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牌坊是一种中国独有的建筑符号,文化内涵丰富。徽州文化源远流长,积聚着徽州审美文化意蕴美和传统形式美。徽州牌坊凝聚着徽州文化,有着浓厚的文化色彩与装饰艺术,用独特的建筑艺术传递着徽州区域文化的审美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向人们反应了徽州人的生活方式,呈现了不同的生活态度及其徽州人独特的艺术审美方式,同时也表现了特有的建筑艺术价值。从意蕴与形式的角度对徽州牌坊的建筑装饰艺术进行了分析,赋予了徽州牌坊本身不一样的意义,凸显徽州牌坊的建筑装饰艺术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
历史上徽州女性长期生活在封建礼教、宗族制度的压迫下,精神、思想和行为受到严苛的限制。作为徽州文化的物质载体,徽州建筑类型、形态、空间组织方式以及装饰等在展现徽州建筑艺术美的同时,也体现了对徽州女性精神、思想和行为的禁锢和关怀,折射出明清时期徽州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牌坊与宗祠虽给予女性一定的尊重,而其实是封建礼教和宗法制度的纪念碑;徽州民居和宅院内向性封闭式的空间格局虽是徽州女性的精神家园,也反映出对徽州女性的制约;有关徽州女性题材的建筑雕饰在反映他们的社会地位、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的同时也对妇德提出了较高要求。  相似文献   

3.
徽州民歌是在徽州文化土壤里萌生和发展起来的独具特色的地方传统音乐,是徽州人民根据当地生活实际创造出来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集中展现了徽州人民对生活的认知和情感。徽州方言是徽州文化的重要表现形态之一,也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州方言声韵、词汇、语法以及方言民俗文化对徽州民歌韵律、歌词、音腔、题材和思想主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研究徽州方言对徽州民歌的影响,有利于徽州民歌的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4.
试析徽州园林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徽州园林特色鲜明,风格独特。它的美植根于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的土壤之中,反过来它又是那深厚而绚丽的徽州文化意蕴的表征,也就是徽州文化的一个载体,它体现了徽州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厚的美学底蕴。徽州园林具有成熟的文人写意山水园的特征,注重风水 选址,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古代哲学观,处处有着理学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徽州地区的建筑、雕刻、刻书、文房用品、版画等领域取得显著成就,背后不仅是商业经济的繁荣,更有大量工匠的劳动支撑。明清徽州家族式"徽匠"群体崛起有内外两方面原因,外在环境主要有徽州的自然条件、徽商的兴起、交通贸易的便利、民众观念的转变以及有利的政策等,内在因素方面则是因为徽州匠人的技艺高超、同村豪族构建族产需求以及匠人内心世界的寄托等。此外,徽州家族崇尚集体行为,对家庭内部组织的稳定极为重视,也促使了徽州匠人家族式群体的崛起。这些因素共同交织促使徽州工匠在明清时期蓬勃发展,也为当地文化、工商经济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徽州民间体育项目作为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繁多,形式丰富多彩,具有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介绍了徽州民间体育的现状,详细阐述了徽州民间体育的价值,以期为保护和传承徽州民间体育文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徽州历史上,宗族不断繁衍壮大,宗族文化深入人心,徽州传统村落景观的形成和发展与此有着密切的关联,尤其是村内的宗族建筑、村落格局、街巷空间、建筑空间等都受此影响。在宗族文化视角下,村落景观提升面临着物质载体受损、传统文化消亡等现实困境。应坚持整体性与原真性、动态性与持续性原则,注重宗族文化资源在空间层次、物质形态、非物质文化等方面的有机转化,最终实现传统村落景观的有机提升。  相似文献   

8.
徽州古典园林之美深深地根植于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土壤之中, 它同时又是那深厚而绚丽的徽州文化意蕴的表征, 是徽州文化的一个载体, 它体现了徽州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厚的美学底蕴。徽州文化内涵丰富, 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都形成了独特的流派和风格。在其发展过程中, 吸收和融合了大量其他学派思想, 在兼容的同时, 徽州文化依然保持了它鲜明的独立性, 显现了整体的区域表征。这对徽州园林特色的形成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徽州楹联包括历史名人为徽州风景和建筑的题联以及悬挂于民居、祠堂、亭台等徽州特有古建筑上的楹联。徽州楹联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徽州人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伦理道德等各方面的信息。徽州楹联多用典故、拟人、夸张、叠字、隐喻、双关、排比等修辞手法,表达文人对徽州名胜古迹、自然风光的赞美之情,体现文人高雅的情操和宁静淡泊的精神追求。徽州楹联还具有表现徽人对儒学传统价值观的继承、体现徽人耕读传家、勤俭节约的民风、反映宗族社会的忠孝观、反映“家馨”与“善治”的思想、对于“和谐”理念的继承等文化传承功能。  相似文献   

10.
造型语言的形成基于其地域特点和历史文化的传承,现存的徽州古建筑群落体现着徽文化的延续和发展,砖雕、石雕和木雕作为构成徽派建筑风格样式的重要元素,使得建筑和艺术得以完美地结合。分析、研究徽州木雕意象造型观的成因,梳理、归纳其自成体系的特点,汲取其有益因素,结合传统园林美术课程教学内容,进而合理植入其中,拓展教学理念,为学生的审美体系的建立和设计表现等综合能力的提高提供更多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大众文化的意义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当前大众文化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共同构成当代中国社会主干性文化形态。应当辩证地看待大众文化意义的二重性及其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的关系,这样有利于大众文化及中国当代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先进文化和谐文化与核心价值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进文化是指先进的精神文化(或精神文明),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社会主义文化,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内容,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根本。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建设好和谐文化,在和谐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3.
综述了豆科植物组织和细胞培养研究的状况,以及在组织培养、花药和花粉培养、胚和胚乳培养、原生质体培养、细胞悬浮培养、转化体系的建立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对豆科植物组织和细胞培养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4.
图书馆文化建设分为四个文化域,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信息文化.图书馆物质文化的重心是物质资源的多样性和物质资源的动态平衡.图书馆制度建设是图书馆文化建设走向理性的标志,在文化理念和精神的完善上是不可缺少的.物质文化与信息文化在图书馆目前与未来的存在中是相互涵化、转变和一体同构的.图书馆的精神文化分为形象、道德、服务、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价值观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园林文化是园林艺术的精华所在。秦皇岛经过了2000多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秦皇岛园林作为秦皇岛文化的载体,呈现了鲜明的文化特色。秦皇岛园林文化不仅表现在以丰富的传统文化、滨海文化为主体,而且融入了体育奥运文化、生态文化和高科技文化,具有特征突出的多元文化特色。在保护和开发秦皇岛园林文化方面应突出其传统文化和滨海文化的主体特征,更多地体现体育精神,加强秦皇岛生态园林建设和进一步加大现代科技在园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张光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541-15543
秉持着文化是自然环境和特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的理念,在畲族群落文化对聚居地地理空间的响应以及地理空间对畲族群落文化影响的研究相对缺乏的基础上,以闽东畲族群落文化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畲族的分布情况,参考了闽东畲族的相关研究文献,通过对畲族群落特色文化和地缘背景的分析,认为闽东畲族群落文化特色主要在于团结互助的群落文化、彪悍实用的体育文化、渊源流传的畲医畲药文化、极具山地特色的饮食文化以及畲族建筑文化,进而从区域空间、地理环境、气候因素方面探讨并分析了畲族群落文化对地理空间的响应,并指明了地理空间对畲族群落文化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的文化活力。为增强文化活力,就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而全面深化图书馆改革就属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这一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容忽视的战略地位,它必将为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活力、建设文化强国做出自身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玉米二比空栽培增产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高密度栽培条件下,改变玉米植株的田间排列方式,将清种改为二比空栽培并以清种为对照进行研究发现:二比空栽培由于疏密不等排列,使群体受光强度增大,尤其是中、下部叶片受光强度更优于清种,在空垄空间分布的中、下部叶片,其光合强度高,处于原垄内叶片光合强度虽低,但其平均光合强度远高于清种;二比空栽培的玉米,各时期叶面积指数均大于清种,尤其是中后期更明显,故有利于玉米灌浆;二比空栽培的玉米,根系和茎叶干重后期下降速度较慢,从而保证了后期的正常生长;二比空栽培根冠比小于清种;多点试验结果表明,二比空比清种增产11.2%~12.3%。  相似文献   

19.
“三农”视角下的农村文化建设:问题与出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前,中国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信仰流失及文化贫困、城乡文化差距拉大、农村文化边缘化、农民主体地位缺失、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农村文化建设在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以传统文化为平台、以合作文化为重要抓手的基础上,应纳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同时要注意处理好社会主义主文化与农村亚文化、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自办文化与社会力量办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为建立稳定、高效的西北粳稻花药培养再生体系,以22个西北粳稻品种的花药为材料,N6和A4为基本培养基,研究了基因型、培养基、激素、碳源的种类和浓度对花药离体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基因型对西北粳稻花药培养的影响较大,参试材料中‘3279’的培养效果最好;A4培养基的培养效果优于N6;诱导愈伤组织中2,4-D浓度因基因型不同而不同,其范围在1~3 mg/L之间;花药培养以蔗糖为碳源时效果最好,而蔗糖浓度为60 g/L时培养效果最好;麦芽糖虽然有利于水稻愈伤组织的诱导,但绿苗分化率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