质量最低;以牛蒡长管蚜饲喂大草蛉时,其幼虫发育历期较短,蛹质量最高,但幼虫死亡率最高,成虫寿命最短,单雌平均产卵量最低;田间调查的结果表明,大草蛉最喜欢在桃粉蚜危害的桃树嫩梢上产卵。综合评价,3种蚜虫中,桃粉蚜最适合大草蛉生长发育和繁殖。  相似文献   

9.
大豆植株形态对大豆蚜寄生和天敌捕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研究了大豆植株形态对大豆蚜的寄生和天敌捕食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所表现的抗蚜性与其植株形态有关。裸大豆2个品种,大豆蚜10d增殖倍数分别为20.00和32.87;有茸毛大豆3个品种,大豆蚜10d增殖倍数分别为17.78,23.44和13.50。24h连续观察异色瓢虫对大豆蚜的影响,在捕食者的数量和发育阶段相同的情况下,瓢虫幼虫捕食量在裸大豆植株上为6.5头/h,在有茸毛大豆上为3.6头/h。  相似文献   

10.
中华通草蛉幼虫对绣线菊蚜捕食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华通草蛉幼虫1~3龄对绣线菊蚜的功能反应和2龄幼虫的种内干扰效应研究表明:功能反应均属HollingⅡ型,功能反应的参数说明中华通草蛉对控制绣线菊蚜具有保护利用价值;2龄幼虫的干扰效应用Hassell&Varley的模式(E=QP-m)进行模拟,模拟模型为E=0.2651p-0.2106,结果说明,随着2龄幼虫密度的增大,其捕食作用率随之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