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棘禾草螟(Chilo hyrax)和芦螟(Chilo lutellus)是洞庭湖荻和芦苇的蛀茎性大害虫,尤以前者为害最大,荻、芦每年因此损失20%左右。释放赤眼蜂是防治这类害虫经济有效的方法,放蜂时期是影响田间寄生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棘禾草螟在洞庭湖荻芦区年发生不完全3代,以幼虫越冬。各虫态发育进度参差不齐,第一代卵期拉得很长,从4月中旬至5月下旬均有螟卵,前后长达40余天。如此长的产卵期,足可利用前期在棘禾草螟卵中繁殖的成蜂,再寄生一部分末期螟卵。  相似文献   

2.
豇虫荚螟的识别及防治黄旭正(广西植保总站)豇豆螟荚MarucatestulalisGeyer又叫豆角螟、豆野螟、大豆卷叶螟、豆钻心虫,其幼虫蛀食豆荚或卷叶取食,为害豆角、四季豆、黄豆、绿豆、饭豆等豆科作物的花蕾豆荚,还为害苕子、紫云英等绿肥。受害作物...  相似文献   

3.
龚进 《植物保护》1985,11(2):33-34
近几年在湖南省洞庭湖区调查获芦苗期害虫发生程度时,发现几种鳞翅目害虫及软体动物为害状极易混淆。为了提高田间调查效率和质量,笔者对以下几种主要害虫的为害状及为害特点作了仔细观察,现将观察结果简介如下,以供参考。 1.芦苞螟(Chilo luteellns Matsch.)初孵幼虫先啃食卵分布处的叶片主脉,后蛀入心叶为害,使心叶形成排状孔,3—4龄后转移到被害株的中下部或另一株的中下部蛀入;被害处呈红褐色,剖开茎秆,内部有许多血样的内壁组织腐烂液,易与荻蛀茎液蛾害状区别。被害的荻芦极易断秆或倒  相似文献   

4.
豆荚螟又称豆蛀虫、豆荚斑螟,是近几年豆类生产中最难防治的害虫之一。豆荚螟以幼虫蛀食豆荚、花蕾和种子,造成瘪荚、空荚,并由于粪便堆积,引起腐烂,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笔者根据多年田间经验,就豆荚螟的生活习性及防治措施简要介绍如下:1生活习性豆荚螟在华南地区1a发生6~9代,从第二代就开始世代重叠。幼虫共5龄,三龄前蛀入嫩荚或花蕾取食,三龄后蛀入荚内取食豆粒。幼虫有转株为害的习性,一般先在上部豆荚为害,渐至中、下部,上部豆荚受害较重。幼虫老熟后离荚入土结茧化蛹,部分老熟幼虫还可随豆株运至场院,离荚在场…  相似文献   

5.
大螟为害小麦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螟(Sesamia in erens Walker)是一种以水稻为主要寄主的杂食性害虫,然而关于其为害小麦的调查研究却鲜有报道.为了研究大螟在麦田的发生规律,作者于2011年5月上、中旬,采用平行线跳跃式取样方法对安徽省部分地区麦田大螟的发生为害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大螟以越冬代和第1代幼虫为害小麦,在小麦茎秆上蛀孔后,可取食麦茎组织,形成白穗.滁州市南谯区麦田大螟为害最为严重,田间平均受害株率达到9.83%,有虫株率为6.17%.  相似文献   

6.
芦毒蛾(Laelia coenosa candida Leech)为芦苇上的一种暴食性食叶害虫,近年来在河北省沧州市南大港湿地呈间歇性暴发态势。经过连续8年的野外监测、人工笼养和灯光诱集,系统调查了芦毒蛾的年生活史、生活习性等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芦毒蛾在南大港湿地1年发生3代。4月上、中旬芦苇放叶后,越冬代幼虫逐渐转移到芦苇及其他禾本科杂草上为害,主要为害虫态为越冬代幼虫及第1代、第2代幼虫;10月上、中旬,2代成虫羽化后飞向苇草混生地产卵,以3代低龄幼虫越冬。芦毒蛾在湿地各种杂草上产卵、孵化及化蛹、羽化。但2龄幼虫主要转移至芦苇上取食,5龄以后进入暴食期。冬季苇田干燥和芦苇生长期水层较浅,有利于幼虫越冬和取食为害。成虫具较强趋光性。幼虫越冬期、春季越冬代幼虫为害期是芦毒蛾的防控的关键时期,可通过越冬期烧荒或蓄水、春季药剂防控越冬代低龄幼虫、各代成虫盛发期灯光诱控和区域性联合监控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控。  相似文献   

7.
常州市沿长江浅滩生长数千公顷芦苇,近几年来,素毒蛾发生与为害日益趋重。   素毒蛾 [Laelia coenosa (Hü bner)]属毒蛾科。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江苏等地,以取食荻芦等植物为主,未见转移为害水稻的报道。 2000年一代素毒蛾大暴发。在常州市圩塘镇沿江地段有一芦苇塘约 20 hm~2,到 7月 1日前后,全塘芦苇叶片被素毒蛾幼虫蚕食,仅剩芦秆。据调查,一般每株芦苇有素毒蛾幼虫 20头,最高达 100头以上。由于虫口密度高,幼虫大多处四、五龄暴食期,芦苇叶片被吃光后,食料匮乏,大批幼虫向周围适生场所迁移,泅水上岸,穿过黄豆田 (…  相似文献   

8.
剑河县稻秆潜蝇发生面积较大,为害较重,通过室内饲养和田间调查,摸索出该虫的生活习性、为害规律,以便更好地防治稻秆潜蝇。  相似文献   

9.
水稻大螟为害规律的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大螟田间分布规律的调查分析,明确了大螟的趋边集中为害行为.幼虫侵入水稻方式以从剑叶叶鞘缝侵入和从剑叶叶鞘处咬孔侵入为主.幼虫为害水稻造成白穗,随为害茎节的升高而加重,以穗茎节为主,占80%左右,其次是穗茎下第一节.一至四龄幼虫为害均能造成水稻白穗,以二龄为害造成白穗为主,平均为86.7%.据此提出了大螟的测报调查方法,防治时期应在水稻破口期和卵孵高峰期,以及轻发年份田边挑治、重发年份全田用药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0.
棘禾草螟(Chilo hyrax Bleszynski)是蛀食荻芦茎秆的大害虫。近年来,在我省荻芦的被害株率为98%以上,对荻芦的产量与质量影响极大。通过系统调查研究,明确了棘禾草螟是湖南、湖北,江西、江苏等省荻芦最严重的害虫。棘禾草螟在湖南沅江1年发生2—3代,以老熟幼虫多数在荻芦蔸中、少数在残秆中越冬。影响其越冬虫量的因子,主要是收割芦苇时留蔸太高,放火烧苇田不适时或不放火烧苇田。防治棘禾草螟,主要采取“齐泥收割荻芦”;“适时放火烧苇田”;化学防治重点掌握第一代卵孵化高峰期,施用以杀虫双为主的农药。这一综合措施,对控制棘禾草螟的为害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桑螟已成为福州地区桑园的主要害虫。其为害不仅影响桑叶的产量和质量,且其所携带病原与家蚕的交叉传染更是严重影响养蚕业的稳定。为此,采取田间观察与室内饲养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掌握了桑螟在福州的发生特点,总结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并在推广应用中发挥了控制桑螟为害的作用。 1发生特点 1.1发生世代与历期 经室内饲养及田间观察结果表明,桑螟在福州地区 1 a发生 7代以上,世代重叠。在自然温度下各虫态的历期:卵一般 4~ 6 d,最长 8 d;幼虫 13~ 19 d;蛹一般 8~ 10 d,最长 12 d;成虫寿命 4~ 6d。 1.2发生为害特点 …  相似文献   

12.
近年蔗根土天牛严重为害广西甘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经田间调查发现蔗根土天牛为害广西甘蔗,一般为害率15%~20%,严重者达40%~50%,本文还介绍了其生活习性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大螟的卵产在禾本科作物的叶鞘内侧,测报中查卵十分困难。1979年我们根据盆栽观察,发现大螟为害初期,群集叶鞘内侧取食叶肉,留下表皮,首先形成白斑。田间植株上大螟为害造成的白斑是很好查认的。  相似文献   

14.
菜螟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菜螟的发生与防治韦泽平(广西农科院植保所)菜螟HellulaundalisFabricius又称萝卜螟、灰斑野螟蛾,属鳞翅目螟蛾科。幼虫俗称钻心虫、菜心虫、剜心虫等。是一种世界性害虫,分布很广,是我国极普通的蔬菜害虫。主要为害十字花科蔬菜,广西以小白...  相似文献   

15.
重庆市几种玉米钻心虫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伟  王进军 《植物医生》1998,11(6):11-12
近年来,重庆市的玉米钻心虫发生危害逐年加重,特别是春玉米,严重年份虫蛀率达60~90%,有些田块甚至100%受害。据调查,该市仅玉米螟为害造成的春玉米减产达10%,夏、秋玉米达20~30%。经过鉴定,在这一地区发生的玉米钻心虫主要有以下四种,即大螟(...  相似文献   

16.
结合田间调查和室内研究,对2011年在夏玉米上突然暴发的二点委夜蛾的为害特点和暴发原因进行了分析。明确了二点委夜蛾食性多样、兼性腐生、幼嫩组织取食、地表为害、顺垄为害和聚集分布等为害习性。指出了虫源基数大、幼虫盛发期与玉米幼苗期相遇、气象条件和田间小环境适宜是2011年该虫暴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莱阳市豆荚野螟发生规律与防治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豆荚野螟又叫豆野螟、豆角钻心虫,是豇豆开花结荚期的主要害虫。该虫蛀食豇豆的花蕾和嫩荚,造成早期落蕾、落花,中、后期钻入荚内,蛀食豆粒并排出粪便,影响产品商品价值。由于菜农对其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不甚了解,抓不住防治适期,乱用农药,导致豇豆农药残留超标。为此,笔者于20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蜗牛在四川省的发生为害日趋严重,其主要为害苗期的大田作物。通过多年对同型巴蜗牛和灰巴蜗牛的生物学特性、生活习性和发生条件进行的田间和室内调查研究,初步掌握了其发生规律,探索出了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豆野螟是豆科蔬菜上的重要害虫 ,主要危害豇豆、菜豆等豆科作物 ,它以幼虫蛀食豆荚、花瓣、造成落花落荚 ,对产量和品质影响极大。今夏以来 ,由于天气持续高温干旱 ,使豆野螟的危害加重。据我站在东西湖吴家山农场、慈惠农场、洪山区和平乡等调查点的系统调查 ,目前豆野螟在豇豆上危害最盛 ,一般田块株被害率 85 %~ 95 % ,花被害率 80 %以上 ,果荚被害率 2 5 %~ 30 %。豆野螟在我市一年发生 5代 ,以 2、 3、 4代发生量大、为害重。该虫有转移为害习性 ,花、荚受害不久便脱落 ,幼虫又能重返植株为害 ,老熟幼虫在植株附近浅土层内作土茧化蛹…  相似文献   

20.
修水县桑绢野螟的暴发原因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绢野螟犤Diaphaniapyloalis(Walker)犦又称桑螟,属鳞翅目螟蛾科,是江西省修水县为害特别严重的桑园害虫之一。2001年秋本县桑螟暴发,受害面积2500hm2,一般每667m2虫口密度达3.5万头左右,个别桑园达9万头以上,给秋叶及秋茧的产量和质量造成重大的损失。1发生特点1)发生为害时间长。桑螟在修水年发生5~7代,以发生6代为主,世代重叠严重。以老熟幼虫越冬。田间各代早批幼虫的为害高峰期分别为6月上旬、6月底、7月下旬、8月中旬、9月中旬初、10月中旬,10月下旬全部越冬。2)幼虫隐蔽,为害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