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将超细分子筛与纯PP切片共混后熔融纺丝,经过后拉伸及松弛热定型就可制得含分子筛的PP纤维.当纤维中分子筛的含量为1%、分散剂为2%时与PP切片共混后熔融纺丝,可明显改善纤维的染色性,上染率可达58.8%.对其吸湿和染色机理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MMA)纳米纤维的力学强度,以纳米纤维素晶体(cellulose nanocrystals, CNC)为增强体,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CNC/PMMA纳米复合纤维,考察了CNC添加量对CNC/PMMA纳米复合纤维的微观形貌、力学性能和热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NC可均匀分布在电纺液和PMMA基体中,所制备的CNC/PMMA纳米复合纤维表面光滑,形貌规整.随着CNC添加量的增大,纳米复合纤维直径从1.37μm减小到0.48μm,表明添加CNC可显著提高CNC/PMMA纳米复合纤维的力学性能.随着CNC添加量的增加,拉伸强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CNC添加量为16%时,CNC/PMMA纳米复合纤维的力学性能最优,最大拉伸强度为0.31 MPa,比纯PMMA纳米纤维提高107%.此外,添加CNC可小幅提高CNC/PMMA纳米复合纤维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以接枝改性纳米SiO2作为填充剂,对不同聚合物接枝改性纳米SiO2/PP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接枝改性纳米SiO2能提高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接枝聚合物链的种类对复合材料的冲击性能影响差异较大,SiO2-g-PBA填充能明显增韧,SiO2-g-PAA填充使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下降.质量分数3%的SiO2-g-PBA填充使聚丙烯(PP)的Tg下降了2.5℃.透视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观察表明接枝改性能有效促进纳米粒子的分散.  相似文献   

4.
将处理后的CNTs加入纯PA6中,制备出含有改性碳纳米管的母粒,然后按不同比例和PA6切片共混纺丝,经过拉伸及紧张热定型后可制得含CNTs的PA6纤维.当CNTs为0.5wt%时,改性 PA6纤维强度较纯PA6纤维提高26.8%.同时对纤维的结构和增强机理做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苎麻纤维与聚丙烯(PP)之间的界面相容性,采用1-辛烯涂层结合常压等离子体射流(APPJ)技术对苎麻纤维表面进行疏水性改性,并研究了改变2种方法的处理顺序对改性效果的影响.通过改性前后苎麻纤维的表面形态、润湿性、表面化学成分及苎麻纤维/PP界面剪切强度的变化分析改性效果.实验结果显示,经等离子体处理后再进行1-辛烯涂层处理的苎麻纤维表面的C元素含量提高最明显,且该组苎麻纤维/PP界面剪切强度与未处理组相比提高了近40.0%,而改变处理顺序后得到的苎麻纤维与PP的界面剪切强度仅提高了18.2%.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复合材料的制备加工设备特殊、工艺流程繁琐及材料强度低等问题,以木质纤维为原料,通过机械胶膜法将木纤维和木质素磺酸钙有效地复合在一起,再通过热压得到高性能纳米纤丝化复合材料。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复合材料的形貌结构、化学组分的主要基团和元素,对无胶纤维板和纳米纤丝化复合材料的力学指标进行比较,以探索纳米纤丝化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结果表明:木纤维机械胶磨会使木纤维分层分支,无胶热压纳米纤丝化复合材料呈层状结构;木质素磺酸钙与木纤维胶磨后能够有效地粘合在一起,增加表面活性;与无胶纤维板相比,纳米纤丝化复合材料的静曲强度、弹性模量、内结合强度均提高,比纯木纤维板分别提高213%、178%、263%,比胶磨纤维材料分别提高15%、14%、22%;而吸水厚度膨胀率分别降低了51%、22%。  相似文献   

7.
在考虑原子作非简谐振动的情况下, 求出了纳米粒子的简谐系数和非简谐系数. 对纳米粒子的表面生成能作了详细的推导, 探讨了形状和原子数、非简谐效应对球形和直角形纳米粒子表面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纳米粒子表面生成能与原子数、形状、原子相互作用势有关;表面能随原子数增大而增大, 原子数较小时变化较快, 原子数较大时变化较缓慢;表面能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直角形纳米粒子的形状因子f=1时, 表面能有最大值, f<1时变化较快, f>1时变化比较缓慢;相同情况下, 球形纳米粒子的表面能比立方形纳米粒子大. 考虑非简谐效应时的表面能要比简谐情况的小.  相似文献   

8.
超声波在纳米SiO_2与脲醛树脂共混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超声波分散法制备了性能良好的纳米SiO2/UF树脂,探讨了纳米SiO2用量、超声分散时间等因素对脲醛树脂(UF)游离甲醛含量、胶合强度的影响.性能测试表明:超声波分散是降低纳米粒子团聚的简单而有效的方法;随着纳米SiO2加入量的增加,经超声波分散后,纳米SiO2/UF树脂游离甲醛含量降低;经合适时间的超声波分散后,其压制的胶合板胶合强度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9.
应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结构紧密的PUF/TiO_2复合材料,探讨纳米TiO_2的添加量对包装用PUF性能的影响,采用SEM、TG/DTG、DSC及FTIR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纳米TiO_2用量为其他试剂总量的4%时,PUF/TiO_2复合材料压缩强度最佳为24. 33 MPa,为纯PUF压缩强度的1. 63倍; DSC及TG/DTG结果显示,纳米TiO_2的加入有利于提高PUF的热稳定性,添加4%纳米TiO_2后,PUF的起始分解温度从241. 5℃提高至263. 4℃,最大失重速率温度从324. 73℃提高到334. 86℃。FTIR结果显示,PUF/TiO_2复合材料在653 cm-1附近出现Ti-O的吸收峰,说明纳米TiO_2成功连接到了PUF的高分子链段上; SEM结果显示,纳米TiO_2在PUF基体中分布均匀,已经嵌入到PUF的泡沫结构中。  相似文献   

10.
采用纳米二氧化硅、纳米碳酸钙和有机蒙脱土3种纳米材料对环氧树脂结构胶进行改性,改性后环氧树脂结构胶的粘接强度得到显著提高.实验表明:含5%纳米二氧化硅、20%纳米碳酸钙和10%蒙脱土时,环氧树脂结构胶的钢钢抗剪强度比基体分别提高了23.2%,39.3%和63.0%.纳米二氧化硅和纳米碳酸钙的组合产生叠合效应使结构胶的钢钢抗剪强度在25℃下固化达29.3 MPa.XRD衍射实验表明,有机蒙脱土和环氧树脂能进行插层复合,其晶面间距从2.4 nm撑开至8.8 nm以上.SEM实验表明3种纳米材料在基体中能诱发大量银纹,是结构胶粘接强度得到提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纳米SiO2 -APP 对木塑复合材料界面特性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聚磷酸铵(APP)与阻燃协效剂纳米二氧化硅(SiO2 )制备了阻燃型木塑复合材料,并利用FTIR、SEM 和力学 性能测试仪,探讨纳米SiO2 的添加量(2%、4%、6%)和APP 的添加量(8%、10%、12%)对木塑复合材料的界面性 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当纳米SiO2 添加量为2% ~6%、APP 添加量为8% ~10%时,两者可以均匀地 分布在木塑复合材料的孔隙中,并且纳米SiO2 可以与木质纤维形成Si—O—C 结合,改善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但 是,APP 添加量增加至12%时,纳米SiO2 和APP 之间会发生团聚,降低了复合材料的性能。2)当纳米SiO2 添加量 为2% ~6%、APP 添加量为8% ~10%时,木塑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均比未添加纳米SiO2 、APP 的有所 增加,拉伸断裂伸长率基本保持不变,冲击强度降低。通过双因素方差分析可知,纳米SiO2 、APP 的添加量以及两 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对拉伸性能、弯曲性能无显著影响,但APP 的添加量以及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冲击强度有显 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焦磷酸钠(sodium pyrophosphate,PP)、谷氨酰胺转氨酶(transglutaminase,TG)及其组合(PP+TG)对氧化损伤猪肉肌原纤维蛋白(myofibrillar protein,MP)凝胶性能的影响,为改善氧化损伤蛋白的功能特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猪背最长肌中提取MP,采用亚油酸-脂肪氧合酶氧化体系诱导MP发生氧化,然后分别添加PP(1 mmol∙L-1)、TG(E﹕S=1﹕500)及其组合(PP+TG)。采用圆二色谱探究不同添加处理对氧化损伤MP溶液二级结构的影响;通过内源性色氨酸荧光测定探究MP三级结构的变化;通过粒度、溶解度及SDS-PAGE探究不同处理对MP交联聚集情况的影响;借助物性测试仪探究MP凝胶强度的变化;采用离心法测定凝胶持水性的变化;通过分光测色计测定其白度变化;借助扫描电镜观察MP凝胶的微观结构。【结果】PP处理明显改变了氧化损伤MP的构象,使氧化MP的平均粒径明显减小、溶解度显著增强,在增强凝胶强度的同时显著提高了其持水性能(P<0.05),凝胶的微观结构也明显比氧化损伤MP凝胶更规则、均匀、细腻和致密。TG处理显著改善了MP凝胶强度,但对其持水性能并无积极影响;凝胶的微观结构孔径变小、结构致密的同时,仍存在形状不规则、表面粗糙等问题。综合来看,PP+TG协同使用效果最好,氧化损伤MP的凝胶强度及持水性显著增强,且明显好于未氧化MP的凝胶性能。【结论】焦磷酸钠与谷氨酰胺转氨酶的协同使用可以有效改善氧化损伤MP的凝胶性能。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原位沉积对竹、杉木、黄麻3种植物纤维的表面改性效果,采用平压工艺制备了植物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并通过SEM、原子力学显微镜、光学纤维接触角测量仪等方法分别表征了植物纤维的表面形貌、表面粗糙度、静态接触角、拉伸性能以及复合材料的断口形貌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CaCO3原位沉积改性对单根植物纤维的表面性能有显著影响,不仅提高了单根植物纤维的拉伸性能,还改善了植物纤维增强热塑性聚合物的界面性能,增强了复合材料的界面强度。原位沉积改性后,3种植物纤维表面均有CaCO3附着,杉木纤维的CaCO3上载量最高,达16.08%;竹纤维最低,为6.96%。改性竹纤维的表面粗糙度Rq值降低了32.95%,静态接触角增加了1.85%;改性杉木纤维的Rq值和静态接触角分别增加了42.51%、3.12%;改性黄麻纤维的Rq值增加了62.77%,静态接触角降低了0.4%。单根改性植物纤维的拉伸性能均有所提高,相同CaCO3原位沉积改性条件下,改性竹纤维的拉伸强度和弹性模量最大,分别为1 134.83 MPa、37.25 GPa。断口形貌SEM图中,改性植物纤维与聚丙烯结合紧密,复合材料的断裂主要以改性植物纤维的断裂为主,表明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质得到改善。改性植物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得到提高,而且其弹性模量的变化趋势与改性植物纤维CaCO3附着量的变化趋势一致。改性杉木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弹性模量最大,为2.28 GPa;改性竹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拉伸强度最大,为54.04 MPa。   相似文献   

14.
以常规红麻常规栽培种福红992为试材,设免耕(A)、垄耕(B)、深松耕(粉垄,C)3种耕作方式与T1(20%作基肥,80%作追肥)、T2(40%作基肥,60%作追肥)、T3(60%作基肥,40%作追肥)3种施氮方式共9个处理,分别为AT1、AT2、AT3、BT1、BT2、BT3、CT1、CT2、CT3,探讨不同耕作和施氮方式对红麻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为红麻高产高效栽培提供合理的耕作和施肥依据.结果表明:(1)深松耕的耕作方式与20%作基肥、80%作追肥的施氮方式互作时,红麻的纤维产量和种子产量均达到最大值;(2)与免耕相比,深松耕的纤维产量、种子产量和纤维强力分别增加17.0%、14.8%和18.4%,线密度降低15.9%,深松耕可显著提高红麻产量和纤维品质;(3)与T1相比,T2的纤维产量、种子产量和纤维强力分别增加17.1%、30.8%和17.6%,线密度降低17.3%,适当增加氮基肥的比例可以增加红麻的产量和纤维品质.因此,采用深松耕结合20%N肥作基肥,福红992的纤维产量最高,同时兼收的种子质量也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5.
选用了5个产量、品质性状差异较大的彩色棉品种以及1个白絮棉品种,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交配设计(6×5/2)产生杂交一代15个组合以及6个自交亲本,考查了籽棉产量、皮棉产量和5个纤维品质性状,采用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朱军,1997)分析了以上资料。结果表明:彩色棉纤维长度以基因的加性效应为主,纤维强度、整齐度、伸长率和细度的显性方差与加,性方差相当。彩色棉品质性状的狭义遗传率变幅为9.58%(伸长率)~87.01%(纤维长度)。紫絮棉和彩8在纤维长度、强度以及伸长率上都具有正的GCA效应,以它们作亲本可以明显改善后代的纤维品质,是彩色棉品质育种的有效亲本,对优质白棉的利用则会大大改善杂交彩色棉的产量和品质。组合紫絮棉×彩9-1、红叶棕絮×彩8、红叶棕絮×白棉、彩8×彩9-1、彩8×白棉等5个组合在品质上具有较强的SCA效应。上述亲本和组合在彩色棉育种以及杂交棉选育中可以有目的地加以利用。彩色棉与白色棉杂交后代的纤维强度具强的杂种优势,甚至有的组合超过纤维强度好的白色棉亲本。  相似文献   

16.
为实现玉米醇溶蛋白(Zein)的材料化利用,以生物炭、聚丙烯(polypropylene,PP)、Zein为原料制备复合材料(Zein/PP),探究生物炭对Zein/PP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炭与Zein均没有改变PP的晶面结构,生物炭降低了Zein/PP复合材料的相对结晶度;生物炭的多孔结构与PP形成了一种稳定的界面结构,进而改善了Zein/PP复合材料的弯曲性能、拉伸性能、冲击强度、刚性、弹性、尺寸稳定性。当生物炭的含量为15%时,复合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最佳,其弯曲强度、弯曲模量、拉伸强度、拉伸模量、断裂伸长率、冲击强度分别为44.68 MPa、2.66 GPa、24.27 MPa、0.29 GPa、7.07%、6.10 kJ·m-2。试验结果可为Zein/PP复合材料性能的改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棉花海陆种间杂交品质性状杂种优势及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5个陆地棉品种(系)与5个海岛棉品种,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NCⅡ设计)配制25个杂交组合,对亲本及F1代5个主要品质性状进行杂种优势、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海陆杂交F1代品质性状杂种优势非常明显,尤以绒长、比强度的杂种优势最大,纤维2.5%跨长范围在33.8~38.4mm,竞争优势幅度为12.5%~25.1%,比强度33.9~41.9 g·tex-1,竞争优势幅度在15.9%~43.3%.绒长、比强度陆地棉亲本间、海岛棉亲本间一般配合力都达到显著、极显著水平.其中L1、L2两个早熟品种(系)比强度的一般配合力比较高,而L3、L4、L5 3个中熟品种(系)绒长一般配合力比较高;海岛棉H3、H5比强度、绒长一般配合力都比较高.  相似文献   

18.
为了考察微纳米液体改性剂在木材中的渗透规律,采用2种粒径(30和150 nm)和3种浓度(质量分数5%,15%、30%)的SiO2溶胶真空30 min-常压浸渍24 h欧洲赤松和火炬松边材,比较其24 h内吸液率的经时变化规律和24 h增重率,通过质量法分析30 nm、15%的硅溶胶处理材轴向SiO2的浓度梯度,并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仪分析各轴向深度木材细胞壁中硅元素的分布。结果表明:1)粒径小的硅溶胶在浸渍初期更易于在木材中渗透,随着浸渍时间的延长,粒径的影响变小,甚至可能出现相反的趋势;浓度对吸液率影响显著,一般浓度越高,吸液率越小。浓度高的改性剂处理木材时,粒径的影响更为显著。2)树种对硅溶胶的渗透性影响显著。硅溶胶在欧洲赤松边材的吸液率通常高于火炬松边材,但由于硅溶胶颗粒和水分在欧洲赤松中渗透不同步,硅溶胶在端头部分的大量沉积,导致欧洲赤松中SiO2在轴向分布浓度梯度远高于火炬松。3)硅元素进入各个轴向深度的木材细胞壁,硅元素的浓度分布规律与质量法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9.
采用NCⅡ设计,以5个彩色棉(陆地棉)品种(系)为母本,6个优质纤维品系(远缘杂交后代)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分析了彩色棉品系与优质纤维品系杂交组合性状的配合力效应。结果表明,单株铃数、铃重和皮棉产量具极显著的特殊配合力方差,衣分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均极显著,纤维品质性状2.5%跨长、比强度和麦克隆值具极显著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利用彩色棉品系与优质纤维品系配制杂交组合,其F1代皮棉产量较现有推广品种增产潜力较大,纤维长度及比强度均可显著提高,可以有效改善彩色棉的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