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分析紫花含笑不同开花时期花被片挥发性成分,确定其主要花挥发性物质,以花蕾期、初花期和盛花期的花被片为试验材料,采用HS–SPME–GC–Orbitrap–HRMS法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从紫花含笑花被片中共鉴定出641种挥发物,共14类化合物,以萜类和酯类物质为主;盛花期花被片挥发物种类最多(434种),初花期次之(392种),花蕾期最少(352种),各时期分别检测到特有挥发物96、80和118种,特别是在盛花期,检测到了3种特有生物碱类:四氢东非马钱碱、托品酮和毛果芸香碱;盛花期花被片挥发物总含量最高(668.993μg·kg-1),初花期次之(628.111μg·kg-1),花蕾期最低(522.590μg·kg-1);含量较高(> 13.000μg·kg-1)的主要挥发物有α–愈创木烯、大根香叶烯B、顺–衣兰油–4(15), 5–二烯、β–石竹烯、双环倍半水芹烯、顺式–β–罗勒烯、β–律草烯、双环大根香叶烯、γ–依兰油烯和α–古巴烯;香气强度(Odor activity value,OAV)分析表明:紫花含笑花被片特征香气成分包括苯甲酸甲酯和α–蒎烯,修饰性香气成分包括顺...  相似文献   

2.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测定浙江楠(Phoebe chekiangensis)、闽楠(P. bournei)、紫楠(P. sheareri)、小叶桢楠(P. zhennan f. oblong)和大叶桢楠(P. zhennan f. elliptical)叶片挥发性成分,并比较浙江楠叶片在不同季节、不同方位和不同温度下的挥发性成分差异及其日变化规律。结果表明,5种楠属植物叶片共检测出80种化合物,其中浙江楠52种、闽楠55种、紫楠41种、小叶桢楠56种、大叶桢楠46种,(+)–β–瑟林烯、3–己烯–1–醇和β–榄香烯可能为浙江楠叶片香气的特征物质。在夏季和秋季浙江楠叶片中分别鉴定出70和64种化合物,其中夏季西方位叶片成分种类最多,而秋季北方位叶片成分种类最多。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表明南、北方位叶片成分差异大,而东、西方位叶片成分较相似。α–古巴烯和α–葎草烯等含量在不同温度培养下的浙江楠叶片中存在显著差异,其中15和25℃下挥发性成分相近,而45℃下的成分显著区别于其他温度。挥发性成分日变化分析发现浙江楠叶片α–古巴烯、β–荜澄茄烯和γ–摩勒烯等8种物质在12:00或14:00出现高峰,而β–石竹烯、右旋大根香叶烯和β–榄香烯等10种物质在12:00或14:00最低。研究结果可为浙江楠等楠属植物精油的开发利用及以楠属植物为主体林分的森林康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蜡梅花是重要的天然花香原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结合感官审评,分析了采摘后蜡梅花摊放过程中挥发性物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离体蜡梅花在摊放过程中开放状态变化不明显,花枝经清水培养,花苞到全开状态历经32 h左右。全开状态蜡梅花的挥发性物质种类随摊放时间的延长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摊放12 h最多,此时出现了酮类、醛类和酚类;大部分挥发性物质相对含量在摊放20 h后降低。主要挥发性物质乙酸苄酯在摊放12 h达峰值,较0 h增加35.04%;4–乙基苄醇和α–罗勒烯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α–罗勒烯在摊放4 h后急剧增加,20 h达最大值;芳樟醇、别罗勒烯和2,6–二甲基–2,4,6–辛三烯在摊放24 h内呈降低趋势,分别较0 h下降了18.32%、78.92%和41.19%。结合感官审评与GC–MS分析结果可知,全开状态的蜡梅花采摘后离体摊放20 h内能较好地保持花香的鲜灵度和浓郁度,且在12 ~ 20 h之间挥发性物质种类丰富,具花果香的挥发性物质相对含量较高。研究结果可为蜡梅花作为天然花香原料的更有效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优化萱草品种‘沙曼’花瓣中挥发性成分的最佳萃取温度和萃取时间,形成优化的预处理条件后,对处于同一生境下的9个萱草品种(‘自由行’‘星光玫瑰’‘四十二街’‘乔丹’‘茉莉百合’‘流星’‘幻想之网’‘烈焰’和‘沙曼’)盛花期花瓣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GC–MS检测分析,并辅以气相色谱—质谱—嗅闻联用(GC–MS–O)及香气活性值(OAV)确定关键香气物质。结果表明,‘沙曼’最佳萃取温度为80℃,最佳萃取时间为40 min。在此条件下,9个品种萱草中共检测到197种挥发性成分,包括醇类、萜烯类、醛类、腈类、酚类、酯类、烷烃、呋喃及少量其他物质。通过峰面积归一法结合GC–MS–O,27种挥发性成分被鉴定成为关键香气成分。经主成分分析(PCA)和聚类分析(HCA),认定(Z)-β–罗勒烯和壬醛构建了萱草的主体香气成分,并初步推断反式–橙花叔醇、芳樟醇、苯乙醇、吲哚、草蒿脑等是造成不同品种萱草香气差异的原因。9个萱草样品根据香气特性聚为4组,一组为‘自由行’和‘星光玫瑰’,其不具有苯乙腈、苯乙醇和苯乙醛,显现木香、草香、花香为...  相似文献   

5.
苹果属植物种质多样性的SLAF-seq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源  王大江  王昆  丛佩华  李连文  朴继成 《园艺学报》2020,47(10):1869-1882
利用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特异性位点扩增片段测序技术(Specific-locus amplified fragment sequencing,SLAF-seq)对509份苹果属植物种质进行测序,获得586 454个SLAF标签,其中多态性SLAF标签463 612个;经过序列比对,根据完整度 > 0.94、次要等位基因频率(MAF)> 0.05,过滤筛选得到46 460个多态性单核苷酸(SNP)位点;基于这些SNP位点构建苹果属植物不同种的系统发生树并分析主成分。结果表明,通过SLAF-seq技术能够在全基因组范围内快速开发高通量的SNP标记,并直接用于苹果属植物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中。34种509份苹果属植物的多样性水平较高(He = 0.318,I = 0.488,Ae = 1.520),在多于1份试材的种群中,变叶海棠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中国苹果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低。综合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苹果属植物分为5个基本的类群,Ⅰ山荆子类群,Ⅱ苹果属植物野生种类群,Ⅲ苹果栽培品种类群,Ⅳ以中国苹果、八棱海棠、花红、楸子和海棠花为主的类群,Ⅴ新疆野苹果类群。野生种丽江山荆子、山楂海棠、陇东海棠、变叶海棠、花叶海棠、滇池海棠和沧江海棠聚类比较紧密,栽培种之间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近,栽培品种与东方苹果和森林苹果等野生种聚在一起,新疆野苹果与中国原产苹果属栽培种的亲缘与起源演化关系有待于进一步考究。  相似文献   

6.
柑橘中挥发性物质以萜类为主,不仅影响植株与环境间的信号传递和赋予果实的香气,而且对消费者的感官体验及人体健康有多样的功能。对柑橘中挥发性萜类物质生物学功能、代谢谱的种质及组织特异性、合成途径相关基因及挥发性物质与柑橘分类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提出目前对柑橘挥发性萜类物质的研究仅限于代谢通路及代谢谱分析;在成分分析上多以游离态为主,糖苷等键合态的分析较少;已明确功能的结构基因及调控基因报道较少,香气品质的形成机理尚有待深入解析。展望未来,基础研究方面应重点揭示柑橘中挥发性萜类物质代谢的进化和演变规律、重要结构基因及转录因子调控机制等;生产应用中关注开发利用现有具特异香味种质、创制特殊香味新品种以及提升香气品质的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7.
自然五倍体野生草莓果实风味物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中国自然五倍体野生草莓黑1与黑6的成熟果实为试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气相色谱—质谱(GC–MS)及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分析果实香气、糖、酸成分。结果表明,自然五倍体野生草莓含11类92种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大于1%的成分有5类共22种,其中乙酸乙酯、丁酸乙酯、3–甲基丁酸乙酯、己酸乙酯、乙酸桃金娘烯醇酯、2–戊酮、甲基壬基甲酮、乙醇、2–庚醇、1–己醇、(E)–2–己烯–1–醇、己醛、(E)–2–己烯醛、4–甲氧基–2 ,5–二甲基–3(2H)–呋喃酮是主要的香气物质,与东方草莓黑10(4x)、东北草莓吉12(2x)相比,3–甲基丁酸乙酯为自然五倍体试材所特有,而4–甲氧基–2 ,5–二甲基–3(2H)–呋喃酮、2–戊酮、2–庚醇、1–己醇、(E)–2–己烯–1–醇的相对含量较高;自然五倍体野生草莓的主要糖成分为果糖,其次为葡萄糖,蔗糖最少,山梨醇在两份野生资源中差异较大;苹果酸为自然五倍体野生草莓的主要酸成分,其含量占总酸含量的86%以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不同栽培品种(系)橄榄果实香气成分特征及差异,为橄榄的果实香气品质和品种选育提供参考。【方法】以11个不同品种(系)橄榄为试验材料,采用电子鼻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GC-MS)技术,对不同品种(系)橄榄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果】电子鼻实验可以将11个品种(系)橄榄进行区分,说明参试11个品种(系)橄榄香气特征存在差异。HS-SPME-GC-MS实验结果表明,11个不同品种(系)橄榄共检测出57个挥发性物质成分,其中有23个挥发性物质是不同品种(系)橄榄主要差异物质。结合香气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分析结果进一步筛选出α-蒎烯、石竹烯、α-石竹烯等香气物质,这些化合物可能是构成橄榄果实香气特征差异的主要香气活性物质;可以将不同橄榄产区11个橄榄品种(系)分为两类,即以平阳1号、平阳3号等为代表的木香型品种(系),以梅埔2号、刘族本等为代表的清香型品种(系)。【结论】烯萜类化合物为橄榄主要香气物质,11个不同品种(系)橄榄香气成分与含量均存在差异,经过OAV分析,α-蒎烯和石竹烯等为主要特征香气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9.
美国资源库西瓜种质的初步观察与数量分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国家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3年从美国资源库引进了1373份西瓜种质资源,本试验在新疆栽培条件下,对这些西瓜种质材料的12项农艺性状进行了详细调查、记载,并应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观测结果进行了分析。聚类分析得到的树状图可将它们分为3个类型并归并为5个类群、8大分枝。类型间、类群间的遗传差异大于类型内、类群内样本间的遗传差异,类间距离在25~45 Euclidean距离之间。体现了西瓜种质资源的丰富的变异类型。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划分西瓜种质资源的类群的依据首先应是根据果实特征,其次是茎叶特征,再次是种子特征。本研究为西瓜种质资源的利用提供了可参考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香气成分是苹果品质和地理标志性产品的重要指标,分析天水地区主栽花牛苹果的香气成分构成,对科学鉴别花牛苹果品种和保护种质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天水地区4个花牛苹果主栽品种的挥发性化合物进行鉴定,用CRITIC权重法确定最适谱库匹配度,用主成分分析方法(PCA)进行特征香气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标准谱库匹配度≥50%可作为香气化合物判定的依据,4个品种共鉴别出22种香气成分,其中酯类物质占比均在99%以上;主成分分析表明,‘俄矮二号’‘天汪一号’‘首红’和‘栽培二号’的特征香气成分分别有4、2、3、1种。  相似文献   

11.
张毓  王苗苗  张雪  赵世伟 《园艺学报》2013,40(5):933-942
 在对华北和东北地区杓兰属(Cypripedium L.)植物种质资源调查基础上,应用数量分类学 中的Q 型聚类分析法对38 份杓兰代表样本进行分类研究,并对20 个形态性状进行R 型聚类分析和主成 分分析。Q 型聚类分析将这38 份样品在Lq1 = 0.25 水平分为山西杓兰群和其他杓兰群两个类群,在Lq2 = 0.155 水平将其他杓兰群分为3 个亚群,结果显示大花杓兰(C. macranthos Sw.)与山西杓兰(C. shanxience S. C. Chen)亲缘关系最远,中间过度类型多为大花杓兰与黄囊杓兰(C. calceolus L.)之间的天然杂交后 代。R 型聚类分析树系图显示各性状分布较为分散,相互独立。主成分分析表明20 个性状特征综合成的 9 个主成分中前5 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高达80.81%,结合其与性状间的相关性,筛选出影响力大的13 个重要性状。  相似文献   

12.
沈植国  孙萌  袁德义  程建明  丁鑫  尚忠海 《园艺学报》2020,47(12):2349-2361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与气质联用(GC–MS)分析技术,对蜡梅科6种植物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并通过共有成分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与药用价值较高的山蜡梅主要挥发性成分进行对比。检测结果表明:蜡梅‘鸿运’(Chimonanthus praecox‘Hongyun’)、‘金玉’(Ch. praecox ‘Jinyu’)和‘鄢陵素心’(Ch. praecox‘Yanlingsuxin’),山蜡梅(Ch. nitens)、夏蜡梅(Calycanthus chinensis)及美国蜡梅(Ca. floridus)嫩梢挥发性成分种类分别为47、48、44、44、48和46种,共包含141种成分;蜡梅科6种植物共有挥发性成分以烯烃类、醇类物质为主,‘鸿运’‘金玉’‘鄢陵素心’蜡梅、夏蜡梅和美国蜡梅与山蜡梅共有挥发成分分别为15、18、10、14和20种;PCA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夏蜡梅单独为一类,‘鸿运’‘金玉’‘鄢陵素心’蜡梅为一类,山蜡梅和美国蜡梅为一类;‘鸿运’‘金玉’‘鄢陵素心’蜡梅、夏蜡梅和美国蜡梅与山蜡梅的主要挥发性成分对比分析表明:桉叶油醇、对薄荷–1(7),3–二烯为主要差异成分。以上结果表明,6个蜡梅科植物资源嫩梢挥发性成分组成丰富,但种(品系)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均具有较大的药用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杏果核与种仁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筛选特异种质,为仁用杏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95份杏种质资源为材料,连续2 a(年)调查了果核与种仁17个数量性状的变化。【结果】17个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为9.61%~36.88%,杏群体内存在丰富的变异,其中果核破裂力的变异系数最大,核木质素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小。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出仁率性状与仁侧径、单仁质量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性,而与核厚度、破裂力和硬度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负相关性。通过主成分分析,将17个性状划分为4个综合因子,两年的累计贡献率均达到81%以上,第1主成分包括果核或种仁的纵径、横径以及质量等性状,代表了核/仁大小性状;第2主成分代表了果核形状;第3和4主成分分别代表了果核硬度与木质素含量。基于树形聚类图,当遗传距离为15时,将本研究的杏种质资源划分为5个类群:第Ⅰ和Ⅱ类群分别由绿萼山杏和露仁普通杏组成;大多数大扁杏种质聚类在Ⅲ类群;第Ⅳ类群由薄核且出仁率高的普通杏组成;当遗传距离为10时,第Ⅴ类群被进一步划分为6个亚群,这些亚群中均由山杏种质和普通杏种质混合组成。【结论】杏果核与种仁的数量性状存在着丰富...  相似文献   

14.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芍药属19个组间杂种花瓣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共检测到84种挥发性成分,包括萜类25种,苯环型/苯丙素类14种,脂肪酸衍生物29种,杂环类12种和含氮类4种。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杂种的挥发性物质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史密斯黄’和‘凯丽的记忆’中总挥发性物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杂种,分别为97.47和97.43μg·g-1·h-1;而‘红天堂’中含量最低,仅有8.43μg·g-1·h-1。萜类化合物是19个杂种的主要挥发性物质,其中β–石竹烯和芳樟醇是其主要香气成分,根据其构成特点,可分为以芳樟醇为主,以β–石竹烯为主,同时具有较高含量的芳樟醇和β–石竹烯,以香叶醇为主和挥发性物质含量均较低这5类,不同杂种中香气物质的构成特点对其花香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国家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3年从美国资源库引进了1373份西瓜种质资源,本试验在新疆栽培条件下,对这些西瓜种质材料的12项农艺性状进行了详细调查、记载,并应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观测结果进行了分析。聚类分析得到的树状图可将它们分为3个类型并归并为5个类群、8大分枝。类型间、类群间的遗传差异大于类型内、类群内样本间的遗传差异,类间距离在25~45Euclidean距离之间。体现了西瓜种质资源的丰富的变异类型。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划分西瓜种质资源的类群的依据首先应是根据果实特征,其次是茎叶特征,再次是种子特征。本研究为西瓜种质资源的利用提供了可参考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宁夏果树种质资源保存与利用宁夏果树资源共有25个属、75个种、832份。其中,苹果282份、梨117份、葡萄238份、桃104份、李34份、杏67份。(1)种质资源引种保存我所果树品种资源圃面积7.8hm2,共保存6个树种,苹果(160个)、梨(10...  相似文献   

17.
《中国瓜菜》2019,(1):12-17
以来自世界各地的100份西瓜种质为供试材料,对12个果实品质相关性状进行变异分析、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变异分析结果表明,12个果实性状的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范围为0.44~2.06;变异系数介于16.37%~71.13%,果实剖面的变异系数最大,为71.13%,果实横径的变异系数最小,为16.37%。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2个果实性状归纳为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可达71.99%。聚类分析将100份西瓜种质材料分为2大类群,类群Ⅰ包括3份野生西瓜,类群Ⅱ包括97份西瓜材料,其中绝大部分为栽培西瓜。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西瓜种质资源果实性状具有较为丰富的多样性表现,这将为西瓜果实遗传改良和优质新品种选育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对海南省引种种植的54份榴莲种质资源采用荧光SSR分子标记技术,进行SSR多态性分析、聚类分析、群体结构分析、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筛选获得19对多态性较高的SSR引物,通过DNA扩增共检测出117个多态性等位基因,平均多态性等位基因数为6.158个,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3.398个,香农指数平均值为1.372,观察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的平均值均为0.689,多态信息指数平均值为0.643,表明具有一定的遗传多样性。基于UPGMA方法进行聚类分析,在遗传距离0.6处54份榴莲种质资源可以分成3个类群,第一类群共45份种质资源,包括引种于不同国家的不同榴莲品种;第二类群共8份种质资源,均为引种于不同国家的猫山王榴莲;第三类群共1份种质资源,是引种于泰国的红榴莲。以遗传距离0.3为阈值,第一类群又可以分为9个亚群。基于Structure可以将54份榴莲种质资源划分为5个亚群。综合聚类和群体结构分析,明确了部分未知种质资源的品种所属,对不同亚群的遗传变异、遗传距离和遗传分化分析发现,个体的变异是总变异的主要来源,亚群5与其他亚群的遗传距离和遗传分化程度最大,不同亚群整体基因流较大,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19.
广西山药种质资源聚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收集到的12份广西山药种质资源材料进行田间种植和生物学性状观察,并根据种质资源的主要生物学性状,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可将它们分为4个或者2个类群;同时,结合形态学与生态学特征,又可将它们分成4个类群:北方山药、南方山药、野生山药、田薯型。  相似文献   

20.
加工型辣椒资源RAPD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RAPD技术对不同来源、不同类型的34份加工型辣椒种质资源进行聚类分析。20对随机引物共扩增出179条带,各引物的扩增带数在4—15条之间,其中多态性条带数139条,占总条带数的74.32%。聚类分析结果表明,34份材料首先分成3大类,与传统的辣椒属中种的划分一致,其中32份一年生辣椒(Caspsicum annuum L.)又可分为5个类群,果形性状在聚类图中呈随机分布,与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