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9 毫秒
1.
<正>江苏南通植保信息网2013年5月14日通报了南通地区五月中旬越冬代玉米螟调查情况:5月10日于如皋如城镇城北村等地调查冬后玉米堆9堆,百杆幼虫量06头,平均为1.11头/百杆。冬后百杆残虫量较常年低。(20016头,平均为1.11头/百杆。冬后百杆残虫量较常年低。(20012012年分别为6.86、1.13、2.8、7.5、7.2、1.67、7.0、4.14、2.52、3.0、2.75、9.0头/百杆)。江苏省植保站2012年通报了江苏地区玉米螟测报信息:玉米螟越冬代成虫2012年最早于5月中旬灯下查见,5月下  相似文献   

2.
正根据各地春季玉米螟冬后基数调查结果,今年大部地区百秆活虫量低于常年和上年,结合气象条件等因素综合分析,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预计一代玉米螟在东北西部、新疆北部、黄淮海局部地方偏重发生,华北、东北及黄淮海其他地区中等发生,其他地区多为偏轻发生,全国一代玉米螟发生约1.4亿亩。据春季各地剥秆调查,大部地区冬  相似文献   

3.
<正>据农业部预计,预计全国一代玉米螟发生面积将达到约1.2亿亩。今年东北春玉米主产区玉米螟平均百秆活虫数偏高,春玉米种植面积大、长势好,6月份东北、华北、黄淮部分地区降水偏  相似文献   

4.
<正>今年东北春玉米主产区玉米螟平均百秆活虫数偏高,全国春玉米种植面积较大、长势良好,6月份东北南部、华北北部等地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预计一代玉米螟总体偏重发生,程度重于上年。其中,黑龙江大发生,吉林、辽宁、安徽西北部偏重发生,华北、黄淮大部和新疆中等发  相似文献   

5.
正玉米螟是虞城县夏玉米上的主要害虫,以2代、3代为害严重,除为害玉米外,还可为害高粱、棉花、水稻、麻类、辣椒等作物,一般春玉米受害后减产10%,夏玉米减产20%~30%。近几年玉米螟在该县的发生为害程度和冬前调查玉米螟百株平均活虫量均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6.
杞柳瘿蚊越冬虫源及越冬场所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明确杞柳瘿蚊的越冬虫源和越冬场所,掌握该虫的生物学特性,为防控该虫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通过采摘剥查当年生被杞柳瘿蚊为害的杞柳枝头上形成的虫瘿,及将采摘的虫瘿和剥查出来的杞柳瘿蚊幼虫和蛹放置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研究其越冬情况,并调查该虫的越冬场所。结果表明:杞柳瘿蚊以幼虫和蛹在当年生被害杞柳枝头上的虫瘿内越冬,越冬场所在土壤外部,越冬虫源主要来自于杞柳加工过程中残留在下脚料上的虫瘿和集中堆放的未经加工的带虫瘿柳条;其次是杞柳收割过程中散落并残留在田间的虫瘿。实际生产中,对收割后杞柳枝头上的虫瘿进行摘除并集中销毁,同时清除残留在田间的虫瘿,可有效降低杞柳瘿蚊的越冬虫源,减轻翌年杞柳瘿蚊对杞柳的危害。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北方叶用甘薯越冬保苗扩繁方式,设置日光温室越冬保苗 + 土栽扩繁、日光温室越冬保苗 + 基质扩繁、专业育苗温室基质育苗等 3 种方式,研究不同方式对叶用甘薯种苗成活率、繁殖系数、种苗质量和繁育成本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日光温室越冬期间间歇性出现低于 10℃的天数比可加温的专业育苗温室多,对叶用甘薯越冬成活影响相对较多;3 种方式下繁育的种苗质量均能达到壮苗指标要求,专业育苗温室基质育苗成本 0.309 元 / 株,移栽无缓苗期,但对温室条件要求及管理相对较高,定植时需苗量大;日光温室越冬保苗后早春扦插扩繁仍需配套 1 个多月的温室,但操作相对方便,越冬保苗后基质扦插扩繁系数为 12.4、成本 0.212 元 / 株,土栽扦插扩繁系数为 10.2、成本 0.225 元 / 株,未来可考虑冬前定植加大密度,进一步提升扩繁量,降低育苗成本。为争取叶用甘薯生产主动性,可结合生产实际(定植时间和生产条件),选择适宜的育苗方式。  相似文献   

8.
气候变化对临沂小麦越冬期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研究气候变化对临沂小麦越冬期的变化影响,合理应对气候变化,提高当地小麦生产能力,利用临沂气象台1981—2010年小麦发育期观测资料和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临沂小麦越冬期期间各气象因素和越冬期变化特征,并利用灰色关联度法分析影响小麦越冬期的主要气象因子。结果表明:临沂市小麦越冬期间各种气象要素也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1981—2010年临沂冬小麦越冬期日平均气温平均升高0.3℃/10 a,升温趋势较为明显;降水量的平均变化倾向率为-2.8 mm/10 a,有减少趋势;越冬期日照时数的平均变化倾向率为-32.9 h/10 a,有明显减少趋势。临沂小麦越冬开始期平均推迟1.5 d/10 a,返青期平均提前1.6 d/10 a,导致整个越冬期平均缩短3.3 d/10 a;期间日照时数的变化是影响越冬期的主要气象因素。  相似文献   

9.
Bt粉剂防治玉米螟田间效果测定与评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09年黑龙江省龙江县应用Bt粉剂防治玉米螟田间防效测定与评估。结果表明,被害株减退率87.1%,百秆活虫减退率86.4%,虫孔减退率90.9%,平均防效为88.1%,挽回产量损失率7.2%,投入产出比达1∶10.0。此项技术具有安全、低毒、无残留、不污染环境、使用方法简单、防治效果好,经济效益高等优点,是玉米螟绿色防控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天水地区蜂群室内与室外越冬效果对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三年室内外越冬试验结果表明,室内越冬蜂平均死亡率为8.30%,室外越蜂冬平均死亡率为14.63%。室内越冬平均饲料消耗量为3.59 kg,室外越冬平均饲料消耗量为4.77 kg,室内越冬蜂的死亡率和饲料消耗量都显著低于室外越冬蜂群。室内、室外越冬的蜂群春繁都能正常进行,且室内越冬蜂群发展较好;室内外越冬温湿度记录情况看,室内温度变化不大,蜂群能够安静结团越冬,而室外温度变化较大,蜂群在越冬期间结团、散团,蜂团不稳定,越冬蜂寿命缩短。通过试验充分说明在天水地区蜂群采用室内越冬效果优于室外越冬,室内越冬是西北越冬期漫长地区较好的越冬方法。  相似文献   

11.
气象因子对辽西地区玉米产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掌握在各生育期内影响辽西地区玉米产量的气象因子,以便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气象服务工作。应用辽宁省西部地区1981—2010年30年6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玉米主要发育期资料和相应台站气象因子观测资料,结合玉米单产历年资料,利用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各生育期内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气象因子与玉米单产的关系。结果表明:(1)辽西6个地区30年气象产量的变化特征具有高度相似性,且影响6个测站玉米生长发育的气象因子波动表现的极具区域性;(2)气象因子对辽西地区玉米产量变化构成影响的主要发育阶段为拔节-抽雄期,该阶段内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及日照时数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3)辽西6个地区拔节-抽雄期最高气温大于30~ 31℃及降水量小于10 mm出现日数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1964—2013年天水市热量资源变化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分析天水市主要粮食作物玉米和冬小麦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特征,为提高对气候变化的应变能力、减轻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和种植结构调整提供参考依据。根据天水市7个国家气象观测站1964—2013年的气温资料,用气候倾向率和Mann-Kendall统计检验方法,对天水市50年来气温变化特征和热量资源进行统计分析;利用天水市1981—2013年玉米和冬小麦产量资料,结合对应时段的气象资料应用SPSS 13.0软件建立回归模拟方程,探讨作物生育期与温度的关系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天水市1964—2013年的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负积温绝对值呈减少趋势。1994年前后气温发生了突变,进入了显著增暖时期,增暖前后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97℃;各季节的气温变化幅度以春季最大、冬季次之。1994—2013年内相继出现了13个暖冬年份,是近50年中较暖的时期。自1981年以来,冬小麦全生育期天数平均以0.59天/年的速度线性减少,1981—2013年全生育期总天数减少了20天,其中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减少趋势分别为0.57天/年、0.16天/年;玉米全生育期1981—2013年减少了5—7天,气候增暖后1994—2013年玉米生长期内平均气温增温变率为0.43℃/10年。气候变暖已对农作物生长发育产生了较大影响。喜温作物和越冬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种植区北界抬升;春播作物玉米播种提前,生殖生长期延长;越冬作物冬小麦推迟播种,春初提前返青,全生育期缩短。  相似文献   

13.
1951—2012年河南省气候变化对冬小麦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分析河南省1951—2012 年历史气候变化背景下,对冬小麦和玉米不同生长时期对应的气候要素变化对其产量的影响进行定量研究。利用国家气象局网站提供的历史气象数据,基于Matlab 和Surfer 8.0 绘制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小波系数实部等值线图。通过用二次函数拟合趋势产量,将冬小麦和玉米的历年气象产量分离出来。之后利用SPSS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以气候产量为因变量,不同生长时期的气候要素为自变量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1)河南省年降水量在其变化过程中存在多时间尺度特征,小波波幅中心在36~58 年、15~35 年以及8~14 年这3 类时间尺度上正负交替出现,存在周期性的变化规律。在18 年尺度上,年均气温到2012 年处于升高状态。(2)冬小麦全生育期内,在其他自变量不变的情况下,越冬期降水量每增加1 mm,气象产量将减少0.221 万t;越冬期平均温度每增加1℃,气象产量将减少13.277万t;在冬小麦生长期第二阶段中,降水量每增加1 mm,气象产量将减少0.149万t。(3)在玉米全生育期内,保持其他自变量不变的前提下,营养生长期内降水量每增加1 mm,气象产量将减少0.003 万t;营养生长期平均温度每增加1℃,气象产量将减少6.389 万t;玉米生殖生长期间,降水量每增加1 mm,气象产量将减少0.159 万t。从总体上来看,温度和降水变化对气象产量的影响皆为负面影响,并且温度变化对粮食产量的影响比降水变化产生的影响显著得多。通过对2 个回归模型进行对比发现冬小麦比玉米具有更强的气候变化敏感性。  相似文献   

14.
为了对玉米螟发生程度进行预测,以便对玉米螟虫害更好地进行防治,利用吉林省通化市1981-2007年玉米螟虫害观测数据和气象资料,通过对比分析,确定与玉米螟灾情关系密切的气象因子。将玉米螟发生程度分为3级:轻度发生、中度中度、重度发生,同时以最大概括率的原则将相关的气象因子也划分为3级,并将预报量和预报因子各等级合理赋值,通过统计手段建立了通化市玉米螟发生程度气象等级预测预报模型。模型回报检验确率达81.5%,试报检验效果也较好,预报模型具有一定的可用性,可为通化市玉米螟的防治工作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另外,通过对观测数据的分析,初步证明了通化市冬季低温对越冬幼虫死亡率无明显影响,同时在统计中发现,越冬前后幼虫的虫口密度与通化市玉米螟发生程度关系不是很密切。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气候变化对青岛主要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利用青岛市胶州农业气象观测站1982—2014年冬小麦、1986—2014年夏玉米的生育期观测资料和同期的气象资料,分析了这2种作物生育期的变化趋势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青岛市冬小麦从播种到返青各生育期均延迟,其中以分蘖期延迟最明显;起身至孕穗各生育期提前;生育期内平均气温的上升是导致冬小麦全生育期缩短的主要原因。夏玉米播种到七叶各生育期均提前,拔节到成熟各生育期均延迟,成熟期延迟的程度最大;6月降水减少是导致夏玉米成熟期延迟、全生育期延长的主要原因。未来10年,气候变化会导致冬小麦成熟期提前,全生育期缩短;夏玉米成熟期推迟,全生育期延长。  相似文献   

16.
四川省猕猴桃生态气候适宜性分析及精细区划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四川省145个气象站点1981-2010年30a的气象数据,通过分析四川省主要猕猴桃产区县气候特点和影响猕猴桃生长的关键气象因子,选择了年均温、1月均温、7月均温、≥10℃积温、年降水、无霜期、相对湿度、日照作为四川猕猴桃生态气候适宜性区划指标,应用GIS空间插值技术推算出四川无测站区域500m*500m网格点上的气候要素值,采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确定区划指标权重,得到四川猕猴桃精细化气候适宜性区划图,再选择越冬冻害、芽膨大期冻害和日灼三种猕猴桃生长期内主要气象灾害,进行气象灾害风险区划,进一步对气候适宜区进行细分,以期为四川省猕猴桃产业合理规划布局和品质评价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四川省猕猴桃种植的气候适宜区较广,高适宜区面积约3.39×104km2,适宜区面积约8.73×104km2,较适宜区面积约8.46×104km2。初步分析整个四川盆地区均属于高适宜区,但是在加入三种气象灾害风险分析后,高适宜区进一步缩小到龙门山脉沿线和成都平原区。  相似文献   

17.
基因枪法转Bt/GNA基因超甜玉米植株的获得及抗虫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超甜玉米自交系S1幼胚诱导的愈伤组织为受体材料,利用基因枪法共转化Bt和GNA基因,获得了128株再生植株,移栽成活31株,其中26株可育.经PCR检测外源基因整合进玉米基因组中,含Bt基因11株,其中有5株能扩增出GNA基因.Southern杂交证明,目的基因已经整合在玉米基因组中.对9株转基因T1代植株叶片室内接虫抗性鉴定,结果显示,5株转基因植株叶片饲喂6 d后明显抑制玉米螟幼虫的发育,幼虫体重增加较少,幼虫死亡率高,表现较强的抗性.  相似文献   

18.
东北地区杨树烂皮病气象预报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研究东北地区杨树烂皮病气象预报预警技术,以2002-2008年东北地区杨树烂皮病发生程度为研究对象,利用相应气象资料,在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和逐步判别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东北地区杨树烂皮病气象适宜度预报模型,并将气象适宜度指数划分为非常适宜、适宜、基本适宜、不适宜4个级别,以反映气象条件对杨树烂皮病发生发展的适宜程度。结果表明:东北地区杨树烂皮病发病面积与冬季气温日较差≥15℃的天数、春季和初夏平均气温呈正相关,冬季气温日较差越大、春季和初夏气温越高,越有利于杨树烂皮病发生发展;入冬冻害、春季温湿条件对东北地区杨树烂皮病发生发展起主导作用,气温、空气湿度与杨树烂皮病发生程度关系最为密切;影响东北地区杨树烂皮病发生发展的关键气象因子分别是3月下旬风速、3月空气相对湿度、4月温湿系数、3月和5月及4月上下旬气温、上年11-12月气温日较差≥15℃的天数。预报模型对2002-2008年的历史拟合和重发生年2009年预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分级和分省外延预报平均准确率均在75%以上,3省预报准确率顺序为:黑龙江>吉林>辽宁。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76-2005年一代玉米螟盛期卵量、玉米成灾面积与气象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一代玉米螟的发生发展主要与温度、湿度气象因子有关。其中普查盛期一代玉米螟卵量与5月下旬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 玉米受灾面积与5月上旬-中旬平均最低气温及6月上旬平均最高气温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山西省冬小麦主要病虫害气象等级预报模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气象条件是影响农作物病虫害的主要因子,且与作物的发育期密切相关,特别是在特殊年份,如果模型所筛选的因子中较常年有明显的改变,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相差较大,因此各预测模型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提高数理统计预报的实用性,需要采用多年的历史资料,同时在实际工作中应采用尽量多的方法进行预测,以最大限度地获得较高的预测准确率。本文以山西冬小麦的主要病虫害(白粉病、条锈病、麦蜘蛛)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发生流行的气象条件预报指标,并建立山西省冬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的气象条件预测模型,进行山西省冬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的气象条件预测。通过历史资料进行回测验证,历史拟合准确率达到90%以上,说明应用该方法所建模型在一般年份可以进行冬小麦条锈病、白粉病、麦蜘蛛的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