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糯和非糯籼稻近等基因系原丰早和原丰早糯、珍竹19和珍竹19糯研究了糯质基因wx对籽粒糖类积累和萌发种子淀粉酶活力的影 响。wx使原丰早糯的还原糖和非还原糖分别较原丰早高0.07~2.94和1.04~4.55个百分点,珍竹19糯较珍竹19高 1.01~5.08及1.60~6.59个百分点。相反糯性籽粒发育过程中的淀粉含量分别较非糯籽粒低0.34~5.01及0.72~6.64个百分点。wx自籽粒发育始期就控制合成稳定高比例的支链淀粉。萌发的糯性种子β-淀粉酶和R酶活力较高,而非糯种子α-淀粉酶活力较高。同工酶电泳结果表明wx基因对种子α-淀粉酶带影响较大。外源GA3诱导后,带胚的非糯籽粒α-淀粉酶活力也较强。  相似文献   

2.
南农紫玉糯1号(紫玉糯1号)系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徐勇副教授于1997年育成,2002年通过审定,审定编号:苏审玉200202。南农紫玉糯1号以其糯性好、子粒皮层较薄、果轴较细、风味浓郁、口感绵软、香味突出等优良的食味品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一般每hm2制种产量在2250~3000kg,最高产量能达3750kg左右。普通玉米制种已经有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制种技术体系,鲜穗糯玉米南农紫玉糯1号的制种与其大同小异,但是糯玉米制种对隔离区的要求更高。  相似文献   

3.
籼糯稻品种特征特性和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国家审定的籼糯品种、福建省主栽籼糯稻品种以及杂交籼糯组合作参试材料,分析其特征特性,并进行品种和密度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杂交籼糯神农糯1号的产量最高,龙糯496次之,二者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其余品种均极显著低于神农糯1号;神农糯1号需用密度为20cm×20cm、龙糯496、鄂荆糯6号和闽岩糯需用16.5cm×20cm、宁糯605和越糯3号需用16.5cm×16.5cm种植,才能取得最高产量;龙糯496的米质最优,酿酒吸水率和出酒率最高;神农糯1号和龙糯496为中抗稻瘟病,其余品种都是感病。常规籼糯的生物产量低和每穗粒数少是其产量较杂交籼糯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采用早世代理想株型选择与高世代高产生理指标筛选相结合的育种方法,选育出高产优质加工专用型糯稻新品种春江糯2号、通过对春江糯2号进行高产生理及形态研究结果表明,在高产裁培条件下,最适叶面积指数高、花后光合速率下降慢、生物学产量高是春江糯2号高产的生理基础;株高较矮、基部第二节间较粗、基部节间充实度高、上部节间长度较短、节间包茎率高、剑叶角度小是保证春江糯2号良好抗倒性和发挥产量潜力的形态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最适叶面积指数高、生物学产量高、强秆抗倒”为特点的常规粳(糯)稻超高产品种生理模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淮糯12田间综合表现和高产栽培技术。【方法】以皖稻68为对照品种,采用单本和双本栽插方式,研究不同栽插方式对淮糯12经济性状、抗性和产量的影响,并总结了其高产栽培技术。【结果】采用双本栽插,淮糯12穗数较皖稻68少18.0万/hm^2,穗实粒数较皖稻68多18.5粒,平均产量为8655.0kg/hm^2,较单本栽插增产20.2%,较双本栽插的皖稻68增产10.6%。田间表现抗白叶枯病,抗穗颈瘟,中感纹枯病,高抗条纹叶枯病。栽培上要注意培育壮秧、合理密植、配方施肥和病虫草害防治。【结论】淮糯12产量高、抗病性较好,分蘖力较弱,适宜双本栽插.  相似文献   

6.
为创建糯小麦快速育种程序,进而培育出优质糯小麦新品种,选用4份糯性亲本材料和6份非糯性亲本材料进行杂交,并对分离后代进行早代籽粒碘染、乳熟期田间单株籽粒碘染选择、农艺性状选择、多重PCR分子标记检测和淀粉糊化特性测定。结果显示,糯性亲本作母本或父本,F0代杂交籽粒均为非糯;大部分杂交组合F1代自交籽粒中糯性籽粒的出现频率符合1/64的分离比例;非糯性材料作父本的三交组合F1代自交分离后,糯性籽粒的出现频率符合1/512的分离比例。13个组合中,5个组合的糯粒比例达到100%,7个组合的糯粒比例超过98%,而没有经过籽粒碘染筛选的3个组合的糯粒比例仅为0.79%~6.10%,说明糯性亚基纯合速度对选择可做出快速响应,经过1代籽粒糯性筛选,糯性遗传即可稳定。中选单株均具有糯性小麦典型的RVA图谱,糯小麦面粉的低谷黏度、最终黏度、回生值和峰值时间较非糯小麦面粉显著降低,而峰值黏度、稀懈值和糊化温度在糯小麦和非糯小麦之间差异不显著。对经过2代籽粒糯性筛选的13个杂交组合共410份单株材料进行多重PCR检测,发现全糯质小麦398株...  相似文献   

7.
为给糯小麦品种选育及其品质改良提供参考依据,以扬麦158为对照,测定了20个糯小麦品系的主要农艺性状、蛋白质等籽粒品质性状和淀粉糊化特性。结果表明,19个近几年育成的糯小麦品系的株高等主要农艺性状均较早期育成的品系安农糯1有所改良,ANW1032、ANW10600、ANW10601、ANW10606、ANW610、ANW10612等6个品系的农艺性状和产量已达到对照品种水平。供试糯小麦品系的直链淀粉含量为0.14%~6.95%,蛋白质含量、总淀粉含量和湿面筋含量相对较高,沉降值较低,硬度上均表现为软质小麦。糯小麦品系的峰值时间比对照品种低2.3min以上;20个糯小麦品系中,有5个品系的高峰黏度显著高于对照品种;所有供试糯小麦品系的最后黏度和反弹值均显著低于对照品种;除安农糯1外的19个糯性系的低谷黏度均显著低于对照品种;糯小麦品系具有高稀懈值;糊化温度在糯性系间及其与对照品种间变化不大。综合分析表明,ANW1032、ANW10600、ANW10601、ANW10606、ANW610、ANW10612等6个品系的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8.
糯小麦(Waxy wheat)因有高于普通小麦的支链淀粉含量,在食品和工业方面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和潜力,自发现后就成为各国小麦研究的重点之一.通过多年的努力,人们在糯小麦的遗传机理、育种理论和方法、品质性状及利用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并在1995首次育成了全糯性小麦.糯小麦根据其糯蛋白缺失情况可分为8种类型.控制3个Waxy位点的Wx-A1,Wx-B1和Wx-D1基因分别位于染色体的7AS、4AL和7DS上.3个基因的核苷酸序列长度分别是2 781、2 794、2 862 bp,基因的完全编码区含有11个外显子和10个内含子,在核苷酸序列上三个糯基因彼此之间有惊人的同源性.研究表明,直链淀粉含量和淀粉糊化特性受Wx-B1的影响最大,其次是Wx-D1,Wx-A1蛋白的影响最小.糯小麦的鉴定主要在细胞水平、蛋白质水平、分子水平上进行,I2-KI染色法和SDS-PAGE法是较常见的鉴定小麦糯性的方法.糯小麦野生型与突变型基因组成差异的发现使得分子标记技术在糯小麦的选育中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利用.  相似文献   

9.
滚动回交结合碘染色培育糯小麦新品种(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滚动回交结合花粉和胚乳碘染培育糯小麦品种的效果,给糯小麦的选育提供材料,以Caiwx作为wx基因的供体亲本,以扬麦9号、扬麦15、扬麦17等品种为轮回亲本,培育出6个糯小麦品系(扬糯615、扬糯09、扬糯6733、扬糯465、扬糯06、扬糯05G68),并测定了它们的农艺性状、抗病性及粉质仪参数。结果表明,育成品系克服了供体亲本Caiwx株高过高、穗小、抽穗迟、成熟迟、熟相差等缺陷,同时保留了轮回亲本众多优良的数量性状,白粉病和赤霉病抗病性得到提高,每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提高。扬糯09、扬糯6733、扬糯465、 扬糯06和扬糯05G68品系的产量分别比对照品种扬麦11增产11.75%、1.99%、1.99%、0.6%、2.19%。其中扬糯05G68已进入江苏省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糯小麦面粉吸水率明显提高,形成时间和断裂时间延长。研究结果证明,利用滚动回交结合碘染色鉴定方法培育产量、抗性、适应性达到大面积应用水平的糯小麦新品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倒伏是影响水稻(Oryza sativa L.)生产的重要因素,半矮杆是协调高产和抗倒性的理想资源。前期通过辐射诱变‘湘辐糯1号’获得了半矮杆突变体‘双辐矮糯’。本研究分析了‘双辐矮糯’的茎节配置特点、基本农艺性状及其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双辐矮糯’株高较‘湘辐糯1号’(133.13 cm)降低了24.88 cm,穗、第1节和第2节长度显著缩短,降幅分别达到18.10%、23.06%和19.13%,而第3、4、5节长度缩短程度不明显,表明其株高突变基因主要控制穗和高位茎节的伸长。‘双辐矮糯’的单株有效穗为10.4个,是‘湘辐糯1号’(5.2个)的2.04倍,其强分蘖能力确保了在每穗总粒数下降20.24%和千粒重下降7.51%情况下单株产量仍表现出25.26%的增长。品质分析发现,‘双辐矮糯’的粒长、粒宽、长宽比等外观品质指标及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等食味品质指标与‘湘辐糯1号’无显著差异,说明‘双辐矮糯’株高的下降未对外观品质与食味品质产生不利影响。遗传分析发现,48对SSR标记在‘双辐矮糯’与‘湘辐糯1号’间扩增出了完全一致的基因型,二者遗传背景相似度达到了100.00%,证实了‘双辐矮糯’是源于‘湘辐糯1号’的真实变异。利用‘双辐矮糯’与‘湘辐糯1号’构建了2个正反交F2群体,分析发现群体中半矮杆植株与野生型植株理论分离比符合1∶3,表明半矮杆性状受一个隐性细胞核基因控制。本研究明确了‘双辐矮糯’的株高表型和遗传特点,为深入挖掘其育种价值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