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我区引种油橄榄概况象征中阿两党两国人民伟大友谊的木本油料树种——油橄榄,已成为我区深受群众喜爱的新作物,栽植面积逐年增大,繁殖数量日益加多.一九六九年,我区黄枚县苗圃及黄冈县回龙三队曾引入油橄榄250株,但由于刘少奇、林彪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与破坏,引而不种,栽而不管,250株幼树仅存2株.一九七二年以来,在各级党委的重视与具体领导下,各级科技部门深入研究和大力推广,油橄榄已遍布我区十个县,46个引种点,三年时间,共栽植幼树1692株,保存1248株,大部分生长良好,已接近开花结果期,并繁殖苗木9388株,初步摸索到栽培、繁殖油橄榄的技术措施.预计不久油橄榄必将在我区各地普遍的开出友谊之花,结出友谊之果.  相似文献   

2.
油橄榄——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亲自种植、提倡的木本油料树种。自从一九六四年以来,在我国引种的一些地区,相继取得了高产典型。一九七三年,广西柳州三门江林场总产22800斤。一九七五年湖北省林科所总产12800斤,平均株产35斤,最高产单株产171斤。云南省林科所一九七四年最高产单株产果197斤,一九七六年最高产单株产果224斤。30余株平均株产73斤左右。陕西汉中地区一九七四年平均株产54斤。全国已引种的15个省、市、自治区广大地区幼树已开始结实。这些事实充分的说明了油橄榄在  相似文献   

3.
1964年,中阿友谊树油橄榄,远涉重洋,由阿尔巴尼亚引种到我国。试种结果证明,我省汉中地区是一个较好的栽培区,而且在安康地区及商洛地区的南部也可以扩大试种。但树苗非常缺乏,大量育苗很有必要。据阿尔巴尼亚油橄榄专家介绍,油橄榄可采用下述7种方法繁殖。  相似文献   

4.
我省引种油橄榄的十九年中,已由试种发展到大量繁育推广。目前定植已达600万株。从引种繁育实践证明:品种的好坏,对产量的影响很大。因此,不断选育优良品种,是稳步发展油橄榄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为了适应当前油橄榄生产大发展的  相似文献   

5.
奔子栏是高寒地区德钦县的一个低海拔干热河谷乡,从这个多种植了12年的几十株油橄榄树的生长情况看,在云南高寒山区的个别干热河谷地方发展油橄榄,作为木本油料的主要来源,是很有希望的。油橄榄是世界闻名的木本油料树种,其鲜果含油率高达40—50%,而核桃等仅为18—21%;油橄榄是亚热带常绿树种,喜夏季高温,光照强烈,冬季温暖湿润的气候,适生区的年平均气温是15—20℃,日平  相似文献   

6.
油橄榄(Olea europaea L)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亲自从国外引进的。经过十多年的引种试验,证明在我国各地可以成功,是一个优质高产的油料树种。目前在南方十几个省、市、自治区中,有的平均每株可产果40市斤,出油10市斤,每亩产油100市斤以上,超过大豆、花生每亩平均产油水平。我省赣州地区林科所,已出现92市斤果的丰产单株,实践证明,油橄榄在我省引种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7.
油橄榄是一种寿命长、经济价值高的优良木本油料树,我省自1964年引种以来,开始显示出结实早、产量高、适应性强等优点,已成为我省广大群众喜爱和积极发展的优良树种之一。良种必须有适宜的栽培措施,才能促进幼树速生丰产。现结合我场几年来的栽培管理情况,谈谈当前幼林管理的几项技术措施。一、林地管理林地管理是油橄榄幼林速生丰产的一项基本措施。搞好林地管理,可以改良土壤生  相似文献   

8.
我省自1964年大规模引种油橄榄以来,经过十五年的引种驯化,现已初步选育出适合我省土壤气候条件的油榄橄优良品种和单株。这些品种和单株,采用无性繁殖扦插的方法,一般是头年9至10月扦插,第二年3至4月生根,翻床移植后,第三年夏季苗高40一50厘米才能定植。用嫁接的方法(以尖叶木樨榄幼树为砧木),当年一般只能生长20—30厘米,第二年高50—80厘米。为了促进油橄榄扦插苗、嫁接苗快速生长,缩短苗期培育时间,提前出圃,我们采用塑料大棚育苗,并根据幼苗生长的特点,采取增温、  相似文献   

9.
四川北部的巴中县,位于大巴山南麓,地处深丘,海拔高度300—1413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粮、棉及经济林木油桐、核桃的产区。1967年引种油橄榄以来,发展速度较快,已定植成活油橄榄30余万株,成为我省油橄榄基地县之一。 油橄榄寿命长、产量高、油质好,是世界上重要木本油料树种之一;在植物油料产量中名列第六;目前已遍及世界五十多个国家。 油橄榄在我省已过成活、生长、开花结实、传宗接代“四关”,目前高产稳产已成为主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我省山地面积辽阔,大部分丘陵山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较长,这对于发展喜光、好气(要求土壤透气利水)、宜温暖的油橄榄是极为有利的。我站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十年来在泸县地区试验山地栽培油橄榄初见成效,为我省丘陵地区油橄榄上山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了让中阿友谊树在我省扩大引种,必须解决油橄榄种苗繁殖问题。几年来,我省各引种点,就油橄榄种子育苗问题进行过不少试验,培育出一定数量的苗木。但是,突出的问题仍然是出苗率很低,一般在30%以下,不能满足引种发展的需要。为了掌握油橄榄种子萌发规律,提高育苗成效,我们进行了不同水分条件的沙  相似文献   

12.
我省引种阿尔巴尼亚油橄榄工作,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在中央首长的亲切关怀和阿专家的直接帮助下,取得了初步成绩,使地中海沿岸的油橄榄在云南高原正常生长,基本上渡过了成活、生长、开花结实、传种接代关。1964年首批引种在海口林场、省林科所、昆明植物所、省商品检疫站共2200株阿尔巴尼亚油橄榄(包括米德扎、弗朗多依奥、爱尔巴桑、卡林尼奥、具拉特五个品种),除商品检疫  相似文献   

13.
高产优质的木本油料树种——油橄榄,自1962年秋引入汉中地区以来,在各级党组织的重视和广大林业工作者的辛勤栽培管理下,已从最初的3个引种点的百十株,发展到现在的11个县两百多个栽培种植点。据统计,全区已造油橄榄林2万多亩,今年开花结果的有1000余株。城固县柑桔育苗场1977年亩产油橄榄鲜果超过千斤,平均每株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在30多年的油橄榄引种试验工作中,既有失败的教训,又有成功的经验.在引种初期,对油橄榄的生态适应性与引种地生境因素的特点尚未探索清楚,就提出生产发展计划,走了一段弯路.我国的油橄榄曾经发展到2000余万株,占地14万hm2,但大部分地区不能满足油橄榄生长和结实对生境因素的要求,没有实现预期效益,油橄榄的发展受到阻碍.但中国的油橄榄引种并没有停止,经过30余年的艰苦工作,引种试种基本成功,主要表现在(1)找到了油橄榄在中国的适生区;(2)适生区的油橄榄树在自然生长状态下可以正常开花结实,集约栽培园的油橄榄产量达到了原产地的水平;(3)试验研究出了一套适合中国条件的繁殖和栽培技术.目前中国油橄榄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5.
为丰富黑龙江省西部地区造林树种资源,在部分县区开展了长柄扁桃(Amygdalus pedunculata Pall.)引种播种育苗和造林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土壤和种子处理条件下播种成苗率可达72.5%;1~2年生苗木根系发达,主根长,侧根数量多;造林成活率因土壤类型、整地方式而异,最高可达89%;树木高生长、径生长及冠幅生长表现良好。  相似文献   

16.
1964年,中阿友谊树油橄榄,远涉重洋,由阿尔巴尼亚引种到我国。试种结果证明,我省汉中地区是一个较好的栽培区,而且在安康地区及商雒地区的南部也可以扩大试种。但种苗非常缺乏,大量育苗很有必要。据阿尔巴尼亚油橄榄专家介绍,油橄榄可采用下述7种方法繁殖。1.种子繁殖。2.用1年生以上枝条扦插。3.嫩枝扦插。4.利用萌芽繁殖:取树干基部的萌蘖,带一块树皮。5.利用营养包繁殖:营养包即大树枝干上的树瘤,为油橄榄贮藏营养物的地方,可剥下埋入土中育苗。6.嫁接育苗:用野生及栽培油橄榄的实生苗作砧木,在我国云南还用当地野生的尖叶木樨榄作砧木进行嫁接。7.埋条繁殖。  相似文献   

17.
<正> 可可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它是典型的热带树种。我所自1960年以来曾多次进行引种试种,但由于寒害未获成功,我省其它垦区也未有成片栽培。1979年再次从海南岛引种,于1980年7月定植于新标本园,面积约3.6亩,采用不同芭蕉和银合欢作荫蔽遮荫。通过八年试种表明,可可在景洪冬季气温正常的年份,不仅生长迅速而且结果正常,现将1986年试验结果初报如下。一、生长量观测:1.全国原来定植可可156株,经过1982年/83年偏冷冬(最低温度5℃)和1986年3月倒春寒两次考验,现保留134株,保苗率85.9%。据1986年年终观测,全园可可平均株高344.47厘米,平均围径30.2厘米。比1985年平均株高增长  相似文献   

18.
我省引种油橄榄是从一九六○年开始的。自一九六四年以来,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油橄榄的引种工作有了一个较大的发展。全省引种点由当时的四个发展到现在的一百多个,并逐步向社队推广。一个群众性的油橄榄科学实验运动正在兴起,有力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引种以来,油橄榄在我省各种植点生长一般正常,较早的引种点均已开花结果,产果量逐年上升,社、  相似文献   

19.
油橄榄是世界著名的木本油料树种,1964年2月从阿尔巴尼亚引进我省重庆市林业试验场,同年8月发生青枯病害,66年发病株率达30%,死亡株率为18.4%,到74年死亡株率达36.4%。69年起,省林科所泸县林业试验站引种的油橄榄因青枯病致死植株近30%。由于油橄榄青枯病是病菌从根部侵  相似文献   

20.
我省自1960年引种驯化油橄榄以来,已顺利地过了成活、生长、开花结果和传宗接代“四关”。目前,产量正逐年提高,并向高产稳产方向发展。实践表明:我省自然条件能很好适应油橄榄的生产和发展。但是,由于我省幅员辽阔,各地气候、土壤不尽相同,经营管理水平也有差异,因而油橄榄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