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经典盆栽称重法,结合自动气象监控装置的24 h连续观测数据,研究4种不同土壤含水量条件下,能源树种黄连木1年生苗单株的耗水规律以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分析不同环境因素对其耗水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壤水分梯度下黄连木苗的耗水变化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耗水量从7月初开始逐渐上升,到8月份达到最高峰,9月份开始下降直至10月底试验结束;随着土壤含水量的降低,苗木的耗水量依次减少,各处理间差异显著;通过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苗木耗水受环境因子综合影响,其与光照强度、空气温度、湿度等有着很好的相关性,相关程度大小依次为光照强度、温度、空气湿度,并以此建立环境参数预测苗木耗水量的优化模型。  相似文献   

2.
东北农田黑土蒸发量与土壤水分及气象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准确地掌握东北农田黑土水分蒸发量的变化规律,2007年8月开始在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区江密峰苗圃进行蒸发量测量试验,采用称质量法测量不同设置水分条件下农田黑土的昼夜蒸发量,并根据蒸发量与测量的气象因子建立了相应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土壤蒸发量与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蒸发量在不同土壤含水量之间差异显著.通常情况下,土壤白天的蒸发量大约是夜间的12倍,全天蒸发量集中在11:00-15:00,占全天蒸发量的60%~70%.土壤蒸发量与光合有效辐射和风速呈显著的正相关,与其它气象因子相关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气象因子对"滴灌小麦-青贮玉米"复播体系ET_0的影响,本文以2017年石河子地区4—10月("滴灌小麦-青贮玉米"复播体系生育期)的气象因子为基础,应用彭曼公式计算出每日的ET_0值,采用相关分析法分析了逐日气象因子与ET_0,以及累积气象因子和累积ET_0值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ET_0的大小受气象因子影响,在"滴灌小麦-青贮玉米"复播体系中4、5、9、10月份ET_0值较小,6、7、8月份ET_0值较大;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ET_0与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平均温度呈正相关关系,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关系,但其相关性较差;单个累积气象因子与累积ET_0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可用单个累积气象因子简化ET_0值的计算。  相似文献   

4.
利用1991—2016年3—5月土壤实测含水量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从不同土层、不同站点对贵德县春季旱地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街、尕让春季土壤含水量变化趋势较一致,最大值出现在5月底,呈低—高缓慢增长;东山土壤含水量波峰出现在4月,呈低—高—低—高的变化。干土层变化与降水量变化呈反向趋势,0~30 cm土壤含水量随深度的增加变化率明显。3月影响土壤含水量主要因子是风速,4月影响土壤含水量的主要因子是风速和温度,5月份影响主要因子是降水量;气候背景是土壤含水量变化的主因;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各因子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时间段不同。  相似文献   

5.
为指导农业生产,制定合理、科学的旱地作物种植策略提供参考,对2017—2021年西秀区开展土壤墒情监测积累的数据和气象因子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监测点代表区域旱地土壤墒情总体经历下降期(1—3月),土壤相对含水量从66.62%下降到49.61%;上升期(4—6月),土壤相对含水量从56.69%上升到79.38%;平缓下降期(7—12月),土壤相对含水量从65.4%下降到58.79%,共3个变化阶段。0~10 cm、1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与降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40~60 cm土层与降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0~10 cm的土层土壤墒情对主栽作物玉米、高粱、马铃薯和油菜都有影响,但总体未达到造成农作物减产的程度。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陕北白于山区草地返青期地形、土壤水分与群落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0~40、40~80、80~12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与120~16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之间相关性极显著;地形因子中的海拔与200~240 cm土层含水量呈负相关;坡位与160~2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坡向与80~1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呈负相关;坡度与240~28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草地的盖度与80~1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草地的生物量与40~1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草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受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较弱。地形因子中的海拔与草地群落的盖度和生物量呈正相关,坡位与生物量呈负相关,与物种丰富度呈正相关;而坡向与物种丰富度呈正相关,坡度对草地群落指数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水热因子对土壤呼吸的影响,进而对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进行探讨。[方法]利用LICOR-8100对华北平原典型冬小麦拔节期土壤呼吸进行测定,分析其与水热因子的关系并建立关系模型。[结果]土壤呼吸速率与气温、5cm层土壤温度均呈显著正相关,且与土壤温度相关性更好,温度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在低温时比高温时更为显著;按不同温度条件划分的5cm土壤相对含水量与土壤呼吸速率呈显著正相关,且温度较高时土壤呼吸对土壤含水量变化的响应更显著。[结论]土壤呼吸速率的水热因子关系模型为R=0.180×Ts^0.878×Ta^0.088×θ^0.147(R^2=0.836,P〈0.0001),土壤呼吸温度敏感因子Q10和土壤温度、气温呈负相关,与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通过设置在陇中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措施下旱作春小麦和豌豆叶水势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免耕秸秆覆盖处理各生育期春小麦和豌豆叶水势的日均值均高于其它处理;整个生育期春小麦各处理的叶水势与土壤含水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其中免耕秸秆覆盖、免耕不覆盖、传统耕作秸秆还田处理下叶水势与土壤含水量之间达到极显著水平.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下春小麦和豌豆叶水势与气温、大气相对湿度、太阳辐射显著相关,其中小麦和豌豆的大气相对湿度是影响春小麦叶水势日变化的最重要的气象因子.  相似文献   

9.
通过室内控制试验,研究添加蚯蚓在玉米秸秆分解过程中土壤含水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添加15g蚯蚓时,加入90g和120g玉米秸秆土壤含水量最高;无蚯蚓时,添加玉米秸秆土壤含水量总体高于对照,添加90g玉米秸秆土壤含水量最高。当添加玉米秸秆量一定时,与不添加蚯蚓相比,添加蚯蚓的土壤含水量高,说明添加蚯蚓和玉米秸秆能够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在4次采样期间,土壤含水量均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研究1985—2007年间的锦州玉米地地下水位、降水和土壤含水量的观测资料,旨在阐述锦州农田可利用水分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当地下水位小于4m时,锦州玉米地地下水位与土壤含水量呈负相关关系在相同地下水位条件下,土壤含水量受地下水位的影响随土层深度加深而变强。锦州玉米地生长季不同月份0~30cm土壤含水量大小排序为8月〉7月〉5月〉6月〉9月在年时间尺度上,生长季的降水与地下水位呈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海南儋州橡胶林土壤水分变化及其对气象因子的响应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气象环境要素对海南岛西部橡胶人工林土壤水分的影响,了解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特征以及与气象因子的关系,揭示人工橡胶林土壤水分变化规律,为热带生态环境保护及农业产业经营提供理论数据参考。基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两年间对海南西部儋州橡胶林的土壤水分及局部气象因子的连续定位观测,收集土壤水分以及相关气象数据,针对海南岛西部气候特点探讨土壤水分变化规律以及气象因子对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地区橡胶林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7~9月土壤含水量较高,5月、10月至翌年1月次之,2~4月最低。不同土层深度的水分年尺度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表层土壤波动程度更加剧烈。土壤含水量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水分主要受风速、地表温度、降水、土壤热通量、净辐射的影响,相关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旱季时(11月至翌年4月)土壤水分主要受到风速的影响,雨季时(5~10月)地表温度和土壤热通量对土壤水分的影响较大。土壤含水量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增高,表层土壤的波动频率和幅度都较深层的变化更为剧烈。橡胶人工林的土壤水分具有储量大、流失快等特点,可以通过经营丛林式胶园等方式,以涵养土壤水分和营养物质,有利于保护橡胶林水文环境,提高生态价值。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河上游荒漠河岸林土壤水盐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塔里木河上游荒漠河岸林不同覆盖度下土壤水盐分布规律的研究,为土壤盐渍化防治,干旱地区生态环境重建提供重要依据。通过对研究区不同植被覆盖度条件下(0~0.2,0.2~0.5与0.5以上)的盐渍化土壤进行分层取样,测定其盐分和水分含量,分析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水盐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相同深度土壤盐分随覆盖度的增大呈现减少的趋势,相同土层以5月份盐分含量最高,4月最低;而土壤水分随覆盖度的增大呈增高的趋势,相同土层含水量随时间上没有明显的差异,含水量4月份稍高,6月稍低。在相同覆盖度条件下随着土层由浅到深盐分积累逐渐减少,表层0~60 cm 3个土层随时间推移盐分含量变化明显,其他土壤层次变化不大;而土壤水分与土层深度的关系不明显,随时间变化为4月份土壤含水量相对较多,6月份较低。在不同覆盖度不同土层盐分随水分含量变化规律为4月份覆盖度在0~0.2时,土壤盐分与含水量呈显著负相关,覆盖度在0.5以上时,土壤盐分与含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他月份相关性不显著;因此,塔里木上游荒漠河岸林土壤水分、盐分的变化与覆盖度、季节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3.
对湖北省建始县红椿天然群落进行了系统调查取样,研究该地4个红椿天然群落乔灌草层α多样性特征及其与地形、土壤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4个群落Margalef丰富度、Shannon指数、Simpson优势度与Pielou均匀度指数趋势均呈现草本>乔木>灌木的规律。群落T3灌木层4个多样性指数均最低,可能与坡向系数、郁闭度、乔草层多样性和丰富度相关。Shannon指数、地形、土壤物理因子典范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和毛管孔隙度与乔木层Shannon指数正相关,与草本层Shannon指数负相关。坡度指数与土壤容重正相关,与土壤含水量和乔木层多样性负相关;坡向指数与土壤容重负相关;坡位与其他因子相关性不显著,但影响着土壤含水量和毛管孔隙度;乔木层与草本层、灌木层Shannon指数负相关。红椿天然群落土壤物理因子、地形和Shannon指数三者间两两之间相关性很高,且组间相互影响较大。光资源通过地形的改变,影响土壤养分和群落各群层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4.
海南岛桉树林林下植物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野外样方样地调查数据,通过单因子相关分析,探讨了海南岛桉树林林下植物多样性与年降水量、土壤含水量及土壤速效养分N、P、K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林下木本植物的多样性指数H′、D与年降水量、土壤含水量、土壤速效N及有效P含量显著或极显著相关,但草本植物的多样性指数H′、D与这些因子均无显著相关关系。此种差异,可能是桉树林内灌木发育良好,限制了林下草本的生长所造成的,或是桉树林林下植被演替所处阶段使然。  相似文献   

15.
运用相关分析,研究了茶叶产量和质量与气象因子及土壤因子之间关系的重要程度,对茶地坡度高低与茶叶产量以及茶叶质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草地生物量大部分分布于地下,地下生物量在其碳循环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基于大规模野外样地调查数据,分析比较了青藏高原南北和东西样带上草地地下生物量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探讨了环境因子对地下生物量控制作用的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所有采样点而言,青藏高原草地地下生物量的环境控制因素主要有土壤含水量、表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通过比较南北和东西样带研究结果发现,草地地下生物量与土壤含水量、土壤表层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相关的显著性水平,在东西样带上明显高于南北样带.同时,东西样带上草地地下生物量与降水量有显著正相关关系,这种关系在南北样带上不显著,表明水分对东西样带草地地下生物量的控制作用较强.气温与南北样带草地地下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但与东西样带草地地下生物量相关不显著,由此说明环境因子对青藏高原草地地下生物量的控制存在显著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7.
从玉米经济性状、发育期和气象条件等进行分析,从统计分析中得到玉米在品种不变情况下,由年际引起自身变异系数较大的为亩茎杆重、果穗粒重和植株高度;玉米经济性状相关关系主要表现在植株高度与亩茎杆重、果穗粒重与亩籽粒重、百粒重和亩籽粒与茎杆比、亩茎杆重和亩籽粒与茎杆比等均达到互为显著相关;各发育期间隔天数与发育期间的积温存在显著相关;与亩籽粒产量关系表现最密切的气象因子为降雨量和雨季开始时间。通过各发育期气象因子与经济性状单相关分析可看出,影响中高海拔地区玉米生产关键时期是7月~8月中旬,玉米发育时段为孕穗至乳熟期,约占玉米生育期1/3时段,其特征为当地夏季插花性干旱影响玉米产量年际波动。  相似文献   

18.
气象条件的改变对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产生严重的影响,研究好玉米产量和气象因素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本次研究过程中采用了文献分析法、回归分析法和通径分析法,综合对本溪地区玉米气象产量与本溪地区积温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玉米的气象产量和玉米生育期内降水量的多少呈现明显的正相关的现象,而在对玉米的气象产量与玉米生育期内降水量和积温进行线性分析发现,可以使用特定线性方程对本溪地区的玉米气象产量和玉米剩余期内的降雨量和积温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描述,对方程中的各个变量进行偏回归方程分析和通径分析都显示出,在本溪地区降雨量的多少对玉米气象产量的影响明显大于积温对玉米气象产量的影响。对辽宁本溪地区的降雨量来说,其对该地区玉米气象产量起着明显的促进作用,而积温呈现出负面作用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气象因子对呼伦贝尔市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玉米的气候产量与玉米生育期间的积温、土壤重量含水率,建立了玉米气候产量和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此关系可以计算出玉米产量的预报值,其结果与生产实践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20.
北京山区油松林蒸腾耗水特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热扩散探针配合自动气象站,于2005年在北京林业大学妙峰山试验林场对油松水分运移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油松树干液流速率呈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且与土壤含水量和当月降雨量有很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56;树干液流速率月平均值在1份有最低值,为0.00019m/s,最高值出现在6月份,为0.0006cm/s,是1月份的3.2倍;油松的连日变化规律在各个时期都呈明显的峰状曲线,只是土壤水分充足时期的液流速率值比干旱时期的要高一些,气象因子是影响油松树干液流日进程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