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圈病”是由红色致病孢子菌繁生而引起,孢子菌在海水育苗池中分泌毒素,对育苗池中的虾蟹幼体构成危害,一直是海水育苗过程中的主要隐患。笔者在近几年的育苗过程中,针对“红圈病”发生发展的规律,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有效地防范了“红圈病”的发生。一、“红圈病”的症状刚发生“红圈病”的育苗池,虾蟹幼体首先表现为摄食量减少,活力减弱,变态时间延长,变态的同步性差,这时红圈小并且少;随着红圈的长大增多,幼体停食,柔弱,不变态,最终导致大量死亡,发生大量死亡时,育苗池的池壁和池底有大量红圈。二、“红圈病”发生的条件“红圈病”的病原…  相似文献   

2.
“发光弧菌病”是由发光弧菌感染苗体产生的疾病,对育苗池中的虾蟹幼体构成危害,一直是海水育苗过程中的主要隐患。笔者在近几年的育苗过程中,针对“发光弧菌病”发生发展的规律,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有效地防范了“发光弧菌病”的发生。一、“发光弧菌病”的症状刚发生“发光弧菌  相似文献   

3.
两种对虾幼体疾病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83年以来,在汕头市的长毛对虾和墨吉对虾育苗过程中,每年均出现对虾幼体发光病(暂名)和红圈病(暂名),给对虾育苗生产带来了较大损失。  相似文献   

4.
报刊文萃     
葛鸥 《海洋渔业》1987,9(4):182-182
<正> 以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为主、荣成县水产研究所协作完成的“石花菜孢子育苗技术研究”已于1986年底由山东省水产局主持通过鉴定,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本研究抓住采苗、育苗、海上培养等几个关键环节,从掌握孢子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河蟹养殖面 积的日趋增多,我省的河蟹青 苗业发展迅猛。但与此同时, 育苗生产中的病害发生也越来 越严重,给育苗业带来了重大 的经济损失。其中,弧菌的感 染是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其发 病快,死亡率高,使育苗工作 者束手无策。因此,如何科学 地认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弧 菌感染的发生已成为育苗工作 者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从 河蟹育苗系统中发病幼体、致 病性弧菌、环境以及三者之间 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出发,探讨 了河蟹育苗中弧菌病的发生以 及相应的防治技术措施。 一、发病幼体 感染弧菌的河蟹幼体一般 体色浑浊,摄…  相似文献   

6.
"荧光病"是由发光弧菌感染幼体产生的疾病,对育苗池中的虾蟹幼体构成危害,一直是海水育苗过程中的主要隐患.笔者在近几年的育苗过程中,针对"荧光病"发生发展的规律,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有效的防范了"荧光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海区污染加剧,海水严重富营养化,有害生物增多.在梭子蟹人工育苗中,苗种病害频繁发生,给生产单位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在多种病害中,危害较大,使人们感到棘手的是丝状菌病和粘污病.笔者通过多年的育苗生产实践,结合他人的做法,较好地解决了丝状菌病和粘污病的防治问题.现将防治措施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海水养殖业中耗能较大的环节是海水育苗,因为育苗企业鼓风机天天转、锅炉天天烧、水泵天天抽,既是耗煤大户又是耗电大户,所以海水育苗行业如何在保证正常生产的前提下把能耗降下来是今后育苗生产中的一个重要工作。在此,笔者就本行业锅炉的一些使用方法略做说明。  相似文献   

9.
九孔鲍人工育苗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以来,鲍鱼育苗过程中的“脱板病”一直困扰着从业人员,成为遏制鲍鱼养殖行业发展的瓶颈。当前认为“脱板病”的病因有两种:一是亲鲍带病毒,传染给子代。二是底栖硅藻感染了病菌,稚鲍摄食后发病,造成脱板。笔者把近年来从事鲍鱼育苗的经验撰成此文,为从业者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安苗 《内陆水产》1999,(11):18-19
河蟹系海水繁殖,淡水长成的经济甲壳动物,因其营养丰富和售价高,深受消费者和生产者青睐。基于河蟹天然苗种严重不足这一客观因素,众多的科研和生产单位一直致力于河蟹人工育苗技术研究和开发,70年代初,河蟹的天然海水育苗和人工配制海水育苗相继成功,进入90年代,河蟹的天然海水育菌技术在江浙一带得到大力推广和应用,为河蟹养殖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97年9月至1998年6月,笔者曾在江苏省启东市天份镇吕丰河蟹育苗场进行了为期9个月生产实践,共生产大眼幼体305.5kg,取得较好经济效益。l场地设施育苗场距黄海边500m。共有育苗…  相似文献   

11.
在日本对虾育苗过程中,危害较大的病害是仔虾的“红线病”,即使刚得病症状也十分明显,虾茁很难卖出,并影响整个育苗场的虾苗销售。笔者在近几年的育苗过程中,针对“红线病”发生发展的规律,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有效地防范了“红线病”的发生,并且在2006年的日本对虾育苗过程中首次治愈了患“红线病”的仔虾,结束了“红线病”不可治愈的历史。  相似文献   

12.
徐彩虹 《齐鲁渔业》2004,21(10):43-43
我区位于胶州湾畔,育苗海水富营养化程度较高。湾内每年发生多起赤潮。育苗过程中,水质过肥以及由此产生的多种有害情况比较普遍。  相似文献   

13.
唐兴本 《水产养殖》2005,26(3):24-25
条斑紫菜养殖业是江苏海洋渔业的支柱产业之一.紫菜育苗厂遍布江苏沿海地区。总的来讲,紫菜育苗过程中.壳孢子采苗有效利用率不高,造成大量质量较好的壳孢子的浪费,或者壳孢子采苗的时间延长.耽误了采苗网帘下海的最佳时间。针对当前江苏沿海地区,壳孢子采苗经常出现的问题,笔者根据自己的采苗经验,谈几点关于条斑紫菜壳孢子采苗的技巧。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决罗氏沼虾在北方育苗生产的技术难题,我所经过连续两年的育苗生产,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不仅为北方地区提供了健壮、充足的虾苗,而且摸索出一套成熟的、适合于北方沿海特卢、的育苗技术。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可归纳如下:一、水质调控1.早蓄海水。1、2月份北方沿海水温最低,海水中的生物量也最低,此时纳潮蓄足育苗用海水,最大限度地降低赤潮生物、敌害生物、细菌、病毒的侵入,做到了育苗用水与外界水隔绝。2.早沉淀、严过滤。由于北方沿海河口处的海水较深浑,早蓄水可以早沉淀,使水质清澈。经过蓄水池的一级沉淀后,将海水配…  相似文献   

15.
离壶菌病是海水虾蟹苗期常见且危害比较严重的病害之一,在虾蟹育苗期一旦发生离壶菌感染,如不采取及时、有效措施加以控制,常常引起感染池幼体在一天内大量死亡,几天内此病可传播至整个育苗车间,其感染率和死亡率高达100%。如果对发病培育池消毒不彻底,可导致此后培育的数批幼体连续发病,造成育苗单位巨大经济损失。一、离壶菌的生活史离壶菌病的病原为真菌中的离壶菌属,其生活史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游动孢子期:孢子大小约10微米左右,椭圆形,生有两条鞭毛,可在水中到处游动寻找宿主。2.休眠孢子期:游动孢子一旦遇到宿主(虾蟹类的卵或幼体)即…  相似文献   

16.
南美白对虾菌的主产地--河北沧州黄骅市沿海200多个育苗场中,在2008年南美白对虾育苗过程中,大规模、长时间出现了仔虾的“红体病”,平均每个育苗场因“红体病”死亡的大规格仔虾2000万尾以上,直接经济损失15万元左右,总损失达3亿元左右。其中有十几个育苗场因此育苗彻底失败,每个育苗场死亡大规格仔虾1.5亿尾以上,每个育苗场的经济损失120万元以上,很多育苗场因此而破产倒闭。  相似文献   

17.
一、水质 水是毛蚶育苗中首要的问题,水质是育苗成败的关键。海水中的元素有几十种,只有在它们平衡化合时才有营养或具维持生命的特性。但有些海区的海水由于工农业的废水及生活污水的注入,其中的化学物质破坏了正常海水的化学平衡,毒害幼虫或引起畸形,  相似文献   

18.
饲在太平洋牡蛎人工育苗过程中,海水单胞藻是不可替代的活性生物饵料。不同种类的海水单胞藻在适口性、营养价值、消化难易及对牡蛎幼虫的毒性等方面情况差异,这必然要影响到牡蛎浮游幼虫的生长变态及成活率,从而影响到育苗结果。在本试验中,使用包括云微藻在内的六种在贝类育苗中常用的海水单胞藻作投喂试验,观察、比较了太平洋牡蛎浮游幼虫的生长发育及成活情况,并据此对这几种海水单胞藻及其组合的优势、生产上的适用性进行评判。目前,大部分太平洋牡蛎育苗场在育苗生产中使用云微藻,甚少使用其它藻类虽然也能够培育出种苗,但使…  相似文献   

19.
论河蟹养殖的两个技术误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史为良 《齐鲁渔业》1996,13(3):21-23
目前我国河蟹养殖中存在两个技术误区;遣传污染的海水污染,即蟹苗,扣蟹,亲蟹从不同地区随购入,人工育苗,养殖造成不同种群杂交,使优良群系濒临灭绝;育苗废水排入中,再反复提取污染的海水育苗,造成蟹病逐年增加,给正常河蟹生产带来严重问题。  相似文献   

20.
目前,在河蟹人工育苗过程中,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育苗方式,一种是我国北方地区常用的清水育苗,即从Z1(状功体I期,下同)到出苗间,全部使用处理好的澄清海水,依靠人工饲料进行培育;另一种就是肥水育苗即从动一动全部用一些蟹苗幼体较爱吃的几种硅藻类作为天然饲料,进行生产育苗的方法。相对清水育苗来讲,笔者认为后者优点较多,近年来,江苏沿海采用此方法较多,效益显著。下面将两种育苗方式作简单的比较。一、操作技术1、简易程度不一样肥水育苗的难度要小于清水育苗,如用密度为40万/m’的单细胞藻液水布地,在自然水质条件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