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HN)是由弹状病毒科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NV)引起的病毒感染,已被列为国家二类疫病。在甘肃省已发现虹鳟、金鳟、七彩鲑感染了该病毒,虹鳟、金鳟苗种培育场发生急性爆发导致死亡率高达90%,损失惨重。本文主要介绍了虹鳟鱼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的防控技术,以供参考。1发病情况2009年10月20日左右,位于永昌县焦家庄乡红庙墩村的1户养殖户养殖的鲑鳟鱼出现突  相似文献   

2.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诊断及防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nfectious hematopoietic necrosis,IHN)是一种严重危害冷水鱼养殖的病毒病,被列为国家二类动物疫病。作者就国内外对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IHNV)的生物学特征、感染的临床症状及流行特点、病毒基因组及其结构蛋白特征、检测诊断技术及防控等方面的研究进行探讨与综述, 旨在为该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从甘肃永登爆发疫情的虹鳟鱼养殖场共采集了四次病料,分离出1株优势毒株,对新分离的毒株进行培养增殖,在EPC细胞上增殖良好,且可引起良好的病变;根据IHNV的保守基因N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结果扩增出786 bp的片段。对该片段进行测序分析,发现与IHNV的参考序列有较高的相似性,证实该毒株为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症病毒。结果表明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NV)在永登虹鳟鱼中的存在与传播,本研究为我国北方地区IHN疫情动态监测和防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正>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nfectious ha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NV),弹状病毒科,诺拉弹状病毒属~([1])作为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nfectious heamatopoietic necrosis,IHN)的病原体,是一种线性单链RNA病毒,最早在20世纪50年代在北美西部华盛顿及俄勒冈州于红大马哈鱼(Oncorhynchus  相似文献   

5.
为初步了解东北地区某虹鳟养殖场的一株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株的病原学特征,将该病毒株进行虹鳟鱼苗人工回接感染试验。结果显示,一周内人工感染试验鱼均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将病死虹鳟鱼苗研磨过滤除菌后接种到胖头鱼肌肉细胞系(FHM),出现了特征性病变(CPE),用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IHNV)4组水生动物病毒的6对特异性引物对该毒株进行race-PCR,扩增其全长。结果显示,该病毒基因组全长为11 132 nt,基因组序列中4种核苷酸G、A、T、C含量分别为24.28%、28.67%、19.46%、27.59%。将序列与多株GenBank中已发表的IHNV毒株相应基因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分离株G基因与韩国株ChYa07和PcKw11同源性较高,分别为97.8%和97.5%,其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CJ-13株与韩国株和日本株在遗传进化关系上较近。  相似文献   

6.
一、病毒性疾病 (一)主要病种 虾鳟等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胰脏坏死病、蟹抖抖病、鳗狂游病、鳗出血性张口病、鳜传染性肝肾坏死病、草鱼出血病、鲤痘疮病等。 (二)综合防治 (1)放养前。干池清淤,彻底清塘,水深不超过0.3米,每0.067公顷用生石灰150公斤或清塘净0.5公斤或富氯2公斤全池泼洒。(2)放养时。用聚维酮碘溶液给鱼苗鱼种浸泡消毒,500~600克药加1 000公斤水中,浸泡鱼体10~20分钟。草鱼苗种可浸泡或注射疫苗。(3)放养后,每15~20天,可用富氯、溴氯海因、二溴海因、灭毒净、富碘等轮换消毒水体和食物,剂量为0.2~0.3克/立方…  相似文献   

7.
<正>鱼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症是1967年发现的一种虹鳟鱼病毒病。本病还感染红大马哈鱼、大鳞大马哈鱼。研究证明,从虹鳟鱼分离出的病毒,在形态学上、血清学,以及组织化学上与大马哈鱼、大鳞大  相似文献   

8.
将虹鳟鱼苗研磨过滤除菌后接种到胖头鱼肌肉细胞系(FHM)后出现了特征性病变(CPE),电镜下观察到IHNV病毒粒子。用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IHNV)和传染性胰腺坏死病病毒(IPNV)等水生动物病毒特异性引物对该毒株进行RTPCR试验,结果显示,用IHNV的引物能扩增出阳性片段。将分离株暂时命名为CJ-13。应用DNAStar和MEGA5.2软件,将CJ13的N基因与多株GenBank中已发表的IHNV毒株相应基因进行同源性比对和构建系统树。核苷酸同源性显示CJ-13株与HV7601株的N基因同源性高达97.1%,推导出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5.2%。系统进化树表明,CJ-13分离株与HV7601株遗传进化关系较近,属于同一分支。  相似文献   

9.
为了治疗虹鳟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提升幼鱼成活率,对发病高峰期染病虹鳟幼鱼进行中草药治疗试验。试验组采用野生牡丹根池塘浸泡和将野生牡丹根与颗粒饲料制成药饵2种方式控制疫病,对照组为正常饲养,观察测定虹鳟幼鱼的成活率。试验结果显示,饲养30 d后,试验组幼鱼存活率显著提高,趋于稳定;饲养40 d后,对照组幼鱼也回归正常生长状态。  相似文献   

10.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是一种严重危害鲑鳟鱼类养殖的重要病原,具有传播快、发病急等特点,主要损伤鱼类的造血器官,因此称为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对其临床症状、病理损伤、流行规律、传播途径、诊断方法和预防措施进行总结,以期为该病的防控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1.
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是一种对鱼苗和幼鱼致死率极高的传染性疾病,为口岸鱼类的一类检疫对象。研究表明该病已在全世界范围内蔓延,各国学者对该病的预防和控制一直都十分重视。对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的深入了解和相关的预防措施,已经在某种程度上预防和制止了该病流行,但仍然未完全杜绝该病的发生。对该病的预防和控制离不开有效的检测手段,本文从临床诊断、病毒分离、血清学、分子生物学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该病的快速诊断方法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甘肃畜牧兽医》2014,(2):57-60
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2013年第18号公告,依法批准《无公害食品鲟鱼苗种培育养殖技术规程》等12项甘肃省地方标准。其中,由甘肃省渔业技术推广总站实施编写的《无公害食品虹鳟鱼苗种网箱培育技术规程》、《无公害食品鲟鱼苗种培育养殖技术规程》、《无公害食品鲟鱼网箱养殖技术规程》、《无公害食品虹鳟鱼网箱养殖技术规程》4项标准在列。2013年本刊第12期刊登了前两个标准,本期介绍后两个标准,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验证干扰素对家禽传染性疾病感染后的治疗效果,在试验室条件下人工致病,用法氏囊种毒和 IBD野毒接种非免疫鸡,人工诱发鸡发生法氏囊病后使用干扰素进行治疗,并进行对照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材料   (1)干扰素:由大连三仪动物药品有限公司提供;批号: 001016;规格: 4ml/瓶;用法用量:肌肉或皮下注射, 2000只雏鸡 /瓶。   (2)1BD种毒:由中国兽药监察所提供,代数 E3,冻干日期: 90年 5月,对鸡毒力:五周龄 SPF鸡的 ELD50为 105.0,保存方法:低温冷冻。   (3)IBD野毒:由辽宁省动…  相似文献   

14.
传染性病毒超强毒株GX8/99株接种28日龄SPF鸡后,主要引起免疫器官中淋巴细胞的严重崩解、坏死,异嗜性白细胞、巨噬细胞浸润。同时可引起非免疫器官充血、出血、变性、坏死。研究初步探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所引起的高致死率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嗜水气单胞菌疫苗的研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取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Ah)J-1株接种改良肉汤,摇床培养180rpm28℃24h,用福尔马林灭活制得全菌苗。另将上述培养物离心,取上清经福尔马林灭活制得毒素苗。用全菌苗和毒素苗分别免疫小鼠,2周后强化免疫,而后用J-1株50LD_(50)腹腔注射攻击,免疫组均保护,对照组全部死亡。在鲫鱼的免疫保护试验中,分别采用全菌苗及毒素亩作腹腔注射或浸泡免疫,4周后强化免疫。用AhJ-1株50LD_(50)腹腔注射攻击。结果全菌苗注射组保护87%(13/15);毒素苗注射组保护40%(8、20);全菌苗浸泡组保护40%(6/15);毒素苗浸泡组保护67%(10/15);对照组全部死亡。免疫持续期试验表明,在两次免疫6个月后攻击,全菌苗或毒素苗均仍显示一定的保护力。在平均水温27℃±2℃下,鲫鱼的抗体动态为:全菌苗注射免疫组在强化免疫后1周全菌凝集抗体达2 ̄6,此时可检测到鲫鱼体表粘液中有低滴度凝集抗体存在,较高滴度的血清凝集抗体至少可维持6个月。全菌苗浸泡组在强化免疫后约10天血清中才出现凝集抗体,滴度较低。毒素苗注射免疫用的毒素溶血抑制抗体在初次免疫第28天达2 ̄7,强化免疫后高滴度抗体可维持17天;毒素苗浸泡组的?  相似文献   

16.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防制主要靠搞好清洁卫生和消毒,采用完善的免疫程序和接种疫苗。现将我场的一次疫苗接种免疫试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有学者报道,多杀性巴氏杆菌导致的禽霍乱是鸭生产中永久的威胁。过去采用的标准疫苗接种程序中,第一次接种油乳剂灭活苗是在6周龄,第二次接种在10周龄。但采用这种免疫程序后,在6-12周龄仍然有禽霍乱发生。因此,研究者检测了另外两种免疫方法,一种是第一次免疫在2-3周龄,第二次免疫在9周龄;另外一种免疫方法是第一次接种在2周龄,第二次接种在4或5周龄。两种免疫程序均获得良好的免疫力。ELISA血清学试验对于检测鸭禽乱疫苗免疫的有效性看来是良好的手段。鸭禽霍乱免疫研究@张旭艳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采用新城疫(ND)克隆-30株、传染性法氏囊病(IBD)CT株的含毒鸡胚体和尿囊液研制成二联活疫苗。用10个免疫剂量ND、IBD二联活疫苗免疫15日龄雏鸡,不引起ND和IBD临床症状,说明该苗安全可靠。ND、IBD二联活疫苗与ND、IBD单苗免疫对比试验,测定血清抗体结果,无显著差异,接种7-10日龄鸡,7天产生免疫力,14-21天达到高峰,一次免疫,免疫期2个月,保护率95%以上,从而能产生注射一次疫苗起到一针同时能防两种传染病,减少运输成本和应激的效果。现地应用已逾1亿羽份,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传染性病毒超强毒株GX8/99株接种28日龄SPF鸡后,主要引起免疫器官中淋巴细胞的严重崩解、坏死,异嗜性白细胞、巨噬细胞浸润。同时可引起非免疫器官充血、出血、变性、坏死。研究初步探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所引起的高致死率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鸡的注射免疫是一种适用于预防禽流感、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法氏囊等疾病油苗注射的免疫方式。 1免疫前准备 1.1酒精使用浓度为75%的酒精对注射器和针头进行浸泡消毒,如是95%的工业酒精,应将其稀释成为75%的酒精,然后放至专用酒精桶待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