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在脊椎动物中,鱼类具有多样的性别分化方式,大致可分为雌雄异体、雌雄同体以及单性生殖3类.一般情况下,鱼类性别决定后,性腺可分化为卵巢或精巢,并且在整个生命周期内保持不变.而在雌雄同体鱼类,其性别可以从雌性转变为雄性、雄性转变为雌性或者在雌雄两种性别间进行多次转变.雌雄同体鱼类具有多种性别转变形式,是研究脊椎动物性别决定...  相似文献   

2.
在脊椎动物系统进化中,鱼类处于承前启后的关键地位.与高等脊椎动物相比,鱼类的性别决定机制具有原始性、多样性和易变性,并具有所有脊椎动物的性别决定方式,存在从雌雄同体到雌雄异体的各种性别类型,性逆转在鱼类也是较为常见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在硬骨鱼类中,许多的雌性和雄性个体都能释放出性外激素,从而影响和改变同种个体的繁殖生理及其性行为。特别是近几年来国内外的一些学者通过对几种硬骨鱼类的研究,对性外激素的化学性质及其释放的调节机理以及它们是如何发挥其效应的机理,都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试验结果表明:所有被确定的性外激素都是荷尔蒙(激素)或者是其代谢产物。本篇主要是介绍国内外对鱼类性外激素研究的新进展。雄性个体的性外激素目前已确认了三种硬骨鱼类雄性个体所释放的性外激素,而且每种都是由精巢或者是附腺所分泌的结合类固醇激素。下面分别介绍: 1.黑剌鰕虎鱼(Gobius Jozo)  相似文献   

4.
硬骨鱼类卵子质量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鱼类卵子质量被定义为卵子受精和随之发育成正常胚胎的能力,其质量的优劣是影响鱼类人工繁育成败的关键因素,对养殖产业高效、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硬骨鱼类卵子质量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括及评析,从硬骨鱼类卵子的发生发育规律、卵子质量评价标准、影响卵子质量的内外因素及相关调控机理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评述,并对今后硬骨鱼类卵子质量研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旨在为硬骨鱼类卵子质量标准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海水养殖鱼类种苗生产提供可控性强的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5.
浅谈硬骨鱼类卵巢的形态结构和分期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对鱼类需求的增加,以及自然环境逐渐遭到破坏,鱼类资源明显减少。为了弥补这一缺失,上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鱼类卵巢的形态结构和分期都做了大量研究,掌握了硬骨鱼类卵巢的形态结构和分期标准,对硬骨鱼类的雌雄鉴别有积极的意义,对卵巢发育的时期判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多种鱼类骨骼标本制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花鲈、草鱼、鲫鱼、尖头斜齿鲨、光(鱼工)骨骼标本制作做系统研究,介绍一种适合软骨鱼鱼类和硬骨鱼类的鱼类骨骼标本制作方法,即在制作硬骨鱼类鱼骨制作时采用的冷剔法[1],软骨鱼类鱼骨制作的热解法[2],分析在制作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鱼类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与基因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肖凡书  聂品 《水产学报》2010,34(10):1617-1628
归纳了脊椎动物中报道的所有的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的种类,重点阐述了鱼类免疫球蛋白重链(heavy chain,H)基因及其基因座的研究进展。硬骨鱼类中目前已发现有IgM、IgD、IgZ/IgT以及一个嵌合体IgM-IgZ,软骨鱼类中目前只报道了3种免疫球蛋白基因,即IgM、IgNAR和IgW。已报道的硬骨鱼类IgH基因座并非都是以传统的“易位子”排列方式进行排列,一般以(VH)n-(D)n-(JH)n-(Cζ)-(D)n-(JH)n-(Cμ)-(Cδ)的形式排列,不同硬骨鱼类的IgH基因座的结构特点、基因座中重链基因的数目以及基因座的拷贝数都存在一定差异。软骨鱼类中IgH基因座则是以“多簇”形式排列,即VH-D-D-JH-CH区段或VH-D-D-D-JH-CH区段在基因组中作为统一体多次复制。在不同种类的硬骨鱼类中,Ig表达器官或组织方面的研究结果并不完全相同,但一般在免疫器官如胸腺、头肾和脾脏中均有表达。目前对鱼类免疫球蛋白的研究尚不全面,要全面阐明鱼类B细胞个体发生、鱼类免疫球蛋白的结构、抗体产生的规律以及这些不同抗体在免疫反应中的作用等,都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正许多爱吃鱼头的人会遇到被鱼头里小石头状东西硌到牙的情况,这个白色稍带珍珠光泽的"小石头"就是鱼的矢耳石。鱼类耳石存在于硬骨鱼类内耳的膜迷路中,起平衡和听觉作用。耳石具有种的特异性,并且记录了鱼类生长过程中丰富的理化信息,因此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诸多研究人员开始对耳石进行研究。硬骨鱼类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阐述硬骨鱼类的性行为与激素、信息素的关系。鱼类和其它脊椎动物一样,其性行为受下丘、垂体和性腺轴的内分泌系统控制。雄鱼的性行为是由精巢产生的雄激素作用于脑的一定部位引起的。雌鱼性行为的控制机制则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行体内受精、卵胎生的种类,交配行为发生在排卵前,由卵巢产生的性激素——雌二醇刺激引起,这与体内受精的陆生脊椎动物基本相似;行体外受精、卵生的种类,性行为发生在排卵后,主要由前列腺素刺激引起产卵行为。信息素(外激素)是一种化学信号物质,与鱼类的集群、个体间的识别、以及性追逐、交配等有关。鱼类的性信息素由性腺产生,受性激素的调节和控制,硬骨鱼类一般通过嗅觉作用对性信息素产生反应,经由嗅束的中央束传达到脑的腹中叶而刺激性行为发生。  相似文献   

10.
赤点石斑鱼雄性性腺及性转变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Temminck et Schlegel)是名贵的海产经济鱼类,近年来因钓捕过度,资源日趋衰退。为了开展赤点石斑鱼人工增养殖,我们进行了繁殖生物学的研究。S.M.Tan和K.S.Tan(1974)报道了巨石斑鱼(Epinephelus tauvina)雌雄同体现象,曾文阳(1982)对赤点石斑鱼性转变年龄作过描述,  相似文献   

11.
海水白点虫是一种发现在热带与温带海洋硬骨鱼类身上、具有纤毛的原生寄生虫,会导致寄主窒息、渗透压失衡以及继发性细菌感染而死亡。自1973年发现以来,海水白点虫一直被认为是侵袭海水鱼类中破坏力最强的寄生虫之一,海水白点虫病的高致死性和传染性也是造成养殖业经济损失的主要原因之。  相似文献   

12.
许多研究发现某些孕激素受体介导的生物学反应较迅速,而经典的通过基因起作用的孕激素核受体介导的生物学反应都较慢,因此有学者提出生物体可能存在不通过基因起作用的孕激素受体,并研究了其结构和功能,探讨了其快速反应的机制。迄今为止,在鱼类已发现了3类可能的非基因作用的膜受体。第1类为孕激素脂联素受体家族(PAQR)的3个成员,即PAQR7(mPRα),PAQR8(mPRβ)和PAQR5(mPRγ),这些成员存在于多种硬骨鱼类中,具有和G蛋白偶联受体(GPCRs)相似的7次跨膜结构域。其中对mPRα和mPRβ的研究较多,它们可以诱导鱼类卵母细胞成熟和增强鱼类精子的活动性。第2类为孕酮受体膜组成部分(PGRMCs),是一类小分子蛋白。目前发现有PGMRC1和PGMRC2两种,对PGMRC1的研究较多,它的作用与mPRβ的作用相似,都参与孕酮的调节作用。第3类是孕激素核受体(nPRs),研究发现一些细胞中的孕激素核受体也能够参与介导孕激素的快速生物学反应。本文对介导鱼类非基因作用的孕激素受体在结构、功能和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3.
李肖霞  齐志涛  迟爽  乔帼 《水产学报》2023,47(4):049401-049401
鳃为鱼类重要的呼吸器官,是鱼类进行离子交换、酸碱调节和含氮废物排泄的重要结构基础,也是鱼类重要的外周黏膜免疫器官之一,在抵御病原微生物侵染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免疫屏障作用。当前,硬骨鱼类鳃黏膜免疫反应是研究热点之一。本文首先对硬骨鱼类鳃的结构和特点进行分析,之后综述了抗菌肽、干扰素、白细胞介素、Toll样受体、补体等先天性免疫相关分子以及T细胞受体和免疫球蛋白等适应性免疫相关分子在硬骨鱼类鳃黏膜中的表达规律、分子功能,最后探讨了化学因素(重金属、杀虫剂等)、生物因素(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以及营养物质和疫苗等对硬骨鱼类鳃黏膜结构的影响,以期为深入研究鳃在鱼类黏膜免疫反应中的角色和应答机制提供指导,为硬骨鱼类病原性疾病的免疫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鱼鳞胶及其在食品上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多数鱼类的皮肤上都有钙质组成的外骨骼,比较坚韧,即鳞片及其衍生物,称为鱼鳞.鱼体上的鳞片分三种:一种是板鳃鱼如鲨鱼等所特有的楯鳞;另一种是斜方型、边缘相联的硬鳞;第三种是骨鳞,这是鱼类中最常见的最普遍的一种鱼鳞,在硬骨鱼类中最多,每个鳞片可分为上下两层.  相似文献   

15.
吕为群  陈阿琴  刘慧 《水产学报》2012,36(12):1924-1932
鱼类是一个迄今尚未被认知的非常重要的微细碳酸盐沉积物的来源,对海洋固碳有着重要作用,这个发现直接影响到碳汇渔业的内涵.本研究介绍了海洋硬骨鱼类渗透压调节机制及鱼类肠道碳酸盐结晶形成与其肠细胞膜上物质转运之间的关系,着重阐述了鱼类肠道碳酸盐结晶的特征,并论述了通过对特定区域内鱼类生物量和碳酸盐排泄率数据的研究,估计出全球海洋鱼类每年可产生大约1.1亿t的碳酸钙,在海洋总碳酸盐岩泥中占14%以上.研究重点论述了海水鱼类固碳的独特优势潜力,同时,提出为了更好地确定海水鱼类养殖在碳汇渔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必要对主要海水养殖鱼类肠道碳酸结晶物的形成量及其调控机制,碳收支动态模型进行研究,进而合理地估算和测定海水鱼类养殖的碳汇量.  相似文献   

16.
第四讲硬骨鱼类对于维生素的需要一、前言: 有关鱼类缺乏维生素的最早报导是在1941年由Schnebeger提出的,他当时在美国威斯康星州的雷河孵化场发现用新鲜鲤鱼喂养的虹鳟出观一种麻痹症,而用硫胺素结晶对病鱼作注射则可治愈。接着又在1942年指出这是营养性疾病。原因在于用作饲料的鱼肉  相似文献   

17.
鱼类的性别决定和性染色体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全世界现存鱼类约有 2 4 6 18种 ,分属 5 7目 ,4 82科 ,4 2 5 8属 ,是脊椎动物中分布最广 ,种类最多的类群 ,具有多种多样的生物学特性和重大的经济价值。在脊椎动物系统进化中 ,鱼类处于承先启后的地位 ,有着长久的进化历史和繁多演化分枝。鱼类在进化过程中表现出各种趋同性、趋异性和保守性 ,变化纷繁 ,物种进化异常活跃[1] 。鱼类作为较低等的脊椎动物 ,在性别决定中也有多种表现形式 ,例如鱼类中有些物种是雌雄同体的 ,这在其它高等脊椎动物中是没有的。即在同一个体中同时具有两种性腺 ,行自体受精。而另有些物种则是连续性雌雄同体鱼…  相似文献   

18.
普通鲻鱼雌雄同体现象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用组织学方法研究了当年池养普通鲻鱼(Mugil cephalus Linne)的雌雄同体现象。描述了精卵巢发育情况,随着月份不同,雌雄生殖细胞的比例有明显变化,10月份雌性生殖细胞占优势,到了12月份雄性生殖细胞占优势。这种现象称中间性现象(Intersexuality),也即存在性转逆(Sex-reversal);属于偶然的雌雄同体(Accidental hermaphroditism).也是幼期的雌雄同体(Juvenile hermaphroditism)  相似文献   

19.
四、性反转 (一)鱼类的性别 自然界的鱼类性别多种多样,有些种类为雌雄异体,其外形和体色都明显不同;有些种类是雌雄同体,或雄性先成熟或雌性先成熟,人们所熟知的黄鳝即是先雌后雄的鱼类。  相似文献   

20.
《水产科技情报》2023,(1):66-67
<正>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渔业资源分子生态学研究团队围绕硬骨鱼类快慢肌差异的分子调控机制开展了系列研究,运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和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技术,对大洋性中上层鱼类代表种之一——黄带拟鲹的快慢肌进行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分析与比较,在mRNA和蛋白两个层面同步解析了快慢肌的分子差异,获得多个重要发现,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PeerJ和《海洋科学前沿》上发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