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用国际上通用的植原体16S rRNA基因分子检测技术,对原产宁夏灵武市的灵武‘长枣品种’、‘灵武长枣1号’、‘灵武长枣2号’、‘灵武长枣3号’、‘灵武长枣4号’、‘灵武长枣5号’;原产宁夏中卫市的‘中卫大枣’和‘同心圆枣’和引进品种‘金昌1号’、‘敦煌大枣’(‘哈密大枣’)等10个品种品系样品的总DNA进行了巢式PCR扩增,结果这些材料没有携带枣疯病植原体,可以为飞速发展的宁夏枣产业繁育无毒优良品种苗木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2.
蓝莓贮藏期病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云南省玉溪市蓝莓采后贮藏期引起果实腐烂的病原真菌种类,以采自澄江地区的蓝莓鲜果贮藏自然发病的果实为试验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培养病原菌,经形态学观察和ITS rDNA(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区序列测定分析,对相关病原真菌进行了分类鉴定。结果表明:从采后贮藏过程中发生病害的蓝莓果实上分离到3株病原真菌,经鉴定3株真菌分别为枝孢菌属(Cladosporium)、链格孢属(Alternaria)和匍柄霉属(Stemphylium);该研究可为澄江地区蓝莓贮藏期腐烂病害的预防和控制及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枸杞为试材,采用组织匀浆法从不同生长期的枸杞果中分离内生真菌,根据培养性状、菌落、孢子等的形态特征和rDNA-ITS序列分析,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根据枸杞果内生真菌的定殖率、相对频率、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相似性系数分析其组成特点。结果表明:从枸杞果中分离得到29株内生真菌,这些菌株分属于链格孢属(Alternaria)、枝顶孢属(Acremonium)、帚枝霉属(Sarocladium)、亚隔孢壳属(Didymella)、派伦霉属(Peyronellaea)、茎点霉属(Phoma)和盘二孢属(Marssonia)7个属;其中链格孢属(Alternaria)、枝顶孢属(Acremonium)和帚枝霉属(Sarocladium)为优势属,分别占总菌株数的31.0%、27.6%和27.6%;成熟期枸杞果内生真菌物种多样性指数最大,幼果期枸杞果内生真菌物种多样性指数最小。枸杞果内含有丰富的内生真菌资源,成熟期枸杞果内生真菌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远远高于幼果期和变色期。  相似文献   

4.
以辽宁省蓝莓鲜果为试材,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潜伏侵染果实的病原真菌,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类鉴定,研究了真菌的潜伏侵染状况,为指导蓝莓果实病害防治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辽宁省蓝莓果实普遍存在真菌潜伏侵染现象,不同品种带菌率存在差异,‘M7’带菌率较高,"布里吉塔""爱国者""奥尼尔"和"南好"带菌率较低。从8个蓝莓品种中共分离鉴定出9种潜伏病原真菌,分别为互隔交链孢霉(Alternaria alternata)、细极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sima)、芽枝霉属(Cladosporiumsp.)、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嗜松青霉(Penicillium pinophilum)、茎点霉属(Phomasp.)、毛壳属(Chatetomiumsp.)和镰刀菌属(Fusariumsp.)。其中,互隔交链孢霉(Alternaria alternata)可在多个品种中分离,为蓝莓果实主要潜伏侵染病原真菌。另外,从蓝莓果实中分离到一株葡萄有孢汉逊酵母(Hanseniaspora uvarum),该酵母对互隔交链孢霉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生姜汁、大蒜汁对灵武长枣采后病原真菌抑菌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生姜汁、大蒜汁对灵武长枣采后主要病原真菌链格孢、粉红聚端孢、青霉属、黑根霉进行了体外抑菌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2种汁液对4种供试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抑菌效果大蒜汁生姜汁;大蒜汁对4种供试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是6.25%、1.56%、6.25%、12.5%;生姜汁对4种供试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50%、6.25%5、0%5、0%。  相似文献   

6.
枸杞采后病害及主要病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枸杞采后病害进行了分离、鉴定的研究。从病害的枸杞中分离得到了5株真菌菌株,回接后,发现病害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而且从接种的枸杞果实上又得到了此病病原真菌,经鉴定和致病性确定,确定为真菌:青霉属、链格孢属、曲霉属中的黑曲霉、木霉属、黄曲霉,它们都是该品种枸杞的主要致腐病原真菌。  相似文献   

7.
2017年,对‘灵武长枣’迚行行间生草试验,共设5个生草处理,分别为自然生草及行间种植紫花苜蓿、百脉根、黑麦草、白三叶草,以清耕为对照,探讨行间生草对‘灵武长枣’生长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行间生草对‘灵武长枣’树高、地径、枣吊长度、叶片叶绿素含量有抑制作用,能控制树体营养生长,同时能提高果实维生素C含量,降低果实黄酮含量,改善果实品质;在坐果率方面,除行间种植黑麦草处理明显高于对照(清耕)外,其他4个生草处理均低于对照。综合来看,‘灵武长枣’行间种植黑麦草处理的树高适中、枣吊粗壮、叶面积较大、坐果率高、果实品质佳,推荐其作为生产种植的首选草种。  相似文献   

8.
对红托竹荪(Dictyophora rubrovolvata)腐烂病发病部位感染的真菌菌丝进行分离、纯化、鉴定。结果显示,分离出的12个菌株中,11个属于木霉属(Trichoderma)真菌,1个属于青霉属(Penicillium)真菌,引起红托竹荪腐烂病后期侵染导致二次病害的真菌主要是木霉属真菌,也是腐烂病发生后红托竹荪大面积减产或绝收的主要原因。因此,红托竹荪腐烂病防治措施中需针对木霉属真菌的生长特性,加强对木霉属真菌侵染的防治,降低红托竹荪腐烂病发生后的二次病害。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枣树内生真菌的种类和分布情况,采用常规分离方法,从不同品种整个生育期健康枣树的树皮、枣股、枝条、花、叶、果实中分离获得内生真菌1511株,共鉴定出15个真菌属,其优势属为链格孢属(Alternaria)、茎点霉属(Phoma)、毛壳菌属(Chaetomium)和黑孢霉属(Nigrospora)。结果表明,健康枣树组织中内生真菌分布普遍,种类丰富;不同生育期,不同部位内生真菌的种类和数量都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0.
食用菌褐腐病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高霞 《食用菌》2001,23(1):38-38
褐腐病,又称湿孢病,是由有害疣孢霉侵染而引起。有害疣孢霉,属真菌门,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丛梗孢科,是一种常见的土壤真菌,主要为害双孢蘑菇、香菇和草菇,严重时可致绝产。1 主要症状 一是当病原孢子基数较大时,蘑菇菌丝在土中形成菌索时即被侵染,在菇床表面形成一堆堆白色绒状物,为有害疣孢霉的菌丝和分生孢子,有时直径可达15cm以上,渐变为黄褐色,此时已产生厚垣孢子,表面渗出褐色水珠,最后在细菌的作用下腐烂,并有臭味产生;二是子实体原基分化时被侵染,则形成类似马勃状的组织块。初期白色,后变黄褐色,…  相似文献   

11.
为了明确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天峨县发生严重的珍珠李叶枯病病原,采集天峨县珍珠李病叶,对病原进行分离和鉴定。本研究从病叶中分离到2种真菌,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分析表明2种真菌分离物分别与GenBank中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和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sp.具有99%的相似性。离体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均能使健康叶片产生症状,并通过柯赫法则(Koch’s postulates)验证。结合真菌分离物的分离比率,将广西天峨县珍珠李叶枯病病原初步鉴定为胶孢炭疽菌。  相似文献   

12.
对目前产业化程度较高的黄豆、黑豆、豇豆、萝卜、蕹菜、花生、黄秋葵、向日葵等8种芽菜患病植株上的致病微生物进行分离、纯化,共得到24株细菌菌株和8株真菌菌株;利用真菌ITS和细菌16Sr DNA通用引物,分别对分离得到的细菌和真菌基因组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24株细菌分属8个属,分别为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果胶杆菌属(Pectobacterium)、短稳杆菌属(Empedobacter)、戴尔福特菌属(Delftia)、从毛单孢菌属(Comamonas);24株细菌均为革兰氏阴性菌,除果胶杆菌属外,其余都不是典型的植物病原菌;其中不动杆菌属、肠杆菌属、克雷伯氏菌属和假单胞菌属的细菌出现在2种或2种以上芽菜上;另外4个属的细菌则只出现在1种芽菜上,呈现出寄主的专化性。8株真菌分属3个属,分别为镰刀菌属(Fusarium)、链格孢属(Alternaria)和根霉属(Rhizopus);其中根霉属和链格孢属的真菌分别只出现在萝卜芽菜和蕹菜芽菜上,其他6种芽菜上分离得到的真菌菌株均属于镰刀菌属。分离菌株回接试验结果表明,所有菌株均能对芽菜造成不同程度的腐烂症状,生产过程中环境微生物污染同样能致芽菜腐烂病发生。  相似文献   

13.
病原真菌对葡萄采后果粒脱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从采后落粒的葡萄果实上分离的7属病原真菌, 分别回接健康果实的方法, 比较分析了各种病原真菌对果粒脱落的影响。结果表明: 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 、链格孢菌(Alternaria ssp. ) 和镰刀菌(Fusarium sp. ) 是引发葡萄果实采后落粒的主要病原。通过田间与采后的防菌措施对葡萄采后脱落进行了控制处理, 进一步证明了病原真菌在葡萄采后果粒脱落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从土壤中分离诱变获得菌株B-298,其代谢产物对灰葡萄孢病原真菌有非常强的抑制效果。研究表明,该菌株代谢产物100倍稀释液,对灰葡萄孢孢子萌发抑制率达100%(对照孢子萌发率在90%以上)。将该菌株代谢产物300倍稀释液应用于葡萄贮藏保鲜,可明显减轻葡萄的腐烂,8℃下贮藏60d,果实腐烂率为8.92%,而对照高达52.38%;其乙醇浓度为0.17%,对照0.72%。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Bacillus velezensis G-1天然产物在樱桃采后抗真菌病害中的抑菌效果,为樱桃采后病害广谱生物防治药剂研发提供新型开发源。【方法】首先,以红灯樱桃采后病果为材料,通过组织块分离、纯化、形态特征、ITS序列鉴定、特异基因和科赫法则确定樱桃采后病原真菌种类;其次,以获得的病原菌为靶标,通过生长速率法和平板对扣法研究了B. velezensis G-1脂肽和2, 4-二叔丁基苯酚的广谱抑菌效果。【结果】米根霉YT-1(Rhizopus oryzae)、镰刀菌YT-2(Fusarium dlaminii)、藤仓镰刀菌YT-4(Fusarium fujikuroi)、链格孢属YT-5与YT-7(Alternaria sp.)、天竺葵葡萄孢YT-6(Botrytis pelargonii)、冻土毛霉YT-8(Mucor hiemalis f. hiemalis)和皮壳青霉YT-9(Penicillium crustosum)为红灯樱桃采后主要病原真菌;8株病原真菌中以菌株YT-1、YT-6和YT-8致病性较强;B. velezensis G-1脂肽物质(500μg·mL-1)除对M. hiemalis f. hiemalis和P. crustosum的抑菌率低于60%外,对其余各病原真菌抑菌率均高于70%;100μL挥发性物质2, 4-二叔丁基苯酚(10μg·μL-1)除对P. crustosum的抑菌率为0.41%外,对其余各病原真菌的抑菌率均高于90%。【结论】首次在红灯樱桃中发现了镰刀菌(F. dlaminii)和藤仓镰刀菌(F. fujikuroi),说明近年来红灯樱桃采后病害发生了变化,新增了镰刀菌属病原真菌;发现B. velezensis G-1脂肽物质和挥发性物质2, 4-二叔丁基苯酚可用于防治樱桃上述采后病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重庆开州和长寿‘沃柑’果园发生果斑病的主要致病菌及其致病力。【方法】对‘沃柑’病果进行组织分离、致病性测试,利用传统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ITS、TUB2、GPDH及LSU条码)鉴定方法鉴定病原真菌;以菌丝生长速率法进行室内药剂筛选。【结果】明确‘沃柑’果斑病病原菌为小新壳梭孢(Neofusicoccum parvum)。在致病力测试中,WC2菌株对‘大雅柑‘’尤力克柠檬‘’塔罗科血橙’和有核‘沃柑’的叶片、果实和枝条均致病,其中对枝条的致病力最强。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18种杀菌剂中仅苯醚甲环唑、肟菌·戊唑醇、戊唑醚菌酯和啶酰菌胺4种杀菌剂对WC2菌株有效,抑制EC_(50)分别为0.24、0.72、1.04和5.28μg·mL~(-1)。【结论】‘沃柑’果斑病的致病菌为小新壳梭孢,对‘沃柑’叶片、果实和枝条同样具有致病力,苯醚甲环唑和肟菌·戊唑醇对其具有明显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17.
从萝芙木的果实中分离得到5株内生真菌:LG-A、LG-B、LG-C、LG-D与LG-E,以5株内生真菌为试验材料,采用微量滤纸片法,研究了5株内生真菌发酵乙醇粗提物对苹果腐烂病菌、苹果轮纹病菌与苹果果实链格孢菌的抑菌活性,以期筛选出具有农用抗植物病原真菌的活性菌株。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进一步测定了菌株LG-B与LG-D乙醇粗提物的不同溶剂萃取物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菌株LG-B与LG-D对3种苹果病原真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LG-B与LG-D发酵产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物抑菌活性较好,菌株LG-B对苹果腐烂病菌的EC50仅为16.2mg·L~(-1),LG-D对苹果腐烂病菌与苹果轮纹病菌的EC50分别为21.0mg·L~(-1)和52.8mg·L~(-1)。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蓝莓采后病害病原和采后病害的发生规律。【方法】从辽南地区收集7个蓝莓品种,并对其果实进行室温贮藏。待果实自然发病后,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致病菌并按科赫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调查不同时间点、不同发病部位有、无果柄贮藏的蓝莓果实采后病害的发生情况。【结果】从蓝莓病果中分离得到4种致病菌,分别为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 Pers.、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青霉菌Penicillium sp.和粉红单端孢菌Trichothecium roseum,它们的带菌率分别为81.85%、77.23%、62.43%和17.19%,致病性验证它们都能使蓝莓果实感病;无果柄贮藏的蓝莓果实比带果柄的采后病害发生严重,其中带果柄贮藏6d平均发病率为2.95%,而无果柄发病率达到了21.81%;不同品种果蒂痕处和果实其他部位的平均发病率分别为21.52%和5.56%;不同蓝莓品种采后病害进展较快的是‘伯克利’和‘瑞卡’,发病较慢的是‘N5’,而‘蓝丰’‘北陆’‘斯巴坦’和‘蓝鸟’发病进程居中。【结论】辽南地区引起蓝莓采后病害的致病菌分别为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 Pers.、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青霉菌Penicillium sp.和粉红单端孢菌Trichothecium roseum;蓝莓采后病害的主要发病部位是果蒂痕处;对采后病害较抗病的品种有‘N5’,较感病品种有‘伯克利’和‘蓝丰’,‘瑞卡’‘北陆’‘斯巴坦’和‘蓝鸟’的抗性居中。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昆明地区几个香菇反季节栽培种植区采集病原真菌样本,分离、纯化鉴定出木霉属(Trichoderma)、青霉属(Penicillium)、拟青霉属(Paecilomyces)、镰孢属(Fusarium)、轮枝霉属(Verticillium)、毛霉属(Mucor)共6个属,其中木霉属分离频次最高(61.90%);香菇反季节栽培出菇期病原真菌的种类最多,而培菌后期最少。木霉属是主要病原真菌,培菌前期、培菌后期和出菇期发生率分别为0.33%、2.20%和14.36%,拟青霉属真菌污染仅在培菌前期发现,发生率为0.25%。  相似文献   

20.
从位于海南省海口市的文心兰(Oncidium sp.)栽培基地的温室采集‘博大1号’植株发病叶片258份,分离纯化培养真菌,采用分子技术鉴定其种类,并回接验证优势真菌的致病性。共分离到119株真菌,划为39个OTU。其中,子囊菌门(Ascomycota)占90%、毛霉菌门(Mucoromycota)占8%,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占2%。分离到的真菌中有31种对应60%以上的叶片样品真菌高通量序列。最常见的真菌有巨座壳属Muyocopron alcornii、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间作壳属Diaporthe spp.和弯孢属Curvularia spp.。所分离到的真菌主要为病原真菌和腐生真菌,在24种病原真菌中,有9种为病原—共生型真菌,5种为病原—腐生—共生型;9种为腐生型,1种为腐生—共生型。回接试验表明,分离频度最高的前10种真菌均能快速侵染文心兰幼苗,使其叶片出现坏死与腐烂;致病性较强且快的有Muyocopron alcornii、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Diaporthe miriciae等,接种后1 ~ 2 d即表现出明显的坏死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