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利华  罗慧  王国平  王利平 《果树学报》2017,(10):1330-1339
【目的】明确产黄青霉病毒科成员(Botryosphaeria dothidea Chrysovirus 1,BdCV1)对寄主梨轮纹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菌株生物学性状的影响,证实单独感染BdCV1梨轮纹病菌分离株是弱毒菌株;以期确定BdCV1是否为引起梨轮纹病菌弱致病力的单一因子。【方法】从前期弱致病力复合感染双分体病毒科成员Bd PV1和BdCV1的梨轮纹病菌LW-1中经多代菌丝分离获得的疑似仅单独感染BdCV1分离株(命名为LW-C)为材料;采用dsRNA检测、RTPCR,鉴定LW-C菌株中仅携带BdCV1。采用菌丝块接种于PDA培养基以及3针针刺法接种梨果实,观察其菌落形态以及发病情况,测定菌落生长速度和致病性,明确LW-C生物学特性。将LW-C对无毒菌株Mock进行水平转染,检测其传染后衍生菌株的dsRNA并测定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证实了LW-C仅感染BdCV1,具有弱毒特性;水平转染结果明确了BdCV1因子对梨轮纹病菌的菌落形态、生长速度有抑制作用,对寄主有弱致病力。【结论】确认了BdCV1是引起梨轮纹病菌致病力衰退的主要因子,为真菌病毒防治果树轮纹病害提供了新颖的生防材料。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产黄青霉病毒科成员(Botryosphaeria dothidea Chrysovirus 1,BdCV1)对寄主梨轮纹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菌株生物学性状的影响,证实单独感染BdCV1梨轮纹病菌分离株是弱毒菌株;以期确定BdCV1是否为引起梨轮纹病菌弱致病力的单一因子。【方法】从前期弱致病力复合感染双分体病毒科成员Bd PV1和BdCV1的梨轮纹病菌LW-1中经多代菌丝分离获得的疑似仅单独感染BdCV1分离株(命名为LW-C)为材料;采用dsRNA检测、RTPCR,鉴定LW-C菌株中仅携带BdCV1。采用菌丝块接种于PDA培养基以及3针针刺法接种梨果实,观察其菌落形态以及发病情况,测定菌落生长速度和致病性,明确LW-C生物学特性。将LW-C对无毒菌株Mock进行水平转染,检测其传染后衍生菌株的dsRNA并测定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证实了LW-C仅感染BdCV1,具有弱毒特性;水平转染结果明确了BdCV1因子对梨轮纹病菌的菌落形态、生长速度有抑制作用,对寄主有弱致病力。【结论】确认了BdCV1是引起梨轮纹病菌致病力衰退的主要因子,为真菌病毒防治果树轮纹病害提供了新颖的生防材料。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2009年和2018年采集的苹果轮纹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对戊唑醇的敏感性变化,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了每个年份采集的50株苹果轮纹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结果表明,2009年采集的50株菌株EC50平均值为(0.681 3±0.554 9)mg/L,2018年采集的50株菌株EC50平均值为(1.286 4±0.946 6)mg/L。随着时间的变化苹果轮纹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开始降低,部分菌株产生了2~5倍的低水平抗药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江西省南昌市郊区梨轮纹病菌的种类归属,本文从果园采集呈典型症状的梨轮纹病样本,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病菌分离和病菌纯化,获得5个梨轮纹病菌分离株,其培养性状相同且与已报道的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的培养性状一致。用菌饼对离体梨枝条进行接种,结果5个分离株均导致典型病斑,对该病斑进行再分离,又分离到与原接种菌一致的病原菌。任选其中的一个分离株NC-1进行rDNA-ITS序列扩增和序列测定,获得片段长为543bp的核苷酸序列,通过BLAST分析,发现该序列与GenBank中葡萄座腔菌的同源性高达100%。结果表明,南昌市郊区梨轮纹病菌属于葡萄座腔菌。  相似文献   

5.
不同培养条件对苹果轮纹烂果病病菌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 ,苹果轮纹烂果病发生严重 ,给苹果生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严重影响了苹果的质量和产量。造成苹果轮纹烂果病的病原菌有2种类型 ,一类是贝伦格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berengerianade Not.) ,即苹果干腐病菌 ,另一类是贝伦格葡萄座腔菌梨生专化型 (Botryosphaeria berengeriana deNof.f.sp piricola) ,即苹果轮纹病菌。在生物学特性方面 ,对这 2种病原菌已有过较多报道。作者于 1 998~ 1 999年做了不同培养条件对苹果轮纹病病原菌菌丝生长影响的试验 ,现将试验方法和结果报道如下。1 材料和方法  供试菌种为苹果轮纹病菌和苹…  相似文献   

6.
以7种果树寄主离体枝条为试材,采用菌丝块接种法,测定了蓝莓枝枯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的寄主范围,将蓝莓枝枯病菌(B.dothidea)和苹果轮纹病菌(B.dothidea)分别在苹果枝条、果实以及蓝莓枝条上进行交互接种试验。结果表明,蓝莓枝枯病菌还可以侵染桃、李、樱桃、葡萄、苹果、梨等6种果树寄主,来源于我国辽宁地区的蓝莓枝枯病菌与苹果轮纹病菌可以交互侵染。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2株枯草芽孢杆菌Sf-19和Sf-28对梨轮纹病菌的室内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的不同浓度处理对梨轮纹病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及果实上梨轮纹病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枯草芽孢杆菌Sf-19培养原液对梨轮纹病菌的综合抑制效果最佳,对梨轮纹病菌菌丝生长的平板抑制率为87.33%,孢子萌发的抑制率为97%,果实上梨轮纹病菌的抑制效果研究分为保护(Ⅰ)和治疗(Ⅱ)两部分试验进行,Sf-19培养原液保护试验(Ⅰ)中对梨轮纹病菌的抑制率为71.97%,治疗试验(Ⅱ)为64.92%;生防菌Sf-28培养原液对梨轮纹病菌的综合抑制效果次之,对梨轮纹病菌菌丝生长的平板抑制率为87%,孢子萌发的抑制率为80%,Sf-28培养原液对果实上梨轮纹病菌的抑制率保护试验(Ⅰ)为64.54%,治疗试验(Ⅱ)为59.21%。2株枯草芽孢杆菌均随着稀释倍数的增大防治效果降低,综合比较枯草芽孢杆菌Sf-19、Sf-28不同浓度处理的效果好于对照生防菌株Bs-916。  相似文献   

8.
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测定从土壤中分离获得的拮抗细菌BMY-1菌株对柑桔绿霉病菌(Penicillium digatatum)、柑桔青霉病菌(Penicillium italicum)、苹果炭疽病菌(Glomerella cingulata)、苹果轮纹病菌(Physalospora piricola)、梨扩展青霉病菌(Penicillium expansum)、葡萄白腐病菌(Coniothyrium dlodiella)等6种水果产后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BMY-1菌株对苹果炭疽病菌(G.cingulata)和梨扩展青霉菌(P.expansum)的生长有较好的作用,抑菌率分别达48.43%和50.37%。采用液体共培养法观察到BMY-1菌株对病原真菌的菌丝有破坏作用,使苹果炭疽病菌菌丝扭曲和断裂,葡萄白腐病菌菌丝膨大畸形。对几种水果同时接种拮抗细菌BMY-1和病原真菌,BMY-1菌株对苹果炭疽病病斑和梨扩青病病斑扩展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并能有效延迟葡萄白腐病发病时间。  相似文献   

9.
苹果轮纹病菌对多菌灵的敏感性测定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2007年8-10月从山东主要苹果产区轮纹病果上分离获得83个苹果轮纹病菌(Botryosphaeria berengriana f.sp.piricola)菌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了各菌株对多菌灵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多菌灵对83个菌株的EC50值呈单峰频次分布,分布在0.0196~0.4867mg·L-1,均值为0.1080±0.0152mg·L-1;在83个菌株中选择对多菌灵最敏感的泰山海棠菌系进行重复测定,将其EC50平均值0.0428mg·L-1确定为苹果轮纹病菌对多菌灵的敏感基线;通过Duncan氏新复极差法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理来源的苹果轮纹病菌对多菌灵的敏感性都处在较高水平,总体上不存在明显差异,没有出现敏感性下降的抗药性亚群体。  相似文献   

10.
苹果轮纹烂果病的研究:I症状与病原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苹果轮纹烂果病在辽宁为害十分严重。该病的果实症状,初以皮孔为中心产生褐色圆形小斑点,扩大后形成深浅相间的轮纹大斑,上生黑色小点,不凹陷,迅速烂至全果。从不同树种和苹果烂果上分离到Macrophoma属的6种菌株,即苹果轮纹病菌、干腐病菌、梨轮纹病菌、杨树水泡渍疡病菌、苹果轮纹烂果病菌A和B。这些菌株的无性世代在形态上无明显差别。用PDA平板培养,在黑暗条件下,菌丝体先为白色,后转灰,最后变黑色;不  相似文献   

11.
苹果轮纹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明确苹果轮纹病菌对三唑类杀菌剂戊唑醇的敏感性现状,从有代表性的苹果种植区采集、分离了47个苹果轮纹病菌(Botryosphaeria berengeriana f.sp.Piricola)菌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戊唑醇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戊唑醇对47个菌株的EC50值在0.0054~3.3253mg·L-1,平均值为0.4359±0.1902mg·L-1。其中,菌株XX2B(EC50为3.3253mg·L-1)对戊唑醇的敏感性较低,QF2(EC50为0.0054mg·L-1)对其最敏感,其毒力倍数是XX2B的620.38倍。山东省、河南省和辽宁省的苹果轮纹菌对戊唑醇的EC50平均值分别为0.5715±0.4612mg·L-1、0.4119±0.2157mg·L-1和0.2667±0.2083mg·L-1,表明辽宁省的苹果轮纹菌对戊唑醇的敏感程度最高,山东省的敏感性最低。但不同地理来源的苹果轮纹病菌对戊唑醇的敏感性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化学药剂敌力脱与拮抗细菌协同作用防治梨轮纹病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南京、连云港、高邮三地的梨园采样,分离得到梨轮纹病病原菌25株及871个细菌分离物,25株病原菌致病性分化测定结果表明菌株N-BG-L5的致病力最强;871细菌分离物拮抗能力试验结果表明,拮抗细菌sf628对梨轮纹病菌菌丝生长具有很强的抑制性,抑菌圈直径达45mm。常见26种化学药剂对梨轮纹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25%敌力脱能有效抑制梨轮纹病菌菌丝生长,EC50值为0.1522mg·L-1。将拮抗细菌sf628与25%敌力脱进行复配,结果表明配比为1∶3、1∶2、1∶1、2∶1时增效比均大于1.5,2种单剂复配后有增效作用。其中配比为1∶3时对梨轮纹病菌的毒力最强,增效比为2.942。拮抗细菌sf628与25%敌力脱配比为3∶1时,增效比为1.071,2种单剂复配后有相加作用。  相似文献   

13.
苹果轮纹烂果病在辽宁为害十分严重。该病的果实症状,初以皮孔为中心产生褐色圆形小斑点,扩大后形成深浅相间的轮纹大斑,上生黑色小点,不凹陷,迅速烂至全果。从不同树种和苹果烂果上分离到Macrophoma属的6种菌株,即苹果轮纹病菌、干腐病菌、梨轮纹病菌、杨树水泡溃疡病菌、苹果轮纹烂果病菌A和B.这些菌株的无性世代在形态上无明显差别。用PDA平板培养,在黑暗条件下,菌丝体先为白色,后转灰,最后变黑色;不产生分生孢子器;在散射光下,苹果和梨轮纹病菌的菌丝体为青灰色,苹果干腐病菌和杨树水泡溃疡病菌则为黄褐色;苹果轮纹烂果病菌A类似前者,B类似后者。用各菌株接种苹果果实和枝干,均表现较强的致病力,其果实症状均相同,但在枝干上的症状却有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14.
由贝伦格葡萄座腔菌梨生专化型Botryosphaeria berengeriana de.Not.f.sp.piricola(Nose)引起的梨轮纹病在世界产梨区普遍发生,生物防治采后梨轮纹病能降低梨果表面化学杀菌剂的残留量,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通过平板抑菌试验和梨果活体接种试验,研究NaHCO3对几株生防菌防治梨轮纹病的影响。室内试验结果表明,生防菌单剂对梨轮纹病菌的防效为75.77%~85.41%;与NaHCO3协同作用后防效提高,为83.00%~90.23%。梨果试验结果表明,先接种病菌再喷施药剂时,生防菌11对梨轮纹病的防效为23.83%;与NaHCO3协同作用后防效提高,为48.16%~74.57%。先喷施药剂再接种病菌时,生防菌11对梨轮纹病的防效为28.72%;与NaHCO3协同作用后防效明显提高,为51.06%~80.91%。先喷施生防菌液再喷施NaHCO3溶液的处理防效最好。因此可以采用生防菌和NaHCO3协同防治采后梨轮纹病。  相似文献   

15.
腐烂病菌的GFP标记及其在梨叶片组织中的侵染和扩展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梨腐烂病菌强、弱致病力菌株在梨树叶片组织中的侵染及扩展情况。【方法】利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agrobacterium-mediated transformation technique,ATMT)方法对梨腐烂病菌强、弱致病力菌株进行绿色荧光蛋白(green looresent protein,GFP)标记,并筛选出和野生型菌株比较在生长速度、培养特性以及致病力都没有发生显著变化的阳性转化子菌株;利用荧光显微技术观察其在梨树叶片组织中的侵染和扩展,比较强、弱致病力菌株的侵染差异。【结果】强、弱致病力菌株在叶片上侵染存在差异。菌丝主要在叶片的上表皮扩展,菌丝扩展前端的叶片组织颜色发生变化,形成一段变色带,强致病力菌株侵染形成的变色带较弱致病力菌株形成的变色带宽,强致病力菌株菌丝在叶片组织上的分布较稀疏。【结论】梨腐烂病菌菌丝主要在叶片的上表皮组织扩展;强致病力菌株的侵入能力较强,其在叶片上扩展时菌丝分布较稀疏,扩展前端形成的变色带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苹果轮纹病菌对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腐霉利的敏感性现状,建立敏感基线。【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采自山东、辽宁、河北、河南、山西和陕西等地的106株苹果轮纹病菌对腐霉利的敏感性,比较了不同省份苹果轮纹病菌对腐霉利的敏感性差异。【结果】腐霉利对供试的106个苹果轮纹病菌菌株的EC50值差别不大,在0.327 0~3.322 8 mg·L-1,平均EC50为(1.289 1±0.060 0)mg·L-1,呈连续性偏正态分布,可以作为田间苹果轮纹病菌对腐霉利的敏感基线。其中,陕西省的苹果轮纹病菌对腐霉利的敏感程度最高,其他依次为山西省、河北省、辽宁省和河南省,山东省的敏感性最低,山东省的EC50平均值是陕西省2.63倍。【结论】田间苹果轮纹病菌对腐霉利的敏感性水平较高,未发现敏感性下降的抗药性群体,所测得的EC50平均值可作为苹果轮纹病菌对腐霉利的敏感基线。  相似文献   

17.
梨轮纹病拮抗细菌的筛选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集南京、连云港、高邮3地梨园病叶、病果、健叶、健果、病枝、健枝和土壤样本90份,分离纯化后得到871个细菌分离物,对其进行梨轮纹病菌菌丝生长的皿内抑制试验,共获得21株拮抗能力较强的细菌,其中拮抗性能最好的细菌sf 628抑菌圈直径达45 mm,抑制率达59.21%。梨果接种试验结果表明,21株拮抗能力较强的细菌中有5株拮抗细菌对梨轮纹病菌引起的病斑扩展抑制率大于50%,其中菌株sf 628抑制率达60.61%。进一步的理化特性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菌株sf 628为枯草芽孢杆菌枯草亚种。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湖南省涟源市白马镇枣树叶斑病的病原菌,采集枣树病叶10份,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叶进行分离、纯化,采用形态学特征、rDNA-ITS及EF-1α基因进行菌株鉴定,利用分生孢子悬浮液喷洒法进行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从枣树叶斑病中分离得到12株分离物,经过分析和致病力测定,证实湖南省涟源市白马镇枣树叶斑病的病原菌是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  相似文献   

19.
戊唑醇与代森锰锌对苹果3种主要病菌的联合毒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弄清戊唑醇与代森锰锌混配对苹果轮纹病菌等3种苹果主要病菌的抑制作用,找出2种药剂混配的最佳配比,为田间使用提供依据,采用共毒系数法测定了戊唑醇与代森锰锌不同配比对苹果轮纹菌、苹果炭疽菌和苹果腐烂菌的联合毒力。结果表明,戊唑醇∶代森锰锌以1∶4比例混配对苹果轮纹病菌和苹果炭疽病菌的抑制效果最好,共毒系数分别为351.42和405.82;戊唑醇∶代森锰锌以4∶1比例混配对苹果腐烂病菌的抑制效果最好,共毒系数为169.49,增效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新疆野苹果内生贝莱斯芽孢杆菌Mr12对多种植物病害的生防潜力,明确其抑菌活性物质稳定性、抑菌作用表现和抑菌物质遗传基础,为生防制剂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平板对峙法测定菌株Mr12对6种供试植物病原菌的抑制作用。以苹果轮纹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为供试病原菌,测定Mr12无菌滤液抑菌稳定性及无菌滤液对苹果轮纹病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影响;利用3代测序平台Nanopore测定Mr12的全基因序列,通过BLASTX比对注释所含基因,预测分析菌株Mr12抑菌作用的遗传基础。【结果】菌株Mr12对6种供试植物病原菌均具有抑制作用,抑制率在55%~91%。该菌株无菌滤液在pH 4~10范围内抑菌活性稳定,对酸碱的耐受范围广;对紫外线照射和蛋白酶K不敏感,80℃以内具有较强的热稳定性。Mr12无菌滤液可使苹果轮纹病菌菌丝膨大畸形,抑制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通过全基因序列信息分析,发现Mr12含有合成difficidin、fengycin、bacillibactin、surfactin等多种肽聚糖和聚酮糖类抗性化合物的基因簇,以及能够降解病原菌细胞壁的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相关的基因。【结论】菌株Mr12对多种植物病原物具有广谱拮抗作用,抑菌物质稳定性高,具有产生多种肽聚糖和聚酮糖类抗性化合物和细胞壁水解酶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